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 @MaxJames 理性與感性的愛書人!姆斯的自媒體工作流

本次【創作者經濟 IMO】頻道邀請到的嘉賓是「姆斯的閱讀空間」 站長 @MaxJames(以下簡稱姆斯),從事半導體科技業,下班後投入自媒體經營,以部落格為主力,之後衍生觸及至 Podcast、FB、IG、YT、電子報等等。

以下是主持人 @閱讀筆耕 兼紀錄員的文字速記,讓我們重溫一下是次語音活動的精華。

IMO 人物誌 @MaxJames 理性與感性的愛書人!姆斯的自媒體工作流
IMO 人物誌 @MaxJames 理性與感性的愛書人!姆斯的自媒體工作流

開場自我介紹

若只能用上三個標籤,主持人想使用 #科技業、#閱讀、#寫作 等關鍵字來標記姆斯。


姆斯的創作心路歷程訪談

1. 什麼樣的契機接觸到「閱讀」和「寫作」的?

閱讀習慣:自幼受到母親的薰陶

小學時期,受到母親「身教」的影響很大,會推坑姆斯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例如《孤雛淚》、《亞森羅頻全集》⋯⋯。

寫作習慣:別想太多,先開始寫

科技替代役服役期間,有充分而規律的時間閱讀,萌生了想要透過書寫的想法:一方面讓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更充分,也想分享這些感想/收穫給更多人知道:

  • 一開始在痞客邦寫,後來斷更/放棄了,自覺寫得不是挺好。

  • 書的力量
    讀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重燃熱情,想照著書中「生命設計」的方法實踐看看。

  • 人的鼓勵
    2020 年 5 月參加 @Waki瓦基 舉辦的「子彈筆記工作坊」課程,瓦基給姆斯的建議是「不用想這麼多,直接先開始寫」。

  • 好的開始
    2020 年 8 月 8 日,在方格子發布第一篇文章,是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後感,在平台上以及讀書社群獲得的不錯的迴響,增添了持續下去的信心。

 

2. 姆斯原本是 Matters 和方格子都有經營,後來只留下方格子,想請問其中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自架站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考量,方格子後台有整合網址(Canonical link)功能,但 Matters 無。

創作者在各大部落格平台張貼一樣的文章時,可以透過 Canonical link 功能來指定哪一個網址是主力,讓搜尋引擎知道「以誰為主」哪個網址是最重要的。這樣子有助於提高搜尋引擎的理解,避免重複內容對於網站(自架站)排名的負面影響。
方格子後台有整合網址(Canonical link)功能
方格子後台有整合網址(Canonical link)功能

另外一個原出自情感因素、紀念性質——姆斯重啟寫作之路後,第一篇文章就是發表在方格子上。

3. 請教姆斯為一本書「做筆記」的方法

數位工具:Evernote

姆斯使用的數位筆記工具是 Evernote。

在讀一本書前,習慣先將這本書的目錄大綱謄寫一份貼到 Evernote 裡面,方便閱讀過程中互相參照著看;採用「邊讀邊做」的筆記方式,除了 Evernote 中預設的黑體字是內容的整理外,也會插入紅體字寫下自己的想法、觀點。

實體工具:標籤紙

看到書中的金句、有趣的段落,姆斯會用「黃色」標籤紙把它貼起來;其他有感觸的素材,就找另外找顏色的標籤紙來標註。一本書只會用上兩種顏色的標籤紙。

4. 姆斯的文章動輒 2000~3000 字起跳,處理這麼大的文字量,是如何「從零到有」產出一篇長文的?

不是一次寫完,給自己「後退一步」的視野

  • Day 1
    用心智圖軟體(Coggle)梳理文章大綱 H2、H3。多數情況下,文章大概會有五至六段(開頭、中間三至四段、結尾)。

  • Day 2~Day 4
    下班後時間,每天固定先寫一個小時左右,每天大約可以推進ㄧ至兩段。\

  • Day 4~Day 5
    初版完成。

  • Day 6~Day 7
    利用這段 CD 冷卻時間,自己得到了「退後一步」比較大局觀的視野,再次重新檢視這篇文章的修訂;於週日晚上發布文章。

5. 姆斯經營的平台蠻多元的(部落格、FB、IG、YT、Podcast⋯⋯),如何兼顧,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一魚多吃,素材再利用

  • 部落格文章:週日晚上發布最新的一篇文章 A。\

  • Podcast:週一晚上發布 Podcast。

每天寫完一部分文章後,就開始錄製一些音檔,也採取「不是一次錄完」的方式;Podcast 素材不是取當週的最新一篇文章 A,而是從更早前的已發布文章中打撈,大約與 A 有間隔兩至三週的落差。

  • YouTube:內容和 Podcast 同步。因為使用了 YT 授權音樂的關係,因應使用條款中規定創作者要把內容上傳於 YT 的要求。\

  • FB、IG:圖文包形式。從文章 A 取材,週五發布。\

  • 電子報:定調為推播部落格最新文章內容,週六發布。

6. 接觸過這麼多自媒體平台的心得、感觸?如果有一個新手想要踏入自媒體經營,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先鎖定一個平台作為主力,每一個平台都有它獨特的價值(特色)。

接下來,首要之務是「維持穩定更新頻率」(產出量不一定要很大量很密集,但是每次更新的間隔天數要是固定的),站穩習慣後,再往其他平台做延伸。

7. 姆斯看的書籍種類還蠻廣泛的,你是怎麼樣選篩選一本書,決定要讀它的?

最主要也是最依賴的篩選方式,是「定期逛書店」現場翻一翻書、試讀一下、感受這本書究竟適不適合自己。

其他輔助方式包括了:所關注 KOL 的推書、國外書評網站(如果是外文翻譯書的話)。

8. 今年的閱讀,截至目前為止最喜歡的一本書?

非文學類作品最愛《晶片戰爭》,很淺顯又精彩地描述了半導體產業的前世今生。

偏文學類作品推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觸及了我們平時難以體驗到的各種人生境遇和文化衝突。

9. 萬年論戰「讀文學書有用/無用」你怎麼看?

姆斯認為,「有用/沒用」其實很難輕易地去分辨、界定。

很多的感觸、感動的價值並不是「實用」可以去框架的。有些實用書籍乍看很有用,但效果未必有你以為的大;許多文學書乍看不知何用,但有時候反而能帶給你更大的影響。

我一直相信閱讀是有很多面向的
如果只追求實用會錯過很多有意思的風景

閱讀筆耕 🙋 響應

的確,對於同一本書,每個人心中感受程度都不同,或許不用這麼執著地用二分法來描繪這件事情。

故事,是價值觀的投射,剛讀完的當下,看似(非即戰力)在生活起不到多大作用;但若拉長時間的尺度,其實它會潛在地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也就是滲透到潛意識裡了,我是這麼想的。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