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的眼光穿越认知峡谷
November 28th, 2023

我去年跟今年换电车时,有长辈聊都没聊就直接对我说:“电车每年的保险是油车的一倍,加上几年后电池老化听说换一个要10万元以上,这样算下来,电车根本没好处。”

乍一听,这句话好像一点问题都没有。用油车,如果只是普通通勤,一月的油费不到800,一年也才9600元;而如果电车6年就要更换电池,花费8万元的话,等于一年花费得1.33万,再加上每个月80元的充电费,那一年的费用就会是14260元。这样算下来,买电车简直就是一个坑,平均一年得比油车多花4660元,而且保险费一年还贵一倍。

现实中很多聪明人非常善于计算瞬间的得失,但我认为,如果要真正悟出事物发展的本质,就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电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电车真的如大家说的这么不堪,那么新能源公司就不会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奔驰也不会宣布从2024年开始,E系列将不再生产纯油车。非常多的事情,以当下的眼光来看,的确看起来大部分都是错的,而且错得有理有据,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请往下看: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互联网老人在分享自己二十年互联网生涯经历,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穿越认知峡谷”。他在里面写到,他是最早一批听说过互联网的人,也是最早一批程序员,是整个互联网时代最有可能获得大收获的从业人员,但是整整20年,他无一例外都踏空了,踏空了社交、踏空了电商、踏空了移动互联网。

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时社交跟电商兴起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1、当时普遍流行的是现金支付、货到付款,快递员送货之后拿着纸币现金回来交给快递公司,然后快递公司再给电商网站结款。那时候每周都有快递员收钱以后玩消失、甚至快递公司吞钱吞货以后原地蒸发的事情。

2、社会道德水平低下,欺诈横行,电商到处都是假货,没有建立合理的信用体系

3、互联网没有健康的商业模式,搞来搞去都不知道怎么挣钱,除了卖广告就是灰色产业,望之不似人君。

站在他那时的角度去看,他的想法完全没问题,就跟刚刚第一段文字中的长辈提到的电车问题一样。但当时年轻的他跟第一段文字出现的长辈,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事物是不断在发展跟迭代的。

2000年,互联网.com泡沫破裂时,美国的每日邮报,大篇幅地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互联网上网的费用非常昂贵,电脑的内存存储量也很小,根本没有家庭负担得起网络费用,也没人愿意买一部上万元只能存储一丁点图片的电脑。许多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次数比他们之前认为的少了。他们给这篇文章起的标题是:互联网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数百万人放弃了它。”

站在当下看事情,有时往往摸不清本质。但站在五年后的世界,回看现在,一切迷雾却统统拨开了。当长辈跟我聊关于电车的保险跟电池更换的算法时,站在当下看是完全没问题的,但站在五年后,回看这种计算方式,却显得不那么正确了。不那么正确表现在以下2点:

1、电车保险贵,源于早期保险公司对电车电池技术的担忧(自燃)以及市场保有量较少,随着电车的普及还有电池的更新迭代,类似的担忧会越来越小,保险公司源于担忧变小以及彼此之间的竞争(电车普及,争夺电车保险客户),将会开始互相降价争单,我相信不到3年,电车的保险将降到与现在的油车基本无差别的状态。

2、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来一个摩尔定律。其内容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高速发展速度。虽然电池不像芯片那样迭代如此之快,但我相信它依然遵循摩尔定律的一般规律。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电池的价格或者电池的容量,将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迭代。同样容量的电池,五年后,大概率将由现在的8万,相信最少降价一倍。

当年Iphone发布会上宣布自己的电池是不可拆卸时,骂声一片,大家都在说:“这样哪里方便,那岂不是整天都得抱着充电宝或者站在插座旁边。”哪知道,不到3年,电池的容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充电器的充电速度也变得一日千里,2015年,oppo甚至直接把充电速度当成自己品牌的广告语,说自己:充电五分钟,通话2小时。现如今,如果你不是游戏跟视频的深度使用者,手机电池的容量已经大到可以让你待机3天-5天了。

新事物刚出现时,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它们浑身都是缺点,而且说它错的理由还往往有理有据;但如果你放下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它们,你将拥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视角。

任何事情都是波浪式发展而不是一马平川

Subscribe to 三刀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Nft graphic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三刀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