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riend.Fech开始,纠正行业对web3社交赛道错误的投研认知

这两天哀鸿遍野的市场还整出了一点新东西来了,叫做Friend.Fech,Paragim投了种子轮的一款web3.0旁氏社交DAPPS。

有习惯上推的朋友应该就知道,不过大部分公众号读者没这个习惯,还是得提一嘴。说提一嘴,确实是因为这个Friend.Fech没什么特别好说的地方。

软件方面没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简单的一个DAPPS,可以通过购买其他用户的NFT来加入群聊,但要使用Friend.Fech这个DAPPS,需要充值0.01ETH。

唯一有点意思的是,Friend对NFT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价格,即:

买入价格=S^2/16000*1eth(S为当前份额数量)。

大概意思就是,你创建的NFT越多人买,价格就越高。

比如说昨天刚搞定Friend.Fech,网络还没刷新好,第一个NFT就被人买走了,价格是0.00088ETH;等我自己买的时候,价格就变成了0.001ETH,后面的变成了0.00156ETH0.002255ETH0.00481ETH,当购买者到200人时,一个NFT价值就高达2ETH

从推上的裂变来看,目标群体就是“KOL”。看起来,对KOL来说,可以靠CX购买者来赚一笔低买高卖的钱。但实际上,这是项目方对“KOL”的竭泽而渔。

原因很简单,粉丝是基于KOL的推荐才会选择持有购买KOL的NFT,同时NFT价格的指数级增长,就意味着如果要维持/推高价格需要指数级的用户/资金体量。

价格崩盘是肯定的,问题恰恰在于,一旦崩盘后,用户的火力一定是集中在KOL身上。认定KOL和项目方是蛇鼠一窝,KOL赖以生存的“流量信任度”会直接归零。

赚点小钱和崩坏整个基本盘,孰轻孰重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么,KOL还不一定能赚到这个小钱,就我前面说过,我自己刚创建好账号,第一个NFT(最便宜)就被买走了,我自己都没买到。这显然不是有科学家在倒腾,就是有做市商在提供基础流动性。

所以说,即便是KOL们的NFT价值起来了,还可能被科学家们倒割一波。

这是从代币模式上对Friend.Fech的一些看法,其实能聊的不多。当然用户可以自行去尝试一下,我也尝试着使用Friend.Fech持续在观察,不过使用Friend需要验证码,没有验证码的朋友,可以在文末加一下我的好友,我还剩下几个,有需要的可以完成一些免费的任务领取。

顺着Friend.Fech,其实我更想聊的是WEB3.0社交这个赛道,尤其是web3.0内容交互平台这个赛道。

看了很多关于Friend.Fech的所谓的投研分析,我发现目前从上到下,从机构到散户,或别有用心,或其他原因的对整个赛道的判断走了非常大的弯路。

首先是从受众的分析,即创作者方面。

最早关于web3社交比较全面的文章,A16Z合伙人Li Jin写的《Web3:创作者经济的黄金时代》。Li Jin是前A16Z合伙人,据说是“创作者经济领域的资深专家”,也制作过《创作者经济课程》。

但我仍旧觉得,Li Jin是在拿着锤子找钉子,提到的web3.0创作者经济实际上都是伪需求。

在web3.0中,很多从业者所设想的都是“创作者希望能绕过应用门户,直接将内容面向消费者”。实际上,创作者在去中心化平台生存会更加艰难,或者更难成功。

对于创作者而言,内容是产品。要想大获成功,就要让这个产品更加优质,且具有“营销渠道”。

在中心化平台当中,创作者可以享受到“流量扶持”,即平台本身所带来的流量;但在去中心化平台当中,平台非但无法为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并且还需要大量的KOL为其输血。

过去在传统内容分发平台,如头条、公众号、UC号或者是抖音,一个创作者的收入来自于平台分发的广告费用、流量费用、带货费用以及商务广告收益。

什么意思呢?平台会给你的文章、视频加入广告,并把这些广告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给创作者;又或者是给阅读量极高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比例去补贴;又或者是内容创作者自己对接的商务广告收益;又或者是带货收益。

Linktree做了一个非常无意义的数据统计,报告数据指出:

66% 的创作者将在线内容创作视为副业,36% 的创作者内容制作时长不到一年。而在这些早期创作者中,仅有 6% 收入超过 10,000 美元,35% 的创作者获得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另外 59% 的人则完全没有实现内容变现。

加密业内对这个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要大力发展平台的创作者经济------因为大部分创作者并没有视内容创作为主业、同时大部分内容创作者赚的很少,或者根本不赚钱。

基于这个逻辑,2021年的“社交媒体去中心化”SocailFi也开始兴起,到这,内容分发平台,社交平台开始被“经济”混为一谈。

要我说简直荒谬。内容创作平台、社交平台完全是分属不同的行业,同时对于整个内容创作平台这个赛道所分析的结论,也是南辕北辙。

如前所言。内容创作平台,其实就是是以信息为产品的交易平台,用户基于不同的需求,对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需求。平台则为信息的交互提供中介服务。

永远要知道,信息交互最核心的就是信息本身,即内容。web1、web2包括web3并不会改变信息的本质,改变的只是信息交互的方式。

对于内容创作者本身而言,核心就是内容,这个内容来自于你过去在工作、生活中获取到的信息-------并将它传给需要的用户。这种方式我称之为信息接盘。

跟资本市场上的接盘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要保证你的信息量足够大,足够私密,足够有用,然后将这个信息高价卖给市场,以换取直接经济收益,或者是间接经济收益(涨粉)。

所以,大部分的内容创造者在一开始创造内容的时候一定是副业;不然你的内容从哪里得来呢?

又因为大部分人本身就没有什么信息储备,信息也不值钱,所以他们的信息自然也卖不了多少钱,赚不到多少钱,甚至赚不到钱。

更因为大部分人都是FOMO,被比如说“我做抖音月入十万,你只需要掌握这些套路”的信息所诈骗,觉得“我上我也行”,就浩浩荡荡的加入了内容创造者这一赛道。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以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强调帮助“用户变现和粉丝留存”的web3社交平台,是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帮作者去创造内容的。

最多就是像Friend、或者是Deso之类的产品,将内容代币化,让那些本就属于头部的流量明星赚更多的钱(没平台差价了),根本没办法帮助底、中层内容创作者帮助,尤其是那些内容优质,不会营销的创作者帮助-------这本是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作者。

其次是平台方面。

很明显,平台不能提供直接信息,而是将内容创作者的信息分发给用户。所以平台的核心并非内容创作者,是信息分发方式和展现方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展现展示方式从图文、语音、视频、直播的变革中,催生了公众号、百家号、网易、虎牙、斗鱼、快手、喜马拉雅、抖音等平台。信息分发方式(比如说算法)又催生了今日头条。

可以说,每一个巨头的崛起,都伴随着技术、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突破。但按照现在的思路,所有已存的web3社交平台、信息平台,是没有任何能力对web2.0产品有半点竞争力。

不管是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web3都远不如web2;同时在web3也并没有对信息展现方式有任何突破性的颠覆。

有的人会说"所有权"呢?web3时代不是强调数据的所有权么?这也是一句废话。以目前的人类平均素质,99%的人对于个人数据的所有权是不在意的-------因为不值钱。

关于这点,我在《引领下个时代的加密投资模型:《瘦协议,胖用户》》提到过:普通人零碎的数据并不值钱,能带来收益的是平台经过对大量样本作出云数据处理后的,完整的图谱系数据才值钱。

举个例子,我相信很多人对于隐私、数据有概念,但是如果某款APP发百亿补贴,需要你实名认证、又或者是通过手机号注册后才会给你补贴,你会不会实名注册?大部分人是会的。

现在,web3.0信息平台,唯一的竞争力,就是内容不会因为某些不明原因被删除,而不是数据的所有权归属。

因此,web3.0时代的社交、信息平台,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对于信息分发、展示有大突破的项目。

我个人的看法,从web3的内容、社交方式,应该是在元宇宙空间内,达成三维的直播互动,叫做“身临其境”的参与信息获取和社交活动,即从单一的感官比如听觉、视觉升级到触觉

举个例子,目前的网课如直播、视频,都有非常大的弊端。视频本身信息承载力极差,实际上是不适合学习,因为文字转化成视频会变得非常长,同时你没办法做到快速浏览来省略时长。直播型网课有所升级,但也无法真正模拟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所以,web3需要、并且可以预见能打破的,就是“身临其境”------而这也是web3社交、信息平台的终局。

我们再反推回来,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加密行业本身的发展了,而是各种各样的基础设置,比如网络速度,硬件设备,物理渲染等等等等。

一旦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才能让web3社交出现奇点效应,完成用户量短时间的爆发(最起码是一亿活跃用户),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出现超级大爆发。

总而言之,信息交互平台能催生如腾讯、抖音等万亿市值的公司,就足以说明这个赛道是极具潜力的赛道。但我们做投资,是需要找到那些真正带来颠覆的产品。

现在看来,行业内对于社交、信息平台的认知,确实不太够,用户数也没办法催生伟大的产品。

且走且看,且体验,且思考,这样才能具有独立判断能力,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趋势,才能获得来自认知的回报。

以上。另外,想体验一下Friend.Fech的,可以加我的微信:kongshen06,领取注册码,我只有几个,先到先得了。

Subscribe to 星空社区.ETH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