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1 转型 Layer2,漫谈“以太坊 Layer2”背后的生意经

出品:TechFlow Research

撰文:David

做 L2,最近似乎成为了一种热潮。

从新兴项目到老牌公链,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 L2 解决方案。

7 月 17 日,由 BitDAO 孵化,采用 Optimistic Rollup 的模块化 L2 解决方案 Mantle Network 上线主网;

7 月 18 日,小狐狸钱包(Metamask) 母公司 Consensys 研发的 L2 解决方案 Linea 也开放主网 Alpha 版本;

更早之前,Coinbase 也宣布了其 L2 解决方案 BASE 的测试网络。

最近,甚至老牌公链 Celo 在其内部论坛中发布提案,呼吁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独立的 Layer1 公链,转为与以太坊兼容的 L2 方案。

依稀记得两年前的新公链之争,各路诸侯都是以”以太坊 killer“的姿态出现,试图”干掉“以太坊;而今扎堆做 L2,则更像"以太坊Builder”,通过技术优化来“分担”以太坊的性能问题。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正面竞争,后者优雅寄生

现在,为何大家纷纷热衷投入 L2 的怀抱,而看不到扎堆搞新公链的现象了?是新公链不香了, 还是 L2 确实能够带来新的叙事和收益?

L2,一门见效更快的生意

Mantle 和 Linea 这种一开始就奔着 L2 去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不再赘述,其对外叙事无外乎是提高 ETH 的可扩展性以及降低费用,为应用和用户创造更好的交互体验。

而 Celo 这种本就是 L1 的公链选择做 L2,第一眼的直观反应就是“妥协开倒车” ——与 ETH 竞争的公链,是通过不破不立的方式来解决以太坊的缺点,即“我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而反过来又选择成为以太坊的L2,颇有一种投降加盟的意味。

个中缘由,我们可以先来看看 Celo 自己是怎么说的:

兼容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所带来的好处无法反驳,但笔者觉得没有触及到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项目选择单独做一条 L1 正面刚,或是借势寄生于以太坊,用 L2 的方式来跑马圈地?

答案是成本与收益

来自闪电 HSL 的文章《做Rollup是一门好生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意视角:无论是开发 L1 还是 L2,都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并创造价值。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L2 似乎更能挣钱。

业务模式:L2-->与 ETH 主链功能等效-->gas 费更低,速度更快-->吸引 dapp 和用户-->增加链上交易量;

L2 收入:用户 L2 链上交易所支付的 gas 费;

L2 支出:L2 运营商定期将 Rollup 的交易批量打包上传到以太坊 L1,支出 gas 费;

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即运营 L2 rollup 模式大概的毛利;因此,只要 L2上的应用和 TVL 越多,就会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用户交易,使得 L2 的运营方在支出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做大收入,进而提高利润

而在成本方面,Rollup 不需要研发复杂的共识机制,其理论上也不需要代币(哪怕现在的项目有),最低只需要一台服务器就可以启动运行,最核心的技术组件都可以用 Optimistic 或 Arbitrum 来搭建,相当于有了完整的开源解决方案,难度肯定低于单独做一条 L1。

相比之下,开发一条新的公链(L1)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得多

  • 首先,你需要开发一套市场能买账的共识机制,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源、时间和积累;

  • 其次,你需要吸引足够多的节点参与你的网络,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 最后,你需要构建一些差异化的叙事,如主打隐私或者安全等...

同时,数据也在印证着成本收益的分析。

来自 Token Terminal 的数据显示,过去半年内收入排前十的项目,如果仅看公链层,也仅有以太坊、波场和 BNB Chain入围,而 L2 中的Arbitrum 也在这个排行中。考虑到这几条 L1 和 Arbitrum 在建设时间长短上的对比,显然 Arbitrum 在纯收入上的性价比更胜一筹

另外,在熊市环境下,面向 VC 讲故事更难融资,散户更难买账,做一条新 L1 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必然历经波折,项目方自己通过资本市场,将 Token 进行变现,这种挣钱的路明显变得更加难走,因此远不如做一条 L2 来的实在和划算。

与其从 0 到 1 去肝一条充满特色的公链,投入大,见效慢;不如寄生于以太坊的 L2 中,投入小,见效相对快。

更为重要的是“流量生意”,即用户从哪里来。

如前所述,TVL 和交易量是 L2 们能否获取收入的关键,这背后则依赖于更多用户的进入。

Coinbase 、Metamask 或者币安做 L2,天然就可以将其 CEX 或钱包业务中的存量用户通过产品集成的方式引入 L2 中,在获客成本上具有初创团队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诸如 Celo 等 L1 转变成 L2,也可以将L1上已有的用户进行迁移,只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

但无论如何,项目和资本选择做 L2,大多还是从自家产品生态或以太坊生态中的存量用户启动,进而再扩展到更多的合作场景中(如 Polygon 在 Web2 领域的动作)。

L1 是死海,L2 已近红海?

上文只是从 L1 和 L2 自身的一些内部特点进行分析,而如果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选择做 L2 就更容易理解了。

来自 DeFiLlama 的数据显示,目前市面上的公链共有近 200 条。排除其中包括的数十条 L2,大概意味着我们面临着近 190 条 L1 公链。

因此,目前的 L1 赛道更像是死海:盐(密)度超标,竞争激烈

占据用户心智的公链就那么几条,更何况随着近几年的黑天鹅事件以及资本的撤出,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公链目前在各类用户活跃、收入构成、交易量等等指标看板中已经不见了踪影。

大多数 L1 们,概念还在,但并非生机盎然。选择跳入死海从生意上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比之下,L2 的大池子情况会稍好一些。

L2 总的 TVL,拉长时间来看仍然处于一个增长的上升态势;

竞争格局上,目前 L2Beat 能统计到的 L2 共有 26 条,竞争压力大概是 L1 的七分之一。同时在市场份额上虽然跑出了 Arb 和 OP 两个大头,但其他项目的市占率相对零散且平均,其中再跑出一个大头的机会更大。

不过,考虑技术架构,存量市场上不同技术栈的 L2 已经有了典型的代表:

  • 采用 Optimistic rollup 的 OPtimism 和 Arbitrum;

  • 采用 Zk-Proof 的有 Zksync 以及 Starknet;

  • 基于 OP Stack 构建的 Base;

  • Consensys 推出的 EVM 兼容链 Linea;

  • Polygon 推出的 Zk-EVM 等....

虽然谈不上蓝海,但相较于 L1 来说仍有机会

而随着今年以太坊技术升级的完成以及后续几个升级,围绕性能做文章的叙事将长期存在,L2 们仍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窗口;同时熊市中能够持续保持热度的叙事和赛道并不多,L2 在注意力和资金稀缺的大环境中,也有持续被关注的优势。

因此从竞争格局和外部环境来看,做 L2 目前似乎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

L2 的生意,服务于谁?

在生意之外,笔者感到了一种圈子中的“冗余”。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项目从一条 L1 迁移到另一条 L1,从支持一条 L2 到支持更多的 L2。项目们跨着链跑来跑去,同时链本身也越来越多。

换一个生态,就能又跑马圈地一次,聚集又一波资源,俘获又一波用户。L1 和 L2 们某种程度上像是尚未开发的殖民地,忽略技术细节的差别,同样的业务换一个地方又能来一次。

我们需要那么多“地方”吗?这么多地方服务于谁?

资本需要、撸毛需要、scam 需要、叙事需要.... 唯独正常的需求可能不需要

如果所有的 L2 都在无差别地谈费用更低,速度更快,那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毕竟作为最终用户,技术过程并不重要,使用结果一致的情况下,越来越卷的 L2 可以互为替代品

历史表明,新公链运动一轮下来,以太坊还是那个以太坊,反而在竞争中更加壮大了

对于目前 L2 的状态来说会不会也是如此?从蓝海到红海再到死海,一轮撒钱过后,项目密度越来越大,最终留在水面上的也就是那么一到两个,而水池中的用户可能没有几个。

L2 这门生意经,可以很快见效,但愿不要竭泽而渔。

深潮 TechFlow 是由社区驱动的深度内容平台,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态度的思考。

社区:

订阅频道:https://t.me/TechFlowDaily

电报:https://t.me/TechFlowPost

推特:@TechFlowPost

进微信群添加助手微信:blocktheworld

Subscribe to 深潮TechFlow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