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完就跌?一文祥谈如何增加「高抛低吸」的准确性

前言:

之前ordi,eths,pepe等内容文章一定程度从大趋势上预判了项目的发展及价格走势,内容中有过详细的思考路径分享。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更深的方法论使用教程,用抖音上的话来说叫做“底层逻辑”。内容会使用几个案例,为大家详细的剖析逻辑方法,俗称🌰,用简单直接方式让大家理解原理及应用。

内容中的方式方式法均可以在近期的一些火热项目中有所呈现,如“科太币,X,sats,atom,pipe,ibtc...”除了铭文项目之外,也受用于token一级市场,铭文市场,NFT市场和二级市场。web2中的一些互联网营销均也可受用。

「高抛低吸」是所有金融类产品投资玩家的梦想,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本篇文章通过四个部分来分享如何增加「高抛低吸」的概率及准确性。

第一部分:🌰小故事来讲出来问题的核心

第二部分:🛜传播效应的规律

第三部分:📈上帝视角带你了解拉盘逻辑

第四部分:💡增加高抛低吸准确性的方法教学

以下内容为ALD(推特账号:@daji_357)历时数月与众多伙伴在数十多个项目中实践总结而来,转载请标明出处。

内容主题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特性与金融市场的特性做了结合,目前并未找到这类内容的归类,个人将它暂称为「新媒体金融传播现象」。

🌰|用一个栗子来开场

栗子小镇上开了一家自助餐厅,名字叫歪脖三自助,人均客单价299。生意非常好,从开业开始始终爆满。调研后有人说好吃食材物超所值,非常不错;也有人说食材比较一般,和其他自助没有什么两样。

如此火热的生意,有些人很是心动,亲自体验完后决定抄袭一家相同的餐厅来去竞争,采用了同等规模的装修,和同品质的供应链产品。

结局却很悲催,要么是运营了很长时间,生意很好但是食材成本太高导致长期亏损而倒闭;要么就是开业后没什么人最后宣告破产。

很奇怪是不是,我们切换到老板视角来看一下:

你作为餐厅的老板,首要目的是赚钱。已知,餐厅的装修投入在300万,每月的成本除去食材在40万硬支出。为了保证回本且盈利,同时还要地方竞争对手卷到你,你设计了一套独特的运营体系。

刚开业的前一个月,主要宣传方式是发传单,辐射面积是周边居民(3-5公里以内)。此刻的食材你采用的都是上等食材,每一单客人几乎是以不赚钱的形式在维护。

一个月后,随着期间客人的口碑建立,每个人影响着更多的人慕名前来打卡(10-20公里以内),紧接着的两个月里,你采用的是中上等食材,每单利润差不多在20%左右。

两个月时间一过,你将食材再次换成了中等食材,与其他那些200客单价的同行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此时你的利润已经达到了50%-60%,由于人推人,你的店铺已经人尽皆知,很多人慕名前来(50-100公里以内),你的生意仍旧是络绎不绝。

这种状态下你运营了大概半年,你开始发现口碑的维护成本已经到了一个顶峰值,预定数量也开始下降,于是你明白已经转化了这个城市里90%的目标客户。此刻正值阳澄湖大闸蟹旺季,你推出了新品阳澄湖大闸蟹无限畅吃只要499一位....

故事完。

🛜|新媒体的特性:“加快了波的传播速度”

将故事放回到web3的世界中,你会发现,人群之间的口碑传递和项目持有的增加数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媒体的世界中,传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扩散的,就像是一滴水滴滴在了平静的湖面。随着时长和水滴大小(重量)的变动,波会以不同的时间速度,从落点扩散至整个湖面。

在过往的时间轴里,车马很慢。时间线会被拉得很长,一个利好的消息在股市中并不会很快的直接体现出来100%的效力。他需要很长时间的传播,用较为温和的波动来呈现。

就像是这家餐厅,需要给周边3公里的居民1个月的时间去影响5-10公里(圈中心)的人群,再有两个月的时间来佐证并再出传播给50-100公里(内圈)的人群。而50-100公里(外圈)的人群会给餐厅带来持续半年的火爆收益,即便差评传递出去并不会有断崖式的体现。(是的,大众点评是一定要刷好评的。要么就不开)

新媒体的出现,则是拉断了大家的信息差,信息的反应时间不再是以天/月为单位,而是开始以小时/分钟进行计算。

形象点来说,有人给这个水滴的扩散点了100倍速。

🛜|新媒体的特性:“大众要的从来不是真相”

此时肯定会有人说,半年里难道这些人的差评口碑传播就不会互相影响吗?

其实,如果在新媒体的当下场景中,很难。因为早期的3公里用户的口碑内容已经形成了火爆现象,从发布的第一天中,他就位居首榜,随着后续流量的不断搜索互动,持续保证着他“流量垄断”的状态。

即便有一些新的差评内容出现,也都会被之前的好评内容迅速吞并。会有一些心思缜密的人通过搜索最新的评价来证实“推荐的真实性”,但这在大众人的体量中,只是少数。

同时新媒体快速传递的特性从不是用户独有的权利,故事中我说过,当商家发现维护口碑的成本开始不断提高时,就需要更换产品来割韭菜了,商家也是需要投入口碑维护的成本的。

在用户的内容产生的同时,里面也掺杂着披着用户身份的「托」,他们的作用就是用来混淆视听。增加客户的转化率。

因此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布新闻的时代,如何筛选过滤信息成了决定了生活质量好坏的关键性因素,毕竟面对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新鲜事物,付费一下又何妨?

📈|如果发生在股市呢?

🌰我们结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来从上帝视角看一下🌰

项目方准备将近期的项目价格拉升一波,于是提前准备了一个利好消息,并同步偷偷的在此刻进行了底仓吸筹,利好率先分散给了10个关系要好的伙伴们,明确再三叮嘱不要外传。

10个人分别再次发给了自己的10个亲信以及3各社群,同步嘱咐不要外传,此时项目方看着买盘的力度,以及新的持币地址增加的数量,判断出消息的传递已经从第一梯队发展到了第二梯队。

此刻的币圈,一些优质的社区和小群里已经开始讨论起了这个项目的利好信息。一些公域的平台也陆续有了少量的帖子。(推特,微博等);随着时间的消逝,项目方看着数据,判断出第二梯队的人员已经覆盖的差不多了。随机稍微发力的小幅度的进行了一波拉升。

随着币价的上涨,第三梯队的情绪迅速被带动,此刻各大社群都开始讨论起了相关信息,甚至一些死掉的社群都开始询问。公域平台的内容已经开始爆发式的增长。项目方此刻看着缓慢下降的持币数量以及买盘数据,明白人群已经扩散至100%,转化已经接近了瓶颈。

随机拨通了阿坤的电话“全抛”,市场一片哀嚎。

一个项目的利好出现时,最先受益的是第一梯队,最接近项目中心的人员(低成本),通过中心人员向外辐射到第二梯队的内圈人员(中等成本),随着内圈人员的熟知与购买,再次触达到了第三梯队的外圈人员(高成本),此刻已经人尽皆知。

【这里简单把人群归纳为三大类,当然还可以更加细分,这个细分因人而异了,这里就不做太多赘述,以后的文章会详细再说】

从第三梯队人群的开始覆盖再到形成转化的时间里,市场几乎人人对此都有了了解。

最终,愿意购买的人已经付费,而犹豫不决的人除非“项目方/机构”通过更多的真金白银的拉盘行为来进行诱导,才会进行买单。此刻的换手率以及交易数据也会同步有所体现,同时也就呼应了技术派所说的k线变化。

不同于餐厅的是,

随着第三梯队的进入价格反而进入了最高阶段,而餐厅的食材损耗成本则是进入了最低阶段。

餐厅转化第三梯队的人群需要半年,而金融市场可能只需要5-10分钟。

因此,在金融的世界中,如何成为/辨别「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人成了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决策时间,降低持仓成本,高点售出,收益最大化。

💡|低买高卖的方法应用

当我们切换回到用户视角,币圈的社交群体是固化的,人的交易行为也是固化的。通俗来讲,每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固定的,爱看的抖音内容也是固定的。

因此我通过复盘一些项目的传播途径时,不断的为微信中的各个社区以及各个人员进行标记。通过大量的标记,有些人身上的第一梯队身份标签越来越多,有些人身上的第三梯队身份标签也越来越多。社区也亦是如此。

于是我用一些项目进行了测试,当第一梯队的人员开始讨论时,我进行买入,第三梯队的人员开始讨论时,我果断卖出。

数据证明,综合收益居然达到了70%之高,最高收益达到了12000%,是的,虽然这种方法有一些不地道,但是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随着第一梯队身份标签的人身上标签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收益率也同样也在趋近于平稳。而收益率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传播能力的体现。

随着第三梯队身份标签的人身上标签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卖出信号也越来越更接近于高点,其身份则越来越代表了币圈的边缘性。哦对,有些会亏的没钱玩了,别傻等一个,多几个参考。

因此,在币圈给一些公域平台的人员以及社区和社区人员进行身份标记,是一种粗暴有效的信息判断,但他需要一定的长期数据积累,才能更佳趋近于高准确度。

同时也是一些新手玩家用来衡量一个社区的优质程度的判断方法。

*无论你加入什么样的社区,在自身对项目没有判断能力及辨别信息能力的情况下,仍旧摆脱不掉第三梯队的命运。

当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组建社区/账号,这是摆脱第三梯队的命运最快的方式。但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着重提升自我内在实力,来的更安稳和长久。

后面会有一些如何通过建立社区在web3赚取收益,以及成为一个大V等相关的内容教学。

就像上面说的,加入社区进入第一梯队的行为属于等依靠的生存方式,摆脱不了被人宰割的命运,这是定数。

学会辨别区分,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形成体系的方法论,提高自己在金融市场的存活能力,这是真正的自由。

除了上述所说的标记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擅长技术的科学家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数据模型进行聪明钱包的梳理,分析出胜率最高的排名,并且设定自动买入和卖出脚本,跟随“聪明地址”第一时间买入,第一时间卖出。来进行收益的赚取。

以及有一些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程度来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通过对信息的梳理和筛选进行

上述内容讲述了一个“波”传递的整个过程及规律,目前走到二级市场的项目不光只具备一个“波”。比如“BTC,ETH,eths,stas,ordi,atom,pipe,floki,pepe...等等”,都是由多个“波”组成。

下期内容会为大家通过案例讲解,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波的数量(长期投资的价值判断)

写在最后的话

而对比起这这,存量市场互相搏杀的行为,个人更敬佩于那些推动整体影响力的行为,不管是艺术品类的NFT,还是Stenp类的的Gamefi,又或是明星效应的BAYC,华人首富,巴菲特的晚餐,硅谷钢铁侠的42069....

这些行为,抛开价格数据,从客观角度去看待流量数据的话,在当时的空间,场景,条件之下以上案例确实带来了破圈的形式的超爆发增量。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自己创造出了第四梯队的人群,属于创造了集体受益。

当然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具备多面性,期待更多的破圈行为的出现。

本人热衷于非零和博弈,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进行内容输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欢迎一切性质的交流探讨。

特别鸣谢:

@PSY_P488 ; @peipeng6 ; @Devour_ETH777 ;

@911_eth ; @XianYi01 ; @Ryosh111 ;

@didiklaus251 ; @Amber_Hu0648 ;@CarlEth_Call ;

@doctordefi2020 ; @The1astjed1 ;@Richinsilencd ;

@crypto_biubiu ;@CG_BRC20 ; @web3kexin ;

@cryptocishanjia ; @gemstouyan ; @0xHooo ;

排名不分先后,历时4个月,感谢每一位伙伴的答疑解惑及支持!

web3旅途,继续期待偶遇每一位有趣的灵魂。

Subscribe to shaqima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