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是作为上节课的延续,主要内融是将银行作为一个货币交易商来理解。后半部分是结合前面学习内容讲解美联储是如何控制FFR的。
银行做货币交易商与上面交易商模型可以根据证券的价格波动进行做市不同的是,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交易商需要维持存款的平价。货币市场的变化带动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收缩,银行进而可以维持其支付平价体系的运营,我们可以把银行看做货币交易商和证券交易商的混合体。
同时我们也通过前面课程学习了解了,交易商获利主要靠隔夜利率和期限利率之间的利差(前面说过:空短,多长),那么他关注的就是自己的流动性风险。(我们也可以同时理解了,银行倒闭、金融危机归根到底就是流动性的危机)
后来课程内容教授讲解了美联储在联邦基金市场中是如何控制利率的,结合前面内容一句话就讲明白了——美联储的作用就是为联邦基金市场创造外部价差。如果有同学对于这句话没有理解也没关系。可以看我前面写的一篇「学习笔记——宏观经济(一)」有讲述美联储是如何控制FFR的。
或者给大家推荐下面这个youtube视频,看了就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8ZT0nVPEI >
银行业的演变
这一部分虽然在课程中被教授作为番外篇来讲,但是确实非常精彩,感觉一下子前后逻辑就通了。我把这一部分的课程链接贴在下面。
1.银行业是在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中介,家庭部门以银行存款的形式进行储蓄,银行通过这些存款向企业发放贷款。所以银行是利用家庭的货币为全国的工商也资本发展提供融资。此外,银行还持有一些证券,特别是政府发行的债券。银行体系内还会进行批发和拆借。银行的存贷款项目并不能时刻完全的对应,因此银行有闲置存款的时候可以去购买证券。如果有贷款需求来找上门,又暂时没有存款为其提供融资的时候,银行又可以去货币批发市场上拆借。
2.后来,企业发现他们如果从商业票据市场上进行融资会更加便宜,银行的贷款业务下降了。家庭也发现他们的存款可以在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中获得利息(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家庭存款在银行是无法获得利息的)。于是平行于银行系统的金融体系建立了起来,金融公司发行商业票据,并用票据进行融资。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发行商业票据,甚至发放汽车贷款。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这些商业票据作为资产并赚取收益发放给家庭部门,这就形成了非银机构体系。
3.影子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借钱的主体从企业转移到了家庭。家庭部门发行了抵押贷款债务,用来购买房屋。这笔抵押贷款最后会和很多其他抵押贷款打包,发行了一种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
此时如果是一家境外银行业务,那么可能是由一家结构性投资实体(SIV)持有,当然这也可能是境内一家银行开展的业务(教授说后面会展开说明)。总是,前面这两个主体,会把打包的RMBS切割分层为不同的资产,让影子银行购买的这些资产变成AAA的评级资产(这意味这些资产是非常优质的,甚至可以视为准短期美债,同政府票据一样优质)。这些资产又可以作为抵押品在货币市场中进行拆借。与之对应的货币市场融资例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与回购协议(RP),这些融资也可能是由MMMF的基金份额提供的融资。
此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原来家庭持有的存款是被银行作为贷款进行的融资。现在是家庭持有的MMMF份额被用来为抵押贷款进行融资,但这些都不在经由银行进行、不在美联储开户的银行内进行,而是全部变成了非银业务。现实是这些业务很多是在离岸进行的。
最后我们看到的现象:一家在欧洲的离岸银行在美元货币市场上拆借,再将所得投资于美元的RMBS市场中。(这也就把之前课程中讲到的离岸美元市场和美元信用扩张串联了起来,这些金融活动虽然都是“美元”但最后都不和“真正的美元”即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准备金有关)
从上述的三步我们逐渐可以理解了,作为一家影子银行关心的只有其持有的资产的价格(债券市场的资产项目)与其获取货币市场融资的价格(期限利率)。而这就是现代银行体系——基于资本市场的信用体系。这个体系中的两个价格均是由交易商市场决定的,所以理解了交易商功能的经济学原理也就理解了现代货币银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