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 @旅讀從心 真實且持續的快樂不必花大錢,來自內心的充實

閱讀是透過文字經歷,而旅行則是親身去體會⋯⋯旅行,不只是欣賞眼前美景,更重要的是學會「與旅伴相處」的這一段成長景緻。

IMO 人物誌 @旅讀從心 真實且持續的快樂不必花大錢,來自內心的充實
IMO 人物誌 @旅讀從心 真實且持續的快樂不必花大錢,來自內心的充實

本次 Matters【創作者經濟 IMO】頻道到的嘉賓是馬特市民 @旅讀從心 (以下簡稱旅大),和多數人一樣,是個普通的上班族,但是旅大卸下工作身份後,生活可謂是活得多采多姿,而且最重要的事

是次活動主持人是 @雨果.Hugo(這是他完成「華視歌唱訓練班」數週培訓後,得空閒來參與語音活動的「初試啼聲」),而 @閱讀筆耕 擔當場記,讓我們以文字紀錄來重溫一下現場。


開場自我介紹

若只能用上三個標籤,主持人想使用 #志工、#戶外活動、#閱讀 來標記旅大。

  • 擔任「紀州庵志工」長達五年。

  • 參與多元戶外活動(動態的)。

  • 主持讀書會長達三年(靜態的)。

今天旅大以「平凡上班族」視角,來分享自身找到快樂的經驗,與大家交流一下。


旅讀從心的「旅讀」歷程訪談

1. 當初加入馬特市的原因是什麼?

來到 Matters 主要是想掙脫 FB 的束縛——在 FB 上抒發太「赤裸」了,想要找到一個沒有現實世界朋友認識自己的地方,記錄自己的所想、所得,並抒發心情;剛好在「公益讀書會」裡認識已在 Matters 耕耘的 @閱讀筆耕,就被推坑過來馬特市了。

2. 覺得馬特市最吸引你的地方(不同於其他寫作平台)是什麼?

旅大之前只使用過 FB,覺得 Matters(輯器使用介面)在編排上很好用,簡單操作易上手,閱讀版面舒服,對於作者與讀者都蠻友善。

承前所述,旅大在 FB 上有許多已經認識的朋友,平常在 FB 發布的是日常生活紀錄;而馬特市是另一個不同的環境,剛好適合將其他類型的文字——比較有組織、有系統的——紀錄到此平台,例如關於「志工、閱讀、旅遊」主題的長文。

3. 之所以取名「旅讀從心」是因為你喜歡旅行跟閱讀吧!還有其他原因嗎?你覺得旅行跟閱讀兩者的共通點是什麼?

覺得暱稱設定「四個字」好像挺酷的(這時 feat. @閱讀筆耕),就想湊滿字數!

  • 旅讀:一個是從文字上體驗,一個是親身體驗(與時間)人與人線下的交流。兩者可以達到互補。

  • 從心:面對很多事情,不需要刻意安排太多計畫,從心所欲就好!

開展視野、自我省思。閱讀是透過文字,而旅行則是親身去體驗。

 

4. 你會「帶著一本書」去旅行?

不管是獨旅或是與朋友旅行,旅大都會帶著「電子書閱讀器」出門,但不會設限自己是否一定要閱讀,一切從心即可。

「閱讀是我的娛樂,如果在旅行途中剛好在咖啡廳逗留,此時覺得有本書剛好,就可以拿出來看;如果一直在戶外活動很開心,沒有拿出書的空檔或時間,也不會覺得旅行中一定要看書。」旅大說道。

▷ 閱讀筆耕 🙋:不愧是「從心所欲」啊!

▷ 雨果 🙋:你沒有把閱讀當作是一種「工作」看待,這會導致壓力,我覺得挺好的。

5. 平常看什麼類型的書?啟發你最深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

平常喜歡看個人成長、哲學、小說、商業理財、旅行文學等,其實喜歡看的類型頗多,但像詩或是自然科普類的,就很少涉獵。

自從買了電子書閱讀器,看小說的時間大增。

編按:許多故事類的書籍,一方面就像追劇一樣,消化速度快;另一方面,往往看完知道劇情雷以後,幾乎就不會再次翻閱了。所以特別適合用電子閱讀器來讀,從此沒有實體書櫃短期內塞爆的擔憂。

卡內基《人性的弱點》是旅大愛上閱讀的啟蒙導師,學生時期只會念教科書,進入社會後有段時間很低潮,藉由看書找到解方,剛好就是這一本,令人茅塞頓開,開啟自身閱讀的興趣。

6. 你擔任志工已經邁入第五年,當時加入的契機為何?持續下去的動力為何?

關於「加入契機」。

覺得自己身為平凡上班族,既渺小又微不足道,但還是很想為社會做點什麼。想了又想,只能從捐血、捐款,以及擔任志工這三樣做起;因為曾到 紀州庵 參加過講座,就順手訂閱電子報,想不到志工的念頭興起沒多久,恰好電子報裡便刊登招募志工的消息,那是 2018 年的事情了。

關於「持續動力」。

  • 時間很彈性:讓人沒有壓力,可以輕鬆維持下去。

制度是「一個月滿九小時」就達標,所以旅大安排自己每個禮拜六值班,一個月輪值三個班次。

  • 分享的喜悅:純粹的、沒有利害關係的語言交流。

能夠和他人交流、聊天,分享古蹟的故事,並認識到其他志趣相同的志工;可以在非基於校園、職場的環境上認識其他陌生人——沒有利害衝突,純粹交流所好——是很難得的機會。

  • 刺激與挑戰:志工培訓課程。

因為參加志工參加培課程,會有種刺激、興奮又充滿期待的感覺。或許這種快樂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有可能被取代,但目前旅大覺得這狀態挺滿足的,也沒有刻意再另外找其他類似活動。

7. 你從事志工最難忘的一次經驗?

第一次擔任「街區走讀」的導覽志工,克服自己的恐懼;被導覽的團員們非常捧場,相處和樂外,聊起天後發現是他們是劇團成員,結果自己還被反推銷到劇團看戲(笑)。

8. 能為我們介紹一下「志願服務榮譽卡」以及它的好處嗎?

  • 申請資格:志工服務年資滿3年,且服務時數達 300 小時以上。

  • 使用期限:3 年,期限屆滿後得檢具相關文件重新申請,服務年資及服務時數不得重複計算。

  • 卡片福利:志工憑卡可免費或優惠進入全國部分文教休閒場所、風景區(此前旅大去阿里山看日出有使用到。

旅大去阿里山看日出
旅大去阿里山看日出

9. 哇賽!說到戶外活動,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驗是?

來自「登富士山」的一次經歷。

因為朋友途中出現高山症,沿途需要不斷地休息,我們也協調出適合的步調,慢慢抵達山屋;晚上休息時分享氧氣筒,討論後衡量能力,決定要充足的休息再攻頂。慶幸後來都有依計畫實行,與朋友共患難,適時地做出取捨,最後完成目標,尤其剛好又是疫情前最後一次出國,更是令我難忘。

編按:富士山海拔 3776 公尺,有四條路線攻頂,其中最平易近人的路線沿途有很多山屋。

旅行,不只是欣賞眼前美景,更重要的是學會「與旅伴相處」的這一段成長景緻。

 

10. 你組織讀書會屆滿三年,提到「無為而治」可能是持續的關鍵。請問這也是你奉行的一種人生價值理念嗎?你是如何去實踐它?

編按:旅大從 2021 年和朋友組織讀書會,每月分享閱讀一本書籍,迄今將屆滿三週年。

旅大不是很確定老子「無為而治」的真正含義,只是覺得可以做到的就是自我要求,但不便去限制他人。因此以讀書會來說,只求督促自己每個月都要參加,不想去硬性規定其他的參加者一定要怎麼做,或是如果缺幾次就請離開之類的

「畢竟我們的初衷都是喜歡閱讀,太拘泥於形式表現是否會扼殺原本喜歡的心呢?或許藉由自己本身的驅動力,讓夥伴們自行體會並發掘出持續的熱情,會走得更長久。」旅大說道。


社群 QA 時間

11. 旅大給我的感覺是常保「心如止水、思緒澄明」的安穩狀態,如何達成? by @軒青

想到一件趣事:之前去孔廟求字時,恰好期許自己做到「寧靜致遠、波瀾不驚」的狀態。

旅大在做志工的時候,值班之際,常常聽到隔壁棟上演許多「八點檔」灑狗血劇情。久而久之,習慣了以旁觀者視角來思考/看待這些家常便飯,釋懷這些都是人性因素使然。

如果以「遲到」這件事為例,旅大有一個應對的小撇步是:試著找到一種方法(例如掏出電子書閱讀器打發時間,就不會上火了)來為自己找到內心平靜。


電子報的最末,要向你預告 Matters 市民 @Chin 和 @寧想白 一起開了出版社,並於九月初迎來的三場線下活動:

爾思出版第一本出版詩集,何杉《平庸之作》新書分享會

醞釀了十個月,去年秋天成立的爾思出版即將於 2023 年八月下旬發表第一本由新加坡金筆詩人何杉創作的詩集《平庸之作》,九月二日及九月三日兩天在基隆和台北的三間書店舉辦三場不同主題的活動,邀請讀者們共襄盛舉!

第一場:不小心開了間出版社?

爾思出版是由兩位文友共同創辦的出版社,也因一場偶然與新加坡金筆詩人何杉相遇,出版第一本詩集《平庸之作》,爾思出版決定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面對讀者,最初斷送了與經銷商合作的可能,逐一聯絡獨立書店而取得銷售管道,最終在八月中因「獨書網」願意配合爾思的想法而達成合作。

聯繫書店的幾天後,收到「見書店」的友善回應,並且請爾思到此分享出版社的運作,這本書的定價是針對「圖書定價制」的回應,但也只是爾思的第一步,希望這條路能有您的支持而走得更加長遠。

來和我們聊聊:你願意以原價支持新書嗎?
  • 日期:2023/09/02(六)

  • 時間:17:00~19:00

  • 地點:基隆『見書店』(基隆市仁愛區仁二路 236 號)

第二場:何杉與張茵惠(Savoir總編)談【牆與創作的自由】

我們了解何杉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後有將近二十年沒有創作,直到七年前在西門町旅遊時才又重啟創作,於是爾思針對「創作的過程」與何杉進行一次訪談。

與此同時,也邀請到《Savoir | 影樂書年代誌》總編張茵惠女士與何杉談「牆與創作的自由」,一起來了解牆內與牆外的創作差異!
  • 日期:2023/09/03(日)

  • 時間:15:00~17:00

  • 地點:台北『現流冊店』(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5巷26號)

第三場:《平庸之作》——寫作中的真實存在

《平庸之作》的作者何杉是新加坡的移民者也是一名華語教師,關注海外華語文學的讀者們或許有注意到移民作家偏重於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以及呈現文化的多樣性,如同我們對《平庸之作》的副標是:一本跨越國境的詩集。敬文東的推薦序中也提到:「在何杉眼裡,世界總帶有某種傾頹的危險;世界倒向的地方,是一種巨大的、空曠的虛無,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正如對流芳千古的嚮往。」

何杉說:「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是作為寫作者,一隻眼睛向外看,看世界的真實存在;一隻眼睛向內看,看自我的真實存在。當我向外看,我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周遭非母語的環境,但是這個環境卻讓我能夠變得客觀,也就是,以一種局外人或是非參與者的身份去探查。」

這場活動在西門町的飛地書店舉辦,西門町對何杉來說也是重新創作的起點,「飛地」一詞更適合討論創作者的存在,有您的參與會讓此分享更有生命力!
  • 日期:2023/09/03(日)

  • 時間:19:00~20:30

  • 地點:台北『飛地書店』(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