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8:這是一封「鬼神級」的電子報!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目前和 雨果.Hugo 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不約而同地,本週收錄多位世界聞名「神人級」所帶給我們的智慧與哲理,分別是數學家沃德・亞伯拉、企業家比爾蓋茲、科學家愛因斯坦⋯⋯以及令人又畏又懼的「阿飄」的鬼神之力(筆力)!


隨筆|中元普渡文案怎麼寫?看看全聯怎麼玩 by 雨果・Hugo

把寒毛(寒毛直豎)具象化成各種恐懼不安,並在上面大做文章,巧妙帶出你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恐懼名場面後,要不共情都很難!

圖片來源:取自全聯福利中心 FB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取自全聯福利中心 FB 粉絲專頁

閱讀筆耕 🙋 IMO: 有系統的聯想法

欣賞雨果大對於這篇文案,背後思路邏輯的透徹拆解:

中元普渡 → 鬼月 → 鬼 → 恐懼 → 寒毛直豎 → 造成其他恐懼的來源 → 在寒毛(汗毛)上大做文章

當我們要用這套「聯想法」來構思類似企劃時,不妨使用心智圖(mind map)工具來幫助開展思路,有系統地具現化你的聯想(想法)


數學家沃德・亞伯拉罕給美國將軍上的一堂戰爭課 by Jemmy Ko

  • 這就是知名的「存活戰機偏差」(Survivorship bias)它是一種邏輯謬誤。

  • 人的直覺過份專注在「看得到的」情報,但忽略那些沒進到自己眼中的資訊,因此做出錯誤決策。

  • 更白話一點講,就是「點錯技能」。

圖片來源:取自 Jemmy Ko 的 FB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取自 Jemmy Ko 的 FB 粉絲專頁

雨果・Hugo 🙋 IMO

文中提及的「存活戰機偏差」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見的「倖存者偏差」。

Denken 🙋 IMO

喜歡原文裡「防禦越高、敏捷越低」的比喻 😊。

閱讀筆耕 🙋 IMO

說到「倖存者偏差」令我想到了《管理十誡》,這本書的作者是可口可樂教父 Donald R.Keough,內容挺有意思的,它不會教大家有哪些管理高招,而是告訴大家做錯哪些事情公司注定倒大楣。

通常我們在關注「倖存者」時,通常我們在意他做了什麼、重視他有什麼撇步——著眼於那些「看得到的」情報——反而他做錯什麼往往是大家容易 miss 掉的部分(甚至有更多人因為做錯什麼,結果導致「陣亡」我們就看不到了),慎之!

BTW,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傑克威爾許(前通用電氣執行長)三人同時推薦了此書。


比爾蓋茨談論如何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影片中文翻譯) by 宝玉

  • 你可以在腦海中構建一個時間線,或者勾勒出一張地圖,甚至想像一棵樹。在這棵樹上,不同的科學領域就像是分支和葉子,你可以確定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這種漸進式、逐步增加的知識構建方法,更容易管理和維護。

  • 構建知識體系就像下棋一樣⋯⋯棋手能夠記住棋局,是因為他們理解每一步棋背後的邏輯。如果棋子的擺放毫無邏輯可言,即使是棋手也可能無法記住,因為他們的思維和記憶模式是有邏輯的。

圖片來源:取自宝玉的 X 帳號
圖片來源:取自宝玉的 X 帳號

閱讀筆耕 🙋 IMO

我看到未來知識管理工具的趨勢!

會更傾向給予一個可以「框架搭建」的沙盒去遊玩,也更強調「視覺化」(文中提及的時間線、地圖、樹⋯⋯)呈現,便於用戶在不斷輸入的過程中,建立好脈絡、路徑、組織,最後逐漸形成一個大型可視化積累。\

雨果・Hugo 🙋 IMO:章魚式捕抓「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關連」

我原本以為記憶與理解的關係並不大,但比爾蓋茲所提供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看起來不需要刻意地背誦,也排除死記硬背或聯想方法。這方法更像一隻章魚,從四面八方去抓取相關對應的知識後,達成以思維邏輯體系為基底形成的深刻記憶,這對我來說是很大一劑強心針。

我曾惱於記憶力不佳,所以過往學習時但凡需要背誦的科目,我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如果我能提早十年知道這個方法,我肯定會愛上每一個過去我所討厭的科目,我也相信我會開始基於好奇心去了解「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關連」是如何產生的!


愛因斯坦為何爆紅? by 程世嘉

愛因斯坦在過去算是有名氣的科學家,但其影響力還不足以傳達到跨領域,不過如今可說無人不知這號人物,而這一切竟得歸功於某一次媒體陰錯陽差的報導,將他的知名度一夕之間推升到世界公眾人物的程度。

  • 愛因斯坦在科研上是一個相當獨立作業的天才沒錯,但就連他的名聲,也是在他跟大眾社群建立起正面的連結之後,才一飛衝天。

  • 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專業努力以外的因素,它們很多時候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雨果・Hugo 🙋 IMO

這則真實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成功並不會在你用心經營單一面向後就能達成,其他人給予你的評價可能更為重要。即便愛因斯坦的專業能力地位不容質疑,他也是在這樣的烏龍事件中借用了人際網路的力量,以極大倍數放大他的成功。

當然,專業才是根本,如果沒有專業,等到被發現「名過其實」後,反而是重大的打擊。\

閱讀筆耕 🙋 IMO

影響力槓桿是能力的放大器!

我想到了愛迪生 vs 特斯拉「電流大戰」這個段子,當時愛迪生是如何利用它強大的社媒影響力(人際網路的力量)打擊在這個領域處於弱勢的特斯拉 😭。

今天,如果特斯拉沒有以特斯拉來為企業命名,相信現在還是很多人只知道愛迪生,而沒聽過特斯拉這個人。


輸入、處理與輸出循環的飛輪效應 by 劉奕酉

  • 我們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原本就存在的;不管我們有沒有看到,它都存在,並不是我們的一部分。

  • 只有當我們與之產生共鳴,大腦中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處理,這些事物才會與我們的人生產生了連結。否則,只是一再「遭遇」這些內容,有緣無份。

輸入、處理與輸出三者缺一不可,檢視自己的習慣,更偏向下列哪一種呢?如果都不是,恭喜你處於文中提及的正向循環(飛輪效應)上面:

  1. 輸入,但沒有處理、輸出,只是囤積

  2. 有處理、輸出,沒有輸入,只是內耗

  3. 有輸入、處理,沒有輸出,只有碎片化體驗

  4. 只輸出,沒有輸入、處理,只是瞎忙

  5. 有輸入、輸出,沒有處理,只是隻九官鳥

雨果・Hugo 🙋 IMO

其實我過去也常處於一種熱衷收集資訊,但沒有處理或輸出的過程,久而久之就成了囤積症患者,這對於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後來,我也試著盡可能去轉換成自我的觀點,讓循環上軌道,我發現這樣做久了,思緒會變得更敏捷,也比較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我真心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看;或在此版(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閱讀文章後,順便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經驗,這些都會在成長當中留下痕跡!

額外 Bonus 是,我跟 @閱讀筆耕 會挑選具有洞察的觀點放入每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當中!

閱讀筆耕 🙋 IMO:三分鐘法則、問責夥伴、習慣契約

碎片化時間的時代,讀完一本書好難,更遑論讀完後還要留下點什麼(呼應雨果大前面提到的收集資訊、轉化資訊)。

不過,假如我們用上《原子習慣》的「三分鐘法則」,可以把「輸入」與「輸出」這兩件事情切割成小單位。

  • 讀完一本書好難,那先從讀一篇文章開始。

  • 還要寫一篇閱讀心得/筆記好難,不如先練習為一篇文章寫下觀點。

這就是【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發想的初心!

我還找了 @雨果・Hugo 成為「問責伙伴」,這也是《原子習慣》裡「習慣契約」的親身實作。

一定對這個世界要有點意見,還有話要說,邀請你一起來!


📣 電子報的最末,要帶你回顧 8 月 27 日(六)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 的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馬特市民 @sonichiro 旅讀從心,訪問她多年來旅、讀的心路歷程。

IMO 人物誌 @旅讀從心 真實且持續的快樂不必花大錢,來自內心的充實

閱讀是透過文字經歷,而旅行則是親身去體會。

旅行,不只是欣賞眼前美景,更重要的是學會「與旅伴相處」的這一段成長景緻。

雨果・Hugo 🙋 IMO

這次訪談基調是設定在「內在充實快樂的追求」,我個人認為這篇是現代人必讀的(必須了解的)課題。

物質或許可以帶來一時的歡快,而超然於物的快樂更能夠長久持續存在,如果你還在苦惱於買車還是買房才能滿足,或許這篇訪談你會找到解答 🥹。\

閱讀筆耕 🙋 IMO

旅大(@旅讀從心)與旅伴「攀登富士山」那段經歷,特別啟迪我,很有說服力。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