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3:書價到底貴不貴?學會這一招讀者友善

嗨!第三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閒聊:關於「有人覺得書很貴」這件事 by Liao Hsin-Jou

因為要「加入社團」才能觀看與留言討論,如果不想被迫加入的可以看圖片版本。

來自「Readmoo讀墨×mooInk」線上討論區
來自「Readmoo讀墨×mooInk」線上討論區

Sonichiro 🙋 IMO

閱讀習慣養成更重要 書價的確是一個議題,但讓更多人有閱讀習慣,覺得更重要。

因為有了閱讀習慣,儘管只是先去圖書館或是書店看書,但久而久之,也會開始願意掏出錢來開始買一兩本自己覺得值得珍藏的書吧⋯⋯ 另外,推版主的《如何改變一個人》。

閱讀筆耕 🙋 IMO

先界定前提,找出共識區 我認為這種「價值觀」的討論,若要有建設性的交流,會和白飯事件一樣,必須先界定前提(討論,是希望讓兩群人在共識下能夠愈走愈近,而不是愈行愈遠)。目前想到兩種前提制定方式 :

  • 客觀事實框架:只討論書

單純只討論「書」的價格。考慮了物價調整後的實質購買力,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的「書」究竟賣的是貴還便宜?(這命題有點像是電價貴不貴)

  • 主觀感受框架:和書以外的事物對標

於是就會拿「書」和其他休閒娛樂、影音串流、線上課程等不同屬性產品 PK,因為大家對書是怎麼樣的定位有著不同主觀感受。

Denken 🙋 IMO:書市「典範轉移」現象觀察

我倒是有另些有趣的觀察:大家會覺得「買書」的人少,但「說書/課程」的生意卻看起來扶搖直上 🤔️ 。

單就台灣的數據來看,書籍銷售額確實在 2012 - 2015 年間腰斬,但接下來幾年都持平,沒再特別衰退。那麼是否可以解釋為一種典範轉移?意即,有部分過往書籍所提供的價值,被轉移到手機或其他線上課程或娛樂而已?

就像現在幾乎沒人在買 CD 唱片了,音樂人早已轉向更多現場演出(即使後來串流音樂崛起、營收額也逐漸補上)。與之相比,寫作者得轉向經營其他內容形式,也是合理?

圖片來源:太報 Tai Sounds
圖片來源:太報 Tai Sounds

學會這一招,讀者更好讀 by 閱讀筆耕

製圖小技巧「四分之一框」讀者友善。

閱讀筆耕 🙋 IMO

分享一個製圖的小 trick,叫做「四分之一框」,這是我觀察媒體《鏈新聞》學來的。

目的是為了視覺上的「區隔」效果,讀者友善!

在讀文章的時候,有一個痛點是:配合一張圖片的文章內文(非指「圖說」),到底是要看圖片上方的段落?還是要看圖片下方的段落?這會因為作者的習慣而有所不同(有的人習慣先 show 圖再給內文,有的人習慣先給內文再 show 圖,還有些人⋯⋯沒有規律 😭)。

於是讀者還要去適應作者的習慣,徒增理解成本。透過 1/4 框的做法,可以在視覺上把「文章內文和相應的圖」收斂(聚攏)在一起,讓讀者好讀,減輕閱讀時的阻力。

下圖為「內文先行,圖片跟進」的 1/4 框用法,框放在左下角;同理,假如另一位作者的習慣是「圖片先行,內文跟進」,則他可以把 1/4 框安置在左上角。

製圖小技巧「四分之一框」讀者友善。
製圖小技巧「四分之一框」讀者友善。

另外也感謝 CHIEH 🙋 做了更清楚易懂的詮釋說明,詳見「創作者經濟」頻道裡對應的留言串


ChatGPT 提高回應品質的四種提示技巧 by 劉奕酉

閱讀筆耕 🙋 導讀

《高產出的本事》作者劉奕酉介紹四種「下咒時」提高 ChatGPT 回應品質的作法:

  1. 具體化你的提問(納入「人事時地物」或「5W1H」)。

  2. 請 ChatGPT「角色扮演」根據某個身份回答問題。

  3. 餵食一個情境或架構,讓 ChatGPT 照著這範本「鸚鵡學舌」。

  4. 給 ChatGPT 一些前提,讓他幫你完成「未竟之事」後續。

「不過,我所抱持的心態,並不是透過提示來獲得答案,而是透過提示來獲得通往最終答案的靈感或啟發。」劉奕酉說道。


你喜歡喝什麼?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你喜歡喝什麼?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你喜歡喝什麼?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閱讀筆耕 🙋 IMO

用「人格標籤」連結商品、服務 如果要策展幾本書,要用什麼有趣的「脈絡」串起來呢?(按:呼應此前第一期電子報中「全台諧教徒站出來,饒富興味的脈絡」IKEA 一案。)

很喜歡閱讀前哨站在這篇貼文裡,以一般人不陌生的「飲料」作為串連的脈絡——你喜歡喝什麼。

喜歡喝什麼飲料是一種定義個人風格的「標籤」,令我聯想到去年秋天,社群上很夯的心理測驗「你是什麼形狀的人」,這是台灣文博會參考 MBTI 16 型人格測驗,所推出簡化版測驗,測驗出來結果(先不論準確與否)也是一種個性主張的「標籤」⋯⋯帶動一波非常火熱的發燒話題。

人的大腦喜歡捷思,預設模式是 so lazy 喜歡把人的性格高度概括,也就是我們常聽見的「貼標籤」現象。照這「人格標籤」的思路去執行文案,不敢說一定成功,但至少是走一個比較順風(順應人性)的坦途。


如何克服經濟壓力​? by 陳雪

每天都跟你的作品相處一下,每天都跟寫作發生關係,每天,不管心情如何,都不忘記與你夢想的事物有所溝通,每天,為了養活你的創作,你願意去做其他工作。我不能保證你可以解除經濟壓力,但是,你總會有所累積,這些累積會協助你活下去。

雨果・HUGO 🙋 IMO

小說家陳雪在這篇文章中,對寫作的熱愛表露無遺,她甚至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每一部作品。 對她而言,寫作並非只是一份賺錢糊口工作,更是她生命的一個完整部分。當我們真正熱愛一件事,並全心全意去追求時,那份熱情與堅持,將成為我們在逆境中前進的力量。 以下摘錄 3 個重點:

  • 把經濟壓力轉化為動力
    將經濟壓力視為創作的動力,積極地去創作並將其轉變成一種務實的寫作方式。

  • 持續努力與寫作
    即使面臨經濟壓力,要堅持每天寫作,將寫作放在生活的優先位置,並將所有心力投入其中。

  • 善待自己的創作
    完成作品是生命的意義,要不斷努力,持續前行,對自己的創作給予鼓勵與肯定。

閱讀筆耕 🙋 回饋

對於陳雪來說,工作是一種手段,寫作是她的目的。


寫出「廢文感」的 5 個方法——同樣是文字,為什麼有些文讀起來超煩? by Jemmy Ko

寫出「廢文感」的 5 個方法:

  1. 彎彎繞繞,不講重點

  2. 多餘字詞捨不得刪

  3. 高估讀者耐心

  4. 閒談時事

  5. 不注重邏輯

雨果・HUGO 🙋 IMO:有意思的「反向宣導」切角

廢文就跟食之無味、棄之似乎又有點可惜的廉價品一樣,稀少僅存重點被塞在大量廢話中,這樣其實不會讓文章看起來更有份量,反而覺得 Well 所以你現在到底想講什麼?

不同於一般的勸世文,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他不從正面建議你應該去做什麼,而是從反面來告訴你如果這樣做就會誤入歧途,作者或許洞悉人性、深諳人不喜歡聽話照做、卻又渴望改變的微妙心理,此切入角度堪稱一絕。

雨果認為,避免寫出廢文的心法就是「同理心」,讀者需要胡蘿蔔,你就不要連芋頭一起送,因為讀者可能不會覺得賺到,還會覺得有點混亂呢!

補充說明,上面所提的「反向宣導」做法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也可以見到(按:瓦基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終身受用的五個重點和讀書心得)。

閱讀筆耕 🙋 回饋

寫作,就是先決定不寫的事。


電子報的最末,我們要向你預告 7 月 26 日晚上 8 時「早安,晨之美!遠端工作者 Bao 的一天」語音活動,就在 Matters Discord 裡。

Bao 是「鏈習生幣圈日報」的主筆,他是如何從海量消息中淘選出必看資訊;我們也對他「晨型人」的一天感到好奇。

❍ 時間:2023/07/26(三)東八區晚上 8 時(時長約 1 小時)
❍ 地點:Matters Discord 自由二台(線上語音)
❍ 主持人:閱讀筆耕 Leo
❍ 嘉賓:Bao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