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妹妹回老家给爷爷上坟,从老家带回了一份家谱,按照家中的习惯家谱都只保存在长子长孙的家中。我爷爷的一支是老三家中的,故一直没有保存家谱的权利。这次是大伯家的有心人从亲戚手中找到了这份家谱。从家谱中得知,我的祖辈是洪武三年从成都边上的新都县被皇上赐姓为“任”到山东莱州任刺史,这样才移居到山东并至今日的。得知祖上是个四川人,于是也对成都有了些特别的亲切感。
文革时第一次到成都正遇上“红成”与“八二六”的武斗,但并未能阻止我们几个学生骑着自行车奔往青城山,出草桥、经郫县,早餐是路边的一碗刚出锅的冷面,桌上的拌料是一罐白糖、一碗炸辣椒、一瓶红酱油,第一次这种吃法,至今还记忆犹新。
李冰的无坝水利工程当时列入了保护,我则是爬树翻墙才进入了神庙之中,而旁边的房中则住着带枪的解放军战士,还好他们去外出训练,我没有被抓到。从洗心池到山顶的庙子,一路充满了道教的文化气息,而道士们养的猪则让晚饭多了些久违的味道。在“破四旧”的浪潮过后,那些被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反而成了那些在“破四旧”中冲在最前面的娃娃们视为“珍贵”的一种文化了。
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成都人用带着“锤子”之类的骂人话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和待客亲情。以及那些曲调悠扬、有板有眼的“金钱板”。
改革开放之后的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貌的改善让这座曾经的古城焕发了新的青春,但淳朴的民风依旧,仍保持着迷人的传统。
没变的是成都人的语言习惯,还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骂人的话总在欢声笑语中穿插而溢出惊喜;没变的是成都人的饮食习惯,各种各样的小吃、特色食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品尝,哪怕是辣得满头冒汗、麻得舌头打不了弯,仍会期待着下一次;没变的是成都人生活的悠闲节奏,这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忙碌的工作并不能打乱他们停下来歇歇脚的步伐,无论是泡杯香茶摆龙门阵还是数人围桌“血战到底”,都体现出这种心灵中的安逸;没变的是成都人的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种待客的真诚甚至超越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也让这座城市成了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这块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好地方,历来都是用这片沃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的各族人民,也用各民族的团结和智慧繁荣了这片被群山护卫着的天府,让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化融入了山山水水之中,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永不坠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