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4:員工為上一級分憂,工作上下文的建立

嗨!第四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相信多數朋友都曾經歷過「在階層嚴明的組織上班」的經驗吧!

在成為時間彈性的創作者前,學習如何把上班的份內之事處理得宜,可說是相當值得花心力研究的事,因為這代表未來你將有更多時間可以投入創作!

工作不要當老黃牛 from 核電站

  • 員工應為「上一級」分憂,態度不是掏心掏肺,而是盡心盡力——不是 100% 信任「你的上一 級」。

  • 態度是「有條件」的付出,適時提條件,再好的千里馬也要吃草。

  • 工作是「對人」而不是對事!因為最高層不可能繞過「你的上一級」去細細了解基層。

  • 環境規則問題,如果你在「私企」工作,客觀規則就是 up or out。

閱讀筆耕 🙋 IMO

這是一帖適用於「不扁平化」的組織生存法則,好犀利的一篇文章!

文中這些用字——上級(上一級)、上司、主管(直屬主管)——應屬同一個代稱。

關於原文中第五點的響應,有如軍旅生涯的「1985 專線」越級申報,除非事情鬧大了上了媒體,不然高層 還是交辦給基層主管去追查 QQ。


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上下文」,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把事情記錄下來 by Barret李靖

无论是一句话需求、大任务或是复杂项目,都应该记录下来。记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好多 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不再重要或者更为重要⋯⋯。

閱讀筆耕 🙋 IMO

關於「上下文」的概念,應是指某種「記憶的鉤子」,確保工作任務即使中斷,在這之後仍可 以靠著「鉤子」快速回想起,好在同一個地方繼續執行。

例如《子彈思考整理術》中,讓我們用最精簡的「符號和文字」系統,為一個事件取一個少少字、卻又能喚起最多聯想的標題;這「符號和文字」系統甚至可以自創,那是自己專屬的「上下文」。

另一種情況,之後越「想」越不對勁,最終決定要推遲、甚至捨棄這個工作任務,不要繼續執行了。

先造好鉤子,才有「想」的本錢!


Kindle 撤出中國,DRM 之惡與我們的距離 by 高重建

  • Kindle 撤出中國之所以延宕兩年多(時程表:2022 年中~2024 年中),除了因為用戶量大,書籍繁多,歸根究柢是 DRM 之惡。

  • 簡單來說,DRM 是以技術手段把數位文件上鎖,只供獲特定授權的用戶在特定工具上使用。

  • DRM 貌似對書商提供保障,對用戶而言卻徹頭徹尾是種限制⋯⋯說白了,這不是買而是租,讀者從來不曾擁有「購買」的書籍,只是亞馬遜承諾可以在特定環境永久、無限次閱讀它們。

  • 連 Steve Jobs 都反 DRM,在 Jobs 所舉的芸芸論點當中,摒棄 DRM 的最強原因不是甚麼理念,而是 DRM 根本從來擋不住盜版。「The simplest answer is because DRMs haven’t worked, and may never work, to halt music piracy.」Jobs 如是說。

  • 大費周章以 DRM 鎖住音樂,就好像為了防盜大灑金錢安裝牢固的窗花(編按:鐵窗窗花), 但大門卻長期開著。

  • 出版社和作者總在強調 DRM,深信只要把電子書鎖好就能杜絕盜版,卻不去考慮,要把紙本 書掃瞄成電子檔來盜版,從來都輕而易舉。更不要說,Kindle、Google、Adobe 等電子書 DRM 技術,全都已經被破解。

  • 電子書 DRM 的最大功用是保障亞馬遜壟斷市場,無助出版業扭轉頹勢,徒然破壞用戶體驗。 解鎖電子書不但能大幅改善閱讀生態,更有望拓展整個電子書市場。

  • 電子書平台理應覺悟,上鎖的電子書與閱讀器,限制讀者正當使用的權益;出版商需要認清,讓讀者真正擁有正版電子書,消費者不會減少購買,只會買得更多;至於作者,不妨同情理解,讀者購買正版電子書不是因為找不到盜版省錢,而是更願意付費支 持你。

閱讀筆耕 🙋 IMO

對於「鐵窗窗花」那一段比喻印象深刻,好比營區四週建立各種拒馬城牆,可是營區大門卻 Y-Open 敞開。

我自己使用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對於「購買」回來的書籍,只能在閱讀器或廠商專屬網站(App)上閱讀——前者鍵入搜尋字詞麻煩、後者無法做到「全書」索引——綁手綁腳的,苦不堪言;所以特別希望這 DRM 鐵窗能夠拆下來,醜死了 XD。


你會因為別人推薦而閱讀一本書嗎? by 劉奕酉

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成長階段,所需要攝取的養分並不相同。正因如此,我才認為書無分好壞,一定能找出它的價值,對應到某個需要的人。

雨果 🙋 IMO

我喜歡抱持著挖寶的心態去找書來閱讀,常常多本書並進同時交替著看,這本看到有點膩了, 就換個口味。那麼,我會因為別人推薦而去閱讀一本書嗎?我的答案是:看推薦人是誰。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推薦人要多有名氣,當然,這也是一個參考指標,但我會從推薦人的其他面向切入判別:

  1. 推薦人與作者是否存在「互惠關係」?「魚幫水,水幫魚」聽起來合情合理。所以,當我這次先幫你推薦,下次你就自然會幫忙我。 但是,這是讀者所期待的嗎?對於讀者來說,期待看到的推薦序應該是看完一本好書後發自內心、眼睛閃閃發亮的推薦,而不是基於利益條件交換所寫的推薦序。\

  2. **推薦人是否為該領域的專家?**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是一本商管書,你覺得商業實戰專家推薦會比較有說服力,還是商業書籍 閱讀愛好者呢?\

  3. **「長銷書」是相對可信的推薦人!**時間的洪流自然會決定書的去留。通常能在市場上霸榜、長銷多年書籍,都有不可取代的地 方。用時間來篩選好書,你會在裡面找到那些津津樂道的觀念。


老闆請訓練過的寫手「批改」出的 5 個寫作錯誤 by Jemmy Ko

  1. 對於讀者的「益處」要交代好、講清楚,別讓讀者看完你的文字之後問:「然後呢?」

  2. 丟出一個專有名詞,然後不解釋。這很容易陷入「知識詛咒」。

  3. 充滿廢話感的空泛文字,都應該捨棄,你要做的是明確點出可以執行的步驟跟方向。

  4. 把上下文的邏輯理順,每句「前文」都要能對得上「後語」,尤其忌諱突然冒出無關的字句。

  5. 內容開頭是價值最高的「C位」,重點先趕快說,這樣不但讀起來更通順流暢,也能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

雨果 🙋 IMO

我個人比較常犯的是「失敗的邏輯」,當有太多東西內容想一次表達,所以一股腦塞在文章 中,沒想到這會讓讀者混淆。

我也發現優秀的寫作結構跟歐美論文是差不多的,只是沒料到論文的寫作架構跟邏輯放在文案,長文會如此合理。難怪很多人說讀碩士寫論文是有一種思想上的訓練!

閱讀筆耕 🙋 IMO

第三點「空泛廢話」令我很有體會。 回憶起此前在《好文案,都有強烈的畫面感》學到一個方法,就是少用形容詞(比較抽象),多用名詞和動詞(比較具體)來描述一件事情的練習。

我想不只是書寫,日常口語對話中的「讚美、感謝」也是一樣的道理呢!我們不要用空泛的形容詞來給予回饋,而是要具體地指出來。


書摘《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by Tantan Fu

Gumroad 开始盈利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回我的一大部分时间。

閱讀筆耕 🙋 IMO:好書報報 📖

原本以為這篇筆記取材的對象是《一人公司》,其實不然;後來從「Gumroad 創辦人」關鍵字眼下手,順籐摸抓地找到了這本 2023 年 2 月的新書:

  • 簡中《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

  • 繁中《極簡創業家:找出新創極簡之道》


最後,再與你分享 7 月 26 日【創作者經濟】語音訪談活動的文字精華,本期嘉賓是馬特市市民 @爆玩鏈遊——簡稱 Bao(爆)——他除了經營同名 YouTube 頻道「爆玩鏈遊」,也是早報「鏈習生幣圈新聞」的主筆。

IMO 人物誌 @Bao|晨型人遠端工作者,從海量新聞中掏金

第一層篩選是「力求屏除個人主觀偏好」,靠這些演算法工具⋯⋯第二層篩選是「價格為先,價值為後」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