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币之路艰且难,投入时间又投钱。
身处币圈近四年,回首往事苦且酸。
笔者按:虽然在业内已摸爬滚打将近四年,偶有小赚,距离暴富之梦却日益遥远。如若去除空投,币圈工作所挣,赚的钱更是寥寥。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笔者希望炒币之路少些曲折,多些鲜花铺路。
虽然早在19年6月份就接触DeFi,思维却局限在Maker、Compound、Uniswap三驾马车上。即使站在今天来看,这三个项目从各方面讲都很优秀,自己盈利却很少。究其原因,虽然在Maker出现低价DAI清算事件兼币圈3.12黑天鹅事件之后在200多刀抄底MKR,但是一方面抄底数量少,另一方面没能坚持拿住,翻倍即离场。而UNI则基本上完全依赖空投,去年12月份DeFi遇冷的时候并没有抄底,也没能在今年5.12之前离场,反而在后来的低价中渐渐清空。至于COMP,价格表现并不抢眼,我也没有布局,仅仅挖了零星几个。
在2021年初,鬼使神差的分别以0.7刀和0.02刀的价格买入RUNE和CHZ,并以1刀的价格买入LUNA,算是吃到十倍涨幅,实属不易。如果说遗憾的话,可能就是太早卖出RUNE和LUNA,又拿着CHZ太久,直到现在仍然持有。不可否认,CHZ的基本面很好,项目方积极拓展粉丝令牌市场,持续与欧美顶尖足球队、篮球队等体育团队合作,但是无奈价格不给力。
提到CHZ,不得不提PSG。记得注意到这个币还是在币乎上看到有人分析,然后实验性的在10几刀买入,后来一路涨到50多刀,而自己的本金也从小额尝试发展到大笔买入。结果就是遇到价格崩盘,一路跌回10几刀。心疼自己一波操作,高买低卖。更是在后来梅西宣布加盟大巴黎后,其价格一路上扬而懊悔不已,人生无外乎如是。
DeFi之夏中首个高光币种肯定是YFI,虽然也曾用过Yearn,却因为对项目和创始人均无太大兴趣导致错失。见证他一路上涨,至今仍未投资过一次。最遗憾的则是GRT,本来有参与公募的机会,价格0.03刀,却苦于当时资产较少,以及认为参与了测试有币可拿,无需再买,错过了将近百倍上涨。而发放的奖励GRT更是拿到手后基本在0.3刀左右出货完,无缘后面的暴涨。
时间来到2021年,这一年先是BSC爆发,BNB、CAKE等受益暴涨;然后热度传到马蹄,Matic、QUICK等暴涨。接着是其他L1,如Solana,Avalanche,Fatom等。这些项目我基本上全部踏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注意力仍然集中在以太坊领域。而等试着去熟悉BSC时,BSC的热度慢慢冷却。试着去熟悉Matic时,热度又转移到其他L1,可以说永远慢人一步。
作为2021年最高光的领域——NFT,则属于我完全看不懂也理解不了的领域,所以与其说是错失,不如说是认知不匹配。必须承认NFT不是自己的菜,无需投入时间和精力。
作为社会动物,要做到不从众实在太难了。从投机算法稳定币AMPL,到参与FEI的众筹,再到跟风买屎币,投机Arbitrum上的RYAN,基本上都是亏损。比较幸运的是AMPL只买了28刀,然后一直持有,结果在FORTH空投的时候,反而收到价值几千刀的币。而FEI则是割肉离场,shib也是割肉,虽然在写本文的时候shib又创新高,但已经与己无关。RYAN更惨,6刀的成本价,如今价格0.1刀。手里的ETH变少,受投机亏损影响很大。
与很多人一样,看好的项目往往不涨,但是不涨并不影响看好。我看好的项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持续且坚定地看好;一类冲动性、阶段性地看好。可归为第一类的,目前来看只有ETH。而归为第二类的就太多了。从开始的LINK、MKR,到PNK、UNI、CRV,再到CHZ、GRT,直到如今的FWB、AUDIUS、RLY。兴趣从DeFi,逐渐注意到创作者经济领域。喜欢创作者这个领域一方面因为本人爱写作,属于这一类,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另外一方面则是创作者领域有典型的名人效应,可以引流大量粉丝进场,想象空间大。
写本文时,ETH价格是$3600,BTC价格是$54316,自选币种价格如下图(截自CoinGecko)。我曾在熊市预测本轮牛市ETH价格要到1万刀,距离目标价位还有一段距离。这轮牛市还在持续吗?持仓币种还会再破前高吗?I have no answer. Let time tells.
放弃投机心理,莫要自欺欺人;谨慎选择标的,大胆长期持有;屏蔽噪声干扰,专注个人所长;坚持写作内省,提高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