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2:白飯之亂也能發展思考脈絡!?

嗨!這週一切都好嗎?第二封《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 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IMO 一詞和「大聲公」一起念又特別的有韻律感,所以也放在名稱中。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規律的力量 by 陳雪

還沒開始寫之前,你只是個普通人,可是一天一天過去,你看見經過漫長時間打磨出來的作品,比作者本人更美好,你會感覺自己通過長久的付出,終於向上天偷來了一點神力,小說之神回饋了你一點點非常珍貴的東西,灌注在你的作品裡。

雨果.Hugo 🙋 IMO

這篇根本就創作者大補帖!作家陳雪一年中維持 9 個月時間寫小說,不藏私公開她如何堅持寫小說克服怠惰的方法。

「面對小說的重來是成為小說家的必要修煉,經不起這個就很難長期寫下去」我很喜歡她的心態,我也因此理解,為什麼「興趣」跟「職業」之間有深深的一道鴻溝,喜歡寫小說可以隨己意自由發揮,但職業是小說家的話就得克服更多檯面上看不到的狗屁倒灶、以及大大考驗心智強度的挑戰。

再來,她點出「長篇小說的寫作是一種勞動,考驗的是你能不能長時間地專注」,並總結「規律」是寫作的良方,就算當週因故無法持續每天寫作,她也會彈性調整為當週寫作 3、5 天,但絕對不會停止。風雨無阻的堅持讓她多部小說作品數度獲得大獎的殊榮,甚至部分作品也翻譯成英、日文,走向國際。

長期的累積雖然看似緩慢,但其實就像滴水可以穿石那般,規律的力量就是如此大。

換言之,不規律的力量可能更大,因為這會讓你失去很多潛在的機會!

閱讀筆耕 🙋 回應

剛好看到市民 @寂然 入手陳雪新書《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的這篇 推文

《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
《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

Matters 文章策展:白飯之亂 by 四季

「其實,真的不要去檢討誰,先想想店家原本的用心與食客最初的想法。」四季說道。

像「白飯之亂」這種生活化的素材,任何人(無需考究大量背景知識、資料、技術⋯⋯)都能輕鬆抒發己見,是很適合練習思考的素材。

閱讀筆耕 🙋 IMO:尋常危機處理——do something or not

對我而言,討論「白飯之亂」前,我會先架設一個前提——你認不認為一間正在開店的熱炒店(不是快要打烊的情況),有責任隨時隨地保持飯源充足?

我對於這個前提的回答是 Yes。

先換一個情境,假如你去挫冰店吃冰,老闆說他的冰源有些問題,給你先上配料,之後再補上剉冰,這樣子 OK 嗎,通常是不太 OK 的(你可能轉身就走);但若他他稱今天缺綠豆,所以沒法兒提供這配料,我想大家是可以接受的。

切換回主場景,我認為白飯對於熱炒店,是不可獲缺的「要角」等級(儘管它在熱炒店通常是不需要付費的),就像剉冰店的冰一樣。因此,身為一間熱炒店的老闆,不論是基於什麼原因(客人嗑飯太快?客人到底是吃 1.2 碗還是好幾大碗?不是問題癥結點),在他面臨飯源短缺的情況下,我目前想像到的,沙推幾種應對方式:

SOP:評估自己下一鍋飯出爐的時間,這個數值可能是 10 min 以後,也可能是 30 min 以後,也可以是♾️(不補了);告知客人這個數值,然後店家要決定:

  • 單純請客人們繼續等,不作出額外處置。

  • 請客人們繼續等的同時,表示自己已經作出了「do something」的努力,諸如:

a. 去附近別的店(例如自助餐)調飯

b. 詢問是否要用店內替代品代替——炒麵——但請你付錢

c. 詢問是否要用店內替代品代替——炒麵——但不收你錢

d. 其他「沙必思」方案

  • 不補了,交代理由,哪怕是冠冕堂皇。

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結果風險自負(看新聞中描述,老闆似乎選擇 b 方案)⋯⋯在這起事件中,我想反思的是身為一間店舖(或公司)的經營者,面對「人在江湖走,一定遇的到/想像得到的尋常危機」時的危機處理應對

不只是主事者,哪怕是店員(員工)等級,也可以培養/擁有「do something」的隨機應變能力。

閱讀筆耕 🙋 IMO:白飯之亂(續)

此前的討論到「① 尋常危機處理 do something or not」的抉擇,近期又從(徐豫切入點 EP467)蒐集到更多觀點,也記錄上來:

② 這樣的處置方式「換個皮」是否 Always 成立?

如果這一團大嗑白飯的群體,是一群看起來稱頭的達官顯要,或一群刺龍刺鳳的江湖弟兄⋯⋯老闆當下若面對的是「不同群體」,是否仍會祭出一樣的決策呢?

是否因為招待的群體是學生團,待客的「警戒心」就降低了水位?

這理我提供一個【轉換視野】的決策技術,就是善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對象」的事例中去尋找線索,以本案而言,我們在做決策的當下,可以把對象從「學生」置換(想像)成其他群體,用更多的「事實」去支撐——或重新修正——自己的看法。

③ 黑羊與白羊要過橋

有時,我們會遇到某種程度上「雙方都有理」的情況,但是否只要覺得自己有理,就一定要把對方往死裡打?

這個情況就像是「黑羊與白羊要過橋」的故事,雙方都有理,但都堅持要據理力爭到底,最後兩個「組織」都摔下橋去了(一個暫時性無限期停業、一個被冠上飯桶系之名)。

退讓、禮讓不一定是輸,因為當我們【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從「組織」的利益來看反而是維護了利益。


歷史上收入最高的文案撰稿人與他的高效寫作祕訣 by Domyweb多米

Gary Halbert也許是文案寫作界的「山羊(Goat)」 ——他傳奇般的銷售信函為他創造了超過 1,000,000,000 美元的收入。而在他的最後一封信中,他分享了 10 個經過時間考驗的策略,可以更快地寫出更好的文案。

雨果.Hugo 🙋 IMO

我們精選 3 個你現在就可以展開行動的規律寫作養成計劃,實作後別忘了分享成效!

  1. 設置適當的寫作空間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如書桌、咖啡店或圖書館,並確保擺放必要的筆記、書籍和其他寫作工具。

  2. 設置寫作規律試著找出自己最有創作力和專注力的時間段,建立一個固定的寫作時間。在每天寫作之前,回顧相關資料和筆記,激發創作靈感。

  3. 大量寫寫寫培養每天寫作的習慣,設定一個目標數量或時間,努力寫下更多的文字。不要害怕寫糟糕的初稿,重要的是保持寫作的連貫性和頻率,並在編輯階段進行改進。

優秀的作家都有高度自律性,如果你覺得自律對你來說很有挑戰,不妨在每天完成設定的目標後,試試看透過小獎勵犒賞自己,透過《原子習慣》中的綁定習慣、習慣堆疊等方法,啟動自律列車 🚊。

閱讀筆耕 🙋 IMO

延伸閱讀:左手只是支撐,三張圖看《原子習慣》


電子報結尾再與你分享 7 月 13 日語音活動的文字訪談精華,本期嘉賓是【創作者經濟】頻道副版主,也是「公益讀書會」創辦人 @雨果・Hugo

Matters 文章策展:IMO 人物誌 @雨果.Hugo|閱讀做公益,如何「永續經營」讀書會?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