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TR
这里没有空投、撸毛攻略,因为在Phaver 官方DC中文频道已经写了很多。
这里也没有方法论,我的经验应该归功于运气。
如果你是炒币的玩家,可能也不会对airdrop感兴趣。
我只以一个亲历者角度,讲述小白自2022年进crypto的感受。
2008年在某重点实验室做课题时,同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给我介绍了BTC,说BTC是去中心化的资产,像股票一样,可以在火牛网(我记得是这个名字)抄币,有兴趣的话可以玩玩。我那时候差点就入场了,当时BTC在人民币3000-8000徘徊。只因为他的一句话,我没入场——“这个BTC不像我们国家的股票,有跌停和涨停哦,有可能它的价格一天就归零了,而且是24小时不停盘的哦”。
这家伙毕业了就没工作过,一边在家做淘宝一边炒币。现在已经自由了,近10多年一直做着AirBnb,蜗居在100来平的出租屋里,低调的不得了。
后来我对区块链、比特币就没有再关注。直到在2016年进入互联网科技领域,才对新兴的技术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区块链。因为本地也有不少利用区块链技术做法律、医疗相关解决方案的。
后来身边的一个陷入CX的朋友给我介绍PT,我因为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只大概了解了下判断为CX盘就没有再理会。那时候,对金融的理解还很浅,现在想起来其实整个世界的金融都是庞氏。不过那时候这朋友也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我们有时候会一起聊聊加密货币怎么在现实世界落地。
后来这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做加密货币服务机构,我花了点时间详细了解了他们的业务模式、产品等。这个时间节点大概是2021年,我开始了解原来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已经发展出来丰富的东西,比如ico,defi,nft,空投,科学家等等。那时候身边做互联网企业的朋友,有少部分人钻到ICO里去了,有的没抓住好的出货点亏麻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系统的学习了BTC,ETH的白皮书,了解了它们的底层技术,也算是半只脚进入了加密货币领域。
大家或许还记得2021年5月的“禁止挖矿”政令吧,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天塌下来了,的确行情是塌下来了。我觉得这个节点正是我入场的好机会。我开始将自己的精力往这个加密货币的服务机构转移,给他们做业务咨询和运营策划。
那时候,我重点看了DeFi赛道、NFT、L2和Social-Fi赛道,然后果断放弃了DeFi,因为我不太喜欢去算TVL这些数字。NFT赛道,我投石问路了几个项目,但都是亏损,因此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没有空投、WL或免费mint,而是在二级买,多半会亏损。后来尝试用了几个数据平台工具,找到了2个项目,虽然入手后涨了但并不能持久。你们也知道,NFT还是要看项目方的“格局”,哈哈。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后知后觉的。我那是看到BAYC 价值才3eth,就觉得买不起了,也错过了Azuki和Moonbird的空投。
但是我从来不会患得患失,因为我知道那时候我的确不了解这些项目,不了解市场规律,抓不住是肯定的。不过这给我了提醒,需要去深入的学习你所关心的项目。那时候觉得,这和VC投资是一个逻辑,看市场痛点、技术、团队、商业模式等,当然这个投资逻辑也适用于现在,不过你得确定这些项目是真正在做事儿,而不是玩一票。
后来,我接触了LayerZero,那时候他们才刚发了GhostGhost NFT,我还煞有介事的写了份投研报告并准备和他们社区举办活动。因为关注L2嘛,所以对ZK,Arbitrum也很关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耐心的关注OP,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Logo我不喜欢。大家都知道,2022年中的时候,Arbitrum宣布奥德赛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但后来因为诸多问题,延后了一年,想必大家也拿了它家空投。我身边的朋友,20个号,每个8k$。我2个号,一个不符合条件,一个在2u的时候换了8k RMB回来。像L2这些正儿八经“做事儿”的项目,身边有许多技术朋友去真正的做builder,也能分到不错的利益。
在2022年4月Luna崩盘了,我记得那时候我心血来潮去铸造ENS,一个gas要了我快1k RMB。但是也看到了“专业人士”怎么通过做空Luna获利的,这给我这个当时的金融小白涨了不少见识,虽然这个操作在你们看来太平淡无奇了。随着Luna的土崩瓦解,BTC和ETH也进入了下行,我也见到了真正的底(那时候)——BTC 27k,ETH 0.8K。
同一时间,我也看了Social-Fi的项目,比如Deso,Mask network,但是对这两个项目没有太多的兴趣,按web2的产品逻辑做大而全的东西,在熊市熬不下去。然后是Lens protocol,看到身边的人都拿了Lens的WL空投,而我没把握住这个机会。于是,我查看了Lens protocol生态的其他应用,找到了phaver。
使用phaver大概不到2周吧,获得了WL并Mint了Lens的profile。记得那时候,还有space ape角色,这意味着当时在discord的用户还不足1万人。每天可以看到Saska在discord里和用户聊天,解答问题。而且和我当时所接触的项目不同,phaver雇佣了专业客服团队在discord和Tg里做Q&A。我玩会了app后,也经常在general频道和中文频道聊天和解答。
后来有位朋友建议我去申请‘contributor’角色,当时我想着能申请到这个角色应该会有更好的预期,于是,我深入调研了phaver这个项目,发现团队成员都有垂直经验和不错的背景,比如CEO Joonathan在Google从事过广告相关业务、CFO Tomi在高盛和阿里巴巴(南亚)从事金融相关业务。那时候除了CEO、CFO,和负责社区增长的Saska,没有其他团队成员曝光。此外,我理解phaver的对标是twitter,相对于复杂的defi和lowb的其他项目的UI,phaver app至少很容易上手。那么基于团队、产品和位于Lens这个生态,我决定试一试。所以我做了些申请前的准备,包括翻译了官宣信息、app说明信息、general频道里的pinned message,以及从商业方面对team的提问,然后发DM给Saska。后来就获得了角色,这也是“服役”的开始。
其实当时我至少还锁定交互了近20个项目,其中主要是有著名风投机构投资的项目,包括DeFi项目,ZK项目,游戏项目。但戏剧性的是因为熊市,DeFi项目基本死完了;ZK项目又一直“猥琐发育”;游戏项目就没有抓到很好的时机,几乎都是发售NFT后才进入,观察一段时间后游戏很快就没有热度了。我当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看推特上的项目推送信息,灭掉自己的FOMO心态,我只做我感兴趣的事情并深入的做。当然这个决策和当时的行情大背景有关,简单的说是一种“避险策略”——少做少错,用自己的认知做选择和专注build。大家知道我是不炒币的,我尽量不把自己放在一种“非常焦虑和患得患失”的状态,这样会非常影响自己的决策。但我知道押中一个meme也会“一夜暴富”,我也会hold我认为会有潜力的token,比如我在推特里说到的做长寿科学研究的。我身边也有押中狗狗币的两口子,女孩是医生、男孩做水果零售。但他们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并没有再all in到“赌场”里,只是偶尔看看新机会。
其实当时为了深入了解加密货币这个行业,自己还启动了一个项目,叫做“patients help patients",简单的说是患者贡献出自己的健康数据,并申请到自己的链上 Decentraliazed Health Identity,HID,平台将链上数据供应药企和机构以作为研究使用。具体痛点和市场需求就不详细介绍了。当时我和北美、欧洲做类似项目的团队沟通了许多关于市场、用户方面的问题,也参加了一些黑客松。后来该项目进入 earlybird阶段,我发现项目行不通,主要是市场成熟度不够,用户需求不匹配,所以当机立断暂停了这个项目。虽然项目没有run起来,但是给我的启发是:市场需要的是“钱”,包括VC、项目方和用户——三方博弈,VC设项目方冲锋、用户买单。如果你在这个局里,你很难判断自己有多少筹码,后面有多少“韭菜”,有多少胜出概率。我是个笨人,宁可不出手也不能傻出手。包括2024年行情出现上升,BTC回到60K,有新的ETF出现,我也看到了加密货币的希望;也看到了现在无论是VC,还是项目方,“镰刀”嘴脸更加的明显。VC投有用户运营数据的,项目方组合各种新概念并制造各种FOMO,庄家不管谁先来谁后来,“你们的钱都是我们的”,用户们相互博弈、自相残杀。
基于下行行情,基于自己对加密货币有限的理解,基于对phaver的理解,我决定“躺平”等待下一个牛市。
那时候在phaver中文频道已经有3个贡献者,其中一个HK的朋友比较活跃,另外2个已经很难看到影子了。看到新用户不断进来,不断问同样的问题,我觉得反复回答的效率太低太低,于是做了许多“问题库”,让用户可以查询。那时候,同样成为贡献者的还有Ali,他当时给team写了一个“Detailed report about phaver”的分析报告,我还有他的电子版。里面详细阐述了优劣势、现存问题、建议和社区反馈等信息。从那个时候开始,Ali就是一位非常有活力和想象力的“用户”,直到有一天他在discord里的头像变为了“僵尸”,这也意味着他成为了phaver 团队的一员,负责社区增长业务。然后,大家应该都记得phaver的community call就开始做起来了。
这这之前,我也有2-3个月没怎么用app吧,觉得挺无聊的,那时候的积分才几千分。但是我非常清晰的记得,phaver做了两件非常明智的事情,第一是清退了至少5k加的bot,第二是推出Cred社会信用积分机制。这让我看到了团队做事情的决心和智慧,这两个举措都是在筛选真实用户和忠诚用户,为未来的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本盘。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国内一个互联网大厂创始人说的“要做难而有意义的事”。于是,随着Cred系统的推出,我又重新开始使用期app,也重新把中文区的gitbook做了系统性的更新。当然也看到了许多“撸子”露出原型,因为他们会问“为什么降级”了。这里我没有贬低的意思,但想建议大家玩项目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成本,你们以为占坑了但没有了解玩法机制,要重新升级又要花许多时间。但,有时候看到用户毫无理由的骂,我还是会回敬的,第一是中文区有详细的攻略介绍,第二discord频道一直有人在解答问题,骂phaver其实就是骂自己蠢。这里再强调一次:要对得起自己花出去的时间,不要走马观花。
大家对Build其实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成功案例,但是我在做建设的时候,除了做了中文gitbook,视频,问答几个板块,就没有继续深入思考怎么把用户引进phaver。这源于对web3,加密货币市场和用户的画像的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土耳其社区做得风生水起时,我想我们中文区就这么low吗?一个人口大国,加密货币用户占比如此大的国度,就是这样吗?思考后,我觉得是没有放开干,没有用户感兴趣的主题,当然也没有合适的NFT图腾。日本社区快3万用户,留下来的最大因素就是对他们的NFT的热爱。土耳其社区壮大起来,就是给了用户所关心的主题。用户是聪明的,不能直接获得token也没关系,至少在这里要有价值收获。于是,我申请了中文官推,申请了活动和积分来“搞事”。从2023年开始,中文区开始有规律的组织一些app内活动,比如分享节日照片、知识竞赛,开AMA给大家传递phaver正在做的工作。的确慢慢有一批用户开始聚拢起来,大家在discord和官微群里也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唠嗑,也慢慢发掘了chuchu小姐姐,Ajin小姐姐等宝藏出来。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用户给我推荐了小幽灵NFT社区,后来我们发现小幽灵社区在线下的品牌经营的非常出色,后来小幽灵社区就进驻phaver了。
phaver官方也和许多中文圈的项目合作,比如TREKKI,YOGAPETZ,MOCAVERSE等,每次合作AMA结束,我都会去对方discord介绍phaver,帮他们onbaording。然后才认识更多的朋友,其中像诗人(phaver@4Acewang)就是非常非常棒的用户和builder。后来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活动也越来越多,每次社区AMA的时候都期待听到chuchu小姐姐的声音(phaver@isabellazzz),甚至当她不能参加的时候,连Quizzz知识比赛平台都要“罢工”。我意识到要让活跃的用户获得奖励才能持续,并尽可能帮大家争取。当然,所做的一切都要感谢phaver团队还有CMO Brian的信任和支持。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愿意放权的项目方的格局是不一样的。慢慢的,phaver的印度社区、尼日尼亚社区也开始发展起来,意大利小姐姐Carla也开始聚集起人气,带动西班牙语社区成长起来。我看到这些社区的推文时,都会去RT帮助他们曝光,让社区壮大。
社区是项目的基础,小米手机就是从社区开始慢慢崛起的。小米的副总裁黎万强的书《参与感》就详细介绍了当时小米手机和系统是怎么通过100人社区迭代,一步步发展成为口碑和体验较好的手机品牌的。最近看到小米Su7车主也开始给“雷总”提建议了。作为项目方知道,有用户提建议是他们还怀有希望。
在phaver的 wen.phaver.com 网站有许多提议,我也经常去投票。而你会看到提议是在审查阶段,还是计划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还是完成。从这点可以看出,phaver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互助氛围开始形成。在中文区,大家看到问题都会主动回复,给新来的用户非常好的感受。
不过,“互助”并不是这样开始的。大家商量的是怎么相互质押赚积分,这无可厚非,在机制允许的情况下赚积分是正常的。不过大家慢慢的改变了这个行为,因为phaver推出了point2.0(新的积分机制),完全摒弃掉过去质押赚取的方式,使“发现优质内容”成为大家的目标,这也是phaver 升级的目的,让好内容展现出来并获得应有的价值。一开始大家发现每天赚不到10个,20个积分了。但是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通过转发、质押,一天可以赚几百分。像一些更聪明的用户,一天赚2k积分都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大家开始讨论谁比较有好的内容,什么时间质押更好。用户除了分享phaver的使用心得,还有其他项目的信息也会分享进来。大家这种分享互助的社区氛围就开始形成了。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这样我会少花很多精力在这些方面,而更多的是去整合更多外部资源给到phaver社区。
其实你可以看出来我好像在做一个“全职”工作,其实不是,我可能只用了碎片化时间在经营phaver中文社区。但前期搭建起框架是比较费时费神的,这个过程也在筛选用户。现在的用户都在说phaver值得做精品号,毕竟是集成了Lens和Farcaster这2大社交协议,一站式体验web3 social。我在想,这可能是web3social的特点,你可以刷号但是刷起来会非常的累。有些用户会走,但留下来的肯定会是或者将为是web3 social的受益者。现在web3 social都还是早期,等web2的用户大量涌入的时候,你的号价值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就像2017年的抖音账号,一个2万粉丝的账号可以买到6万。
随着phaver集成Farcaster协议,社区里的用户开始讨论怎么“一鱼多吃”,怎么把warp上的项目分享给社区其他朋友一起来玩。其实我并不担心用户会走掉,心不在焉,或是对phaver失去兴趣。因为我确信,咱们phaver中文社区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此外我也相信phaver的产品会越做越好,最近他们在兼容Farcaster的frame框架,用户可以在phaver app上使用许多warpcast的功能。希望Product specialist,土耳其队长Ali继续更新迭代产品。
写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穷的一B、没钱梭哈、只能build、跪舔项目方。开个玩笑,大家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比较理性和谨慎的人,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做法。那么在特定的行情和小白身份的加持下,多做多错是一定的。所以,为了能“留在牌桌上”,我对宏观和微观情况进行优劣势分析,然后选择了我看得懂的项目。然后慢慢认识到,如果想提高胜率就不能等着项目方,自己能出力就要出力去建设,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所谓去中心化世界里是行得通的。
我对加密货币持乐观态度,因为我把它当成是人类历史上成本最低的、全球化的、自驱动的创新,这些创新可以为现实世界的金融,未来殖民火星后的组织治理、金融系统等带来可落地解决方案。你知道未来的火星可能不会有一个有明确边界的政权,而是叫“地球联盟指挥部”。驱动人类做事最好的“春药”就是金钱,加密货币很好的担任了这个角色,让人类为了一己贪欲或理想而在这里“辛勤耕耘”,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垃圾项目还是所谓技术革新项目,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什么说“是历史上成本最低”呢?举几个可能不太合适的例子,药企的新药创新是掠夺性的,简单的说药企投入20亿美金在抗癌药物研发上,申请专利后享受几百倍的利润,这整个过程就消耗了资源。如果是军工创新,甚至会招来不同规模的战争。所以,我认为加密货币是代价最低的创新,因为他是开源的、透明和有共识的。会放眼未来,加密货币就是“人类历史上成本最低的、全球化的、自驱动的创新”。
可能大家想问Web3 social的未来是什么?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大家在元宇宙里娱乐、社交、消费等,这个答案其实很没有见地。其实这大赛道有可能也会分为接细分领域,比如消费型社交,比如friend tech,消费KOL的key,社交只是行为而非目的;还有获取型社交,它的目的是扩充人脉资源、信息、物质;还有情绪型社交,它的目的是通过社交行为获得情绪价值......我们来推理一下,这些社交的底层需求是什么:我知道我没有,我知道你有,你也知道我没有;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不知道我是谁,我们没有信任和隐私风险;我们会为获取做等价交换......所以简单的说,未来的社交有可能是一个“能高频满足个人需求,不需要担心隐私和信任风险,且有价值交换”的情况。
我也不知道现在有什么项目会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今天我已经决定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更深度的build phaver,邀请web2的用户加入,并且搭建Farcaster(FC)的hubble。大逻辑是“上游养鱼,下游变现”。phaver是社交协议的集成平台,所谓的一站式web3社交门户,新用户进入后大概率会选择事半功倍的平台。用户在phaver上发帖同步到Farcaster,这个协议交互过程是不是会提升FC的价值,FC所需的计算需求是不是会升高?而建立hubble就是为了给Farcaster协议提供算力来变现。可能有朋友会说使用Farcaster(warpcast app)的用户不一定是phaver的用户,你怎么变现?我想说,无论是使用phaver或warpcast的用户,都会用到hubble,那么搭建起hubble,是不是可以面向的是所有用户?等我趟出这个路线后再继续和家人们分享。
作者:
phaver@clarkwang
X@clarck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