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字游民公社:400元一个月租金,这笔生意怎么还算赚的?
May 30th, 2024

图文 | 星辰 2024.5.27

《我眼中的Web3》第2期 走进数字游民公社

上周五,从杭州开车去了趟安吉,2小时的路程,去看望已经入住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两位朋友。

一位是我的咨询客户清酒,线下首次面基,一位是业内好友三支,特去看望。

我托清酒为我联系了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的运营朋友阿银,一起聊天,了解DN余村,谈谈各自的想法,交个朋友。

清酒:独立设计师

三支:Pond's Head  of APAC & LXDAO Core Buidler

阿银:DNCN 核心运营

我们交谈了近2个小时,我用飞书将录音转成文字,又用ChatGPT一键整理。

以下:

在全球数字化和远程工作趋势的推动下,数字游民这一群体逐渐崭露头角。而位于余村的DN数字游民基地则为这一新兴群体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1)背景与合作模式

DN余村数字游民基地的建立是政府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的结果。作为一个被政府采购的服务项目,数字游民基地的创建过程分为两大主要费用:咨询费和运营费。咨询费主要用于前期调研和策略制定,帮助政府决策是否推进该项目。运营费则涵盖了实际项目的落地和运营。

2)项目起源与改造

基地所在地原为一个闲置多年的度假村,这里曾是一个闲置泡沫资产,别墅区也长期无人居住。在政府的全球招商合伙人计划的推动下,这里得以重新改造。

年轻人倾向于城市生活,而乡村建设再美,也多被当作旅游景点。

因此,如何吸引人们长期居住成为关键。

自2023年6月起,DN数字游民基地开始运营,一年来已接待超过500位游民。

基地有51个房间,最多可容纳140人,现已基本满员,平均常驻人数在100人左右。

3)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基地的可持续运营离不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这些技术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差距

然而,医疗和教育等大型人口聚集需要的基础设施依然是乡村的短板。

不过,随着交通的便利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的兴起,这些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

4)数字游民基地的生态系统

DN余村数字游民基地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和持续性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通过一定规模的空间和文化运营,实现自循环、自扩张和自发展

基地的目标是从0到1激活整个社区,形成一个内在的公序良俗,吸引并留住居民,实现持续运营。

5)政府与公司的双重收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吸引了人才,创造了一个创新样本和政绩

此外,这一项目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作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的一部分进行投资

对于运营公司而言,住宿成本低,多人间只需400元一个月的租金,每个居民并非真正的消费者,而是通过政府支付费用来维持基地的日常运营。

虽然整体投资难以通过商业收益回收,但其定位为非商业性质的基础设施,使得这一项目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6)数字游民基地的未来

DN数字游民基地的核心理念在于大规模体量和生态运营。

其反常识的特征在于规模怕小不怕大,地理位置则怕近不怕远。基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地方,减少了城市的各种诱惑,使居民更能专注于社区生活和工作,形成强烈的凝聚力。

阿银:

「它跟其他的在核心区别,就是规模、体量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它的性质不一样,就是不是完全商业性质的东西。

它有点反常识的地方在于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怕小不怕大,它规模还怕小。小了它规模不成型,不能成为生态,做不起来,也不会有声音往外去发,也不会形成影响力。

第二个是怕近不怕远,离城市近,反倒我们会有顾虑,不太想做,要离城市远,越远越好。

找到叽里嘎啦的地方,我们自己玩,我们想要这种,对,越远越好。

游民本身在移动,你要到达一个地方是需要成本的,但是你离开一个地方也要成本。如果你的公司是在城市里面的,那么多诱惑,你待一天,你有半天都在外面玩,人跟人之间就不会产生很强的关系,也不会有对话跟交流,或者是说他的一个凝聚的一个粘性就会很弱,你需要额外的使用别的措施来去影响,这时候你会做得非常累的。

7)社会关系的重建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陌生和原子化。

DN数字游民基地通过社区生活重建了这些关系,为居民提供了归属感、参与感和成就感。

社区不仅是一个居住地,更是一个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的平台,弥补了心理支持和社交的缺失。

阿银:

「工业化和城市化,让人的关系变得陌生,从原本的宗族结构、家庭结构变成一个社会原子化结构。

人的归属感、参与感跟成就感越来越淡薄的。

人作为一个社会工具存在,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这时候其实人跟人的社交是缺失的。

人在城市里面也是个孤岛,没什么邻里关系,远离城市的这样的社区反倒是成为一个这样的中间承载。

比如说你进入社区里面就是会有人听你讲话的,你就是会重新构建社会关系和被看见,或者是你看到其他生活可能性,这本身就是对你迷茫的、庞大的、不确定的一个未来的一个缓冲,它是一个社会新需求。」

8)开源精神与社区运营

DN数字游民基地的运营理念与开源精神一脉相承。

社区强调开放性、包容性和去中心化,运营团队在启动后逐步淡化自身角色,让社区自我管理和发展。

这一模式与Web 3.0的开源文化相似,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社区的自组织能力。

阿银:

「它其实这里再往前去走,他其实是有一个共性的基因在里面,就是开源。

Web 3 里面也有个叫开源精神,把所有权归还到个体本身,就是开源精神的一种,所以他一定会有开源的那个影子在。

现在 Web 3就讲社区,每一个项目、每个应用它都有社区,这个就是开源文化里面衍生出来的。

我们这一种实体社区一样的,也是会有这个背景,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个环境里面它更开放的、更包容、更去中心的。

你看当我们在想去中心,表现在我们都不举办活动,你没有这样的一个中心在,而且这个中心后面会撤出,没有主办方,主体在从运营开始就在慢慢地淡化自己,慢慢地在让自己撤出。」

写在最后

我曾十分狭隘地认为数字游民就是搞Web3/区块链/数字资产的一群人,其实数字游民中有很多的独立开发者,独立设计师,包括建筑设计师、UX设计师,金融咨询师、外贸业务等各行各业。

曾因为行业受限而自觉受限,蒙蔽了双眼,看不见隐藏的机会。在了解基本规则的前提下,顺着现有方向去做,去相互达成各自的一个需求点,在这个前提下,去推进要做的事情就好了。

曾以为所谓的开源精神、去中心化只有所谓的区块链中才有,其实,只要眼界放开去发现,很多地方都在悄然发生。


微信公众号:比特引力

Telegram社区: https://t.me/bitgravity

Twitter/X:https://twitter.com/biteyinli

Subscribe to Bit Gravity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Nft graphic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Bit Gravity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