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为什么这么晦涩难懂?
对宏观经济望而却步,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
要知道凡事都有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根据成长型思维,只要你投入时间,辅以正确的方法,进步一定是会有的。但在宏观经济上,还没学呢,光是确定学什么,就已经是横亘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了。
刷短视频?热闹是看了,但自己没落着啥。看人家经济学家怎么分析、评论?好像懂了,但下次遇到某个现象,还是摆脱不了对专家的依赖。啃课本,咬咬牙把基础打牢?面对晦涩的概念和公式,正常人怎么可能坚持得下来。更何况,短视频里的滔滔不绝多数是胡扯,电视上的专家经常被啪啪打脸,而现实也不按课本上的剧本演。这可如何是好?
本文要点:
为什么宏观难学
从个人、公司、银行、政府、外国 5 个角色构建宏观分析框架
归根结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至少有四点: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噪比低,甚至充斥了大量误导性内容;
因为惰性,收藏夹里一堆吃灰的内容,没提取出信息,更没加工成知识;
涉及的主题太多,学不完;
宏观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更像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生命体,昨天的规律不能简单套用在明天。
What men really want is not knowledge but certainty. — Bertrand Russell
经济评论,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重灾区,看看股评节目就知道了。
顺溜的口条,是股评节目嘉宾的基本素养。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能说会道,有人关注,节目收视率高,股评家就赢了,管他说得对不对,预测准不准,有没有争议呢。作为股评家,如果我都预测对了,观众又不给我分红,我有什么好处。更何况如果我能预测得准,干嘛还要来股评节目混口饭吃。
那大家看股评节目,图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显然不是,是确定性。你嘉宾分析得再怎么天花乱坠,我就听个响,只关注你最后预测是涨还是跌。如果你预测错了,害我亏钱,那我自己没问题,全是你的锅,是你水平不行。
这下好了,能说会道敢预测的股评家,和不求甚解的甩锅股民,两方一拍即合,沆瀣一气,好不热闹。有没有真正厉害且愿意分享的人呢?肯定有。但没人能准确预测未来,所以一切预测后面都得附上一个概率。可你认为甩锅股民听得进去吗?显然听不进去。所以这类“良币”自然也就被市场淘汰,声量颇低,乃至销声匿迹了。
在股评之外,更广泛的经济、金融圈子里,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点不同的是,这里大家其实不容易分辨谁在“裸泳”。看网上的各家分析,往往会被其中各种术语和跳跃的推断弄得一头雾水,你不知道是分析者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诚然,到后面你会发现,用术语是很难避开的,因为不用术语的话,前置解释要很多,解释完,正经事儿都没时间聊了——术语是高效沟通催生的。然而,这也给了人浑水摸鱼吓唬人的机会。和股评类似,如果分析者扔些术语,甩一两张图,就说它们之间有关,那尽可能离这些噪音远一点。
总而言之:
如果一个人对未来经济给出绝对的预测,那他不是傻子就是骗子;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一切都有个概率。
For every complex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that is clear, simple, and wrong. — H. L. Mencken
如果一个人仅根据单一线索就对未来做预测,那他也不是傻子就是骗子;经济中各个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单一的因果关系基本不存在,多的是互为因果。
Reality is made up of circles but we see straight lines. — Peter Senge
上面聊的的甩锅股民,就是惰性的反映:
思想上的惰性,即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责任感上的惰性,对了就觉得自己厉害,错了就甩锅给别人。
要知道,当厨子要学做饭,当会计要学财务,但到投资炒股上,很多人却往往有一股迷之自信,觉得不用学太多,自己就很厉害了。这就太荒谬了。
另一方面,市场中有个概念叫 edge,就是你比别人厉害在哪。如果大家都厉害就等于大家都不厉害,都没有 edge。如果你有 edge,比如大家对某个现象都不懂,但你懂,你就有可能去把 edge 给货币化,也就是靠它赚钱。如果你把你的 edge 完全公开了,大家都知晓了,那大家就会一窝蜂去模仿你,直到你的 edge 被稀释到不再有效。所以,不要指望别人什么东西都拿来分享,开头可以靠别人,玩到后面绝对得靠自己。
这点光看“宏观”这个词就知道了。你要了解宏观,可宏观是由微观构成的,那不得所有微观要件都了解一遍?微观到什么程度?很具体。比如最近金价涨了,了解黄金就得了解黄金的供需。产量多少,分布在哪;需求多少,有哪几类。这次金价涨,是因为减产了,还是需求上升了。如果是因为需求,那是哪类需求贡献最大,来自哪些群体,为什么会这样。
除此之外,虽然宏观经济落脚在“经济”,可加上了“宏观”定语的“经济”则跳脱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举个例子。美国大选影不影响经济?影响,因为拜登和川普的经济政策倾向很不一样。胡塞武装冲突影不影响经济?影响,因为它影响苏伊士运河通航,船只绕道而行,运费剧增,进而影响物价。所以,政治乃至地缘政治都对宏观经济有影响。要理解宏观经济,这些都得明白。内容很多,每一个都能作为单独的学科研究,一个人难以样样精通,但大面上得有个认知。
好家伙,你说技术革新,一年换一台新手机,这个还能接受;但在宏观经济这儿,一个理论,过去有效,后来哪天说不定就失效了,这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不能怪薛定谔的小猫咪,怪就怪在人的意识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和上面讲的 edge 同理,一个理论如果过于有效,那它很有可能就快要失效了。因为市场往往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大家都遵从同样的决策和行为范式,那很快大家就都无利可图;同时,会有一批聪明人,预判大家的预判,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游戏规则也就此改变。
一个理论失效至少说明塔曾经还有效,很多理论可能本身就是不靠谱的,或者隐含的假设太多。如果我们能捕捉到所有的信息,形成数据,那自然可以轻松验证一个理论。但现实是,我们的数据很有限,不同数据的质量也不同(有意或无意的);而且不像科学研究,经济理论拿不了活生生的人做大范围实验。信息不完全下做决策、出理论,本来就很难。
所以抱怨宏观经济难学,不是没有道理的。优质内容不好找,自身惰性难克服,相关知识浩如烟海,学起来要旁征博引还要不断扬弃——四个因素加在一起,好学才怪。虽然如此,但本文至少不该泼完冷水就就此打住吧。从笔者过往的踩坑经验出发,还是有些弯路可以避免的。那宏观经济到底怎么理解好呢?靠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第一性原理,另一个是同理心。第一性原理就是千万要说人话(听说这也是新人入职桥水基金的第一课),同理心就是要以己推人干人事儿。没错,做个正常人,是理解宏观经济的起点。
宏观经济再复杂,本质上也不过是人的经济,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构成的。经济放大了讲叫 economy;缩小了讲,放到每个人身上,叫 economical(经济实惠)。我们先把一个人过小日子的逻辑理顺了,宏观的经济就不难捋。
不管一个人体重多少,皮肤白不白,有无黑眼圈,这些在宏观经济层面都无关紧要;宏观经济层面,我们只需关心一个人的 2 个大的行为特征——赚钱和花钱。
赚钱可以按渠道细分为:
**劳动收入:**出卖时间、精力赚的辛苦钱,所谓死工资。
**利息收入:**只要不月光,余钱存银行,吃个利息。
**资产收入:**十年前买房,前几年出手,赚个资产升值的钱。
花钱也可以细分:
花掉收入
花掉储蓄
借钱花
一个人,如果不是早年就继承了家产,那么他大概率是要靠劳动收入起家。找份自己能干得来又不算太讨厌的工作,每月拿个工资,这便是第一步。等工资到手后,他就面临头一个决策了:多少钱用来及时行乐,多少钱存银行,多少钱做投资。
运用你的同理心,不难想到这里的决策依赖几方面的考虑:
**收入多高:**如果只是勉强糊口,那先活下去再说,讲存钱和投资都太早了。
**有没啥想要的:**除了基本的生存所需,还想不想剁手什么。
**有多想要:**是及时行乐的月光族,还是等等党。
**存钱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利息这么高,我是不是先存着赚更多,或者冲个游戏驿站 YOLO 一把?
**借钱成本:**我就要,现在就要,但手头钱不够,那我去借钱能不能借到,利率划不划算。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没几个月就要到新品发布会了,到时候大概率降价,是不是更合适。
**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现在剁手爽了,之后喝西北风?要是一不小心中了“广进计划”,那不得完逑了。
**非理性因素:**情绪波动,或者像《乌合之众》里聊的那种在群体身上涌现的行为特征。
你肯定能比我想的更全,不过估计你已经能体会这里的要义了。假设所有这些考虑,我们都能了解,甚至量化,那我们对一个人的经济活动就有了百分百的预测力。事实上,这里的大部分考虑,都有对应的统计数据。比如收入,我们可以看有没有工作(失业率),上五休二还是大小周、九九六(一周工作时长),时薪多少;借钱成本可以看银行给的利率、放贷的门槛;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可以看对价格预期的调查,以及消费者信心调查等。
最后一提,我们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呢?看存量和增量。存量指的是一个人的资产和负债,增量指的是收入。如果一个人身无分文,但收入瞠目结舌,或者如果一个人没有收入,但作为少爷继承了家产,经济状况都是很棒的。
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把个人的分析框架说完了。聊完个人,我们接着来聊聊公司——诸多个人为了一致的经济利益而构成的组织。
公司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公司的细胞。公司的运作逻辑与个人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个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公司则是通过组织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服务来获取收入;个人的支出包括生活开支、储蓄和投资等,而公司的支出则包括生产成本、运营费用、财务费用等;为了获取最大收益,个人需要权衡收入、支出和风险,公司也需要在投资、融资和运营决策上进行权衡。
不过话说回来,就像人脑虽然由千亿个脑细胞构成,但人脑的功能完全是脑细胞所不具备的,公司也在个人的基础上涌现出了独有的群体性特征。公司需要协调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组织这些资源,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或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主营业务收入:**这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其核心业务活动。
**投资收入:**公司通过投资其他企业或金融产品获得的收益。
**其他收入:**包括租金收入、专利授权收入等。
公司的支出则包括:
**人力成本:**发工资、奖金。
**物力成本:**购买原材料、设备。
**技术成本:**花钱研发或购买使用权。
**财税相关成本:**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收入大于支出怎么办,和个人一样,公司可以选择存起来,或者是投资(扩大再生产或投其他项目);收入小于支出但还是想支出怎么办,可以融资,无论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还是通过银行贷款。
最后,和个人类似,我们也能评估公司的经济状况,比如:
**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衡量。
**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衡量。
**运营效率:**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衡量。
分别讲完了人和公司,下面最关键的来了——人和公司之间的连接。
个人和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这种关系就像一个经济飞轮,当它运转顺畅时,整个经济系统就会加速发展;但一旦出现失衡,飞轮就会加速下滑,导致经济衰退。
**个人消费公司生产出的商品。**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个人销售商品和服务。个人的消费需求直接决定了公司的营收水平。当个人收入和消费信心较高时,公司的销售就会增加;反之,当个人收入和信心下降时,公司的销售就会减少。
**公司为个人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个人通过在公司工作获得工资收入,从而拥有了消费能力。当公司扩大生产和营销时,就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更多人提供收入;反之,当公司裁员时,就会减少个人收入,进而影响消费。
这种个人消费和公司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当经济景气时,个人消费旺盛,公司销售好转,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和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增加又会刺激更多消费,如此循环,经济就会加速向好发展;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个人消费减少导致公司销售下滑,公司就会裁员以减少成本,个人收入下降又会进一步抑制消费,如此循环,经济就会加速下滑,形成衰退。
因此,要保持整个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就必须平衡个人和公司之间的这种关系。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维持这个飞轮的平稳运转。同时,个人和公司也要审慎理性,避免过度消费或者过度扩张。只有个人、公司和政府三方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保持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如果个人和公司都不借钱,不加杠杆,那么这个飞轮就会转得很慢很稳,但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会很慢;反之,如果大家都借钱,猛加杠杆,那么这个飞轮就会转得很快,经济发展会很快,但稍有颠簸飞轮就会崩掉。
要理解宏观,就得尽可能细致地知晓经济中的每一类参与者的动机和约束。下面我们在“个人—公司”这个核心飞轮之外,引入第三个市场参与者,也是支撑这个飞轮的重要角色——银行。
对个人和公司(尤其是小公司)而言,借钱加杠杆的主要渠道是银行。银行通过存款、贷款、投资等业务,促进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说白了,银行干的就是把富余的资金,引流到需要资金且风险可控的地方,有点像“南水北调”,或者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膝盖摔一跤,急需资源应对损伤,这时血液循环系统马上会增加对膝盖的局部供血。
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
**存款业务:**吸收公众的存款,为其提供安全的存款服务,并支付利息。
**贷款业务:**将吸收的存款贷给需要资金的个人和企业,收取利息。
**投资业务:**银行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
**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服务,收取手续费。
自由市场中,银行作为中间商,并不是躺着赚钱的。银行赚的钱,是对其承担的一系列风险的补偿。
银行面临的风险就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为了管理这些风险,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
**信用评估:**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预判其到期能不能按时还钱,以决定是否放贷及放贷金额。
**风险分散:**投资多样化,降低单一投资失败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保持一定比例的资本,以应对潜在的损失。
有一些指标用来衡量银行的经济状况:
**存贷款比率:**反映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
**不良贷款率:**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
**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银行虽然采取了诸如信用评估、风险分散、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管理措施,但在历史上,单家银行的做法还是难以完全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回到 19 世纪后期,美国经常爆发银行挤兑危机。1907 年,由于对某些机构的信贷质量存疑,纽约爆发了一场银行挤兑潮,导致数十家银行相继倒闭。为了阻止危机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华尔街大亨 JP Morgan 不得不挺身而出,动用自己的资金为部分银行注资,维持金融体系的运转。
这一危机凸显了单家银行和个人力量的有限,也让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中央机构,在危机时刻为整个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于是,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成立了美联储,即美国的央行。
从此,央行开始在各国金融体系中扮演调控者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它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状况,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有如此总总的管教手段,央行着实撑得起“央妈”这个称谓。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央行的这些管教手段。
央行的目标一般有仨:稳物价,保就业,稳金融市场。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央行会使用如下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OMO,缩写看着有点可爱)
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这一操作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从而影响其放贷能力。当市场上流动性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资金;反之,当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时,中央银行可以出售政府债券,回笼资金。
上面这样表述比较假正经。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可以在市场上买卖金融资产。比如你手上都是债券,现在急用钱,那不得卖债券换钱么?可你发现,大家都不稀得买你手上的债券,你要卖肯定是可以卖,但是价格肯定得卖得很低,很亏,尤其是当市场上还有很多其他人也抢着卖的时候。怎么办?央行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就出来当这个冤大头,以比较良心的价格买掉你手上的债券,把现金给你,解你的燃眉之急。
设定基准利率
这就像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权”。央行说,今年基准利率是 x%,那你们商业银行在这个基准上浮一点点,就是你们的贷款利率了;在基准下浮一点点,就是你们的存款利率了。当经济过热,央行就会把基准利率提高,迫使商业银行把贷款利率也提高,借钱就更贵了,这会抑制大家过度借贷和投资;反过来,当经济不景气时,央行就会把基准利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会降,存款就不太值钱了,大家自然就会把钱拿出来消费或投资,从而刺激经济。
设定存款准备金率
这就像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央行规定,你们手上必须留有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当市场资金紧张时,央行就会降低这个准备金率,让商业银行多拿出一些现金来放贷;反之,当市场资金过剩时,央行就会提高准备金率,限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你可以想象,如果央行把准备金率设为 100%,那商业银行就啥也干不了了,只能把存款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所以通过调节这个准备金率,央行就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
监管
除了上面这些"遥控器",央行还直接对商业银行“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它会派人去银行查账,看看银行的资本金是否充足、风险控制是否到位、有没有违规操作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央行就会立马制止,避免银行扩张过度、冒险过头,最终酿成系统性风险。
虽然本文以介绍分析框架为主,但是关于央行调控着实有不少误解,因此私以为这里有必要偏一下题,做一下简单的祛昧。
最常见的误解可能当属这个:央行提升利率,就抑制经济过热;央行降低利率,就刺激经济运转。
这个观点的出处很可能是课本,毕竟课本上的内容“一定是对的”,但可惜不是,或者至少是对央行利率调控的过度简化。其中嵌入了很多隐藏假设,比如:
个人和公司有借贷需求,银行提升利率,大家就会减少借贷。
并不一定。比如我去年借了固定利率的房贷,今年利率提升,对我毫无影响;再比如一家公司已经发行了长期债券,一下子锁定了 10 年的低利率,那如今利率提升对公司也是没有影响的;再比如我是 Tony 老师,属于服务业,我开店雇佣人手,不怎么借钱,利率上调还是下掉对我理发店关系不大。
市场是有效的,央行这边调整了利率,市场很快就能有反应。
并不会。比如一家公司即便要靠发债融资,如果没有扩张性需求,也会等到手上债务到期后,再发下一轮,这一等可能就是 5 年。再者说了,像公司借贷或者个人放贷看的不是短期利率,不是借几天就还,所以参考的一般是同期的国债收益率,往上再加一定的风险溢价;如果短期利率上升
提高利率属于紧缩性的政策,因而会抑制经济扩张。
看起来没问题,但其实还真不一定。利率只是调控手段之一,还得综合考虑其他手段,看 net out 之后的影响是紧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比如提高利率的同时,政府大量发行短期国债,国债的收益率也会随着利率提升。这意味着你如果买国债,不仅有高收益,而且可能一年后本金就回来了。这种情况下,利率提高反而可能刺激经济扩张。即便政府转而发行长期国债,那从长期看,仍然是偏扩张性的效果,只不过短期把大家的钱拿来收住了。
类似地,“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就会抑制经济”的观点也是不严谨的。
自由市场中,如果商业银行本来就手头存款很多,而且本来就没顶着天花板去放贷,那央行提升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不痛不痒的,反正也是多余的准备金;反之,如果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商业银行觉得经济状况不好,放贷风险大,那即便准备金多了,能放更多贷,也不会去放,因为怕收不回来。
还有很多简单且容易记的说法都不一定经得起推敲。总之,回归第一性原理,问几个为什么,准没错。
聊完了银行,下面是第四个参与者,也是支撑“个人—公司”核心飞轮的又一金牌辅助——政府(央行以外的部分)。
政府就像经济运行的“定海神针”,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财政部)和货币政策(央行),对经济进行调控,力求实现稳增长、控通胀、保就业的目标。
货币政策我们在上一节已经聊过了,主要是央妈的手段。这一节,我们重点聊聊政府的财政政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兜里也得有点粮票。那么,政府的钱从哪儿来呢?简单来说,政府的“工资”主要有两个来源:
税收收入:这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等。说白了,就是大家和企业上缴的“保护费”。
发行债券:当税收不够花的时候,政府也会像我们一样,走上借钱的道路。发行国债,向市场借钱,不过有个区别,政府借钱一般不用担心还不上,毕竟可以“借新还旧”,轮轴转个不停。
既然收了钱,政府肯定也要花出去。那政府都在哪些方面花钱呢?
公共服务支出: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比如公务员工资、政府机构的日常开销——这可是政府自留的一份。
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建机场、高速铁路线,样样都离不开银子。这些投资不仅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能带动经济增长,是典型的“一箭双雕”。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花好了,让大家生活有保障,幸福感妥妥地提升。
国防和安全支出: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必须的,不能省。
债务利息支出:前面不是说政府借了不少钱嘛,借了钱可得付利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那么,政府是怎么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呢?说白了,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手段。财政政策的工具箱里,主要有两件法宝:税收和支出。
税收政策
减税: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以大方一点,降低税率,让企业和大家手里多留点钱。钱多了,自然更愿意消费、投资,经济也有望复苏。
增税:反过来,当经济有点过热、通货膨胀抬头时,政府就得当当“灭火队员”,适当提高税率,把市场上多余的资金收回来,给经济降降温。
政府支出政策
增加支出:如果发现市场有点冷清,政府就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增加在公共项目上的投资,比如基建、大型工程等。一方面直接拉动GDP,另一方面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妥妥的“经济双响炮”。
减少支出:当财政赤字有点超标,或者经济过于火热,需要踩踩刹车时,政府就得精打细算,缩减开支,减少对市场的资金投入。
财政政策听起来是个好东西,但用起来可得小心,毕竟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皆大欢喜;用不好,自己可能还伤着了。
积极的一面
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政府可以在经济低迷时给市场打上一针强心剂,让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调节收入分配:税收有累进性质,再加上合理的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消极的一面
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长期财政赤字,会导致政府债务越滚越大,债务高了,风险也就大了,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挤出效应:政府大量借钱,市场上的资金就被政府吸走了,私人企业融资困难,投资下降,对经济可能有负面影响。
政策时滞:从政策出台到真正见效,需要时间。等政策起效了,经济形势也许早就变了,结果南辕北辙,白忙活一场。
🌰 举个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
还记得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吗?美国的次贷炸了锅,全球都跟着倒霉。咱们为了应对危机,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大手笔投资基建和公共项目。
效果咋样呢?
😄 短期来看:确实稳住了经济增长,避免了大规模失业,大家拍手称快。
😭 长期来看:投资效率不高、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再加上地方债务压力,一些隐患埋下了。
所以,财政政策咋玩才好?
说了这么多,财政政策到底该怎么用,才能既达到效果,又避免副作用呢?
量力而行:政府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花钱得有个度,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债务,毕竟债多了心里也慌。
精准施策: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大水漫灌”。只有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事半功倍。
协同配合:财政政策得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配合起来,形成合力,效果才能“1+1>2”。
防范风险:时时刻刻关注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防止风险累积,别等到问题大了再来收拾残局。
终于,轮到我们的第五个角色上场了——外国。别以为外国离我们很远,和我们的生活没啥关系。其实,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国对我们的影响可是实实在在的。通过贸易和金融,也就是物流和资金流这两条大动脉,外国与我们的经济紧密相连。
出口:把我们的东西卖出去
当我们的企业把商品和服务卖到国外,既能赚取收入,又能带动国内的生产和就业。一句话,出口增长了,企业赚钱了,员工有钱花了,大家都开心。
比如,我们生产的电子产品、服装、机械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还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进口:把好东西引进来
从国外买东西,看似花了钱,但好处可不少。
满足多样化需求:进口的美食、化妆品、汽车等,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引进先进技术:进口高科技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贸易平衡:找到那个最佳点
贸易嘛,有进有出才正常。如果只出不进,或者只进不出,都可能引起一些问题。
长期贸易顺差: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可能升值,出口竞争力反而下降,甚至引发贸易纠纷。
长期贸易逆差:进口大于出口,虽然满足了国内需求,但外汇储备可能减少,债务压力增大。
所以,保持贸易的相对平衡很重要,需要在满足国内需求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之间找到那个最佳点。
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双向互动
吸引外资:外国投资者看好我们的市场,来投资建厂、合作办企业,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投资: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并购公司,开拓新的市场。这不仅能获取资源,还能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
国际资本的流入流出,会对我们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资本流入:当外国投资者把资金投入我们的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资金充裕了,市场也更活跃。
资本流出:如果他们撤资,可能导致市场下跌,资金紧张,对经济造成压力。
过度的资本流动,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需要我们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汇率是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它的变化会对贸易和金融产生直接影响。
本币升值:
好处:进口商品和服务变便宜了,大家买进口货更划算,出国旅游、留学成本降低。
坏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变贵了,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压力增大。
本币贬值:
好处:出口商品价格更有优势,销量可能增加,出口企业收益提升。
坏处: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变贵,可能推高国内物价,消费者负担加重。
所以,汇率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促进贸易发展的同时,防止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贸易影响金融:大量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可能导致本币升值,影响资本流动;贸易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资金的走向。
金融影响贸易: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计划,进而影响生产和出口。
好了,唠叨了这么多,终于把“五大角色”都聊完了。从个人、公司、银行、政府到外国,这五个角色就像宏观经济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影响,彼此牵制,共同演绎着经济运行的精彩大戏。
关键在于理解:
个人和公司是经济的基本单元,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供需平衡和经济活力。
银行是资金的纽带,调节着资金的流向和成本,对经济有着杠杆性的影响。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力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外国给经济带来了全球化的元素,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都对国内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掌握了这个框架,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经济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观点,也能理性分析,不至于人云亦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