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是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作有《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
他对市场经济理论、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研究十分深入彻底,但极端的自由主义,也令他被贴上了“保守主义”、“反理想主义”的标签。
哈耶克思想深刻影响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同时他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在苏联的解体过程中完全获得证实,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高度赞扬。
1944年,哈耶克发表划时代名著《通向奴役的道路》。他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社会主义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计委来负责制定计划。
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计委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取消了市场,就无法形成价格;计委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1988年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说:人类文明的诞生是起源于私人财产的制度。
价格是唯一一种能使经济决策者们透过隐性知识和分散知识互相沟通的方式,如此一来才能解决经济计算问题。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
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首先在于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
其次,在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到其单一的目标;
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计划经济体系,独裁专制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
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封建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私有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
在计划经济下,也不可能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
哈耶克指出,极权国家集中控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人,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
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异、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
极权的宣传技巧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
其次,则是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看其是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
第三,是严厉压制不同见解。如此,在没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
政治权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通向奴役的道路》第十章的标题是:为什么最坏者当权?他驳斥所谓的“现存的极权统治的恶劣,是由该统治者品质造成的,与(极权)制度无关,因而是一桩历史偶发事件。”
本章深入分析在极权社会管理阶层上发生的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出其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极权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即“精英淘汰制”。
第一,低素质的社会大众。在极权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不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
原因在于,人们的教育水准越高,理智越强,其观点和趣味就越独立,也就越多样化,因而就越不易认同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因此,高度划一的看法和意志,势必降低团体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只有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握控制,以达到其政治目标。另外,大多数人是并无自己的坚定信念的,适合成为被灌输的土壤。
第二个原因就是,不断地向群众灌输极其简单又极其粗糙的不需思考的信条。这样,最坏者将得到一切温顺的和易受骗的人的支持,这些粉丝没有坚强信念而只准备接受一个现成的价值体系。只要“大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这种体系的话”,那些思想模糊、随波逐流、感情与情绪易冲动的人就会接受他们的体系。
第三个原因是,不断地煽动仇恨。最坏者都是训练有素的政治煽动家,他们利用忌妒等大众心理,强调“我们”与“他们”间的鸿沟,划分“敌我”,以凝聚自己的团体,故他们易于成功,这也是坏人易得势的原因。
在德国,成为敌人的是犹太人,一直到财阀阶级接替了其地位为止。这和俄国把富农挑选出来当作敌人,同样是整个运动都以之为基础的反资本主义的不满情绪的结果。在德国或奥地利,犹太人曾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人民当中广大阶层对经商怀有传统的厌恶,致使犹太人更容易接近经商这个受歧视的职业。
第四,不择手段,践踏道德底线。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
因此,“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是合法的。极权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全体谋福利”的,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
因此,这就是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关键,也是斯大林能残酷杀害那么多同志、战友的原因。这就表明,哪里存在着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哪里就没有任何一般的道德规则的容身之地。
品格完善的人难于在极权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为在该社会中,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而施行的。
所以,存心干坏事,乃是增进权力、爬上高位的必由之路。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摈弃于权力之门外。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今天读起来,仍有很多振聋发聩之处。只要宪政和民主没有建立起来,最坏者当政就永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世上有好人,但绝无好人政治。乞求圣君、好人当政,那就是乞求暴政。
哈耶克的祖国:自由
1992年3月23日,92岁的哈耶克与世长辞。神父在他的葬礼上致辞:当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很多伟人去到美国,继续思考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用尽一生向人们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
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还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
哈耶克的青年时期,恰逢世界的剧烈变化,一战使欧洲的旧秩序土崩瓦解;新技术使人类越发狂妄,信奉乌托邦的精英们痛斥资本主义,幻想着“以科学主义建立人间天堂”;大萧条使人们对苏联和纳粹的集权神话趋之若鹜……
一战后,哈耶克考入维也纳大学。他本是一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奥地利学派院长”米塞斯。读完《社会主义》,哈耶克被米塞斯彻底征服,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他开始反思:那些美好的计划和许诺,真的能实现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计划体制的“成功”,凯恩斯主义大受追捧。哈耶克发起论战,却被讥讽为“胡言乱语”。但他从未放弃过信念,他的思考超越经济学,拓展至政治哲学:人们为何总是愿意接受错误的观念? 图片 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在东欧的红色恐怖时期,持有该书会被判刑。
1947年,哈耶克与米塞斯发起朝圣山学社,成为反乌托邦最坚定的力量。他的巨著《自由宪章》雄辩地证明,市场是漫长历史中自发形成的秩序,个人自由是人类繁荣、进步的唯一途径;任何改造人性和人类社会的乌托邦幻想,都是狂妄的、致命的……
1974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同时获奖的社会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如此默默无闻的“反对派”,有资格与我并列?瑞典国王对哈耶克致敬:自亚当私密以来,在经济学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
观念的竞争
他坚信: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识,使社会保持基本运转;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学者的使命是纠正错误观念。 1978年,哈耶克在巴黎摆下擂台,希望计划体制的拥护者与他公开辩论。遗憾的是无人应战。
历史终究站在了哈耶克一边。曾经“繁荣强盛”的计划体制渐次衰亡,苏维埃帝国走向覆灭,无数反人类罪行暴露在阳光下。
——而这一切,哈耶克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预言过。
1899年5月8日,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很少有经济学家能像他一样深刻的影响时代的进程,二战结束后的欧美舆论都倾向于计划-干预型经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为当时的欧洲敲响了警钟,让无数人从狂热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丘吉尔在竞选中引用他的观点,撒切尔夫人推荐议员们读他的书,里根总统声称从他的著作中受益匪浅。他的理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也极大的扩张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影响力。
好的思想常常令人不安。哈耶克的著述在身前身后都是充满争议的,凯恩斯认为他的经济理论全是垃圾,弗里德曼认为他的《价格与生产》漏洞百出,同时他们也对哈耶克的许多观点不吝赞美。
时至今日,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商业周期理论、货币自由竞争的构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在时光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时间并不会把哈耶克这样的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相反,用奥地利学派的后继者朱海就老师的话来说:“前浪后浪和年龄无关,也和年代无关,而唯一地和思想有关。”
在今天,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哈耶克的著作,依然激励着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对抗那些错误的反市场观念,在时代的洪流中像他一样挺身而出,捍卫以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类文明。
从我的阅读哈耶克的笔记与书摘中,摘录了他的22条金句,分享给大家。
哈耶克的22个洞见
01.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忘记了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
02.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就控制了人的生活本身。
03.如果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我们就不可能享有人身和政治自由。
03.在每个人都在谈论的、最终将使人类融为一个整体的、人人互相依赖的状态,只能是市场秩序的产物,而不可能通过任何其他手段实现。
04.在任何时代,热爱自由的人总是罕见的。自由的胜利靠的是少数人。
05.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
06.只有观念能够战胜观念,只有市场经济的观念能够战胜全权计划体制的观念。
07.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
08.真理只能从不同思想的自由讨论中浮现出来。
09.社会制度不是由某个受神灵启示的天才人物一时心血来潮创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变化的,其速度常常比橡树长得还慢。
10.人们赖以取得成功的很多制度,是在没有人设计和指挥的情况下形成与运转的。自然人的自发协作所创造的东西,常常是单个人的头脑永远无法充分理解的。
11.组织事务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的自发力量,而尽可能少地诉诸强制。
12.自由就是免于他人的强制和暴力。
13.只有当一个人有机会做出选择时,才配得到赞扬或才能遭到谴责。
14.当我们有意识地按照高尚的理想塑造我们的未来时,是不是存在一个更大的悲剧,即我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的反面……
15.价格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工具,能使无数人协调其行动,以适应自己并不直接、具体了解的社会的种种变化、需求和状况。
16.价格充当了一种指南针、一种信号,它引导我们利用自己根本不相识的人的力量和天赋去满足我们一无所知的人的需求。
17.利润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为了满足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的需求,我们必须干些什么。我们正是通过追求利润而成为利他主义者,因为我们的服务扩展到了远远超出熟人范围的那些人的身上。
18.利润是大多数生产者为了更有效地满足他们不认识的人们的需求而需要的唯一东西。利润是他们进行搜索的一种工具,仿佛是士兵或猎人、海员或飞行员手里能扩展视野的望远镜。
19.人类行为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收益是一个信号,能够引导人们做出对人自身最有益的选择。一般来说,只有那些最有利可图的活动,才能使人繁荣富裕,因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
20.当我们有意识地按照高尚的理想塑造我们的未来时,是不是存在一个更大的悲剧,即我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的反面……
21.创造文明的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驯化我们身上很多与文明相抵触的本能。
22.人们享有公民自由的资格,与他们对自己的禀性施以道德约束的愿望成正比,与他们把热爱正义置于个人贪婪之上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