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 @fj 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底層邏輯》說書分享會

本次 Matters【創作者經濟 IMO】頻道 邀請的嘉賓是「假日讀書會」版主 fj,今天她要展現的是説書人(這是他其中一個身份)的形象,為大家介紹《底層邏輯》這本書。

是次活動的主持人是 @雨果.Hugo,而 @閱讀筆耕 擔當場記,讓我們以文字紀錄來重溫一下現場。

IMO 人物誌 @fj 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底層邏輯》說書分享會
IMO 人物誌 @fj 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底層邏輯》說書分享會

開場自我介紹

呼應主持人介紹完畢,fj 用了以下這些標籤來定義自己,分別是:

  • #假日讀書會 LINE 社群

  • #說書人(超過兩年的經驗)

  • #最雞婆的安全導師(職場安全、衛生管理)

  • #不能說的秘密項目


關於《底層邏輯》這本書

fj 說道:「因為《底層邏輯》不是一本翻譯書籍,我們可以直接讀到作者劉潤『本人的意思』,直面他的思想與之交流。」

劉潤,中國著名商業顧問,潤米諮詢創始人,《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微信公眾號「劉潤」主理人,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曾任和現任騰訊、百度、海爾、恒基、中遠國際、五源資本、康寶萊、尚景家居等多家知名企業的戰略顧問。

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 事物運作的根本道理。

  • 事物間的共同點。

  • 不同中的相同,變化背後的不變。

這本書從一個「由內而外、由自己推想到別人」的走勢,分為五個 part 依序探討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討論 1:一個人心中應該要有三種「對錯觀」

有一個悍匪綁架首富的兒子,交涉贖回事宜時,首富卻對悍匪説「這都是我的錯」⋯⋯哪泥?

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結果 B 失足摔死了,誰的錯?

原來,看待一件事情時,往往有三種切入點:

  • 法學家視點:罪證確鑿的人錯。

  • 經濟學家視點:社會成本低的人錯。

  • 商人視點:損失大的人錯。

一個人心中應該要有三種「對錯觀」|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一個人心中應該要有三種「對錯觀」|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閱讀筆耕 🙋 IMO

感覺每個人心中都有這三股力量在拉扯,在某些 case 的時候多數人看法趨向一致,但某些 case 就不是這樣子了,不妨以此是非對錯關,套用在「老高抄襲爭議」事件分析下。


討論 2:人性、道德、法律

  • 母親弒子:比較傾向是說她沒「人性」,這侵害了自身的生存與繁衍

  • 有人插隊: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 因口角衝突殺人:違反「法律」。

人性、道德、法律|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人性、道德、法律|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旅讀從心 🙋 IMO

道德屬於社會規範,沒有強制約束力⋯⋯群友提到的「善良管理人」是指有專業知識,收取對價後執行職務,所以對於民法上的過失責任而言,要負的責任(注意義務)會比較重。

閱讀筆耕 🙋 IMO

道德的「秀下限」就是直面法律,有事情儘管不觸法(還在這條底線之上),但難免社會觀感不佳,例如堅持要行使「報酬請求權」作為歸還失物的酬勞,是你的話會怎麼做呢?


討論 3:事實、觀點、立場、信仰

  • 井水 20 度C,這是一種「事實」,獨立於人,客觀的存在。

  • 同樣的溫度的井水,夏天喝覺得沁涼,冬天喝覺得溫暖,這是一種「觀點」,加入了人的判斷。

  •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所謂「立場」正是一種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 而「信仰」是內部完全自洽(自圓其說)的邏輯體系,不要挑戰別人的信仰

事實、觀點、立場、信仰|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事實、觀點、立場、信仰|資料來源:書中插圖

閱讀筆耕 🙋 IMO

我們要小心錯把「觀點」當「事實」。

另外是謹記「觀點無對錯,事實有真偽」。當我們與別人的爭論一觸時發時,趕快退一步冷卻,先靜下心把「觀點」給抽離出來;並了解「觀點」並沒有所謂的唯一解(真理),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為何要浪費時間去爭論沒有對錯的事情)的衝突。


討論 4:注射式洗腦:為什麼+OO

留意「為什麼+OO」是一支危險的「注射器」,它會強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為這個OO找到原因上,而疏忽去思索OO到底是不是合理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 為什麼愛因斯坦晚年信仰上帝?

  • 為什麼吃韭菜可以預防癌症?

請大家特別小心「為什麼+謠言」的句型。

閱讀筆耕 🙋 IMO

山道猴子:為什麼整個世界都針對我?當中的「整個世界都針對我」變成了一種自我催眠、自我暗示,卻不質疑這件事情的合理性。


討論 5:四句話建立基本邏輯素養

  1. 證有不證無

  2. 證有靠舉例:證「無」沒有辦法靠舉例,我們沒有辦法説「因為沒看過紫色烏鴉」,就說紫色烏鴉不存在。

  3. 以偏不概全:我們沒有辦法單就 #MeToo 案例的偏,就說「全台灣男人都是渣男」的全。

  4. 概全靠推理:得出一般性結論,只能靠證明,靠推理。

閱讀筆耕 🙋 IMO

情緒化(或說話不經大腦)往往使人陷入了「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叫人不敢恭維,稍微用一點理性冷靜下來分析想想,就會發現這種邏輯漏洞!


社群 QA:有什麼事情過去原本是怎麼想的,看過書後就改變了觀點? by HH

fj 的職業是與工安有關,以前都喜歡搬出「法律、法條」也就是法學家的態度,去強硬要求他人要怎麼做,可是看完這本書以後,採用了其他方式去溝通看看。

例如,有一陣子 fj 開了很多工廠的缺失單,也有集中在一天開了很多張的情況(每張限期 7 天內要改善),後來反思自己這樣做好像少了一些人性和同理(硬要把單子開好開滿的話,對方期限內鐵定來不及因應)。

於是 fj 換了一種作法,採用「提前預告、示警」而不是立刻開單的溝通方式,予以對方足夠的緩沖時間,給他們一個「我做得到」的動力去執行調整動作。

雨果・Hugo 🙋 IMO

有一種禮尚往來的感覺。


金句良言

最後,fj 引用了書裡「松鼠過河需要策略,巨人過河踏水而行⋯⋯」這段話與大家共勉:

松鼠過河需要策略,巨人過河踏水而過。

當我們還是一隻小松鼠的時候,面對著名為「未來與無知」的洶湧湍流,都會心生膽怯,不知所措。松鼠通常會先跳到一塊石頭上,接著左顧右盼,張望著下一塊落腳的石頭在哪裡,在害怕和糾結中艱難過河。

而巨人過河,不用看河流的深淺,不用理會石頭的分布,從容瀟灑,踏水而過。

每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開始都像是驚慌受怕的松鼠,在冬天會為了一頓飯憂愁。可是隨著不斷的成長,時間和經歷會把我們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我們終究會成為從容不迫的巨人。⠀因為,我們是自己的 CEO。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