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10:50:40
梁思成先生曾经将被毁的建筑称为永诀的建筑。
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筑城,至公元l949年,历时2059年。
成都城墙建于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础上筑成,它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清康熙、雍正年间加以修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成都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计四千一十四丈,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敌楼四,堆房十一,门四”。此城较乾隆重修的城二十二里八分略小。清城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江桥,西曰清远,北曰大安。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而这就是“蓉城”的来历。。《华阳新志》称:成都城墙“楼观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成都人春日爱登城墙,发思古之情幽。从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吊脚楼,铺石板的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古刹钟声传来,成都城平添一种古老的遗韵。
古城墙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残垣断壁,但城墙不被人加以保护,不断被人取土、撬砖、开荒种地、堆垃圾,搭建破烂席棚,特别是在文革时被大量挖土打战备砖,成都的城墙终于被夷为平地。今天只有一小段城墙还在,还是用残砖废土重修的,算是对那么一道古城墙的见证。
有人戏称:载誉几千年的成都而今只剩下一段墙(北较场的老城墙),一间房(杜甫草堂),一座庙(武候祠),一堆坟(王建墓),一口井(薛涛井)。
成都批判一文说:西安之所以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古城,因为它有兵马俑和古城墙作为见证。成都凭什么说自己也古老?城墙挖掉了,皇城炸掉了,城内的河道填平了,古桥拆光了,池塘没有了.水也废弃了.幸亏还有几件出土文物放在博物馆里,但要卖那么贵的门票也少有人参观。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别处别地的古老文明都保护得很好,惟有成都对一切古老的东西要彻底消灭?因为战乱?因为无知?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但九眼桥是在不久前才拆掉的!这也是因为无知?如果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无知,这问题就严重了。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正规的城垣始于公元前310年。秦灭古蜀开明王朝后,设蜀郡,治成都。公元前310年,由秦丞相张仪策划,蜀郡守张若主持修建了“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秦成都城周长12里,城墙高7丈,为泥土夯筑。城上建有供瞭望的“观楼”和作射剑场的“射兰”。城内沿墙建有储藏粮食的“下仓”。据《搜神记》记载,张仪在筑成都城时,由于成都平原土质疏松,所筑城墙屡次坍塌。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一只大龟从江中浮出,游到东子城的东南角上死在那里。张仪请教巫师,巫师让他沿着龟迹筑城,终于把城筑成。所以成都别名“龟化城”。秦成都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大城的南垣在今文庙后街,北垣约在西玉龙街之南,东垣约在盐市口一带。少城的西南壁在今通惠门以东、下同仁路口附近,其北垣约在今红光东路以南。在秦成都城修建时,筑垣取土都在城门十里之外,取土后留下的大坑被用来蓄水养鱼,成为后世的万岁池、龙坝池、千秋池、柳池、天井池等。至今仍依稀有遗迹可寻。
秦筑成都城到隋建国前,虽然历代都有维修,但没有太大的变化。东晋王羲之在《与周益州帖》中说:“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筑。”至北宋,还有一段紧挨文翁石室的秦城南垣保存完好。宋人李石在《府学十咏》中写道:“泮林堂后面峥嵘,不道诗书恨未平。瓜梦沉坑余鬼哭,此间学校倚秦城。”据《成都古今集记》载,秦成都城的城楼是用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建筑。其中保留最久、最著名者乃少城西南宣明门上的张仪楼。任豫《益州记》云:“诸楼年代既久,榱栋非昔,惟西门一楼,张仪时旧迹犹存。”(此楼又称百尺楼,晋时称百菟楼。)由于张仪楼选址得当,虽紧邻郫江,但迄至唐代千余年间历年泛滥的郫江水未曾危及此楼。杜甫在《石犀行》、岑参在《张仪楼》有书为证。唐末,张仪楼被迁建于罗城之上。宋末毁于战乱。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增修成都城。大城、少城各开九门,时称“都门二九”。②其中大城西南开三门,其余三面各开二门。少城则西、南、北各开三门。今能考知的城门有:大城北有洛阳门,南有江桥门;少城北有咸阳门,南有阳城门、宣明门,西有市桥门(又称石牛门)。汉代成都除大城、少城外,在城区近郊还建有锦官城、车官城、学官城。尤以集中生产蜀锦的锦官城最为著名。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率晋军入蜀灭掉了成汉。在成都,他因“怒其(少城)太侈,焚之”。③将少城的一部分基本夷平。直到隋朝初年,少城才被重新恢复起来。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座镇成都时,扩展了少城西、南两面,周约10公里,史称“扩广子城”。筑城就近取土,所遗土坑被改造为园池。传说有个胡僧看到这个池子,惊叹道:“摩诃宫毗罗”。(梵语,意为池大而有龙。后成为前、后蜀著名的皇家园林。)当时杨秀还在成都东门建了一座城楼,相传为天女散花处,因名散花楼。李白《登锦城散花楼》诗云:“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在《上皇西巡南京(成都)歌》中,李白更将散花楼与中国历史上最侈丽的皇家园林——西汉长安的上林苑媲美,写下了“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的诗句。
唐朝后期,南诏屡次进犯西川,数围成都。因成都城垣狭小,有警则民竞入城,窘困万分。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6月,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成都城防,上表请求扩建成都新城(罗城)。唐僖宗《赐高骈筑罗城诏》许之。于是高骈让高僧景仙负责工程的测量规划,自己亲自指挥筑城。唐人顾云《筑城诗》云:“三十六里西川地,围绕城郭峨天横。”此次筑城,高骈改变了用土垒的办法,采用砖砌。他下令开挖成都平原古墓中的砖瓦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成都城墙为砖墙自此始。
成都筑城,自秦以来,以罗城规模最大,役八州十二县丁夫约十万,费钱一百五十万贯,用砖一千五百五十万块。在刚开始筑城时,高骈担心南诏听到风声会乘机进犯,于是派景山假托外出游玩进入南诏,劝南诏王归附唐朝。同时高骈扬言在四川边界加强巡逻。这样,南诏不敢贸然出兵,终于在876年11月将罗城修筑完工。建好后的罗城周长25里,加上外围的瓮城共33里。高骈的《请筑罗城表》成为成都有瓮城的最早记载。罗城城墙高2丈6尺,墙基宽2丈6尺,城墙顶宽1丈,城朵高4尺。城上并建楼橹廊庑5608间。在城的四隅,还设有马面,士兵可于此向外射箭或发射石炮。罗城有10座城门,今能考知的有:南门万里桥门,西南门笮桥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太玄门,朝天门。建造罗城,无疑增强了成都的防御能力,稳定了西南局势。
罗城因环绕秦隋旧城而建,故后来称其为大城。而秦隋旧城则被称为子城。五代前蜀王建称帝成都,遂改修子城为皇城,修旧节度署为宫城。前蜀灭亡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孟知祥于罗城外增筑羊马城以为外郭。至此成都共有羊马城、罗城、皇城、宫城内外四城。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成都失陷。宋师败李顺后,故蜀宫城被毁。宋祁在《蜀宫故城》中写道:“国破山河在,人亡岸谷摧。鸳飞今日瓦,鹿聚向时台。故苑犹霏雪,荒城但劫灭。废社才存数,阴垣自上苔。”此后,羊马城也逐渐颓毁。南宋末年,蒙古军三入成都,千年古城,全被毁败。有宋一代,成都子城西南门楼得贤楼被誉为“当代之盛”。此楼乃前蜀皇帝王建所建,所在城门因有五道被称为五门。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灭明氏大夏政权。曹国公李文忠奉旨经理四川,他认为成都旧城狭小且城墙低,于是尽废成都汉唐内城,根据宋元城基增筑新城,垒高城墙深挖护城河,成都的城址没有多大变化。洪武十一年(1378年),都指挥使赵清增修外城,包砌砖石,周围20余里,高3丈4尺,比罗城小,但城墙有所增高。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凉国公蓝玉为配合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就藩,再次督修成都城,力图把成都打造成“非壮丽无以示威”的金城汤池。此后,都督陈怀复又在宣德三年(1428年)浚修成都城隍。崇祯年间,刘汉儒又培修一次。这样,明代的成都共有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晖门、西门清远门、南门中和门、北门大安门、另有小西门。每座城门都有城楼一座,门外均筑有瓮城。各建庙一所。明代成都城的中心地带,还有一座蜀王府。位于武担山之南,金河以北,俗称“皇城”。外围建有9里长的萧墙,有金河水、御河环卫。萧墙高一丈五尺,其南垣在今东、西御街一线,东垣在顺城街一线,北垣在羊市街、西玉龙街一线,西垣在东城根街一线。萧墙设四门:东门体仁门、西门遵义门、南门端礼门、北门广智门。萧墙以内是全用砖石砌成的五平方华里的蜀王宫城,城高三丈九尺,有棂星门、承运门等大门。
明末清初,由于战争不断,明末所建新城多已毁圯。唯蜀王宫墙和大城的瓮城、门楼尚存。清人张懋畿在《竹枝诗》中写道:“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烟横。”康熙初年,巡抚张德地重修破烂不堪的成都城墙。重修后的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长二十二里三分,有五千五百三十八个垛口。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有四座城楼,十一间堆房,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迎晖门、清远门、江桥门、大安门。城外有护城河。和明城相比,东垣外移,逼临江水。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蜀王府旧址上建了贡院,作为乡试之地。皇城的后门被命名为后子门,左右两边是东华门、西华门。前门有三个门洞,俗称“皇城洞子”。其中洞上挂有“天开文运”的横匾。雍正五年(1727年),巡抚宪德补修成都城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奏准发币银六十余万两,彻底重修成都城。这次重修集全川之力,历时三年,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才全部竣工。乾隆皇帝十分重视,他得知成都城墙重修完成后,即命工部侍郎德成入蜀验收,还命福康安将成都城墙各段是否坚固和预算有无浮冒之处据实查勘奏报。重修后的成都城“屹然金固”、“冠于西南”。周长二十二里八分,有八千一百二十二个垛口,砖高八十一层,压脚石条三层,大堆房十二座,小堆房二十八座,八角楼四座,炮楼四座。四门城楼顶高五丈,分别为东门博济楼、西门江原楼、南门浣溪楼、北门涵泽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且间以桃柳”。同治元年(1862年),成都城墙四角又添筑小炮台24处。周围的城壕也够深够宽。成都城墙的最后一次整修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四川总督奎俊整治城门,重建故楼,还疏通了城外壕池。
清代的成都城墙十分雄伟,远望城墙垛口,有如锯齿一般。大城外的瓮城上有四座炮台(箭楼),各高三层,有炮窗,大城内侧有一道矮矮的女墙,城墙上的堆放每隔半里一所,瓦顶砖壁,是预备军务是守城所用。四门城楼皆五楹二层,即所谓八角楼。
清代,由于成都住有满蒙八旗兵,所以在城西修了一座满城,习称少城。清人吴好山在《成都竹枝诗》中写道:“满城城在府西头,特为旗人发帑修。”满城周长四里五分,高一丈三尺八寸。其城墙北面从八宝街东头起到大城西门清远门一段,名北栅子;东面从八宝街东头起向南,经羊市街西口、明蜀王府遗址、西御街西口,过半边桥、君平街、小南街、西较场和南较场之间与南大城城墙相接,名南栅子。满城有五座城门,即大东门迎祥门(今祠堂街与西御街之间)、小东门受福门(今羊市街与东门街之间)、大城西门清远门、小南门安阜门(今小南街与君平街之间)、小北门延康门(今长顺下街与宁夏街之间)。除小北门外,其它城门都有城楼,共4座12间。当初建满城时,其内汉人官署和住宅一律迁至大城,满城是汉人不可逾越的禁区。
民国以后,成都城墙开始被部分拆除。1912年首先拆除了少城的北段城垣,继拆南段城垣。为交通方便计,1913年于西较场侧增辟通惠门,民间称新西门。1914年又于东较场侧增辟武成门,习称新东门。1921年拆除了西御街口的少城城垣。1933年又拆毁了大城的瓮城,辟为街道。1935年拆毁了少城的最后一段城垣(从人民公园至小南街)。1939年于城南中、下莲池之间增辟复兴门,习称新南门。抗战期间,为防日军空袭,便于市民疏散,又在各交通要道处拆除部分城墙。有些地方城墙垮塌,人们走出了通道,称之为“垮城墙”。还有些有权有势的人家将城墙拆回建造私宅,以至城墙垛口和城顶面砖几乎扫地以尽。墙外包砌之砖亦多被拆剥。到1949年,成都的城墙很多已成摇摇欲坠的黄土堆。而皇城在1911年做了杀末代川督赵尔丰的“刑场”,还迁入过中学、大学。也成为1917年军阀刘存厚、戴 、1932年刘文辉、田颂尧在成都进行巷战的中心,成都人称为“打皇城”。战后的皇城残垣断瓦,满目荒凉。解放前,皇城已成为平民窟和拐卖人口的“人市”,三教九流充塞其间。
建国后,1958年3月,成都会议前夕,毛主席乘车观览成都市容,明确表示,成都城墙妨碍交通,影响市容。并提出,拆墙是先进,不拆是落后。4月,成都市第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拆除城墙。这样成都就只剩下北较场成都军区一段500余米长的残墙。1966年文革爆发,布局类似北京天安门的皇城在大批判中被指控为有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之嫌。因此1968年省革委决定拆除皇城。在其原址上修建了万岁展览馆。从此,成都的城墙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东门:清代成都城东门的名字,沿用明代的,叫迎晖门,寓意迎接阳光。城门之上,是高达五丈的城楼,名溥济楼。据民国《华阳县志》卷27的记载,是 “堂皇壮丽,不亚于京师”。迎晖门只作书面称谓,成都人只称东门。辛亥革命后,开了新东门,为区别,这里习惯性被称老东门。
1953年
成都市将皇城坝区域
改建为“人民南路广场”
解放初,成都市人民政府临时在皇城内办公,人民南路广场前显得空空荡荡,
那时还没有绿化和景观喷泉。
到了60年代,在皇城城楼上又修建了大型集会和游行的观礼台,城市的中心基本显露了雏形
1967年,老皇城被拆毁
1969年在原址上建成“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当时门前被称作“人民南路中心广场”
1979年文革结束后,此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
2006年,才改建为现在的“四川省科技馆”
四川成都的城墙建于明初,在宋、元城基础上筑成,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时至康熙年间,由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据《成都城防古迹考》记载:“原来之东、南、西、北四门,皆有月城。因其地城墙城门皆双层,形如半月,民国时陆续拆除,辟为街道。至抗日期间为避空袭计,四面城墙增开缺口甚多,兹不备举。今日唯北较场口军区后,尚有旧军校修之城门洞便道,为旧城砖所砌,是仅存之城砖及城垣之样品。”
一、 历史沿革
《华阳新志》称成都古城墙“楼观壮丽,城郭完固”,“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但岁月沧桑,而今成都市遗存的古城墙只有北较场、中同仁路、成都制约厂一厂、西较场、滨江东路北侧等处了,总长度不足千米。其中,尤以北较场的古城墙保护较完好,长度最长,规模最大。
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筑城,至公元1949年,历时2059年。
成都城墙建于明代初年,在宋、元成都城基础上筑成,它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清康熙、雍正年间加以修葺。
乾隆四十八年(1783)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成都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计四千一十四丈,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敌楼四,堆房十一,门四”。此城较乾隆重修的城二十二里八分略小。清城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江桥,西曰清远,北曰大安。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而这就是“蓉城”的来历。。《华阳新志》称:成都城墙“楼观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成都人春日爱登城墙,发思古之情幽。从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吊脚楼,铺石板的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古刹钟声传来,成都城平添一种古老的遗韵。
古城墙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残垣断壁,但城墙不被人加以保护,不断被人取土、撬砖、开荒种地、堆垃圾,搭建破烂席棚,特别是在文革时被大量挖土打战备砖,成都的城墙终于被夷为平地。今天只有一小段城墙还在,还是用残砖废土重修的,算是对那么一道古城墙的见证。
二、 北较场古城墙
北较场古城墙与其它几处残存的古城墙一样,都属明清时期的建筑。据历史记载,成都唐宋以前的古城墙,由于年代久远和历代战争,已不复存在,偶尔在施工中发现地下遗迹。明清时期,为了加强防卫,进行了大规模筑城。但明朝末年,战乱频仍,成都城几乎夷为废城荒野,城墙多被毁坏。清康熙、雍正年间曾加以修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政府花费巨资对成都城进行了整修。当时重修的成都城墙,“高二丈九尺四寸,宽五丈五尺,厚一丈八尺,上置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个,八角楼四个,炮楼四个,城楼顶高五丈,分四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周长二十二厘八分,东西距九里三分,南北距七里七分(旧制一百八十丈为一里)”。明清古城墙不少在岁月流逝中垮塌,但主要在建国初期、一九五八年和“文革”三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大跃进”前拆毁了成都“大城”,“文革”中拆毁了皇城。现存的几处古城墙是在历史的多次劫难中遗留下来的,实属十分珍贵,从中可以窥见成都城的历史风貌和形制,也为研究明清时期城防建设和与各朝代城墙的比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现北较场古城墙剩下两段:一段在西面,长300余米,高约 9米,保存下来的墙体为黄土筑成。据附近居住的一位老者说,墙的外层包砖在1958年被拆去修西北桥去了。土墙上长满杂树,远望像一山丘丛林。墙西为饮马河,是古代的护城河。东城根街北延线修通后,这段古城墙正在作保护处理,外城砌上了从东门一带运来的清砖。据施工单位说,准备砌筑12米高,并修复城垛、射孔、敌楼等,以展现古代城墙的风貌。届时,这里将成为王爷桥旁的古迹风景点。另一段在北较场子后街中段,,长30余米,高约8米,且有一城门洞。我曾于1986年初开始,在城门洞侧居住了十多年。该段城墙外层包砖保护较好,城墙外侧建有垛口25个,内侧为水泥栏杆。城门洞为三层砖石拱券,下部为红砂条石,洞门外侧高约5米,内侧高约6米,宽约5米,深约12米,两扇厚约10厘米的楠木大门保护完好。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城门洞是1938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成都分校驻北较场时,为了防日本飞机空袭,便于向城外的府河疏散而专门开的,并取名“存正门”。现城门洞上还存刻字的匾石,但字迹已风化。当时还在门外护城河上建石拱桥一座,以教育长张治中(字文白)之字命名“文白桥”。现桥已不存。据在北较场长期工作的人回忆,原城门洞东西两侧的的城墙是在七十年代初为修办公楼和其它房舍拆去的,保存的城门洞城墙两侧断面用拆下的旧砖进行了包砌,保持了古城城墙的原貌。1985年7月,该段古城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立在城墙之上。
四、 保护措施
政协委员
提案保护老城墙
2005年7月11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在会展中心金色歌剧院落下帷幕。在当天的论坛上,政协委员王锦生关于《合理地保护利用我市的古城墙》的提案,获得了众多与会专家的肯定与支持。王锦生言辞恳切地说道:古城墙是成都市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它既是岁月的见证又是古代成都的坐标。
提案建议,成都市的城墙残址大多位于内环沿线,这条线路本来就是成都市各届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景观带。合理地保护利用这些城墙残址,特别是以城墙遗存为中心建成一些“遗址游园”,既可为成都增添露天博物馆,也为城市增添绿地和市民休憩场所,更使锦江沿线的各处景观间有了和谐的呼应。
千年来,它巍峨矗立,保卫一方百姓安宁;如今,它断壁残垣,难见昔日荣光。
先秦张仪“龟划芙蓉城”以来,岁月更迭,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它,如今是何模样?
本报上期的老城墙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著名民俗专家袁庭栋教授特意为我们解读成都老城墙的“今生”。
现在成都还存有9段残墙,其中位于五丁桥南边、北较场西北角的老城墙是目前仅存的可供参观的成都老城墙。
@华西都市报:在今天的成都,保存下来最长的一段清代老城墙在锦里西路的北面。这里是一排长长的民居,民居后面就是过去的西较场,今天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在民居与后勤部大院之间,还有断断续续的1000多米的老城墙残墙,有的残墙成为了民居的后墙,有的残墙上面已修了房屋。
**它的忧伤
历史舞台的消逝之路
** 时代变迁,老城墙已面孔模糊,难辨真容。
它晨启暮闭,用于阻隔内外的功能消失于抗日战争时期。清代的成都城墙只有4道城门,民国有了8道城门,抗战时期,为了城内居民在有空袭警报时方便向城外疏散,市政当局在城墙上打开了几处不设城门的缺口,它的防御功能基本消失了。
1958年,成都市成立了拆除旧城墙总指挥部,原来的清代大城基本上被拆除,城墙砖或用于市政工程建设,或用于大炼钢铁时期各个单位修建“小高炉”,城墙土则用来填平了365处池塘与洼地,或用于烧制砖瓦,也有一些居民自行挖取城
墙砖私用。
至此,它已踏上历史舞台的消逝之路。
曾经,它守着一方百姓,天黑要关门防贼。将近十多米的城墙上,风筝飞舞。城墙脚下,多少小商小贩卖糖葫芦。季节更迭,开春以后,尤其是正月十六这天,老成都们围城墙上走一圈,传说一年不害病,这被称为“游百壁”。
如今,仅存9段残墙空悲切。最初的功能已失,但并不意味着它就要被遗弃。“我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华门看城墙。”袁庭栋说,任何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需要有多方面的传承,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而老城墙,就是凝固的历史记忆。城市千年的历史记忆当然需要流传下来。
“我曾经建议在成都东南西北四个角,各恢复一段几十米的城墙,修一个角楼。这是我们成都的过去。”袁庭栋说,他现在仍然在为此事呼吁。很多年轻人不知何为城墙,又怎么会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老城墙,无可避免在历史中消逝的命运,但历史记忆应永存。
华西都市报记者 谢燃岸见习记者 殷航 摄影郝飞
北较场城墙
青羊区北较场西路与武都路交界处
长300米,厚15米,高9米
外墙包砖于1958拆去,仅余夯土,1996年收集老城墙砖重建
位于五丁桥南边、北校场西北角的老城墙,长约百米,是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恢复的,所以很完整。城面砖多是收集到的老城墙砖,是目前仅有的可供参观的成都老城墙。
在五丁桥南边,成都著名的北较场(今西部战区司令部)西北侧,有一段非常完整的城墙,长约300米。不过这段城墙不是“保留下来的”,而是20世纪末新建东城根街北沿线之北较场西路的时候复建的,城墙甚至有可能比原位偏了一点。因为同大街同时修建,所以重建得也很完整、很壮观。
最底部3层用红石条砖砌成,近20厘米厚,上面81层是青色城墙砖,最上面用镂空砖砌成。
1935年,国民政府为培养训练西南各部军官,在北较场原军事学堂基础上设立黄埔陆军学校成都分校。1937年,抗战爆发,黄埔军校西迁成都,以北较场为军校本部,刘备当年设坛称帝的武担山也被圈入校内。解放后,昔日黄埔军校多处建筑被拆除另建,但又有包括充作军校围墙的北城垣等记忆建筑被留下来。
存正门城墙
青羊区北较场子后街中段
长30米,高8米
清城墙,现存城门洞建于1938年,以利于日军轰炸时黄埔军校的防空疏散
从五丁桥的转角往东走,北较场的北边,有一段很完整的清代城墙,还有一个城门洞,城门洞是抗战时跑警报建的。北较场这段残墙得以幸存,是托军区大院的福,也是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址。
军区大院北的武都路上保留的古城垣开有一券门,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北门“存正门”,门内洞壁左右各有一方水泥封盖过的痕迹。当年建黄埔分校时,为方便师生出入,在北城垣上开了这道便门。时任分校副主任的彭武扬一时兴起,就取“正气长存”之意为新开北门命名“存正门”,心想也应了蒋校长名号。于是与分校主任刘明灏、中校秘书贺鹏三人题写诗文刻于石,嵌在门内壁上。蒋后来来校视察,路过此门见壁上三人题写诗文,质问“你们现在就要留名呀?”李明灏这才明白蒋平生最不喜欢部下肆意留名。第二天,他就派人把题刻敷上水泥,至今也未曾开启。
迎曦上街城墙
锦江区东安北路娇子苑楼盘内
长40米,厚15米,高8米
**清城墙,结构较为完整,存有上下城墙的石梯台阶。**原来隐没在民居的后面,因为街道改建,就暴露在人们的面前。现处于私人楼盘景观中
在武城门桥(在蜀都大道东风桥和新华大道新华桥之间)西南侧“娇子苑”小区,有一段残墙,还有上下城墙的石梯台阶,游客可以登上去。这段城墙属于武城门(或曰水东门)的组成部分。旁边立有一文物碑,上书“水东门城墙遗址 该段城墙为清代成都城墙的一段,抗日战争时市民因出城躲避空袭,曾在该段城墙挖掘出城通道,现仅残存部分,呈南北走向,由青砖垒砌,长44.1米,宽21.36米,高10米。”水东门几乎是娇子苑独享景观,外面看不到。
西较场城墙
青羊区锦里西路民居与成都军区后勤部大院之间
长200米,清城墙,部分墙段上面已经修建房屋,为成都保存最长的原状清代城墙
从琴台路一直延伸过来的,破败。锦里西路,原名外南人民路。1997年修建府南河工程时,拓宽道路,更名为锦里西路,以前这个半城半乡地区逐渐修建起很多小区。现在,在锦里西路和锦里滨河路分岔的位置,里了一个碑,上书“唐代罗城城门遗址”,但是周围都是道路和空地,不见任何城墙城门。
经搜索,原来在锦里西路78号的“78号观邸”内有一段残存的城墙,是小区的一段围墙。不像水东门城墙好歹修缮过,可以爬上去观览,这里的城墙似乎从来就不是景点,墙体耸立在竹子和杂草中,草丛间有块上世纪90年代立的石碑,上书:“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古城墙”。
锦里西路的北面保存下来最长的一段清代老城墙,这里是一排长长的民居,民居后面就是过去的西较场,今天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在民居与后勤部大院之间,还有断断续续的1000多米的老城墙残墙,有的残墙成为了民居的后墙,有的残墙上面已经修了房屋,由于这段残墙正好夹在民居和后勤部大院之间,所以得以原样保存下来。
水西门城墙
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三期五单元门口
清城墙,保存较完整,现处于私人楼盘景观中
在同仁路和西郊河之间,夹着几段城墙。在宽窄巷子西南的“锦都”小区内,有一段水西门城墙。短短的一段城墙残角,加起来长不过10米,高不过3层楼。经不得细看,崭新的痕迹,年代甚至比背后支撑它的红砖墙更近。实在是缺了太多历史的温度,只能靠“水西门”“成都老城墙”两块牌匾使它保留了一点历史厚重感。老城墙深藏在居民小区,躲于绿色植物之后,很有点大隐于市的感觉。
青莲上街明城墙
地址:青莲上街与青莲下街位于府河与南河的交汇处
锦江区青莲上街38号对面,出地面约3米,
为原明城墙的东南角,保存有马面
离合江亭最近的东门城墙。
在合江亭北边,兰桂坊隔河相望的地方,是成都市的一块“旧城”小区。当年旧城改造时,在青莲上街旧瓦房中发现的这段老城墙遗址。这段城墙是成都东城墙的一部分,始建于唐朝以前,在明清时期重建的,残垣高度比标准高度10米矮得多,残垣上面又建有小区围墙。
墙体全是大块的青砖砌成,长约20米,高约8米,墙顶残存厚度约1米,下面则有6、7米厚,墙体中间部分还有用红砂石砌成的城垛。除了老城墙外,当时一起发现的还有城墙内一个可容纳10多人的洞!上个世纪40年代,当时的水上警察驻地在此。因此,考古人员认为,洞穴很可能是水上警察为防日军轰炸而挖的防空洞。
现在这里立着流沙河撰书的成都东门城墙遗址碑记。
在城市改造前,还能看到一小部分明清时期的老城墙残迹,包括向外伸出的“马面”。据说,古代修建城墙时,为了增加用箭射杀攻城敌军的射击面,城墙外部每隔一段距离就修一块凸出城墙的半边碉堡式建筑,俗称“马面”。恢复残墙遗迹时,残存的部分“马面”也得以重现。
这里也是昔日金水河故道的出城处,清末设置的成都水道警察局就设在青莲上街原54号院内,一来管理河道治安,二来盘查缉拿私贩黑、白、红三货的船只。
下莲池街城墙
**锦江区下莲池街4号院和12号院内,**各有一段几十米长的城墙
长20余米(12号院),高约4米
清城墙,几幢住宅楼建在残墙之上
下莲池在明代成都略图中就有明确标注,此处位于清代大城南偏东,属于当时南城,这里还留有两小段清代城墙残垣。在新南门下莲池街4号院和12号院内,各有几十米明显的残墙遗迹。
虽然这两段残垣残破厉害,但保留有不少刻有铭文的城墙砖。如“团”、“八段彭记”等。成都城垣自明末被毁后,有过多次重修,一是康熙初年;二是雍正初年;三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这次重修由于工程浩大,分由各州县分段承包,按统一制式进行施工。城垣以大红砂条石为基,上一砾石黄土层层夯实,再用大砖砌筑厚近一米的外壁,砖缝处用糯米浆、桐油拌石灰勾嵌粘合。筑城大砖以优质粘土统一烧造而成,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砖上还印有各州县窑口名号,以及建造督工人员的姓名,以便核查。现存于此的残垣便是那次重修而成。
王家坝后街城墙
清城墙。新南门附近的锦江区王家坝后街有一段老城墙遗迹。王家坝后街就修在原来城墙的残墙上,因此比旁边要高3米左右。
王家坝的南边有王家坝后街,这是民国时期逐渐修建在旧城墙基础之上的小街,至今街面仍然高出紧邻的房屋好几米,不知这个原因的行人从此经过时,总会觉得莫明其妙。
成都西城墙,同仁路城墙
青羊区同仁路与实业街、小通巷交叉口
长30米,高9米
清城墙,实业街口墙段内有建于1930年代的防空洞
在成都金牛区的实业街与下同仁街路口西南侧,成都水表厂附近,有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不是停车场,隐藏了一段带有防空洞的城墙,现在还围着,并没开发出来。这里曾被纳入拆迁改造范围,后暂停施工。这段老城墙和防空洞被圈在隔离墙板之内,一旁堆放着大块红褐色的条石。长约40米、高约10米的老城墙中,防空洞的入口清晰可见。这一老城墙建造于清代,防空洞则是近代的产物。考古人员曾在此勘查,但由于修建防空洞时对城墙的破坏十分严重,现场没有突出的考古发现。
此处的防空洞是成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防空洞,建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由当时的四川省防空指挥部建造,用于存放军需物资、躲避日军空袭以及藏匿士兵的军事设施。防空洞面积约170平方米,可容纳约100人。新中国成立后,该防空洞被废弃,原成都水表厂将其作为存放汽油和煤油的仓库。成都水表厂搬至高新区后,该片区纳入拆迁改造范围。
下去实地看了一下,四周围栏隔离,大门紧闭。只能据高处远望,拍下几张照片。
东较场城墙
**锦江区华星路猛追湾游泳池旁,**东较场军队干休所内
清城墙
在猛追湾游泳场的对面,华星路隔街相望,有一段显然是削掉了上面三分之二的城墙。围着小区“锦江华庭”,有块大石头上刻了个“成都古城墙遗址”,但是又没有落款,不像是政府立的。有的墙段还被涂了鸦。
实业街罗城城墙
搜集条石和古砖垒了一个圈
地址:上同仁路与二道桥街交口处
老成都西面的城墙几乎沿着同仁路修建,近年来这一路先后发现了多处罗城遗址。当年同仁路“聚星城”修建的时候,开发商将搜集到的罗城条石和古砖在上同仁路与二道桥街交口处垒了一圈,还在上面种上了大榕树,现在这个土包包杂草丛生。当时挨到这棵大榕树,曾有一家“唐城茶庭”,当年在这家茶铺里喝茶,还能看到一段罗城老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