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原版: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B站中文版:瑞·达利欧: 应对世界秩序变化的原则,大国兴衰的秘密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和首席投资官 Ray Dalio 凭借桥水基金的优异业绩、浸淫全球宏观市场数十年的深刻洞见,以及《原则》和《债务危机》两本书,一本解释个人生活工作原则,一本则从宏观角度解释一个经济体的运行规律,赢得了市场的追捧和读者的喜爱。
一
完全不同的特殊时期
A Radically Different Time
我相信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会经历一个与过往【完全不同】(radically different)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将会颠覆我们过往对世界的认知,但类似的时期同时又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发生过很多次。
生产力水平与债务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这个观点是我在过去 1 年半的时间里仔细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在过去 1 年半的时间里,我主要研究了全球各大帝国 / 王朝的崛起与衰落,这个兴衰过程中他们的储蓄货币(reserve currency)与经济市场;
其次我加入了在过去一段时间看到的 “并非寻常” 但“似曾相识”的市场信号(development),这些市场信号在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但经过研究,我知道在历史当中曾经反反复复发生过很多次。
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 3 个对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关重要的事件:
回看历史,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时期,相似度最高的是 1930-1945 年之间的时期;我们都知道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而这也是我非常非常担心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 我看到的是一长一短两种典型周期的吻合与交叉,分别是 10-20 年左右的 “过渡性” 周期,与随之而来的 50-100 年的经济政治大周期。这些经济政治大周期又由两种元素组成:
这些震荡时期通常像一场暴风雪一般,即便造成很多破坏和痛苦,也将会解决因为很多弱点和过分放纵带来的产物,例如过多的负债;且在最终将会把市场基本面(fundamentals)带回到一个更理智合理的水平。
这自然会产生一种适应痛苦变化的过程,最终将我们整体变得更加强壮和柔韧,尽管最后将会有新的、与我们所熟识不同的世界秩序和新的世界力量产生。
这一切将会如何发生,答案只能从研究、学习相似的历史案例中来 -- 例如 1930-1945 年的那段时期,也有大英帝国、荷兰王朝的兴起与衰落,中国不同王朝的兴衰成败等等。
从这些研究当中,我们能够挖掘出 “现在我们究竟在经历什么”、“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发表的一系列研究的目的。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COVID-19 作为一种全球大流行病正在肆虐,这也是一件我人生中从未经历过、但在历史长河中重演多次的重大事件,这也推动着我不断的去学习和研究历史来真正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
二
我的研究方式 My Approach
对于一个需要在相对短的时间框架内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人来说,去研究超长时间框架下历史的演变、王朝的兴衰可能看起来很奇怪。
但我的过往经验告诉我,我需要这方面的视角和知识来把投资真正做好。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最大的那些错误,往往来自于错过了那些 “在我的人生中没有发生过,但在历史当中反复重演” 的市场信号(market moves)。
这些错误教会了我需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看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历程,来去学习那些宝贵的市场运作方式(mechanics),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提炼出一些普适的原则(timeles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市场给我的第一个 “大惊喜” 是在 1971 年 ,那年我 22 岁,在纽交所打暑期工当记账员。1971 年 8 月 15 号周日晚,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将会脱离金本位制度,不再承诺美元和每盎司黄金可以进行固定兑换。美元当时大跌。
我一边听着,一边意识到美国政府刚刚对他们的约定承诺违约了,“金钱” 这个我们所熟知的概念可能会彻底结束了。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妙。
周一我上班的时候在想,股市可能会大跌,而且交易大厅里面肯定会一片混乱。
我走进交易大厅的时候,的确一片混乱,但这并不是由股市大跌导致的,股市的表现正相反,整体暴涨 4%。我整个人都呆住了。
后来想想,这当然是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货币贬值,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预测。接下来的一些日子,我钻进了各种历史文献里,发现了很多类似货币贬值的案例都对股市有着相似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之后,我理解了这背后的原理,而这个宝贵经验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我安全度过市场波动与危机。
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我也是又经历了好几次痛苦的 “大惊喜”,才真正正视了现实:我需要真正理解在过去 100 多年里面,在全球主要国家里面发生的所有重要经济、市场事件(big economic and market moves)。
换句话说,如果过去发生过一些重大事件(例如 1930 年代的大萧条),我不能肯定地说 “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必须研究清楚它的发生机理的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通过我的研究,我发现在历史上重复发生过很多性质类似的特定事件(比如各种经济萧条)。
像医生研究许多特定类型疾病的不同案例一样,通过研究它们,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其的发生机理。
我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尽可能多的【特定事件】的重要案例,然后在此过程中抽象形成一个典型事件,我称之为典型范例(archetype)。
典型范例可以帮助我了解驱动这些事件不断发展的因果关系。然后,我会比较特定事件与典型范例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导致二者之间差异背后的原因。
这个过程有助于我加深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以至于我可以以 “如果… 那么..”(if / then)语句的形式创建决策机制,即如果 X 发生,那么就下 Y 赌。
然后,我对实际事件进行观察,并与我们之前设计的原型模版和对应的期望值进行比对和测量 。在桥水,我和我的同事们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来执行上述过程。
如果事态发展顺利,我们将继续押注接下来通常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态发生偏离,我们将尝试理解其中原因并逐步纠正。
我的方法不是为学术研究而创建的一种研究方法论;它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原则,而我依靠严格执行这一套原则来做好我的工作。
作为一个全球宏观投资者,我的工作要求我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了解经济的运作原理和市场变化。在我多年来与市场进行博弈并试图总结出一套原则的过程中,我逐步了解到:
三
这样的研究影响了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
This Approach Affects How I See Everything
为了探寻这些普适性的原则,我针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许多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渐渐解到,大多数事情,例如繁荣时期、萧条时期、战争、 revolution、牛市、熊市等,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反复发生。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基本上是相通的,而且以周期的形式进行反复;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常以比我们的寿命更长的周期来进行。
这帮助我将大多数经济事件视为上述事件中的 “再一次发生”,就像生物学家在野外遇到某个生物时,会识别出该生物属于什么物种(或其中之一),来思考一下如何那种事物起作用,并尝试探寻并使用普适性的进化原则来有效地处理它。
以这种方式看待事件,有助于将我的观点从嘈杂的事件噪音中转移出来,使我能够以超越本次事件之外的角度,来观察其随时间推移的规律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我对相互关联的事件本身了解得越多,我就越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更长的时间框架内如何相互作用。
我还了解到,当我注意细节时,我看不到全局;当我注意全局时,我看不到细节。
然而,为了理解这些模式及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我需要同时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基础的层次,更详细的视角来看待,并考察最重要的市场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看来,似乎大多数事物都是随着周期向上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就像是一个朝上的开瓶
大多数事物都是随着周期向上发展
例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提高,因为我们的知识会进步,从而提升我们的生产力;
但是我们的经济却起起伏伏,因为我们的债务周期使实际的经济活动在宏观的上升趋势中上下波动。
我相信人们往往会错过生命中重要的 “进化时刻” 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够经历宏观周期中一小部分、且发生在现在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就像蚂蚁一样忙于在短暂的生命中搬运面包屑,而不是对全局规律和宏观周期、驱动它们的重要且相互关联的事物、我们在周期中的所处位置、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更广阔的视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已经相信只有有限数量的个体,会沿着有限的道路不停走下去,导致他们遇到有限数量的情况,最终产生有限数量的故事 / 事件;而这些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重复。
而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唯一改变的是这些个体们的身份 / 背景,和他们使用的技术。
四
我要分享的研究以及研究这个主题的原因
This Study&How I Came to Do It
这份研究并非是我的偶然兴起,而是一环扣一环的研究过程中推演而得出。具体我是如何想到要研究世界格局的变迁和帝国王朝的兴衰、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与货币周期演变的呢?
研究人类历史中存在的各种货币和信贷周期,使我意识到了【长期债务周期】(通常持续约 50 至 100 年)的存在。
这使得我开始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分析和理解当下发生的情况。例如,在利率触达 0%、美联储印发大量钞票并购买金融资产,来应对 2008-09 年的那场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曾研究过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过的类似事情和市场走向,这使得我们的基金能够平稳度过市场波动而且获利。
从那项研究当中,我还看到了这些中央银行的行为如何推高了金融资产价格和振兴了经济表现,作为结果,贫富差距则被拉大,并导致了接下来我们经历的民粹主义和各种社会冲突。现在,我们在市场当中看到了在 2009 年后时期发挥同样作用的力量。
桥水基金对于各国 10 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2]
2014 年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投资策略,我开始预测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我们使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了许多案例,以期找到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普适性的指标来预测这些国家在 10 年内的经济增长率。
在此过程中,我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表现好坏优劣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将这些指标整合到了量表和公式当中后,我们可以对全球 20 个最大的经济体进行 10 年的经济增长估算。
除了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有帮助外,我还认为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各经济体中的相关决策者。因为他们如果能够看到这些普适性的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提前知道,如果改变 X,将会在未来产生 Y 效应。
我还看到,相对于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美国的这些 10 年经济指标(例如教育质量和负债水平)正在不断恶化。
这份报告文末点击链接可以获取,名为:“Pro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Reform: 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So Failing Countries Succeed.”[3]
在 2016 年特朗普当选后不久,随着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日益明显,我开始研究民粹主义的历史。
这对我而言,突显了当下的深刻社会和政治冲突背后的财富差距和价值观分歧,这跟 19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财富、价值观分歧非常相似。
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为什么主张改革的(left)民粹主义者和主张保守的(right)民粹主义者,往往更倾向于民族主义、军国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对抗主义,以及这种做法最终导致的可怕结果。
我看到了经济 / 政治层面改革和保守主张之间的冲突可能变得多么强烈,以及这种冲突对经济,市场,财富和权力的强烈负面影响。这使我对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有了更好的了解。
通过进行这些研究以及观察我周围发生的事情,我发现美国人们正经历着巨大的经济状况差距;而这些差距,往往被【经济平均水平】的烟雾弹所掩盖。
因此,我将经济水平分为五等份,通过查看收入最高的 20%人群,一直到最低的 20%人群,然后分别研究这些人群的状况。这促成了两项研究。
20 世纪 30 年的贫富差距扩大 + 民粹主义兴起当下的美国正在接近类似的水平 [4]
第一项研究是 “Our Biggest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 The Two Economies—The Top 40% and the Bottom 60%”
这份报告量化地分析了美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ID:qlhclub) 这让我再一次深刻理解到了我们正在走向的两极分化、以及民粹主义的深渊。
这些发现、结合我和我妻子在慈善事业中所看到的现象,以及康涅狄格州社区及其学校的贫富差距、机会鸿沟的残酷现实,引导我创作了 “Why and How Capitalism Needs to Be Reformed” 这份报告。
两份报告可以在文末点击链接获取:
“Our Biggest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 The Two Economies—The Top 40% and the Bottom 60%”[5]
“Why and How Capitalism Needs to Be Reformed”[6]
时,通过我多年来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和研究,我看到了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中国格外突出。在过去的 35 年中,我在不断地去往中国做实地研究和调查的过程中,很幸运地能与一些中国的高层决策者结识。
这帮助我近距离地了解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背后的能力和历史观。这些优秀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使中国成为美国在生产,贸易,技术,地缘政治和世界资本市场上的有效竞争对手。
顺便说一句,你可以在以下网站免费阅读这些研究:http://www.economicprinciples.org。
我写下这些东西的原因,是因为我需要研究并了解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而这些事件在我一生中都没有发生过,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发生过非常多次。这些重要事件又是三大力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所导致的。
美国过去 40 年的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2020 年接近历史最低 [7]
在当下正常人的一生中,利率都没有低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乃至出现了负利率的情况。在 2020 年初,超过 10 万亿美元的债务处于负利率状态,并且为了再融资和满足财务赤字的需求,我们很快将需要发行数量庞大的新债务。
雪上加霜的是,巨额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也同时快要到期亟待支付了。这些严酷的情况,对我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1、自然地,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想持有负利率的债券(购买 $100 到期支付 $98),以及在负利率情况下,利率到底可以低到什么程度?
2、我也想知道,如果经济和市场不能被压低,将会发生什么?
3、当下一次经济下滑不可避免、而我们又面临负利率的情况下,央行们将如何发挥他们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
4、中央银行会发行更多的货币,导致其价值下降吗?
5、如果在如此低的利率下债务所用的结算货币贬值会发生什么?
6、这些问题使我进一步问自己,如果投资者逃离以世界常见储备货币(即美元,欧元和日元)结算的债券,那么央行将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这是央行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考虑到用来偿还债券的货币发生贬值、同时支付利息的债券还处于负利率的情况同时发生。
加入一点背景知识,储备货币(reserve currency)是全世界公认的交易和储蓄货币。
能够印制世界主要货币的国家(现在是美国)享有特权且处于非常强大的地位,而以世界储备货币计价的债务(即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是实现世界资本市场平稳运转、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目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
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基本上所有的 “世界储备货币” 的地位最终都不可避免的被终结了;而对于享有这种特殊特权(印发“世界储备货币”)的国家而言,这种终结往往会导致非常糟糕的结局。
因此我也开始怀疑和思考,美元会否、何时、为什么会在成为世界领先的储备货币的过程中走向下降和终结,以及这将如何改变当下的世界格局与经济形势。
美国前 40% 富有的人跟剩下的 60% 的人资产配比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富人的金融资产占比高达 35%[8]
在美国内部来看,当下的财富差距,价值观差异和政治主张分歧,比我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时候都要大。
通过研究 1930 年代和其他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时代,我了解到无论哪一方胜出(无论是主张改革的还是主张保守的,left or right),都将对经济和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我自然地想知道,这些财富、价值观和主张上的分歧和差距将在我们的时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对历史的研究告诉我,当财富和价值观差距巨大并且经济不景气时,关于如何分配产出和收入的冲突将会大幅增多。
下一次经济衰退到来时,人们和决策者将如何相处和互动?这使得我特别担心,因为上文提到的中央银行通过削减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现如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除了这些传统工具(削减利率)已经无效之外,印刷额外的钞票和购买金融资产(现在称为 “量化宽松”)也扩大了贫富差距,因为购买金融资产将会推高这些资产的价格,而往往能够购买金融资产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在国际角度上来看,美国在我这一代人的一生中,第一次碰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
中国已经以多个方面比美国更具有竞争力,并且以比美国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在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大部分、最重要的方面,它将比美国更强大。(或者至少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竞争对手。)
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密切关注两个国家的动态,现在我看到了冲突在迅速增加,尤其是在贸易、技术、地缘政治、资本领域,以及经济 / 政治 / 社会形态等。
我忍不住想知道,这些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秩序变化将如何在未来几年里不断发展,并对我们所有人产生什么样子的影响。
这三股力量的同时出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我的研究中,我开始关注类似又三股力量同时出现的时期,例如 1930-45 年时期以及许多类似的历史时期。
举个详细的例子:
1、1929-32 年和 2008-09 年两个时代都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和经济危机。在这两个时代下,利率均达到了 0%,这极大的限制了中央银行利用降息刺激经济的能力。因此,两次中央银行都印制了大量货币来购买金融资产,这种行为都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且由于资产价格上涨,贫富差距被极度拉大
2、在这两个时期中,巨大的财富和收入差距导致了高度的政治两极分化,其形式是更大规模的民粹主义的出现。以及,由【社会主义者】领导的主张改革(left)激进民粹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领导的主张保守的(right)激进民粹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当新兴大国(比如 1930 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日益挑战现有的世界大国时,这些国内冲突就会慢慢升温发芽。
3、最后,就像今天一样,这三股力量的融合意味着,如果不了解其中任何因素的重叠影响,就不可能理解其中任何一股力量。
当我研究这些因素时,我知道短期债务周期逐渐进入到了晚期,而经济的低迷期会在不久的将来来临。
尽管我确实知道,在历史进程当中流行病和其他自然灾害(例如干旱和洪水)有时是造成这些重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我没有想到这次格局变化的催化剂会是当下的全球流行病(COVID-19)。
为了了解这三股力量本身、及三者的融合可能意味着什么,我查看了过去 500 年来所有主要帝国(empires)及其货币的兴衰,其中最密切地关注了三个体量最大的:美国和现在最重要的美元,之前最重要的大英帝国和英镑,以及更久远的荷兰帝国和荷兰盾。
我也关注了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印度这六个非常重要但统治程度相对小一些的帝国(empires)。在这六个国家中,我给予了中国最多的关注,并回顾了其 600 年以前的历史,因为:
研究了这些案例之后,我发现有一个更大的叙事浮现了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自然灾害,在推动这些帝国兴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考察不同帝国和不同时期的案例,我发现地位重要的帝国周期通常持续大约 150-250 年,在这个周期中,巨大的经济,债务和政治周期持续大约 50-100 年。
通过研究这些涨跌分别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平均水平的【典型范例】,然后可以研究它们在此基础上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以及变化的原因。
这样做对我有很多启发。但是我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一种传达方式,使得大家能够理解。
五
记住,我所不知道的比我所知道的要重要得多 Remember That What I Don't Know Is Much Greater Than What I Know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试图理解宇宙的蚂蚁。
我的问题比答案多得多,而且我知道我正在深入研究一些别毕其一生尝试究其道理的领域。
因此,我积极而谦卑地吸取了一些杰出的学者和从业者的知识,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难题的某些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尽管没有人具有我需要的全面理解和才能,去充分回答我的所有问题。为了了解这些周期背后的所有因果关系,我把以下三者结合了起来:
1、历史学家(他们专门研究复杂历史的不同部分)
2、决策者(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历史观点)
3、统计数据(由我们出色的研究团队通过阅读古代和当代书记和档案提取而来)
虽然我学到了很多可以充分利用的知识,但我认识到,为了是我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和前景充满信心(足够到可以投资未来),目前我所知道的只是我应该知道的一小部分。
不过,我也从经验中知道,如果我等到学到足以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意的程度,(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ID:qlhclub) 我将永远无法使用或传达我所学到的知识。
因此,请读者理解,这项研究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top-down)、从全局出发(big-picture)的视角,为你提供我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预测(very low-confidenc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你应该将这里的结论作为【理论】而非【事实】。也请记住,尽管采取了如此多的假设和审慎角度,我仍然犯了非常非常多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投资中最最重视资产的多元化。
因此,每当我向你提供我的想法时,就像我在本研究中所做的那样,请意识到我正在尽我所能,将自己的想法公开地传达给你。
你可以自行评估我的研究所得的价值与对错,并用这些知识去做你感兴趣的事情。
六
这份研究的组成结构 How This Study Is Oraganized
与所有我过去的研究分享一样,我将尝试分别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以及全面细节的方式来分享我的研究所得。为此,我分两部分编写了这本书。
第 1 部分以一种非常简化的典型范例(archetype)的方式,总结了我在对帝国的兴衰的研究中所学到的所有知识,这些都是我对特定个体案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
为了使最重要的概念易于理解,我将以白话形式撰写,主张清晰而不是精确。我的一些措辞大体上是准确的,但并非总是如此。(我还将以粗体突出显示关键语句,以便你可以阅读这些内容,而跳过其余内容以快速了解观点)
首先,我将我的发现提炼成不同帝国总实力的指数(index),从而概述了不同帝国的权力之间如何涨潮退潮、流转变化;这一指数由八个代表不同实力类型的指标构成。
然后,我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实力进行了解释,以便你了解它们的变化机制,最后,我讨论了我认为这对未来的意义。
第 2 部分更深入地介绍了所有的个体案例,用同样的指数(index)表示在过去 500 年中,所有主要帝国的更替和力量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信息,可以使你在阅读第 1 部分时了解我认为这些起伏更替背后的变化原理;
然后选择是否进入第 2 部分,以单独和对照的方式,来查看这些有趣的案例。在此之外,你还可以拿着第 2 部分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去回扣对照,分析关于第 1 部分中解释的模板(template)。
我的建议是两个部分都看,因为第 2 部分中分析的这些世界强国,他们在过去 500 年演变背后的宏大叙事,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这个故事通过以下事件呈现了世界秩序演变的顺序图景:
荷兰帝国的崛起和没落,之后是大英帝国的升起和衰落,随后是美国的迅猛发展和衰落的早期,最后落笔在中国的崛起。
它还将这三大世界力量与历史中的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印度兴荣和衰败进行了比较。
正如你将在每个分析中看到的那样,尽管并非完全相同,但它们都大致遵循了一定规律和周期。另外,我希望你会像我一样,坐上时光列车,从公元 600 年至今发现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故事,并为之着迷。
通过研究王朝的历史,我了解到中国的王朝兴衰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相似之处(大部分都是如此),也帮助我了解了其中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使中国与西方有所不同的原因)。
这也使我更深入的理解了中国决策者们(leaders)的观点,他们都认真研究了这些朝代,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并开创了新方法和新能力。
坦白说,如果不研究过去所有的历史,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在介绍这些引人入胜的个体案例之前,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我们上文提到的【典型范例】(archetypical case)。
翻译:溯元育新刘嘉培
“衰落的伏笔总是埋在黄金时代,鼎盛的国家会在倾泻的颓势中逐渐式微。”
世界财富与权力大转移背后的规律
本文旨在详细刻画历史长河中上最强大的那一批国家,其兴盛与衰亡背后的 17 个核心驱动因素与动力学。
**这篇文章,将要给大家阐释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兴起与衰弱背后的本质动因。**这是我在研究过去三个储备货币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和其他六个重要大国(significant empires):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和中国过去 500 年的王朝更迭时彰显的规律之精髓。除此之外,我还专门研究了中国自唐朝以来所有的代际更迭。除了看到财富和权力的转移,我们还看到了科技、文化和艺术等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单独的案例研究将在第 2 部分中详细阐述。当我们在历史事件(cases)和背后的范式规律(archetype)中来回切换审视时,我们能够看到这一个个的案例是如何彰显出背后的范式规律(fit the archetype),以及我所概括出的范式规律(archetype)是如何很好地描述这些历史案例的实际情况(范式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规律会正好是历史事件的加总平均)。
正如我在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的最大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向你们展示世界背后永恒而普遍运行规律,并为我所用。对我而言,这个过程,让我感到义不容辞,又干劲十足。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对世界的好奇与焦虑,促使我揭开这背后的规律,但到了真正进行研究的时候,整个过程带给了我比我预期还宏大得多的世界图景。在我看来,这一切更加明晰地揭示了人民和国家在几千年来是如何崛起,如何衰弱。这些起伏背后,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巨大周期,然而这一切,我之前却从未意识到。
尽管我将要向你展示的宏大图景是我的独立观点,但是读者们,我也需要向你们声明,如果没有来自各方的帮助,我也无法向你们呈现出这个图景。它不仅仅来自于我过去 18 个月的刻苦钻研,还来自于我和顶尖的学者与实干家们的深刻探讨,大量对过往有深刻洞见历史著作的勤奋阅读,以及顶级研究团队的辛勤研究,并结合了我在过往 50 年里在全球范围的投资经验。在这么多的帮助下,阐述历史上大国兴衰的规律,也需要既大胆,又谦逊,不断努力,而且还不能保证我说的都是对的。**不过,我敢肯定我说得大部分都是对的,我还明白这个规律让我对未来有很强的预判能力,可以预测我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的场景,因为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里,这些事情一直在反复发生。**我的目标是把我经过刻苦研究与实践后明白的这一切,给你们说得清清楚楚,能够为你所用。
**我先明确一下,我们研究的大国,不一定是生活水平最好的国家。**两个原因:第一,尽管财富和权力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但有些人、有些国家并不认为这些事情是最重要的,也不会考虑为之奋斗。比如说,有些人认为拥有和平与充实的生活,比拥有大量财富和权力更加重要。他们不会不断追求财富和权利,因此不是研究的对象。其次,研究的国家不包括所谓的 “精品国家”("boutique countries",例如瑞士和新加坡),这些国家的财富和生活水平很高,但规模不足以成为大国。
人们如何获取财富与权力
让我们从大处着眼。在整个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各种形式的人群(例如,部落,王国,国家)通过要么自己创造,要么从他人那里获得财富和权力。当他们比其他任何组织都聚集更多的力量时,他们就成为世界领先的力量,然后确定了世界秩序。当他们失去那种权力时(过去每个大国都是如此),财富,权力和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经济,市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本章中,我们将研究多种力量如何共同决定这一周期的起伏,从而规律性地使大国的财富和力量先崛起,再维持,而后衰退(causing the archetypical empire’s wealth and power to rise, be sustained, and then decline)。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导致了世界总财富、总权利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人类社会,学习的收获总是大于损失。尽管由于教育程度,工作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人的学习生产率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理解了这些,当权者们能够因此制定更好的政策,让国家更好地发展;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们,能因此决定如何做出更好的投资。学习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虽然意义重大,但它们是在不断革新的,因此它们并不是导致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财富和权力的大幅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尽管我一共确定了 17 种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货币和信贷周期。这些强大的力量通常以经典的周期汇聚在一起,这些经典的周期以相互补充的方式趋向于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起伏周期,并在整个历史中反复出现。这个庞大的周期范式(archetypical cycle)控制着帝国的兴衰,这影响着他们的一切,包括其货币和市场。与我在《应对大债务危机的原则》中概述的债务周期范式(archetypical debt cycle)一样,该周期范式代表了我们可以与其他债务人进行比较的典型债务周期,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债务周期。知道了这些以后,我们可以试着透过缝隙窥见未来(squint into the future)。
在撰写本文时,我们看到所有这 17 种力量都在起作用,最重要的是债务周期,贫富差距周期和全球地缘政治周期。正如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我们最近在经济低迷时期将利率降至 0%,同时背负了大量债务。这导致大量政府债务的产生,各国央行正在印制货币进行货币化,同时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和价值观差距,而且新兴世界大国(中国)正在挑战当前的世界大国(美国)。虽然这种情形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没有发生过,但它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最近一次发生在 1930-45 年)。我将在本文中向你说明,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相对财富和权力的范式迁移(archetypical big shift in relative wealth and power),并且随着这种变化,我们将见证世界秩序的深刻变化给所有国家造成的影响。
之所以国家间财富和权力的转移往往会被人忽略,是因为尽管它在快速形成,但没有突然出现,这种被人忽略却又显而易见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震惊。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历史的规律,因此无法准确地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以非常简明的方式描述我如何看待大国及其市场运作兴衰背后的原型机制(archetypical mechanics)。
如果我想把这幅叫做 “人类历史变迁” 的巨幅画卷全部展现给你,那我就不能专注于呈现每一个细枝末节。同样的,作为画卷的欣赏者,也请你理解这一点,并尝试用宏观而发散的视角去看待它。这是因为我们在尝试理解并欣赏跨越大段大段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变迁,为了看到这些变迁,我们不得不去忽略一些细节。当然了,当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去关注细枝末节时(有一些特定细节非常非常重要),我会从宏观叙事,切换到微观细描,以便我们去仔细看看这些细节。
从人类历史变迁的宏大视角来审视过去发生的事情,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比如说,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许多我们脱口而出的词汇,在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里,并不存在。因此,我会尽可能地将整幅历史画卷生动地呈现给你,但不会纠缠于所有历史的细枝末节。不过,在我们研究的那些案例中,我会为你们呈现出相对完整的细节。
举例来说,应该多细致地了解不同国家、王国、民族、邦国、部落、帝国和王朝间的区别曾令我纠结。如今,我们大多讨论(主权)国家,但众所周知主权国家直到欧洲三十年战中后的 17 世纪才出现。笼统的说,在那之前并没有现代国家,只能见到王国。但在如今某些地方,王国依然存在,且和主权国家界限不明,有些地方更兼而有之。一般来说,王国是最小的,国家居次,而帝国最大,他们间的关系并不明确。英国最早是个王国,而后演变为主权国家,最后成为边界扩张到英格兰以外的帝国,以便其领导人控制广阔地区,和众多非盎格鲁 - 萨克逊人民。
同样,每种类型的政治实体(如国家、王国、部落、帝国)以不同方式控制人口,令那些精益求精的研究者困惑。在某些情况下,帝国指被统治力量占领的地区;有时指那些透过威胁和利诱被统治力量影响的地区。大英帝国大体上占领了帝国中的领土,而美国则依靠” 胡罗卜 + 大棒 “策略控制了更多国家。尽管这不完全正确,但在撰写本文时美国在 70 个国家设有军事基地,因此很明显有个 “美帝国”,但它指代什么却存在争议。无论如何,我希望读者明白我的意思:试图在文字上做到精确,可能会阻碍我传达更重要的信息。因此在本文中,你将不得不忍受我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你也需理解我为何将这些政治实体统称为国家,即使从技术层面并非如此。
有些人或许认为我不可能在不同时期比较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我能理解这种观点,但我向你保证,我将尽力解释存在的任何差异,但历史上永恒和普遍的相似,远大过差异。让差异阻止我们看清历史规律是极为可悲的。
如前文所述,人类长久以来的进步,靠的是不断将事情做的更好,也就是提高生产力。长期而言,学习并不断提高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力量;尽管经济周期波动,短期而言也很重要,但无法改变长期趋势。下图显示了过去 500 年全球人均生产值(估算的实际 GDP)的变化,也可说明这点。
藉由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局视角,我们可观察到早期全球人均产出增速十分缓慢,但到 1800 年左右增长曲线斜率骤然变陡,反应出生产效率快速提升。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全民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变化由许多因素导致,最早可追溯至 15 世纪中叶欧洲印刷机的发明(中国很早便使用过),这提升了更多人的知识和教育水平,并为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出贡献。
教育普及也令财富和权力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君主、贵族和教会共同拥有土地并借此牟利;而在工业经济中,资本家创造并拥有生产资料,并同(世俗)政府共同维护一套令他们可持久牟利及掌权的制度。换而言之,这套体制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运作;在这种体制中,财富和权力来自教育资源、创新能力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并由当权者和那些控制资本和教育资源的人把持。尽管这套制度曾被共产主义(过去尝试均告失利)和社会主义 (人们正辩论这种结合财富和机会平等的社会制度之优劣) 挑战。但先由受教育者发明创新,随后转化为生产 ,最后借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共生政府体系分配利益,一直是成功的模式。
但在生产率相对平稳上升的轨迹背后,却是见证了繁荣和萧条、经历过革命与战争的动荡时代。但这些动荡时期,相对于长期的进步趋势仍显得微弱,因此在图表中仅呈现微弱摆动。这些摆动对我们个体来说似乎很剧烈,不过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既短暂,又渺小。
以 1929-1945 年间大萧条和战争时期为例。对我们而言,这 17 年是漫长且充满震撼的。下面这张反映了这段时期(经济情况)的图表,摘自上文(反应两百年变化的)折线图。如你所见,大萧条期间人均 GDP 下降了约 10%,随后又得以恢复,同时美国股市下跌了 85%。紧接着大萧条的是二次大战,提高了军需品产量。但由于大量生产资料被毁,称这段时期为 “大生产时代” 是不准确的,即使因人均计亦是如此。战争尾声时,全球人均 GDP 下降了约 12%,一大部分因战败国经济崩溃所致。
尽管我展示的第一张图表反映了全世界(尽我们最大能力)生产力状况,却没有显示国家间发生的财富和权力转移。下图显示了过去 500 年间 11 个世界大国的相对财富和国力。这一财富和权力指数由八个指标计算而得,我将在稍后详细介绍。即使这些数据因年代久远未尽准确,但仍完美反应宏观趋势。如你所见,几乎所有大国都经历了崛起和衰弱期。粗线是四个最重要的大国:荷兰、英国、美国和中国,他们分别掌握历史上最近的三种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是现在时,英国是过去式,而荷兰则更早一些。我之所以提到中国,因其已成长为第二强大的国家,并且在 1850 年前大部分时间一直如此强大。
中短周期演变
图表显示:
下一张图表则追溯到公元 600 年,为了让图表看上去简单些,我把上图的 500 年包括在内;尽管 11 个国家,12 次主要战争和 500 年漫长历史很难用 “简单” 形容。在下一张涵盖时期更长的图片中,我省略了标识战争时期的阴影,令图片更清晰。
长周期演变
如图所示,在 1500 年前,中国几乎总是最强大的,尽管阿拉伯帝国、法国、蒙古、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也曾崛起。
我们如何衡量国家的财富与权力水平
我在前两张图表中衡量各国财富和国力的指数,基本由八个指标平均而得。他们是 1. 教育;2. 竞争力;3. 科技水平;4. 经济产出;5. 贸易份额;6. 军事实力;7. 金融中心实力和 8. 储备货币。稍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权力的衡量标准,但让我们先关注这八个关键要素。
我们以国家成为全球头号大国年份为原点,列出前后各 120 年各项指标的变化。下表为多国平均数据,但大部分权重被赋予三个拥有储备货币的国家(即美国,英国和荷兰)。
范式规律
这些图表很好地讲述了大国是如何崛起和衰弱的,稍后我还将引入其他因素,但在此之前先让我简单介绍下周期。首先要留意的是,所有这些指标在大国崛起前后都呈弧形,是因为这些指标总是相辅相成。即在教育、竞争力、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可合乎逻辑地转化为其他优势或劣势。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会创造出缔造出更具创新性,竞争力和生产力高的社会。
我称呼这种国力的上下摆动为” 大循环 “。请留意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的先后顺序,因为它反应了大国兴衰的过程。例如,教育永远是领先指标,而储备货币地位的变化则姗姗来迟。这是因为强大的教育会为大多数领域带来优势,包括创造世界上最广为流通的货币。如同世上的通用语言一样,习惯将放大货币本身的实力,令其更持久地流通。
广义而言,我们可把大国(empire)的崛起和衰弱分为三个阶段:1. 崛起阶段,特征是获得竞争优势;2. 全盛阶段,国家保持强大实力,但逐渐为失去竞争优势埋下苦果;以及 3. 衰弱阶段,国家各方面的自我强化机制均告衰退。
简而言之,当国家拥有如下特征时方可走上坡路:
· 低腐败率和对法治等社会规则的高度尊重
· 人民不仅能够团结,还具有为何需要团结的共识:当一群拥有充沛知识、先进技能、善良美德、良好公民素养人团结一致,便会创造出:
帝国们透过坚定不移努力,及诸上相辅相成的因素,实现崛起并维持国力。那些帝国缔造者协调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建成了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得利的经济 - 政治 - 军事体系。荷兰人创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创建了英属东印度公司,美国有了军工联合体。事实证明,这种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协同配合,对帝国扩张攫利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帝国发展总有其平台期,这是因为国家崛起的成功背后,也为日后衰弱埋下伏笔。具体而言包括:
· 繁荣时期,人们的收入增加,令劳动力变得更加昂贵;比起同等工作下薪资水平更低的国家,竞争力自然下降。
· 那些最成功国家的发展模式会被新兴竞争者模仿,时常青出于蓝胜于蓝,令领先者失去竞争优势。英荷争霸时期,英国造船厂人工成本低于荷兰;前者因此选择雇佣荷兰工程师,设计出比荷兰性价比更高的船舶。由于复制所需时间和金钱成本少于发明创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新兴帝国透过复制,搭了成熟国家的便车。
· 在那些生来富裕的国家,人们会减少工作量,从事更多休闲和低生产力的活动;极端情况下,变得颓废无能。尤其当社会中坚从必须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一代人,变成继承财富的一代时,年轻一代往往脆弱且缺乏历练,遭遇挑战更易败阵。随时间流逝,这些繁荣社会中的人们更渴望追求闲适且奢华的生活,为此不惜自损实力,制造泡沫,最终更不堪一击。
· 最富裕和强大国家拥有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并借此获得大量借贷的特权,以致深陷债务陷阱。大量借贷短期内增强了霸权国的消费能力,但长远却恰恰相反。换而言之,当借贷和消费强劲时,霸权国看似强大,但财政实力却被侵蚀。这种借贷模式令国内民众得以过度消费,并为扩军和发动战争提供资金,以提升基本国力以外的力量。这样的模式可维持一段时间,甚至自我强化,全因此举增加了债权国的利息回报,从而增强了储备货币的地位。
· 但富国向发展中国家借钱,也是财富转移的早期标志之一。1980 年代时,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 40 倍,但当时中国已开始购买美国国债,只因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同时,那也成为中国赶超美国格局的起点。同样的,二战时期英国从穷得多的殖民地大量借贷;荷兰在国力走下坡路前也做了类似的事,但当债权人不愿再持有并抛售荷兰盾时,荷兰债务结构瞬间崩塌,货币地位和经济情况一落千丈。美国如今也借贷一大笔钱,并透过增发货币削减债务,但这暂时没能撼动美元和美债地位。
当头号大国不断 “扩张版图”,直至维持它变得不再值得时,维护体系的成本变得高于收益。而全球大国体系无利可图,将进一步重创其财政状况,如今的美国正是如此。
· 因分配不平等,经济发展的成功自然扩大了贫富差距。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如在商业活动中获利或政府中人)相互照应,维持对他们有利的体制,普通人则远远落在后边,直至贫富分化已形成无法容忍的不公平。如今的美国也是如此。
衰落的伏笔总是埋在黄金时代,鼎盛的国家会在倾泻的颓势中逐渐式微。这种衰落是因为国家在走下坡路时,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已然在上文所述的领域中发展得相对壮大。
· 当国家债台高筑、央行面对疲软的经济只能寅支卯粮、下行状态又导致更多债务和经济问题时,国家不得不大量印钞,货币贬值。
· 如果贫富差距无限扩大、社会价值观两极分化、经济压力(无论者压力来自何处)无从释放,富人和穷人之间就很容易大动干戈,最初的几起冲突到后来会愈演愈烈。这通常会助长政治极端主义的气焰,也就是改革派(力图重新分配财富的人)和保守派(希望财富掌握在资本家等富人手中的人)的民粹主义。无论是民主还是集权国家都有可能成为民粹主义的土壤。比如 20 世纪 30 年代时,左翼极端民粹主义者成为斯大林主义者,而右翼则成为法西斯分子。民粹主义者往往更热衷于斗争、更尊崇权力而不是法律。
· 当富人们担心财富会被掳走,或者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时,他们就会把万贯家财和身家性命都转移到自认为更安全的地方、资产和 / 或货币上。如果这种转移没被明令禁止,将会蚕食资产转出地的税收和收入,使其经历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的资产空心化过程。税收的缩水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紧绷的局势,又加大了税收力度,迫使更多的富人一走了之,以及其他更糟的后果。比如我们现在观察到,某些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富人逃离了税收较高的州,因为他们不想面对财政压力和贫富群体之间的鸿沟。资产空心化过于严重时,政府会出面制止——禁止资金从流失地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它们新落脚的地方、资产和 / 或货币,而想要明哲保身的人们会因此倍感恐慌。
· 发生撼动根基的事件会侵吞国家的生产力。财富蛋糕的尺寸小了一圈,人们为了抢夺萎缩中的资源而斗争;蛋糕日渐干瘪,人们又为了如何分配而斗争。不同阵营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在角力中卖力地呼号着,希望控制局势以重整秩序,这时民主和集权相比,尤为岌岌可危。这也是为什么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一些小国)都被集权拔了民主阵营的旗子,而主要的民主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也有了集权的影子。人们普遍认为,在混乱时期,集中而快速的决策比基于讨论的民主决策更可取,因此,当不服管教、诉诸暴力的群众斗争出现时,这场运动并非一无是处。
· 假如一个国家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去挑战现有的主导力量,那么这些相互竞争的大国之间就有许多潜在的冲突隐患。因为和平裁决此类争端的体系并不存在,所以冲突总得通过一场硬碰硬的较量来解决。
· 当大国在外维持形象的成本大于其带来的收入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就被掏空了。与此同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已经外强中干的大国又不想把手中的利益拱手送人。这种状态会使强撑着的大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面临威胁,为了守住大国地位,军费开支一再扩大,国内经济却已然凋敝,让领导人更难征到税,也让他们更需要投入国内的支持。看到这一困境,敌国纷纷选择在大国衰落的迹象初显时出手。紧接着,大国将面临着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迎战或撤退的艰难抉择。
· 如果其他外部冲击,比如自然灾害(瘟疫、干旱或洪水),在大国疲于应付内忧外患的脆弱时期发生,无异于在国家衰落的进程中注入了另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 当一个国家中尸位素餐的人居多,不足以让该国在这个循环的阶段获胜时,也是一个问题。当然,由于每一位领导人只负责这个循环中的一小段,他们只能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国运比领袖更能掌控一切。
总而言之,由于生产力提高,蛋糕不断膨胀,一些循环也应运而生
国家鼎盛的建设时期。由于:
· 当盛极而衰时,国家就走向了解构和重组时期。国家兴旺的原因走向了反面,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通俗来讲,下图中的 17 个特征指标是驱动国家兴衰的主要力量。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各个特征向左偏移得越多,崛起的可能性就越大;向右偏移得越多,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世界强国往往越发地显示出更偏左的特征,良性循环下,不断变得更加强大;然而如若管理不善,各个特征指标向右偏移,国家便走向衰弱。这时新竞争者便能趁机崛起,针对各个特征指标妥善管理,渐渐的强弱的形势便发生了转变。
简而言之,这就是令大国的崛起和衰弱呈周期性发生的原因。现在,我希望你做一个小练习:针对你感兴趣的国家 / 地区,仔细想想每个特征指标的位置是偏左还是偏右。 比如说美国和中国呢?还有其他国家呢? 凭你的直觉做出判断,稍后和我的想法进行对比。我之后将为这些大国的特征指标进行更系统的分析。
这些正反两面的因素实则纠缠在一起,互相影响,为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巨大的贫富差距,债务危机,革命,战争和世界格局变化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并不是巧合。下面这张图把每个大国的兴衰史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如下图阴影区域所示,萧条,革命和战争造成的破坏重组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旧系统并为新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些大萧条往往每 10 到 20 年会发生一次,但这个时间段可能存在更大的变数。紧接其后的就是美好新世界了,没有国家愿意和世界霸主去竞争头把交椅,学乖的人们开始和谐地工作发展。通常这些美好的时期持续的可以长达 40 至 80 年,但会有很大的波动。在上述的两个大周期中,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诸如短期债务危机 / 商业周期等持续 7 至 10 年的小周期。
储备货币大周期
举个例子,荷兰大国衰败让位于英国大国,亦或是英国让位于美国,这个过程中都会发生以下大部分事情:
· 债务重组与债务危机
· 国家内部冲突,冲突最终导致财富重新分配
· 外部战争
· 储备货币地位崩溃
· 新一代的国内与国际秩序
上一次大萧条发生在 1930-45 年,从而推动了始于 1945 年的重建期。更具体一点的话,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和重组导致了 1930-45 年的萧条,从而使得在 1944 年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新全球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喧闹激荡的 1920 年代(Roaring 20s')所产生的巨大贫富差距因萧条和战争而缩小,从而导致了财富和权利分配的根本性改变,全球性的战乱也改变了世界格局。1945 年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成为世界霸主,金本位移位,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货币和信贷体系得以建立。(译者注:这里特指西方语境下的 1920 年代,这是一个持续经济繁荣的时期,十年间,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有人称这是 “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
在这个美国称霸的新世界下,美国在财富、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均拔得头。它是最富有的国家,拥有世界上 80% 的黄金储备;是经济实力冠绝全球的国家,生产能力占世界产量的一半;更是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强国,垄断核武器,拥有最强大的常规部队。然而 75 年过去了,世界格局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探讨。到时候,我们还将尝试对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解读。
接下来,我们将更仔细地研究每一个指标。在最后一章中,我将总结所有这些指标,针对我们现今所处的情况,谨慎地推断如何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好。而到了第二部分,我将针对每个国家的案例进行详细解读。
Appendix
[1] 中短周期演变图表
关于上图,这些指数由许多不同的统计数据组成,其中一些是可以直接比较的,而有些则只一种估算。有些国家的数据总是产生间断,因此需要将不同的数据拼接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图表上显示的线是这些指数的 30 年移动平均值,我已经将其调整,因此不会出现滞后的情况。选择移动平均是因为其波动性更小,能滤过许多噪音,使得大周期的方向更加清晰。对于更长期的解读,我将使用这些被移动平均平滑过的曲线;相反,针对一些更细节的解读,未经处理的曲线可能蕴含更多信息。
[2] 范式规律图表
关于上图,我们通过锚定历史中的特定时段来显示这些关键指标与历史的关系。Y 轴上的值 “1” 代表该指标相对于历史的峰值,“ 0”代表谷底。X 轴,即时间轴,以年份为单位进行显示,其中 “ 0” 大致代表该国家多项指标达到顶峰的时间。在本节的其余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范式规律的各个阶段。对于全球储备货币这个指标,我们将着重探讨中国,尽管它作为几个世纪以来的大国,但其货币从来没有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本文由王潜,刘嘉培,卓朋序审校;刘嘉培,刘雨轩制图;刘雨轩,宋清扬参与翻译;殷姗姗设计排)
以下是出处:
静下心来观看书籍,学习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