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嘗試,想寫下之前送給自己的一篇文章。
January 9th, 2023

我於中華民國歡慶之日十月十日生,真的,每年生日會慶祝、會放假,但這些型式,無論是放鬆或式慶祝。在現代的生活中顯得有些困難。我們看到一個知識形態的社會遠勝過一個實踐型的社會時,這在每個人的心智之中都隱含著一顆行動與資訊不對等的種子。

真正的我們,追求一個迫切適合自己身、心、靈要切三點,跟得上我們的時間(無論是感受的當下,還有實際),因而講求理與情的相互輝映和對等;另外,我們自身系統內產生的反應及對話,造就圓潤於外在相切的我們。

若常感受到不真實的自己,感覺內在的自我孤寂起、溝通及傳達不到的作用。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心靈範圍是否龐大孤寂去控制未來自己與他人的行動和外在環境的所有的狀況。

這種情形發生在這樣的社會之上,不在少數,心智的擴大,沒有時間控制權的我們讓未來追趕我們的身體,是龐大了太多自信在預知未確定的考驗及人生身上。

若是說,另一常見的人,常感受到一種不知道要幹嘛的、現實生活中時間過得太慢的、多雜訊感覺、呆滯地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阿!」的吶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並不是心智的擴大,而是縮小。

把精神力無意識地投入於事件,而自我的軀殼的闡述在與世界的溝通中縮小。他們通常會因為事情而生氣於人,而自動把人當作的「事件」處理。無異於心智縮小而呆滯活在過往的世界裡,自我的軀殼卻流於現在面對的情境。

以上兩種或更多的可能性,心智留於過往或未來的情況,可以透過:面對現在的自己內心中的那一份精神、多面對此刻的當下、多與自己的「想要」而非「需要」的與自己溝通。適切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也是不錯。當過去或未來的心智可以動態平衡到更近的「現在」,認知與身體都可以按圖索驥範圍內,或許會有一種更加踏實的感受。

當我們滿足自己的時候,試著去豐富我們眼見、耳聽或心中那些在我們前方的感受,試著與他人對話溝通、展心互動,這將會是一種能將心力沖入於我們心智的一種好方法。

2021年1月23日 秋海棠

Subscribe to 秋海棠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秋海棠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