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14:閱聽內容的「長短、快慢」之爭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IMO】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目前和 雨果.Hugo 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雙十國慶假期是台灣今年最後一次的長天期連假,不知道各位讀者是怎麼度過的呢?

每逢長假,我會找一天與認識的「桌友」相約於店家玩桌遊(Board Game),上一次聚會是端午節連假了。我們玩的類型是策略型桌遊(Strategy Game),一場動輒要花費 2~4 小時。

你可能會好奇,這樣子完成一局會不會太久?其實時間長度只能算是中量級,再望上看,有那種一天玩不完,需要「存檔」的桌上角色扮演(TRPG)類型,就是美劇《怪奇物語》第一集中,主角群在玩的那種;望下看,也有短至 10~40 分鐘就可以結束的派對型桌遊(Party Game)⋯⋯保守估計,全世界目前有 14 萬款以上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桌遊。

本週電子報的主題圍繞在閱聽文本的「長與短、快與慢」上,就像桌遊一樣,有各自不同的主打的客群屬性,依據他們不同的需求所設計。

各位展信愉快,我也先去玩桌遊囉!


閱聽內容的長與短、快與慢

🔸長影音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      
🔸周欽華兩萬字翻譯長文          
🔸短影音變成行銷觸及漏斗的最上層     
🔸台灣作家王文興的慢讀          
🔸最快掌握「Web3版本 OnlyFans」是什麼? 
🔸幣安交易所短文案的有趣巧思 


❏ 短影音不是全面地破壞長影音的需求,而是把適合短影音的需求帶走了 by 志祺77

近日,擁有 256 萬名訂閱者的 Youtuber Joeman(九妹)發布影片探討「YT 流量暴跌」的五大因素,他表示長影音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引發社群熱議⋯⋯。

你的內容為何是要透過長影音做?為何不是短影音?為何不是圖文?如果答案是因為你沒想過,又或是因為「習慣」跟「只會」長影音,那我想這會是個小小的警訊。

雨果・Hugo 🙋 IMO:從創新的第一性原理啟動思考

顧客想要的不是想要你的產品或服務,而是解決他問題的方案。

志祺77 這篇頗有見解的文章,是從長影音、短影音的「用途」面去思考其分別為顧客解決了什麼樣的需求,此即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提出的《創新的用途理論》,用途可以說是創新的「第一性原理」

我認為這球投得非常漂亮,是因為很多人的思考可能會被「長」、「短」字眼給綁架,殊不知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武器。

閱讀筆耕 🙋 IMO:補一個宏觀面角度

這兩篇策展文章都是從「適切性」(什麼題材適合長影片,而短影片又擅長什麼)角度下去談論,也就是終端用戶的需求,微觀面角度分析。

我想補充一個宏觀面的問題,那就是 YouTube 為了在短影片市場迎戰 TikTok,勢必要把原本 100% 分給長影片的曝光資源,挪出一部分給 YouTube Shorts。整體來說,所有長影片創作者要一起承受這「施政方針改動」所造成的瀏覽量損失


❏ 兩萬字翻譯長文: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How to Do Great Work) by 周欽華

剛剛是「長、短影片」的討論,現在我們把媒材換成文章,而且是長文,兩萬字的長文!

閱讀筆耕 🙋 IMO:嘴砲金字塔作者最新力作

台灣科技 Podcast 始祖「科技島讀」主持人周欽華律師竟然為了這篇文章親自操刀翻譯,值得一看!

這篇「How to Do Great Work」文章很長,含註釋有 20493 字,而且最棘手的好像只放在 Facebook 上?臉書編輯器很陽春,很素,無法凸顯重點。

這時就很考驗閱聽者是如何解構這兩萬字文本的脈絡了,這正是 Heptabase 所擅長的,拋磚引玉大家來交流!我正在慢慢啃食中,後續有心得也會陸續和大家分享。

回到正題,說到這篇「How to Do Great Work」的作者,正是網路上流傳蔚為流傳的梗圖「嘴砲金字塔」的源頭。

出自「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粉絲專頁
出自「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粉絲專頁

2008 年 3 月,電腦科學家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一篇名為「How to Disagree」的文章。他根據金字塔的層次結構,對表達不同意見的各種方式(依使用頻率高低)劃分了層級,俏皮的網友把它翻譯做「嘴砲金字塔」。

由於形狀的呈現會讓人以為下層是支撐上層的基礎,陸續有人提出改良,用靶的形式來呈現就是其中一種現代化改造(格雷厄姆之靶)。

雨果・Hugo 🙋 IMO:長文仍有其市場

前面討論到有關長、短影音的部分,這篇雖然不歸類在影音範疇,仍具備相當的類比參考價值。

近期常聽到文章不要寫太長,因為現在的人都普遍沒耐心,可是,這篇字數幾乎快要可以是一篇小說了,仍獲得近 3000 次的按讚及分享!

排除作者跟譯者本身的知名度不列入討論,臉書原本就匯聚了一群喜歡閱覽長文(相較於 Instagram 而言)的受眾。這篇文章的擴散達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


❏ Finch App 推薦!可愛鳥鳥陪你度過心情的高低起伏 by NEko

Finch 是一款紓壓系手遊,全英文介面,透過寵物蛋系統,記錄使用者每天的情緒起伏。透過 Finch,使用者將可以:

  1. 獲得情緒改善相關的第三方建議

  2. 擁有心理學相關指南幫助你辨別情緒的焦慮和舒緩方式

  3. 免費取得上述相關資源,並可以透過自願的斗內方式贊助其他用戶使用。

基本上這是一個「不需要花錢的心理健康成長遊戲。」

閱讀筆耕 🙋 IMO:短影音可以是行銷觸及漏斗的最上層

平常看到特別萌(療癒)的小短片總是忍不住要多看上兩眼,現在這萌萌的「療癒經濟」在 Finch App 上萌芽了。

我是 100% 贊同一款 App 要能盈利的,不能純佛心做功德。畢竟先要照顧好了自己(項目方要有健康的商業模式),才有餘裕去幫助他人(維運、更新這款心理健康遊戲)對吧!

另外,回顧此前的長、短影片需求討論,我們要看遊戲界的 3A 大作點評時,會找長影片來看(深度評測),而要觀賞這種輕鬆小品時,短影片才是最佳的主戰場。

下方的延伸閱讀裡也提到了,TikTok 是 Finch App 最佳的助攻手,Finch 項目方把短影音變成他們行銷觸及漏斗的最上層,利用演算法搭載的流量「出圈」開拓更多的潛在用戶。


❏ 台灣作家王文興的慢讀 form PTT book 看板

王文興 13 歲開始讀書,走馬觀花看了十本左右。18 歲時發現,「真正好東西讀一兩頁,滿意度跟讀一大部書沒兩樣。」此後五十多年,他每周讀書四五天,每天讀 2000 字左右,至今閱讀量沒超過 50 本小說。

選擇標準有二:文學史的名著;昨天看不懂,今天能看懂的書。

雨果・Hugo 🙋 IMO:精讀文學需要訓練

我更好奇王文興老師在閱讀名著的時候,會提出哪些疑問,來加速對於內文的理解。

一般人如果沒有經過閱讀文學名著的訓練,可能(走馬看花)不容易做得到精讀

若想深入研究精讀,推薦閱讀《批判性寫作》。此書雖然掛名寫作,其實是關於閱讀西洋文學素養,先學會觀看文學的方式,才有辦法提出好的問題,而這也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閱讀筆耕 🙋 IMO:深度旅遊歐洲,放生掉六大洲?

這篇訪談在 PTT book 板上推文區的討論相當精彩,有一派觀點是:對於書籍的鑑賞能力養成,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各種文本的前提/基礎下

但王文興老師的情況是,把「鑑賞」這件事情託付給世人公認的「文學史的名著」,經典老書固然有千錘百鍊不朽的價值,但直接放生掉當代著作是挺可惜的,儘管貴古賤今是許多人的常態。

對此,PTT 網友 remarque 提出了質疑:

說實在的這種閱讀法一開始就很受限,因為不願意大量閱讀,只能選擇被以前人歸類名著的書,名著好歸好,但新的書會不斷加近時代新的元素。這種閱讀法一開始就畫地自限了。

我覺得他的這種閱讀方式應該是先經過大量閱讀後再回歸到少量閱讀的層次,這樣應該會比較合理吧!

若拿旅遊比喻,這情況就像是每天徒步 2 公里,花 50 多年深度遊歷歐洲大都市小城鎮之類的,這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是就錯失了一覽這個世界其他六大洲不同景緻的機會。

BTW,對於王文興老師「慢讀」的見解,得到的收穫還是挺豐富的👇

資料來源:壹讀
資料來源:壹讀

讀者也要參加創作。

閱讀,本來就是一個再創作的經驗。


副刊:創作者經濟與 Web3

❏ 埋伏空投!最新 SocialFi 賽道 Friend.Tech 簡介與教學 by 閱讀筆耕

Friend.tech 簡稱 FT,是一款綁定推特帳號的 Web3 社交平台,也是近期最火熱的社 SocialFi 賽道,這篇文章紀錄了如何開通 Friend.tech 的每一動步驟,讓我們馬上開始吧!

❏ 新舊戶抽獎!壺鈴是什麼?幣安助你一臂之力 HODL 住它 by 閱讀筆耕

壺鈴,起源於 18 世紀的俄羅斯,最初是用作農作物和貨物秤重的砝碼。現金,它已成為舉重、體能訓練和運動表現的主要訓練器材之一。

閱讀筆耕 🧙‍♂️ IMO:送禮的巧思心意

幣安交易所最近兩期的「拉新」(擴大新用戶基數)活動,文案短句和贈品搭配挺有巧思的——「穿越牛熊」與「HODL」都是加密貨幣圈內我們常聽到的話語,以此延伸到滑板車的「穿梭」以及壺鈴的「撐住」,而制定出對應的禮品。

我不會說「送禮不在貴」這樣武斷的句子,但如果我們的禮物一方面能照料到(客觀上)市場價格,又能兼具巧思心意,豈不美哉?

幣安最近兩期的「拉新」推廣活動文案短句


電子報的最末,要帶你重溫 10 月 4 日(三)晚上的【創作者經濟 IMO】語音活動,是閱讀筆耕 Leo 與雨果 Hugo 對於本頻道/電子報 Q3 季度營運的心得與幕後花絮,並展望 Q4 季度的目標與規劃。

❏ IMO 人物誌:什麼是「策展」?身為一個策展人你會怎麼做?

過程中,閱讀筆耕和雨果也各自分享了,他們心中對於「策展」一詞的想像與描摹。

就像是營養師,充分消化原本獨立成篇的文章後,打造成一個新的有機體。

即使沒有點擊原文,還是可以從「建好框架」的文字中帶走一些收穫。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