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5:優秀思考者=優秀寫作者,思寫並進,效果翻倍

嗨!【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成立滿一個月囉!目前由 @閱讀筆耕@雨果.Hugo 兩位版主每雙週輪值一次主編,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快閃活動:選集功能上線,曬出你的「選集」截圖 by 閱讀筆耕

曬出您的「選集」截圖,並告知您的 Matters 暱稱或 ID(好讓我找得到你),我會自掏腰包為您個人首頁下方最新一篇文章支持 66 LIKE,到 8 月 6 日 23:59 為止(或身上的 2677 枚 LIKE 現貨用罄為止)。

相當推薦馬特市民善用此功能優化個人精選文章分類介面,相信會大大提高讀者的文章閱覽率。

  • 關於「選集」的 Matters 官方教程,由此去

  • 快來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看看創意繽紛的徵圖作品吧!以下精選幾張市民們的選集封面。


西蒙學習法: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 6 個月之內,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 by 核電站

  • 目標不是願望,不是想想就可以,而是製定出切實落地的方案,把它寫在紙上。可以參考「SMART 目標管理法」。

  • 如果我們必須要很努力的去做某件事情,那就表明其實並不擅長它⋯⋯這時候需要「勤能補拙」。

  • 聽課後我們一定要及時寫總結,學會搭建組塊(按:把信息碎片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便於記憶的合集),把新學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形成一個整體。

  • 短時間內集中重複、主動回想⋯⋯例如,在上班路上、梳頭、洗澡的時候,回憶當天所學的知識,在大腦中模擬解題思路,這種「主動」創造知識鏈接的方法比被動灌輸要效率更高。

  • 學校基礎教育是「通才」型訓練⋯⋯但家長可以允許孩子用很長時間搞懂一個知識點,然後一通百通,一馬平川。

閱讀筆耕 🙋 IMO

讀起來貌似寫給家長看,作為「子女教育、學習」上的方針,但應用在成人職場生活也是妥妥的。


努力進修,學到技能卻「東一塊、西一塊」?元知識,能幫忙解套 by 商業週刊

Q1:我只聽過元宇宙,幫我科普一下「元知識」吧!

元知識一詞,目前可查證的資料,最早來自義大利哲學家朱利奧.普雷蒂(Giulio Preti) 於 1947 年在義大利期刊《Rome》的學術文章,他將知識分為 2 種: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元知識是一種可以被「運用」於知識的知識。

Q2:我還是聽不懂,能不能給我舉例一下?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要學數學。數學的「元知識」是什麼?你答對了,就是「1-10 的數學符號意義」、「加減乘除的計算方法」。因為有這樣的知識,所以你才有能力學函數、微積分。也因此你也發現:知識有層次之分。

Q3:攝取新資訊,難道不等於增長新知識嗎?

⋯⋯當你「元知識」不足,只會追逐現在流行的專有名詞,你就會發現,自己很難深入思考,或很難去運用這樣的學習。這是因為「元知識」不夠,你只知道「新資訊」,但你不知道「新資訊」怎麼連結到你的知識體系,變成「新知識」。

Q4:要如何把新資訊轉化為新知識?

因此,當你在追逐各種概念(如 ESG、CSR、NPS)時,請你要思考: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它的起源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知識點來瞭解這個名詞?這個知識,要透過哪些有層次的方法來施行使用?探索源頭,可以確定自己元知識的充足。探索方法,可以確定自己正確地使用元知識。只有透過「元知識 + 方法學」,你才會長出新知識。

閱讀筆耕 🙋 IMO:HQ&A 的資訊萃取

策展這篇文章的時候使用了 HQ&A 的資訊萃取方式。

具體步驟是: 一開始先「畫線」(Highlight)幾段覺得受用的文字,把每一段文字當成是回答,並自己想出對應的「問題」(Question);過了一段時間冷卻後,不看那些回答,試著用自己的話寫下、詮釋出專屬於你的「答案」(Answer),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雨果・Hugo 🙋 回饋:元認知的威力

閱讀筆耕所推薦的「HQ&A 的資訊萃取方式」,可以說是「元認知」的一種應用。

根據 MBA智庫 針對「元認知」的介紹及定義:

元認知一詞最早出現自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 1976 年出版的 《認知發展》 一書。

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簡單來說,元認知就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以前大學通識修《心理學》時,老師會要求同學針對課本內容設計考題,由於要準備出題的關係,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課文重點是哪些、不同章節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每一個學說理論的應用場景及缺陷為何?在思維上升到出題者視角後,學習成效比單純死記硬背更為顯著

還有一個方法也很有效,就是「去教別人」。我回想起大學時修的另一門課《數理統計學》學習經驗,印象中一個公式推導常常就佔滿超過一張 A4 紙,中間層層邏輯推演一個不小心弄錯就會卡關。我自己在這個學科的學習是比較有興趣的,所以大部分同學詢問我他們上課聽不懂的地方,而我也會在教學解題時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結果就是我的觀念會越來越清晰,這是意外的 Bonus。


寫日記時多思考「下一次行動」,突破單調重複的日記循環 by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 寫日記、寫筆記時,多思考「下一次行動」——不需要太複雜的系統,保留足夠推進的流程即可。

  • 具體的做法是,用「任務化」的角度來看待這則筆記,帶來兩個好處:

    • 利於檢索。

    • 任務化 → 有執行流程 → 有當初想做但還沒做的下一次行動。

  • 積累 ① 不只是寫下感覺、想法,進一步用獨特的方式去覺察,具體地想像未來的實踐:

    • 這對我而言完成什麼有價值的成果?

    • 如果下次要重現或改進這個成果,我需要記下什麼行動?又或者需要添加什麼行動?

  • 積累 ② 建立任務筆記之間的連結⋯⋯這樣的寫法,或許「資料」的紀錄本身是不完整的,但「行動」的產出反而是更多的。

  • 積累 ③ 讓筆記可以不斷重複使用。

    • 更有意識地寫下必要的流程,並且簡單的進行覆盤,讓這則筆記下次拿出來時變得更好用。
  • 積累 ④ 會慢慢累積出目標與任務。

    • 不再只是一個紀錄者,而會變成一個詮釋者。

閱讀筆耕 🙋 IMO

不少人有寫日記/筆記的習慣,時間一久,如何讓這堆筆記不致淪為一灘死水的「資料庫」,而是可以重複調用的一套神經網路,越用越好用。

不用大費周章,只要為每一則筆記注入一滴名為「下一次行動」的活化劑。\

雨果・Hugo 🙋 IMO

如果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思考,那除了單純的資料整理,還要更進一步去思考如何「轉為我用」。 這個部分跟「後設認知(對思考的思考)」很類似。

在《學得更好》這本學習法經典中提及「後設認知」:

  • 我要怎麼知道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識?

  • 我覺得那些地方令人困惑?

  • 我有沒有辦法衡量自己的理解程度?

在寫作時針對素材反覆詢問自己上述問題,可以大幅度提升寫作品質,跳脫資料整理的框架。


【寫作之必要】 by商業週刊執行長郭奕伶

前些日子去台大演講,一位學弟提問:請問如何訓練演像您這樣的演講能力?學弟說,他連續聽了好幾場,只有這一場高潮迭起,一點都不會打瞌睡。

我的回答是:寫作習慣是關鍵

要說演講技巧,其實很多,從語氣起伏、手勢表演、互動技巧、瞭解受眾背景、面對群眾的心態等,都能影響一個人的演講功力。但我認為,一場成功的演講,言之有物是核心,其他的都只是技術問題。

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發現,寫作習慣,是讓我言之有物的關鍵

閱讀筆耕 🙋 IMO

從商周執行長郭奕伶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她從「輸入 → 輸出」的過程中,中間設計了一個「收納箱」。

  1. 關於輸入,她會搜集「觀點」(專家意見),而是不是資訊本身。

  2. 箱裡收什麼?收集她看到的「故事案例、名言佳句」⋯⋯形成未來可以旁徵博引的資料庫。

  3. 關於輸出,也就是上述這麼多素材要怎麼串起來,這是「邏輯訓練」。

第 1、2 點都屬於可以立刻實際操練的程序知識(與此相對的概念是:事實知識和概念知識),立馬來走一遍!

雨果・Hugo 🙋 IMO

寫作的好處無須多說,真正下筆就會發現:我怎麼沒有早一點啟動!

我對於執行長所言「寫作是自己最好的私人教練」很有感,因為在尚未養成寫作習慣前,我一直以為要具備優秀的寫作能力,只需要看很很多書就足矣。然而,當我真正動筆的那一刻起,我才發現混沌、模糊不清的想法才能夠具象化為清晰、具有組織結構的邏輯思維。

這件事跟練肌肉很相似,只補充大量蛋白質(輸入),可能頂多達成維持一般體態的標準,但要練壯、練結實,就必須經歷透過重量訓練(輸出)刺激、破壞肌肉組織後再修復的過程,肌肉才有可能長成你理想的形狀。

我自己寫作資歷大約從 2019 年才開始算,迄今約 4 年多的時間,這時間不算很長。雖然中間也有短暫休耕,但忙完後仍會繼續提筆寫作。我感受到寫作對我最直接的幫助就是「腦袋會越寫越清楚」,這件事非常神奇,它雖然是輸出的過程,但卻會延續獎勵效應,幫助你後續更好地吸收素材,提高輸入的品質,達成良性循環


電子報的最末,與您分享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副版主 @雨果.Hugo 在上週末參加【鍾肇政文學獎文學營】的 LIVE 實況轉播 🔊

雨果・隨筆|鍾肇政文學獎文學營

文學營接近一種美感的訓練
課程中關於寫作技巧的比重並不高
這跟我原本預想的不太一樣

我原以為會習得深奧的文學理論
結果是回歸到身而為人就被賦予的豐富感官
盡可能去感受文字之美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