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Niels 认为 DAO 更需要的是「治理」和「引导」。
采访&整理:Babywhale,Foresight News
Web3 人才和项目网络 BuidlerDAO 于 8 月底宣布获得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SevenX 等机构参投的 2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而三周之后的本周三,BuidlerDAO 发起人 Niels 与行业内一众机构与重要项目创始人共同发起了 Web3 创业加速器 Spring Xcelerator(springx.net),为处于种子轮或天使轮的 Web3 创业者提供 2000 万美元资金池以及体系化课程和创始人网络和资源支持。
DAO 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词,大家对这一新组织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但过程却异常「曲折离奇」。BuidlerDAO 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在融资市场热度几乎进入冰点的当下,却通过 DAO 的概念得到了包括红杉中国在内的机构的支持。
BuidlerDAO 有何特别之处?投资者看中了这个领域怎样的发展潜力?带着诸多疑问,笔者对 BuidlerDAO 发起人 Niels 进行了采访:
Foresight News:BuidlerDAO 创始团队拥有怎样的背景,为何共同选择了 Web3 这个行业?
Niels:BuidlerDAO 发起团队基本都是互联网背景。我自己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比较喜欢折腾,加上实习、创业一共待过 14 家公司,包括 VC(真格基金)、咨询(Bain)、数据工程师(滴滴)等,2020 年毕业后在阿里做交易链路的产品经理,1 年后加入创业公司 Yahaha 做经济系统策划,后加入 Web3 创业团队做 DID 产品,因为自己的项目拿到融资于是选择全职创业。
发起团队的其他人有来自腾讯、京东这些互联网大厂的,也有来自多年 VC+ 创业、咨询 + 创业经验的,基本都是理工背景、连续创业者。
至于为何选择 Web3,我因为在创业公司做经济系统的契机,研究游戏的经济模型,关注到 Gamefi,从而了解到区块链技术,在知道底层是一个分布式账本的逻辑后,被技术的创新性震撼,相信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的特性会使得有些问题得到新的解法,诞生很多新事物。而且我自己本人喜欢研究和设计复杂系统。
团队里的其他人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 Web3 相比 Web2 的环境更加包容,没有被完全定义,虽不确定性更高,但也更有挑战;有人认为作为新兴行业,Web3 非常平等,没有资历限制,同时也可能是 90/95 后的结构性机遇,值得冒险;此外,也有人认为 Web3 带来了革新范式的思潮,让普通人有机会参与新理想社会的构建,并且在诸如底层技术、社会文化、产品等领域都存在大量探索机会。
Foresight News:为何选择了 DAO 这个赛道?BuidlerDAO 想做一件怎样的事情?
Niels:选择 DAO 是出于偶然。一开始切入的是 NFT 工具,后面市场进入熊市,产品做完后没有上线,但发现社区聚集了很多和我们一样希望建设行业的 Buidler,且发现 DAO 是个能让社区具有生产力的方式。在研究了国内外的 DAO 组织运作模式后,我们认可了 DAO 这个模式。
BuidlerDAO 顾名思义,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从华语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由 Buidler 共同拥有和参与的社区。「共同拥有」需要去中心化,「参与」准确说是「自治性参与」。
至于 BuidlerDAO 想做的事情,总结起来包括:
人才社区。研究者、开发者、市场运营者,是每个项目的核心力量,分别承担判断方向、落地、推向市场三个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项目缺一环都不行。我们希望更多这样的 Buidler 参与进来,相互连接、相互成就;
内容品牌。包括文章、音频、视频等内容形式。由 Buidler 产出优秀内容,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进而产出更多优质内容,形成良性循环,建立硬核、深度、原创且中立的内容品牌。在 Web3,正面影响力和口碑比较重要;
产品实践。围绕 DAO 的元素进行创新产品尝试,包括 DAO Tooling、创作者产品等,希望成为 DAO 运转的载体和代币的消耗场景;
项目加速。发挥 DAO 的人才、影响力、资源和用户质量等优势,为早期项目提供从团队搭建、产品和经济系统设计、市场运营推广、冷启动、用户获取、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好的项目发展壮大,同时社区获得项目的 token 收益。
总之,BuidlerDAO 成为一个人才和项目的「基础设施」,聚集研究者、开发者、市场运营者等 Buidler 和项目 Founder 共同拥有的组织,在这里进行思想碰撞、诞生出对行业有价值的项目,主旨是开放、共建。
Foresight News:当下 BuidlerDAO 整体的架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具体的业务线?
Niels:当前 BuiedlerDAO 设立了五大公会(Guild),每个公会均负责一项具体的业务,分别是:
投研公会:聚集研究者人才。内设经济模型小组、二级研究小组等,主要以为文章形式输出;
技术公会:聚集开发者人才。开展技术交流、社区化开发、hackerhouse 等;
运营公会:聚集市场运营人才。公会运营、内容媒体、市场、对外合作等,载体包括 Twitter、Discord、播客、即刻、小红书等;
教育公会:以视频为主的硬核课程输出,帮助已经进入 Web3 的人成长为 Buidler;
孵化公会:社区内外项目的孵化和加速,为项目导入各种资源和支持。
公会之中的成员设置了四层身份,随着贡献增加分为:旅行者、公民、贡献者、建设者。其中建设者作为最高身份会按照领域进行区分:研究员、工程师、运营官、布道师、航海家、外交官。
公会下会设立小队(Squad),主要进行为进行具体事项推进并保证效率,专注于执行特定的交付成果和目标,比如经济模型小组、市场品牌小组等,以及本次加速营也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
除了以上具体的业务层面架构设计,BuidlerDAO 的「治理」架构包含了:
BuidlerLabs:BuidlerDAO 的发起团队,均需要全职。
守护者(Guardian):
执剑人(决议守护者):同时是国库多签人,拥有对任何决议的否决权,为避免作恶而设立;
Governor(治理守护者):由公会和小组负责人组成,对社区治理负责;
Partner(节点守护者):主要是关键合作伙伴、渠道资源、城市节点等。
Foresight News:Buidler 和 DAO 在行业内并不算非常 positive 的名词,首先,究竟怎样算是一个 Buidler,或者说 BuidlerDAO 是怎样去定义一个 Buidler?又是怎样让 Buidler 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Niels:Buidler 是建设者的意思,我认为建设者和创业者意思近似,至少需要在 Web3 行业做正经项目、不作恶。另外,我认为作为 Buidler 得带一点探索、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一些问题,只要存在主观意愿,即使能力不足也可以,毕竟探索总是曲折的,就算失败也可能会为后来者带来一些启发。
如何发生化学反应是个好问题。作为一个社区,大家往往一开始是奔着社区里的人来的,觉得在里面能认识到优秀的或者有趣的人,当然为赚钱的社区除外。就像我们组织开发者活动的时候也在想,很多开发者有技术能力,但也只有技术能力,在重复做着大概率行不通的产品,或者做出来了,没有推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者钻的很深,苦于没有技术合伙人。其实大家都是相互需要的。这一点我们其实还没有做完,但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准备付诸实践:
线上建立浅层次联系。这种是比较容易的。我们需要让,比如投研公会在研究链游,可以开放给部分开发者听,反之亦然。而且要求是开放式讨论,不能只局限于单一输出;
IRL 或通过项目建立深度联系。很多人觉得搞很多线下活动、线上黑客松没什么价值,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让人和人之间产生深度连接的机会。线下深入聊过、一起做过项目,才知道靠不靠谱、性格如何、能不能一起做事,所谓要 Create dots,有很多关键的东西起初是源于一次巧合。我们后面会不定期在城市、行业大会上组织这种社区 Event;
氛围很重要。社区不能激进地做增长,比如裂变,需要有机增长。贡献者数量比用户数量重要的多。有句话说的好,一个项目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一直有 100 个死忠粉,那这个项目一定不会差。
Foresight News:(承接上一个问题)当下有很多 DAO 本质上只是一个没有公司实体的公司,在集中化的公司制下成熟的管理制度尚且万里挑一,企业文化的培养也需要很多的试错。BuidlerDAO 对 DAO 有怎样的理解,认为 DAO 这样的组织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Niels:其实很多 DAO 背后都有实体,大家听过的知名 DAO 组织:FWB、BanklessDAO、SeedClub 都有公司主体,BanklessDAO 的第一条提案就是设立公司并分配 25% 的代币给它。在融资、交税之类的,还是需要一个主体更加方便。
公司和 DAO 都是一种组织形态,本质的问题和需求没有变,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人性。DAO 不会替代公司,而是在某些场景下会更有优势、效益更高。
我会把 DAO 简单定义为是一个由智能合约定义规则的社区。去中心化是去了人的中心,而是以公开透明、不可随意篡改的规则为中心,这样实现了 Trustless,去信任化,于是大家可以在相信规则的前提下自发地去做一些符合组织利益的事情。我认为 DAO 的独特之处在于:
自下而上、创新涌现、相对自由:同样一个命题,举个例子,比如 SBT,在公司就是 CEO 指派一个团队去做;但在 Web3,是 vitalik 提出这个 idea,然后世界各地以太坊的建设者用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它,谁做出来谁牛逼。这是自下而上、自发的行为。大家更加会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创业而不是一个被分配的任务。
DAO 的成员和组织的关系相对松散,牺牲了效率,但同样让 DAO 内正在发生的行为更加具有主动性,更容易产生一些创新的东西。以太坊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很大的 DAO,Vitalik 有很大影响力但客观上还是大家在一起共建。没有人指派你来做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来建设这个生态还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激励相容:回到我们这样的 Social 类 DAO,理想情况下,DAO 的大部分成员应该是 part-time,他们有这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者在多个组织中活跃。因为 DAO 不需要一个人高密度地连续产出。以 BuidlerDAO 为例,这里聚集了很多投资人、开发者、创业项目的 CEO、CTO 等,他们 part-time 参与社区,能在这里链接到项目、人才,可以帮助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在 DAO 里提供了价值,这就实现了激励相容,会降低成本,在效率和节奏相对较慢的情况下,这个组织会更加安全。
共识很重要,且需要更长时间:DAO 依靠共识建立,和创业公司相比,同样在早期的时候需要热爱、信仰。但 DAO 会有更长的时期处于「为爱发电」或者「为梦想买单」的状态。在一个创业公司的早期,可能也没有钱,几个人就这样 all in 进去。但后面逐渐做大后就需要更多人全职,通过合同约束,用现金来保证效率和产出;但 DAO 的理念是去中心化,尊重个体,更多是自发、涌现的过程,所以节奏相对更慢,以及大家共同把事情做起来后再共享收益,过程中会记录大家的贡献,所以用“期权”作为激励更多、更长。当然是可以通过渐进式去中心化来平衡效率和去中心化的。
Foresight News:BuidlerDAO 如何管理这个大规模的分布式组织,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Niels:我认为称之为「管理」并不合适,更多是治理、引导。BuidlerDAO 成立至今,我们总结了一些相对能解决多种问题的原则:
一是长期主义和可持续性。要关注 DAO 在创造什么价值(我要去那儿?我为什么而战)。DAO 早期更像是基于兴趣或者相信一件事情。要能持续吸引大家、需要有好的使命、愿景,让大家感觉真的在一起奔向一个可实现的、有价值的目标;且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地方,让大家觉得继续有奔头,需要保持一个好的节奏。毕竟大家的选择很多。
二是有效治理。平衡好效率和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让社区陷入治理内耗,大部分成员加入是为了奔赴一个地方而来的,最好早点把治理架构、规则制定好。有几个实操的建议: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结构结合,如前面所说,需要 Squad 这种局部的中心化来保障效率;
分层治理投票(全员、内部、个人裁决),所有事情都是大家一起投票是一种治理懒惰,会挫伤积极性,同时投票也不会更正确。而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投票;
渐进式去中心化。中心化发起、弱中心化管理、去中心治理。发起团队需要在早期先建立使命和愿景,吸引早期信仰者加入,并尽快建立相对完善、可升级的治理机制,能用起来,然后逐步扩散共识、吸引人才并释放权力。
三是激励相容。好的氛围很重要。DAO 不适合去做裂变、太激进。更像是举起一个火把,吸引那些在寻找火光的人,他们一开始可能还不确定,但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原来大家是一类人,然后火苗越聚越大。所以我们要吸引那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并且结果和整个社区利益一致的人,同时摩擦成本和早期支出较低。因此需要多发声,让同频的人听到这个广播。
Foresight News:BuidlerDAO 最新一轮融资的参投方包括了红杉中国等机构,此类机构投资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些有明确收入模型以及有发币预期的项目,对于偏向于社区类型的 BuidlerDAO,团队是如何与投资机构进行交流的,有哪些点可能触动到了投资者?
Niels:确实很多人 get 不到这个投资逻辑,因为显性的部分有限,且有些还在进行中的战略不容易理解,存在「借假修真」。大家能看到的主要是社区和内容,但我们最终的实际价值落脚点还是在产品,我们 In-house 产品和加速的项目,所以从物质回报上看,大家都是相信是逻辑闭环和有这个预期的。目前的设计里,最终代币的价值不只是大部分社区仅有的治理权,还有使用场景和收益权。
投资的通用逻辑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好的赛道选出优秀的赛手。DAO 是区块链技术给予人类又一次定义组织形态的机会,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这是个有机会的赛道,有些投资人会认可这个的价值和机会。
我们让大家相信了这是一个靠谱的团队。不管是过往经历,还是我们在成立后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行业影响力,可以体现出团队的底层素质,比如执行力、战略规划能力,以及社区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建设者且形成了很好的共识;另外,有多个投资人提到了很喜欢我们团队的调性,比如踏实、长期主义等,也有反馈说非常聪明、有信念感,这些应该都起到了正向作用。
当然这份信任也很沉重,我们还是希望把事情做成了,给行业带来正向价值,也不辜负大家一直的支持。
Foresight News:如何加入 BuidlerDAO?BuidlerDAO 对生态中例如积分、代币一类的激励模式有怎样的规划,真实付出的 Buidler 们得到的会不会是一纸空白支票?
Niels:加入没有门槛。但成为核心贡献者,主要还是看是否真的认同 DAO 的理念,再加上自己的行动力,所以完全取决于自己,两者都有的话,就很容易成为核心贡献者。比如我们教育公会 Head,之前是通过邮件报名加入,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和社区一起成长,最后被社区认可成为五个执剑人之一。目前社区活跃贡献者有 100 多人,但实际后台报名人数超过了 1000 人,大部分还在排队触达和未激活状态。
今年 7 月份白皮书公布,社区贡献者的贡献都会记录上链($BRP),且必然映射到未来的代币($BUIDL)。贡献者可以凭借链上声誉每个月从国库领取 USDT,也可以选择不领以换取更多的代币。这里,$BRP 像是通过 PoW 记录期权,而 $BUIDL 是可交易的股票。领取 USDT 的操作类比提前变现部分期权价值。
在计算收益时,会考虑社区身份作为权重,身份越高,加权越多,以此奖励长期建设者。
Foresight News:对于参与发起加速营 SpringX 有怎样的考量?SpringX 的差异化在哪里?
Niels:BuidlerDAO 本身是一个人才和项目聚集的社区,在发起开始就有很多项目陆续找过来进入孵化,发展一年至今,我们建立了行业影响力、积累了关键资源、完成了 DAO 的架构设计和治理白皮书,也打磨出了一系列标准的权益。作为一个 DAO,我们希望加强项目和项目之间的联系,因此批次(cohort)加速更容易让大家建立深度关联;由于红杉加速器 YUE 的经验,我们更加觉得深度关联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认为熊市不易,建设不易。创业者应该相互支持,我们一路也受到过很多前辈项目的帮助。尤其是华人在 Web3 被一些偏见对待,我们更应该抱团取暖,向已经跑出来的优秀项目学习,发挥华人的优势。在和一些头部项目方 Founder 交流后,我们发现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初心,于是有幸和十余位项目方 founder、投资机构一同发起了 SpringX。机构会出资 2000 万美金用于加速项目投资,项目方 founder 也会深度参与每一期加速营给大家带来支持。
差异化方面,SpringX 的特点包括了:
founder helps founder。整体上,我们希望构建一个真实的创始人网络。这是由 founder 共同发起的,更加理解 founder 需要什么、有什么切身问题,包括项目发展和创始人成长等,比如代币模型设计、融资策略、甚至提升 founder 英语水平等。
发起人的深度链接。这里的「授课者」不会讲完就走,这样太浅了。会和大家持续线下交流、活动,认识每一个项目和 founder,建立深度连接;且课程内容是闭门的,确保能获得独家的、关键的信息、策略和技巧。
控制数量、发生关联。每期只有 10 来个项目,确保彼此非常熟悉;同期项目出让的 token 会形成代币池,由同期学员共同持有(相当于互换 token),建立深度绑定。不是项目和加速器的单向联系,而是所有项目之间的网络连接。
国际化布局和发展。在全球几个关键城市线下进行课程培训和活动,帮助项目方打通当地资源,和项目方建立联系。Web3 创业者要做大必然要走出去,至少要看一下这样有更多选择。
社区和资源网络。这一次的项目发起方有 14 家,覆盖不同细分赛道,地域上 base 海外的更多,基本覆盖全球关键的市场。这些项目可以给加入的项目提供技术、产品等各方面的支持。以 BuidlerDAO 为例,可以作为共同的人才社区和资源聚集地,帮助经济模型设计、组织开发活动、内容宣发等。
整体而言,这是一个站在 founder 视角发起的加速器,从创始人的切身体验进行一系列设计,「By founders,for founders」。在海外包括 AllianceDAO、SeedClub 都做的挺不错,华人世界也需要这样一个用心、认真的加速器,和项目一起走向更大舞台。现在正好是熊市,而春天处于寒冬和盛夏之间。希望在这里项目能够蓄势待发、创新涌现,实现勇敢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