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水”时代又回来了吗|乌托邦周报 #13

“There are decades where nothing happens; and there are weeks where decades happen.”
——列宁

经济是一张面无表情的网,从眼前到天际,白昼向黑夜延展,将每一个个体的现在与未来都霸道地连接其中。一个个体的轻微震颤,都会涟漪般传导开去,波及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

如果说这张网有一个中心,那这个中心目前一定是美联储。每隔一个半月上演的掌门人大戏,牵动着无数个体的神经。

这次,借着硅谷银行的契机,我们来好好聊聊美联储的政策转变,以及其对万千个体的影响。

本文要点:

  • 美联储的救市处方;

  • 是否是量化宽松,其实没那么重要;

  • 救市处方,治标还是治本?


硅谷银行事件重温

在《一文了解硅谷银行破产始末》中,我们剖析了 3 月初这一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简而言之就两点:

  • 硅谷银行重金投资国债和房地产,在利率上行的政策背景下,浮亏严重;

  • 硅谷银行储户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在了解到硅谷银行浮亏问题后光速提款,直接把后者干翻。

一个银行破产,当成为公众事件之后,从近及远影响有三:

  • 债权人(储户)资产受损,股权人可能灰飞烟灭;

  • 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受挫,进而可能引发对其他银行的挤兑,并寻求更安全的投资渠道;

  • 银行间也开始互相猜疑,不轻易拆借,对个人、企业的贷款标准也开始提高。

放在当前的语境下,以上三点几乎全中:

  • 作为有 FDIC 保险的银行,硅谷银行存款在 25 万美元以下的储户有 FDIC 担保,而超出保额的储户这次也有政府出资,得以全身而退;股权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无论是硅谷银行,还是欧洲紧随其后的 Credit Suisse,股权人基本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 公众担心其他小银行暴雷,将钱取出,存到大银行;而即便是德意志银行、JP Morgan 这种大银行,也受到市场怀疑或丑闻缠身;最后就整个银行业而言,由于很多投资发生在低利率时代,给储户的利率自然也只能更低,现在利率上行一年了,又出现信任危机,大量储户转而投向利率高、没毛病的货币市场基金。

  • 银行拆借市场考虑进了(price in)更高的风险,要求的拆借利率提高,甚至肯支付溢价直接找美联储借钱(通过 Discount Window)。同时银行的贷款标准极速抬高,让企业生计雪上加霜,给普通人的“饭碗”数量也将继续下滑;“饭碗”作为一个前瞻但不那么前瞻的指标,出了问题,按照我们以前说的,说明经济已经到了衰退的悬崖边了。

事情发酵到这个地步,作为目光焦点的美联储,这次果断提前出手了。


美联储的救市处方

就在美联储出手前,市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用“真金白银”给它支了招。

根据银行同业拆借利率(FED Funds Rate)期货这边的反应,市场原本预期 2023 年还会继续加息,瞬间 180 度大转弯,认为今年还会降息。而美联储这边刚喊出“Higher for Longer”的掌门人 JPow,也在 3 月初的FOMC 发布会上,看似嘴硬、实则缓和地透露出了退让之意,并遵循了市场的预判,仅仅加息了 25 个基点。

**但退让并不意味着放弃。以 70 年代美联储主席 Volcker 为榜样的 JPow,大概率会继续他的强硬做派,但也针对银行的困境,对症下了药。**这药有 4 副,都聚焦在释放流动性上,包括:

  • Discount Window

  • 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BTFP)

  • FHLB advances(不算美联储的,但姑且也拿进来一起讲)

  • 对海外提供的 Swap Line 和 Repo

其中,Discount Window 存在 100 多年了,是美联储向银行提供的短期流动性补给渠道,但银行一般不会借,因为利率比较高,能找同业其他银行借,就不会找美联储借;反过来讲,Discount Window 利率也决定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如果找其他银行借,要付的利率比找美联储借还高,肯定找美联储借更靠谱。

BTFP 是专为此次事件打造的流动性工具,相比 Discount Window,它最多可以借一年(至少目前这么定),利率更优惠,能借的更多(按账面而非市场价值计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银行可以偷偷借钱,借钱的银行暂时不会被公开,不用担心像从 Discount Window 借钱那么难堪——本来不知道你有事的,结果一借钱,全天下都知道你不行了。BTFP 的所有这些优势都是为当下银行的困境量身定制的。

FHLB advances 存在了将近 100 年,是由 Federal Home Loan Bank 提供的流动性渠道。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渠道更侧重房地产,所以它接受的质押(Collateral)还包含了房地产相关的债务,并且能借的周期更长。(最新数据暂缺。)

针对海外机构提供的 Swap Line 和 Repo 的玩法是,海外机构将一定数量的本币或金融资产质押给美联储,用于交换美元。持有大量贬值的美国国债,或者有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债务,都可能导致海外机构流动性短缺,从而寻求美联储的帮助。当然,至于谁能借,美联储说了算。目前看,美联储可能就给了一家海外机构援助,因为数字非常整,而且刚好是一家机构的额度上限(600 亿美元)。

显然,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短期流动性需求,手头国债、MBS 又比较多的话,BTFP 最划算。事实也证明,多数银行作出了这样的决策。

总而言之,按美联储给的处方开了药,病情明显是稳定了。


量化宽松又回来了么

一方面,美联储目标利率有松口的迹象;另一方面,这处方一开,过去一年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紧的流动性,不到一个月就释放了 60%。

好家伙,熟悉的配方,是不是 08 年金融危机那会儿的量化宽松又要来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量化宽松。巧的是,量化宽松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因为美联储从来没用过这个词;不过,我们可以大差不差地给出一个界定。不管是 QE1、QE2 还是 QE Infinity,基本玩法都是美联储印钞买买买,包括买了新发行的一半的国债,由美国政府接着去大撒币。其核心要义是,投出去的钱凭空产生,而且不准备收回来,这就是量化宽松。

反观这次的配方,银行借的钱,到头来都是明码标价要还的,所以不能界定为量化宽松。

但这次是否是量化宽松,其实更多是语义上的争论,而这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问这个问题,关注的其实还是,这次释放流动性,是否会像疫情初期那样,引发股票等资产的一轮牛市行情。

答案是,未必。

股市上涨原因有 2 种:

  1. **内生增长:**公司盈利(P/E 中的 E)增长,股票作为一种所有权凭证,价格自然也会随之上涨。

  2. **外生刺激:**公司盈利没长,但市面上钱多了,一方面钱不值钱了,另一方面富余的钱被投资股市,从而导致股市上涨。

内生增长是健康的,外生刺激是不健康的;长期靠外生刺激就如同注射吗啡,早晚要崩溃。

公司普遍的盈利水平,自疫情以来,肯定没什么看头,内生增长没指望;要有牛市,必须依赖外生刺激带来的名义性的资产升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关注流动性状况了。

之所以大家认为央行释放流动性,股市就会上涨,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长久以来没什么突破,而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又经常大差不差地决定了总的流动性水平,所以从数据上看,央行的流动性和股价之间相关性非常强,但实际上并不一定。

要剖析流动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 2 类:

  1. 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比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到市场上“剁手”。

  2. **市场创造的流动性:**比如银行闭着眼睛放贷款,不醉不归。

政策释放的流动性,目前自然是宽松的;但市场创造的流动性,目前却是收紧的。这也是为什么 JPow 在 3 月初的发布会上指出,硅谷银行事件其实帮助美联储,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收紧流动性的目标,所以美联储没有必要继续按照以往的水平加息。

事实上,市场创造的流动性规模,比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要大得多。政策创造的 1 美元,在 08 年 GFC 时期,通过银行放贷,最终放大成了 20 多美元;而现在呢,由于监管收紧,以及银行的放贷意愿降低,1 美元最终只放大成了 5.5 美元左右。如果银行不愿意放贷,央行再怎么鼓励都可能无济于事,比如美联储在 2020 年取消了存款准备金的硬性要求,但银行在央行存的准备金仍然居高不下,这样一来,尽管政策是十分宽松的,但市场上的流动性未必就会变很多。

再退一步,即便美联储开始降息,股市也未必会上涨。根据历史数据,美联储降息的时候,股票这类风险资产往往还会下跌。这并不意味着,降息会导致股市下跌,而是因为美联储之所以选择降息,可能是因为流动性已经非常危急了,市场上收紧,美联储宽松,加在一起,流动性还是净收紧,所以促使股市下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等美联储停止降息,说明流动性企稳,那个节骨眼上股市反而可能上涨。


救市处方,治标还是治本

要判定一项政策有没有成功,首先要明确政策的目标。

虽然 BTFP 等措施是奔着解决流动性危机去的,但这只是美联储更宏大的目标中间的一个小插曲,它的最终目标是抑制通胀,让通胀率回归到 2% 的目标上来。

先说结论,解决流动性危机的小目标暂时达成了,但抑制通胀这个大目标就不一定能行了。

假设这次流动性危机过后,没有新的危机出现,美联储依然能够继续推行收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从需求层面抑制通胀是有戏的。何况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已经要顶到预算上限了,等国会年中批了预算,政府发国债,又会从市场上强势收走一波流动性。到时候总需求只会愈发低迷,需求少了,价格水平自然就下来了。

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

首先,新的危机还有可能出现,比如最近石油出口国宣布减产,将促使能源价格走高,推升物价。

其次,美国政府国债收的钱,最终还是要花出去的,而且花的只会比收的更多,原因是长年累月的赤子导致每年还利息的钱,都是全年国防支出的一半,而且预计要飙升至后者的九成了。这意味着,这边美联储吭哧吭哧把水从池子里抽出去,那边不争气的政府却还哗啦哗啦大开水龙头放水,两者互相抵消,美联储胳膊很难拗得过大腿。这次的通胀不像 70 年代,靠加息就能解决。

最后,像我们以前提到的,人口结构的大趋势,本身就是通胀性的;技术的升级,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也会促进通胀(MV=PQ)。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把时间轴拉得很长,技术指数型增长,会降低成本,本身是通缩性的。但技术增长的通缩效应,能不能抵消以上的通胀效应,这个还很难有定论。

大目标搞不定,小目标上也未必能一劳永逸。这次小目标搞定,流动性危机解决了,下次还会出现吗?依然会。

部分准备金制度本质上一定会发生流动性危机。而随着技术发展,现在网上提款也就分分钟的事,相比以前要办手续、走流程,加之社交媒体的兴盛加速了消息传播,挤兑爆发的风险和势头只会越来越强。

不看那么远,近一点,半年后国债大举发行,明年 BTFP 还债,压力再次给到银行业和美联储。

更根本的问题是,政府真的能解决危机吗?这次能行,下次能行,那下下次呢?

政府能否成功应对危机,取决于认知判断是否正确,以及行动手段是否得劲儿。

市场如此复杂,因素繁多,一小嘬人(不靠 AI)真的能有足够的智慧与心力弄懂么?政策无法拿万千个体的生计做对照实验,理论往往基于很少的样本,理论真的可靠么?

市场不是铁板一块,问题往往都是结构性问题,靠大水漫灌的粗糙工具,真的能搞定么?

大家可以自行掂量。

面对即将到来的衰退与长期通胀,普通个体除了积累黄金等硬通货,或许还可以择机购入债券和如今被过分打压的银行股,并关注些现金流强的公司和新兴市场。但普通个体都需要花费如此心力,才能尽可能让资产少些贬值,本身是不是就是当下经济制度的悲剧呢?

Subscribe to 无环图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