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10月中旬开始撰写,11月1完成.
本文将从监管的角度去讨论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并再从DID出发去探讨去中心域名.
以ENS(Ethereum Name Service)域名为例,ENS是基于ERC721协议构建的,也即是说每个ENS域名即代表一个NFT(Non-Fungible Token).去中心化域名出现之前,区块链钱包只是由一长串字符组成的钱包地址,诸如每个人的电脑IP,几乎没有人在乎这串字符长什么样.
传统互联网(DNS):每个网站都有一个IP地址与之相对应,为了使网站易于记忆,同时更好地显示组织的名称和性质,后来就出现了域名.com, .net等等域名.
区块链(ENS):每个ENS域名都可以映射到具体的钱包地址/DNS地址
degenl.com<----->100.10.0.1(举例子)
julizi.eth<----->0x1EA64B245c8234865BCBEF335da4aB96235EB926(举例子)
julizi.eth<----->degenl.com(可使用degenl.com接受BTC/ETH等加密货币)
在历史上,政府对社会成员生活的控制是不同的,这不仅体现在政府管辖的范围方面,也体现在它对个人生活干预强度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出现把政府/大企业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强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对内国家主要有以下三个职能:安全,公正和保护.
安全:保护生命和财产
公正:政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公平
保护:保护国家内的一切资源
从古至今,公民在享受国家行使职能过程带来的好处时,首先要让渡给国家的就是,服从国家所制定的一切法律,规章制度.
●安全
国家职能:保护生命和财产
公民义务:公民行为记录(主要是否有犯罪),出生等信息进入国家监管数据库;动产,不动产和知识产权受到国家法律的监管.
●公正
国家职能:政治和经济上的公平(不展开讨论)
公民义务:公民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接受国家的监管/监督
●保护
国家职能:保护国家内的一切资源
公民义务:公民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接受国家的监管/监督
作为纯粹规模方面的结果,国家法律的制定者政府,越来越远离公民,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的干预程度也越来越强.同样的在国家管理的企业和大型的私营公司管理的企业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不是有意的话,管理机构都远离它所控制的那些人.
比特币,作为一项金融资产的出现,更像是国家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政府对公民的干预程度变大而必然会出现的时代产物.新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加强对公民的控制,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可以保护公民.
但是当比特币/以太坊发展到一定规模,即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监管的法币流入到比特币/以太坊的时候,政府的监管随之慢慢渗透到数字货币.
比特币作为金融资产所有权归还到公民手上的先行者,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更多深刻的思考,除了资产还会有什么东西需要更多的归还给公民?还有什么东西是被政府/大型的企业干预得太多?
我们一般会想到的是,公民的个人信息,特别是那些不在政府明确的监管下的信息,例如在网购平台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你的收货地址,性别,年龄;在社交平台的聊天记录,浏览记录,性别,年龄;在游戏里的闯关记录,聊天记录,副本进展等等.
在个人信息需要被保护起来的背后,其实是我们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希望自己的聊天不受到监控,我们希望不再收到那些未经同意的个性化推荐,我们希望自己的私人信息不是在网上被人花50块就能买到.
但我认为现阶段基于想保护个人信息相关的项目(Socialfi,DID),并没有想清楚具体哪些个人信息需要立马被保护起来?为什么要保护?能否比现在已有的保护做得更好?保护以后能给公民带来什么样的福祉?如果认为把用户的聊天记录上传到链上可以不受政府监管,把NFT作为社交身份属性,就值得花投资人几千万美金,这对项目方和投资人无疑都是一场豪赌.
首先,我们把一切可以放到链上而且经过认证的历史信息定义为DID.
链上信息
得益于哈希算法,点对点网络,非对称加密等技术的出现,现有的链上信息(钱包地址的历史行为)大体上可以抗审查,真正属于钱包所有者,且具有很高可信度.因此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实现难度下把用户的链上信息归到DID范畴.
链下信息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链下的信息比如你的大学文凭,房产,车,银行存款等等都是在政府/中心化机构的监管/认证下,才能证明是属于你的.目前链下信息映射到链上必然无法绕开中心化监管/认证.否则DID信息出现伪造并导致你的资金被骗取,那时候你需不需要政府/中心化机构替你维护权益?
如果人类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进行统治,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联邦党人文集》
因此在这个圈子的监管逐渐明朗并成熟之前,基于区块链纯链上历史信息(原生)的DID更有可讨论性.
*这里讨论的DID均指基于纯链上历史信息的DID
*只讨论具体的理论,不讨论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
去中心化域名作为区块链原生基础设施的优势,以ENS为例:
●与钱包地址关联,具有可识别性
●理解门槛低,成为web2用户入口的潜力大
目前这个圈子的所有交互都是基于钱包地址,钱包地址从创建到使用的过程中留下的历史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因为创建钱包地址的门槛低,难度小,同一个人可以大量创建钱包地址.所以更换钱包地址是一个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的行为,导致钱包地址无法积累更多的历史信息.
现在的去中心化域名比如.eth/.bnb/.bit,人们目前看到更多的是那些拥有强共识域名的价值,如3,4位数数字域名,大机构大公司的名字(Paradigm.eth以420eth的价格成交).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去中心化域名目前的另外一项价值-----使钱包地址具有“易识别”的价值,也即是说:
个人链上身份=钱包地址(不易识别)=去中心化域名(易识别)
如果我们能把同一私钥下的所有钱包地址的历史行为都映射到一个去中心化域名下,并且对钱包地址的历史行为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个人/项目方/交易所可以通过这些标签来判断这个钱包地址(也即代表这个人,这个去中心化域名)的历史信息是否具有符合他们的价值.比如001.eth的标签有“Crypto punk持有人” “月交易流水1000万美金” “持有4位数的ETH”.主要逻辑我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
标签与钱包地址的历史行为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通过开源代码来确保是公开和公正的.
目前区块链技术仍不成熟,DID更处于一个探索阶段.DID赛道里也有不同的细分领域,比如链上身份聚合,链上行为认证等等.不过现有的DID项目最终只有1,2个能跑出来(甚至1,2个都没有).
但现在DID赛道里我更关注的是“去中心化域名-DID”相结合的项目,只要符合这类玩法的,我都会尝试参与.以下是我发现的此类相关项目**(非投资建议),但由于此篇文章我主要用于学习和讨论,因此并不会具体分析某个项目.**
项目名称:New Crypto Space(@newcryptospace)
已发现信息:
1.Arb上的项目,计划做纯链上DID
2.已发币,注册域名需要用到代币
3.计划会在11月底开始空投域名,空投规则到官推上看
4.大概率是国人项目(这点我挺担心)
5.属于很早期的项目,目前还没做营销,上面的流量属于自来水
项目名称:.Ether Name Service(@etherdomain)
已发现信息:
1.计划做web3身份
1.一次性买断,目前注册价格较低(四位数字域名0.003E)
2.0%创造者费用
3.有链上推荐计划(我理解的是项目方会和其他项目合作,持有NFT的人可获得一定好处)
4.也像是国人项目(这点我挺担心)
5.属于很早期的项目,不知道它要如何做web3身份,目前是0信息.
推特:@degenll
微博:我是德根L
本文章参考文献:
文章基本都是自己码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