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流动性|乌托邦周报 #24

七月初,美财长 Yellen 访华,外界一度猜测她来访的目的之一是兜售国债,借钱来了。与此同时,网上也有人反驳,声称美联储可以直接印钱买,没人买也无所谓。

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这次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切入,把流动性、泡沫,乃至通胀、衰退串起来,聊聊它们是怎么关联和运作的。

本文要点:

  • 美债为什么发多发少都不行

  • 流动性的定义与催生泡沫的过程

  • 为什么泡沫也可以很有益


美债是怎么发的

和普通人一样,财政部在银行有个“小金库”;只不过因为是 VIP,所以直接在美联储开了户头,普通人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以下是其历年来的余额变动情况:

户头里剩下的钱不够花怎么办?普通人可以刷信用卡;美国政府可以刷政府信用,举债借钱。

当然,美债不能乱发,跟小朋友花钱一样,需要监护人同意。这个监护人就是国会。

只要国会一点头,财政部就可以发债了。如果政府计划买根棒棒糖,下周发零花钱(税收收上来)就还掉,那它可以借一个超短期的债;如果政府计划搞个大工程,和心上人去洛杉矶玩,花销大一点,需要更长的时间收税还掉,那就得借一个长期的债。

理论上,政府应该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但和贪玩的孩子一样,总是花得精光,还欠人钱。作为监护人,国会自然得护着娃,因此每次政府过来再要点钱,国会都会点头同意,“刷我的卡”。迄今为止,政府预算在国会的首肯下提升了几十次。

比方可以这么打,但在现实中,政府借钱的手笔之大,让它会遇到一些小朋友们不会遇到的问题。

首先,这败家子每次要借的钱实在太多,不可能找几个大财主就能借够,所以每次借钱都需要找一批合作多年的“好兄弟”作为中间商,他们先把钱凑上,把国债买下,再分销出去。

其次,同样是因为借的钱太多,利率可就和咱大多数人不一样。咱在借呗上借钱,因为量很小,利率是固定的;但是政府发债借钱,由于额度太大,一不小心就能把市场上的钱借光,所以要分批借,而且借的时候还得考虑很多事情。比如政府计划搞个几十年的长期项目,但是如果发个几十年期的债,可能没那么多人愿意买,最后就得提高利率来吸引大伙儿,最后要还的利息钱就很多,可能还不如发短期的债,到时候要还了再借新债还旧债。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个月预算上限提升以来,发的国债多是 3 个月内的,毕竟普通人闲钱锁 3 个月,基本也没啥问题,乐意买的人就多,就不会出现大家不够积极、利率飙升的情况。

因为财政部是实打实的借款大户,又有政府这样一个信用能拼的爹,所以市场上其他人借钱,利率该定多少,基本上都看财政部这边借钱的眼色。比如普通人贷款买房,银行要放贷,贷款利率基本会以 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和利率有一些小差别)为参考,往上根据贷款人信用和借钱时间长短,往上加几个百分点。公司也是一样,只不过信用评估起来比较复杂,有评级机构来专业人干专业事。

这下好,财政部但凡有点良知,或者他爹不放任不管,都应该知道,自己借钱不能借太猛,发债的方式也要照顾一下大家,免得市场上的钱都被榨干了,国债收益率奇高,民众和公司借钱要付的利率因而也飙上天,大家借不到钱,面临困难,早晚有一天会到他爹头上算账。

总结一下:只要国会批准,财政部就可以发一定金额的国债;至于发几年期的,怎么发,财政部需要制定最划算的方案(毕竟钱最终都要纳税人还),但同时也得照顾市场上的其他人,避免“挤出效应”让他们都借不到钱,起来闹事。

当然,规矩是这么个规矩,但总会有特殊情况。比如 08 年金融危机,到了政府用钱的时候,市面上钱又不够借,怎么办呢?

政府家有权,但这种时候要借钱,还得给美联储这个家有印钞机的远房亲戚打个电话。既然如此,借钱直接找美联储印钞就好了,干嘛整那么麻烦?尽管法律上禁止钱权勾搭,但亲戚之间总还是可以在私底下干这事儿的。之所以平常没这么干的原因是,印出来的钞票,政府是要花出去的;印的钱越多,市场上的钞票就越多,钱就越不值钱,通货膨胀太猛,民众也是要来找政府讨个说法的。

所以,虽然财长 Yellen 到底有没有找中国政府说买债这事儿,我们不得而知,但逻辑上确实有这种可能性。毕竟平常最好别找美联储印钱买(何况美联储现在还在卖),又要让自己发债融资的利息成本尽可能低,还要让国债发行尽可能不与民众、公司借债相竞争,劝说持有美元这么多的中国多买买,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以上我们讲的都是财政部发债该审慎,不审慎会影响民众和公司。那政府少搞事,少发债,总该不用操心了吧。荒诞的是,发债太少,也有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是进口大国,从别国进口的商品比出口别国的多。由于美国是世界货币,进出口用的基本都是美元;进口大于出口,所以花的美元比赚的多,美元流到中国等出口大国。这些美元最终不能原地不动,肯定得找个地方投资保值。

那么哪里可以投资呢?一是去美国买资产;二是去其他国家投资,放美元债务,比如把美元借给别国建港口(“一带一路”)。前者是绝大部分,后者是很小的部分。换句话说,美国进口花出去的美元,大多数都又回到美国买了金融资产。

投资的资产中,绝大多数是美债,毕竟美债风险低,奔着美元保值去,选它准没错。可是,如果一年发的美债少于流回国内的贸易赤字,那多余的美元就得另寻出路,投资到风险更高的资产上去了。

根据 Richard Duncan 的研究,美国 00 年互联网泡沫和 08 年金融危机前的房地产泡沫,都刚好对应了政府新发的美债不足以承接涌回美国的美元的时期。这些美债承接不了的美元,就分别涌向了互联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这种奇特现象在其他地方存在吗?不存在,它只发生在美元身上,因为美元是头号世界货币,而美国又是进口大国。(但倘若美国是出口大国,美元又不会是世界货币了,因为别国本来没美元,拿什么付你美国出口的货物嘛。)

然而,这种现象其实只是过度的流动性催生泡沫的一个特例,更普遍的例子可以发生在每个国家。


流动性的定义

讲到这里,虽然尽可能保持克制,但我们还是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流动性。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流动性。

流动性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含义一般有二:

  • **市场流动性:**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好不好撮合,以及交易会不会产生尽可能小的价格变动(滑点),有没有交易深度,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差(不好撮合),而一些市值小的加密货币的流动性也差(吃不了大单,稍微大点的买单或卖单会直接画价格 candle 线)。

  • **融资流动性:**好不好融资,以及融资的成本低不低,比如信用评级不错的企业发债要给到的利率如果高,那就说明融资流动性差。

后面我们谈的流动性,都是指“融资流动性”。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在《人民币的贬值逻辑》已多有提到):

  • 流通中的钱多不多,借方将马上用钱的权利让渡给贷方的机会成本有多少(钱太多,可干的事少,机会成本低,体现往往是短期国债收益率低);

  • 乐不乐意借,要多少信用违约风险溢价来补偿(如果破产频发,银行的放贷标准就会提高,公司债相比同期国债收益率的价差也会变大);

  • 要收多少时间溢价(如果预期未来高增长,借的又是长期贷款,那时间溢价就高,因为预期这钱如果不借,其间自己可以拿它去干很多其他的事来取得高回报)。


流动性如何催生泡沫

定义完流动性不免有些干瘪,我们这就结合一些虚构的例子来推演以下,过度的流动性是如何催生泡沫的。

我们乘坐时光机器,将历史往回拨个 500 年,回到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尚未出现,大家都现金交易的遥远年代。在这个年代:

借钱方式很简单,写借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借的时间越久,利息越多;信誉越没保障,利率也越多。

如果 A 找 B 借钱,A 后来破产了, B 的钱不会消失,它只是去别人手里,再也不回来了——钱的总量还是那么多。

在这个年代,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波动不大,信息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流动性不高。无论是花钱还是借钱,大家都很谨慎,泡沫很难产生。而且,随着生产力发展,物价会降低,除非发生什么大的天灾人祸破坏生产。在这些条件下,不考虑生产组织的抗风险能力等复杂因素,经济衰退发生的概率和规模都比较小。

时间往前快进,我们进入到有银行的年代。在这个年代:

存款这种非实物货币的出现,使得金融进入“数字游戏”“信心游戏”阶段。在这个阶段,钱会凭空出现和消失。

与此前点对点融资的方式不同,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和聚合器(Aggregator),能将广大有闲钱和需要钱的人聚起来,形成双边市场。银行在中间撮合存贷需求,同时专注风险评估,整个流动性就起来了。

银行系统中的“钱”(基本)可以脱离实体限制而出现和消失,因而它有显著的波动周期。光景好的时候发得多,大家都有钱,看起来信用也都好,于是发更多的钱。这种反身性(Reflexivity)使得资产泡沫更容易产生。

同时,以前货币量波动很小,物价受生产供给的影响很大。现在货币量波动增强,物价所受的流通中货币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货膨胀一词,从最早专指货币量增加,含义转变,转而更常指物价上涨。

泡沫和通胀容易发生,这也给衰退埋下了伏笔。乐观扩张时期,信心爆棚,融资容易且成本低,大众追逐风险,风险回报很高,使得账面财富暴增,但风险藏在其中且被过度低估。一旦游戏难以继续,泡沫破灭,财富幻象也消失得迅速。

说到底,还是因为在银行出现之后,钱不光具有数量属性,还具有了风险属性。

不同来源的钱,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不是看面值就能交换的。最早的银行就是这样,不同银行发行的票据“钱”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信誉不好、资本不牢靠的银行的票据在市场上兑换的时候,是要折价的。但是风险不印在票据上,而且很难量化,加上后面玩法越来越复杂,所以就很容易被忽略了。

银行的出现还只是一个开端,后面的金融创新让波动更难对付。虽然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系列监管措施让银行业有了更大的安全边际,但银行业以外的金融风险还有很多难以量化和尚未解决。最直接的,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美元,没人能统计清楚。此时:

针对这种加剧的复杂性,我们举 2 个例子。

第 1 个例子是股。我们经常会看市值,也就是股数乘以股价。股价只要往上,市值也会蹭蹭蹭上涨。但飙升的市值其实可能很脆弱,设想一个股票只有几个人参与买卖,交易深度很低,那么只要有一个大的卖单砸下来,市值就会随股价暴跌。这种例子在加密货币市场很好找。

第 2 个例子是债。08 年之后一套组合拳,算是把银行投机风险给管控住了。但随着抵押借贷(Secured Loan)占比的提升,另一套玩法成为主流。和银行一块钱现金放大成 5 块钱存款不同,抵押借贷的风险敞口不在于放大倍数,而在于整个抵押上下游的长度。A 给 B 的抵押,B 可以拿去给 C,C 可以在抵押上玩些花活儿,拆分最后抵押给 D、E、F。这么一长串走下来,谁都不清楚风险有多大,一旦暴雷就暴一串。而且,如果说这些风险足够透明也还好,问题在于很多交易是在私底下进行的,没有数据可以统计,比如双边回购。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可以叫“信心游戏 2.0”。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多少是有些道理的。一旦信息没了,整个盘子就崩了。

举个和信心相关的例子。在衡量一个公司破产风险的时候,有一个衍生品的价格很有参考价值,那就是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这种衍生品本质其实就是对公司信用违约的保险,但和保险不同的是,你要给某个东西上保险,你得有这个东西才行,但买 CDS 不需要。这种机制使得它的价格纯粹代表某个公司的违约风险,成为很好的参考。例如硅谷银行破产后,很多银行的 CDS 价格飙升。

但是,CDS 大家都可以买,如果价格被拉爆,那么市场会认为该公司风险很高,进而进一步促使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上涨。反身性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本来没啥问题的公司,很有可能因为市场信心崩溃而真的破产。

所以大家可以看见,这套体系中,泡沫、通胀和衰退都更容易产生。


泡沫对流动性的调节作用

央行对信贷创造的控制力被削弱了,局势应该会失控才对,但为什么事态发展好像没出奇糟糕呢?

问个具体的问题。

为什么 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史无前例大放水,物价却还挺稳定呢?

从“物价由供给决定”这一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上面的思考框架,我们可以给一些解释:

  • 得益于国际贸易,从中国、墨西哥低价进口,物价当然便宜;(供)

  • 信心不足,有钱不借,央行再怎么宽松,只要银行不放贷,流通中的货币也不会增加;(需)

  • 增发的美元很多,但对美元的需求增长更多,所以美元没有超发;(需)

  • 物价确实涨了,但只是资产价格涨了,影响居民生活的 CPI 没涨,换句话说物价是结构性上涨。

最后这点可以展开谈谈,因为即便放在中国也适用。在美国,超发货币,很大一部分钱进入了股市,只要在股市里兜兜转转,钱不流向居民生计行业,CPI 就稳定;在中国,房地产的角色和美国股市的角色一样。

客观上讲,股市、房地产这些“泡沫资产”是有些益处的。在央行对信贷创造失去精准控制力的背景下,如果信贷过度“放水”,“泡沫资产”能像海绵或者蓄水池一样吸收多余的“水分”,让经济中的其他部分正常运转。

**什么资产能充当“泡沫资产”呢?**笔者认为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好交易(如股票等非实体资产)或杠杆能加到很高(如房地产);

  2. 上涨有个说法,来将非理性合理化(非必需,有时价格给到位了,说法自然有,比如“房子是刚需,跌了自己住也没事”,但其实买房不是刚需,住房才是)。

这些“泡沫资产”,在流动性过剩时,吸收过剩的部分,比较像电路里的电容,能平滑流动性的波动。但如果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电容充满电了你还在不断释放流动性,那整个电路就得烧掉。

反之,如果流动性由过剩转向不足,从宽松转向紧缩,那么电容里的电会释放掉,经济中的其他部分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正常运行;等到电容完成释放(泡沫彻底没掉),其他部分才会没有流动性,而断电不工作了。这也意味着,紧缩政策最先打击“泡沫资产”,其次才是经济中的其他部分,这也是为什么 2022 年美联储加息到现在,经济增长、就业还依旧坚挺。

既然说到这儿了,不如顺带把这个问题说透。

为什么 2022 年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通胀还没解决,衰退也没出现?

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无非包含 3 个工具:

  1. 高利率

  2. 量化紧缩(QT)

  3. 美联储主席的嘴

我们主要看前 2 个。

首先是高利率。经济学课本里讲,高利率会收紧流动性,让买东西的需求减少,物价降低。但如果空泛套用,妄下预测,那十有八九会预测错误。

还是回到第一性原理。

高利率为什么会收紧流动性?因为利率高了,如果我能赚到的回报不够高,我就不借贷了。但是,如果我之前已经以近乎为 0 的利率(在美国持续了十年)借了一大笔钱,利率高其实对我一点影响没有。只有我要还贷了,借下一批钱的时候才会有影响。

还有一个因素。利率越高,央行付给民间的利息也会是越高的。这意味着短期能收紧,但由于利息付太多,长期也是会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尤其是美国政府欠了天量的债务,利率一高,以后发债要付的利息就越高,付不起还是得找美联储这个远房亲戚救济。等于是,泳池一边美联储在排水,另一边政府在开水龙头放水,效果大打折扣。现在和二战后美国政府欠一屁股债的情形一样一样的,越加息,付的利息越多,钱越多。(但无所谓,只要美联储主席的嘴能让大家认为流动性在收紧,就足够了,因为流通中的美元有多少,没人有标准答案。)

然后是量化紧缩。

量化紧缩指美联储缩表,即把资产卖出去,让市场上的货币回笼。量化紧缩本身是个很灵活的工具,可以控制卖什么资产,怎么卖,卖多少。

比如卖国债,那卖手头上 10 年期的,就会影响房贷利率;卖更短期的,就会影响短期的借贷利率。和高利率一样,量化紧缩的效果要传递到整个经济,也需要时间。比如大家之前房子都贷好款了,你这时来紧缩,对大家自然没影响。

另一个因素是,前期放水太多,这次紧缩的规模相较而言也不那么大,何况后面银行业危机一出,又出台一系列救火政策来有针对地提供流动性。这和一边排水一边放水的高利率异曲同工。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重要的就 2 点:

  1. 我们处在一个非理性的时代,流动性的非理性会加剧经济的冷热交替;

  2.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解释具体现象,抛开它,回到微观层面说人话解释。

Subscribe to 无环图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