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飞书app上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未来为什么是“去中心化”的而不是“超级中心化”的。今天尝试对相关内容做一些整理。
长期以来,“去中心化”一直被视为区块链优越性的体现,甚至在部分付费讲座中也不例外。但是,相关人员的思路,却往往停留在“由于中心有xxx缺陷,所以我们要取代它”这样浅显的角度,私以为是不可取的。
要解读“去中心化”这个词,首先必然要理解什么是中心。
社会运转的中心是政府,因为社会中诸多外部性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统一管理社会的运转。政府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规律,伟大导师马克思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表述,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且人民有足够集体主义精神解决外部性问题时,一个无需社会中心的共产主义社会就诞生了。
当前,商业的中心应当视为各种企业。人类很早就发现,每个人发挥自己相对优势进行工作,然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交换时,社会整体收益是最大的。于是交换,也就是买卖,往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于,交易成本。寻找交易对象需要成本,交易谈判需要成本,交易违约处理需要成本。于是,一种叫“企业”的组织就诞生了。这种组织通过降低整体社会交易成本而存在,并且其利润空间即在于它降低的交易成本。
同样,建立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内部的管理成本。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成本越大,当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与外部降低的交易成本相同时,企业便无法扩张了。
我们不妨以最熟悉的农产品产业链来思考商业中心化的变迁。
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农户和终端消费者直接精准对接难度极大。所以,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供销体系。农户负责安心种菜,然后等待收购商前来收购,随后经过若干批发零售的中间商,进入终端消费者。这个当时生产力和技术背景下最优化的体系。这些商业的“中心”极大降低了普通农户与普通消费者对接的成本。让全国各地生产的蔬菜以最低交易成本运输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商业中心体系的变化。由于所有的农户和消费者可以接入互联网并将供求信息输入互联网平台。在这种条件下,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会基本线性规划的平台,负责收集好供求信息后进行配送即可。于是有了盒马、每日优鲜、多多买菜等不同模式的生鲜零售。这些企业在终端配送模式各异,但根本商业逻辑在于,通过建立更低交易成本的系统(一企业代替多供销体系)获利,利润空间就是原中介体系的利润。
盒马的商业模式,利润空间即为降低的交易费用。
那么,农产品还可以进一步去中心化吗?似乎,要等到真正“万物互联”,所有产品可以直接被划转到消费者家里的时刻了。
正如互联网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改变商业模式一样,区块链,尤其是智能合约,也是改变商业模式的重要手段。最直接的是通过降低了数字化类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执行成本,但在某种程度上,去中心化也可以增加谈判交易等过程的成本。
例如此前提到的去中心化借贷,部分平台的借贷利率是参与借贷平台的所有成员投票决定的,全体成员的不可避免要面对“谁有权投票”、“每个人有多少投票权”等众多问题。在某些行业,去中心化增加的谈判交易成本等甚至可能超过了智能合约降低的合约执行成本等,此时,去中心化的就不一定是好的选择了。
企业存在的本质,永远离不开社会交易成本。用来取代企业的组织亦如是。中心也好,去中心化也好,能降低商业交易成本的模式才是最终被商业社会接受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