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很喜欢音乐的人,之前那个TME的年度热歌还是把我惊到了。虽然我在理性上知道确实这些歌火,但是感性上特别不能接受,音乐咋成这样了。
我觉得媒介的传递有两种,一种是不花太多时间的,刷刷微博,抖音这种,就很适合算法推荐,看看就行,不喜欢就划走。一种是得花时间的,比如电影和书,就挺适合社交推荐,又朋友或者你信得过的人背书,不然算法推了你看了十分钟发现不喜欢就很烦。
音乐本来是后者,以前也是,大家通过音乐榜单和朋友的推荐来听,但是短视频把音乐当bgm改变了这一切,你被动听到太多音乐。音乐变成了前者,不喜欢就跳了。所以当音乐既免费又可以快速消费,那音乐本身怎么样其实不重要了,就像一个短视频一样,你觉得好也就点个赞,觉得不喜欢就快速划走。你不会在意看看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
电影还保留着付费和社交推荐,因为线下的电影体验确实比电脑里看好。这里其实我意识到电影其实不是信息而是一种体验。我花钱看了两小时大屏幕,看了大制作或者好故事,你其实特别在意,好坏都会高低说两句,这是一种体验。甚至在家追剧也是体验,大家会讨论这集john snow竟然死了,这剧垃圾不看了。而音乐除了爱好者之外很少有人说这专辑垃圾不听了。
而且从制作上来看,电影最好的一刻是呈现在大屏幕上,制作时候没法直接看的;音乐反过来了,最好的一刻是现场,反而变成专辑了会打折扣。
音乐其实不适合作为信息,因为传递效率太低。目前很多场景也不适合体验,因为有视频游戏在,音乐更多是bgm。听livehouse倒是一种体验,但是又很少能让人天天livehouse。
但是音乐的特殊性又在于,人其实一年听不了多少新歌,所以常听的,反复听的,爱听的也就那些。基本都是重复消费的。你不会重复的看某部电影,也很难有兴趣想起某个短视频。而音乐可能就是hack了你某时的一种情绪,一听音乐这种情绪就上来了。
这就有点像烟和酒,人可能就爱一种烟和几种酒。是不是可以为那些真正人生中可能少有的不到10张爱听的专辑付费呢,当然付费之后会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可能会有不到1%的人有这样的小众意愿吧。
一个很初始的想法,简单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