全村姓鸭改回NIÀ?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姓氏关乎历史文化传承

全村姓鸭改回NIÀ?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姓氏关乎历史文化传承

王兢,2023-4-25

  • 作者:王兢
  • 作者身份:《南方周末》供稿人
  • 发表日期:2023-4-25
  • 发表形式:《南方周末》网·南周快评(https://www.infzm.com
  • 来源: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47839
  • 备份:https://archive.ph/ABCde
  • 文件名:〈全村姓鸭改回nià?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姓氏关乎历史文化传承〉__王兢__2023-4-25__《南方周末》网(infzm.com)
  • 引用:〈全村姓鸭改回nià?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姓氏关乎历史文化传承〉.王兢.2023-4-25.《南方周末》网.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47839
  • 摘要:罕见姓氏犹如活化石一样昭示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相关讨论总能让人“感受一下”历史文化,诸如“第五”姓源于秦汉之际迁徙齐国贵族、“爨”姓始于职官名/少数民族这样的故事总能不时“出圈”,让当代人也能感受到古老姓氏蕴含的文化财富。

近日,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改姓鸭”的新闻引发关注。在云南丽江,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上“鳥缺四点”下“甲”)。因姓氏太罕见,全村老少集体改姓“鸭”。

据报道,该村村民是傈僳族,这个稀有姓氏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源自族群的图腾,意为“鸟儿”。多年来因为生僻字的原因,在办理各种证件与账户时遇到重重阻碍,也经常因为误读误写闹出笑话。村民们经过商议,决定集体改姓为“鸭”,希望以此方便日常生活。

这并不是“生僻字姓名”第一次成为新闻,甚至不是此次当事村民第一次引发热议。早在2007年3月,教育部就在网站上回复了nià氏“姓名无法录入电脑,带来诸多不便”的问题。当时教育部的回复是,“公安部已制作了专门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尽快收集整理姓名用字提交国家标准进行编码”。

其实这个话题完全有两个面向,一是技术性的电脑录入“硬话题”,二是牵涉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的“软话题”,两者之间也不无关联。

从技术性的一面来看,2022年7月28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B 18030-2022),并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而在Unicode编码序列里,这个nià字位居“2A00B”,其电脑简繁字体的正式出炉也只是时间问题。

近现代以来,汉字一直面临种种危机。从打字机时代到如今的电脑录入时代,汉字都曾面临种种非议,不能适应新技术仿佛成为某种“原罪”,东亚汉字文化圈也屡屡兴起改造乃至废除汉字的热议。但从结果来看,“汉字阻碍现代化”的结论无疑是不成立的,仍然保留汉字的中日两国,也凭借技术进步顺利地克服了这些“不适”,“废除汉字”的持论不足为训。

事实上,所谓“生僻字”的定义并非是从字形出发,不少字形远比“nià”复杂的汉字,都已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输入法字库。“生僻字”之所以“生僻”,主要原因还是使用者少、字库未予收录,而非“录入困难”。而使用者少,本身已经说明它是经历了长期人为选择的结果,老百姓在取名时本身就会主动规避这些怪名字。

而且,姓氏不同于名字,改姓的后果远大于改名,家族姓氏的传承有其特殊意义。这就引申到了本话题的另一个面向,那就是历史文化与语言文字学的“软”话题。

古史传说,黄帝战蚩尤时曾经“教熊罴貔貅貙虎”。这里的“熊罴貔貅貙虎”,学界多解释为六个以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而事实上,汉族也保留了诸多源自动物图腾的姓氏。这些姓氏均有丰富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家族传承,完全可以如陈寅恪所说“解释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以电脑输入不便而“一票否决”之实在可惜,不利于姓氏文化的传承发扬。

其实,一直存留到今天的罕见姓氏,往往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罕见姓氏犹如活化石一样昭示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相关讨论总能让人“感受一下”历史文化,诸如“第五”姓源于秦汉之际迁徙齐国贵族、“爨”姓始于职官名/少数民族这样的故事总能不时“出圈”,让当代人也能感受到古老姓氏蕴含的文化财富。

作为罕见姓氏的“nià”虽然是生僻字,但并非“无续无统”的生造字,《康熙字典》里有收录,明朝人写的《说文长笺》也有笺释。在汉文典籍里,它是“鸭”的异体字;而从傈僳族的传统来看,三百年来它代表的始终是鹰隼击空的部落姓氏图腾,以“鸭”代之有些不伦,也容易引发更多的误解与不便。

根据《封面新闻》的报道,村民鸭正高在受访时也表示,“还是想回归nià姓,不能丢掉老祖宗传承的宝贵姓氏。但我们也不知道去哪里反映,找不到正确的渠道。”由此可见,村民的愿望自然还是尽可能保留这一古老姓氏,而不是让人喊他们“鸭”。

有鉴于此,职能部门还是不应削足适履,以“输入困难”或是其他名义剥夺法律赋予的姓名权,否定传之久远的姓氏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也规定,姓氏中的异体字可以保留使用。倘若是生造汉字用于起名冠姓,这种否定还有些道理;但既然这些汉字已经收录于字典、见著于书刊,那么就应尊重公民的姓名权。

同样是汉字国家,日本就规定国民可以保留繁体字或异体字作为姓氏,不受《当用汉字表》的制约。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刚刚过去,传承与发扬汉字文化在今天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难题,尊重姓氏文化与公民的姓名权应是职能部门努力的方向,“引发关注后也许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完)

Subscribe to tinyCourses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