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18|創作者的「三體」一致性、批判性、建設性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閱讀筆耕,目前和 雨果.Hugo 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最近忙著撰寫參與 Gitcoin Grants 19(一種公共財的募資機制)所要提交的計畫書,目前 草案 已經張貼於 Matters Discord 公開頻道上,供大家檢視也徵求反饋,一起讓【創作者經濟 IMO】專案變得更好!

創作者經濟 IMO 參與 Gitcoin Grants 19 計畫書
創作者經濟 IMO 參與 Gitcoin Grants 19 計畫書

另外,可能有些人眼尖發現到了,我們把【創作者經濟 IMO】的 logo 與色系做了新的調整,大家覺得好看嗎?

創作者經濟 IMO 的新 logo 與色系
創作者經濟 IMO 的新 logo 與色系

感謝「另一位筆大」@巫筆 的設計,以復古打字機和像素文字營造質樸的風格,象徵著本專案的初心:永遠先指向創作者的本質,再向外結成經濟的果實。

👉 更多巫筆的作品 👈


創作者的三體:一致性、批判性、建設性

本期焦點
本期焦點

❏ 讀《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四個收穫,與一人公司的關聯 by 閱讀筆耕

當初在讀《一人公司》時,尚未接觸到 Heptabase 軟體,利用本次機會,重新建立了卡片,拼入《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的知識體系(白板)裡,也豐滿了這篇內容。

  • 把「具體的、抽象的」利基市場縮到最小

  • 化身是「換位思考」指引公司本身的行動

  • 預留一段「前置期」然後才發出邀約

  • 不管有沒有要組建團隊,都先植入「系統」

閱讀筆耕 IMO 🙋:最難達成的是一致性

補充一下後後記。

這本書的作者(約翰)致力提供給聽眾「免費、有價值的一致性」Podcast 節目,他認為這三者元素之中,最難達成的是「一致性」。曇花一現的高光時刻,不若長期維持穩定輸出來的堅實可靠。

我認為「一致性」除了是更新頻率的承諾,也是主題/氛圍/格式的安定感,每一次更新的品質(平均水準以上)不會暴起暴落、風格驟變。


❏ 談《狄波諾思考力實踐手冊》鍛鍊獨立思考的大師級著作 by 孫治華

狄波諾是誰? 他就是「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思考法的發明者。

這位大師也提供了練習範例與他自己的解答,可以讓你輕鬆讀懂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這段書中文字:「**批判(critical)**一字源自希臘文 kritikos, 意思是判斷。雖然判斷思考有其作用與價值,但缺乏生產(generative)、成效(productive)、創造性(creative)和設計(design)等非常重要的思考層面。」

你看,這一句話就把批判性思考中容易出現的思考誤區點得明明白白;判斷了他人的建議與想法後,我們是否有提出有生產、效益與創造力的回應與建議呢?在別人的想法中找漏洞很容易,但是真正的鍛鍊在於優化漏洞的能力

雨果・Hugo 🙋 IMO:必須打出組合拳

如果「批判性」思考沒有搭配「建設性」反饋的組合拳,以結果論來說,跟沒有思考或一味的贊同,都是一樣的。

閱讀筆耕 🙋 IMO :建設性就是優化漏洞

剛好串接下一篇文章的策展脈絡,讓我們繼續往下探。


❏ 回饋的三個層次 by 蔡依橙

第一層是簡單的主觀評價,像是:你這張圖做得很醜欸。你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篇不行。

第二層是告知究竟哪裡(客觀)好或不好,像是:這張圖片的文字太小。你這幾個段落邏輯之間不通。整篇稿件的排版閱讀起來很難讓人信任。

第三個層次,是告知應該要怎麼修改,像是:你可以簡單地把滾輪往上或往下就能調整文字大小。

雨果・Hugo 🙋 IMO:交互運用第二、三層次

職場上,三種主管我都有遇過,而自己成長最快的時候,也如文中所述,是在遇到會給予第二、三層次回饋的主管。

那第二、三層次有孰優孰劣之分嗎?我的觀察是沒有,決定給予哪一種回饋,取決於當下的場景,

  • 通常,第二層次回饋是用於作業時間還充裕時,為了鍛鍊成員的能力,可以丟出疑問後,讓員工先去思考做法,再來討論對焦。

  • 而第三層次,則是情況較為緊急,或主管評估成員的能力距離自行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落差時,直接給予指導,完成後再解釋說明,是理想的方式。

然後,我還有遇過一種更高階的主管,是會把成員遇到的狀況,直接當成內部教育訓練的教材。雖然成員彼此負責的業務都不相同,但處理事情的原則、邏輯卻是大同小異,成員聽久了耳濡目染後,自然會降低犯錯的機率,這是預防出包、降低處理善後成本的實用做法,卻也是大多管理職容易輕忽的地方。

閱讀筆耕 IMO 🙋:Build

不論是反饋或是讚美,從表層到裡層,從主觀看客觀,我看到一個從抽象到具體、愈來愈有「建設性」的演變過程,讓我們一起 build together to make it better.

創作也是一樣,除非要走心靈雞湯的流派,否則我們需要更多的「建設性」。

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一起 Build。


❏ 如何看透一個人?看社交圈 by 游舒帆

當我看不透一個人的時候,我就看他的圈子(社交圈),這一招通常蠻有效的,如果他身邊都是一堆我不欣賞的人,而我能很清楚的說出我不欣賞的原因,那我對這個人的期待也會大打折扣。

雨果・Hugo 🙋 IMO:再加上觀其行

除了看社交圈,如果能再加上這個人平常接觸的資訊與從事的活動,都會增加判斷的準確度。

拜科技之賜,我們即便在現實生活中不那麼認識一個人,也可透過他在社交媒體上追蹤的訊息及發布貼文、照片,大致判斷出他可能的模樣。甚至於某些公司在考量是否聘用員工時,也會以此作為篩選機制。

閱讀筆耕 IMO 🙋:金句分享

你現階段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平均起來成為當下的你。

——吉姆・羅恩(Jim Rohn)


❏ 三種工程師:Coder, Hacker and Architect by St. Threath

我忽然想要澄清一個大眾對於工程師的誤解。當大家看到一個東西、軟體不好用,或是 UI、UX 設計上有問題時,常常會說製作這個東西的人用「工程師思維」在設計。又或是團隊在討論一樣東西時,PM 或管理者常會對工程師說:「你那是『工程師思維』,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說⋯⋯」。

工程師常因為大眾對自己身分的刻板印象,被弄到連發言權都沒有,或是提出的意見不被重視,但事實是怎樣呢?

閱讀筆耕 IMO 🙋:不以籠統名詞扣帽子

這篇文章發布於 10 年前,歷久彌新。

我們可以不必太拘泥文中 Coder、Hacker、Architect 的定義(因為 Hacker 字眼有一些爭議,見文末後記),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人對寫 code 的「使命感」。

  • 第一類人,只把寫 code 當作混口飯吃的工具。

  • 第二類人,希望寫 code 來達成某種目標,儘管他 coding 的功力還「有點破」。

  • 第三類人,是第二類人的爐火純青版本,其成果甚至改變整個程式世界的遊戲規則。

圖片來源:notes.fundersandfounders.com
圖片來源:notes.fundersandfounders.com

我想,各行各業都能套用這樣的框架。

與此同時,我也從這篇文章得到啟發:不要隨便用一個籠統的名詞幫別人扣帽子。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工程師思維」,最常聽到的莫過於「理科腦」、「文科腦」、「藝術思維」等定義方式,可以處理得再細膩些,反映人們個性的多樣性。

BTW,時空環境不同,現時被人稱作「工程師思維」未必是貶義,例如 Elon Musk 就是以這樣的流程來設計、管理他的公司。在在說明了這個詞彙的模稜兩可。


❏ 物件筆記|筆電支架 by @鋼哥

lap 這個字單獨用時是指人坐下來時大腿形成的平面,因為經常能看到上班族將筆電常放在腿上使用,因此叫 laptop. 正是因為這個字,筆電的形構打從一開始就已經預示了,使用者將會因此肩頸痠痛,甚至慣用手麻痹而患上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也俗稱「滑鼠手」。

若說筆電是各種現代生活的慢性病來源,那麼,筆電支架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沒那麼有效的慢性處方簽罷了。

閱讀筆耕 IMO 🙋 有故事的英文單字

本以為是「哪一款筆電支架最適合我」的心得與推薦,我錯了,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記。最喜歡的句子是把筆電支架擬作慢性處方籤的比喻。

另外,本文從筆電的英文單字 Laptop 展開一些鋪寫,好讚!也令我得到了啟發:我們可以找到「有故事」的英文單字並詮釋它,豐富寫作的素材,成為別具心裁的切入點。

近期台北文學獎優等獎作品,同是用上了 Liver 一詞貫穿全文(按:台北捷運最新詩文暗藏炒房秘笈?台北文學獎教你如何買很多房?作者全文揭露公開!


工具:創作者與數位生活

❏ 一證通整合平台 by 陳系美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有個一證通平台,只要在這裡辦證,幾乎全國的公共圖書館都可借閱電子書。非常方便。⠀

沒有閱讀器也沒關係,只要下載 HyRead 的 APP,就能用手機或平板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借書。

❏ 不願捨棄的數碼習慣 by @淇淇

物質生活中的舊物,我可以丟棄得很徹底,許多值得紀念的事物都已數碼化,那我只要保留電子檔就好,沒必要留著實物。⠀

然而,對於數碼生活,卻總是戀戀不捨。


副刊:創作者經濟與 Web3

❏ 勇者的黃昏:葉問・排檔・深水埗 by @ckxpress

⋯⋯一向知道他文筆了得,但原來他能文能武,寫作之外也會功夫,曾跟葉問長子葉準習詠春,年前更自資出版短篇小說《勇者的黃昏》,細說葉問來港後的事跡。此次出席分散式出版工作坊,正是為了探究如何利用 AI 把小說翻譯成英語,再應用區塊鏈相關技術出版成雙語電子書。

閱讀筆耕 IMO 🧙:「舊酒新裝」好滋味

憑藉著 AI 與區塊鏈技術等,成功讓《勇者的黃昏》以嶄新的面貌再次活躍,並出圈拓展了不同世界(語言)的讀者群體。

這篇文章讓我們看見了 Web3 應用是如何為被戲稱作「黃昏」的出版行業,注入一股活水,每個堅守崗位的文字人都是勇者,一起迎接明天新的「黎明」曙光來到。

❏ 推特長文書寫的四個技巧 by starzq.eth

  1. 在最前面的 280 个字符里清晰传达对读者的价值:Teach me / Entertain me / Understand me。

  2. 控制「显示更多」按钮的位置,尽量把前 280 个字符全部透出。

  3. 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中,增加可读性。

  4. 通过粗体和斜体,强调重点,同时让你与众不同。

閱讀筆耕 IMO 🧙:開場段趕快出菜

這篇文章提到的四個技巧,後面三個是「格式活」,對於書寫過一段時間的創作者可謂是駕輕就熟(那 280 字摺疊規則是吃對平台特性的觀察力,與寫作無關)。

令人眼睛一亮的部分,我覺得是第一點理引述 Peter Yang 的「價值分類」方式,共有三種展示如下:

  • Teach me: "OH now I get it." (實用價值)

  • Entertain me: "LOL that's funny." (娛樂價值)

  • Understand me: "FINALLY someone said it." (情緒價值、共鳴)

不管在什麼平台寫作,開場段趕快出菜,展示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一面。


電子報的最末,要向你預告 11 月 10 日(五)晚上 9 時的【創作者經濟 IMO】線上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了長住在美國的前航太工程師、也是「Max 的區塊鏈空間」YT 頻道的創辦人 Max,他最近也跨足寫作領域,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報。

Max 去年回台灣服完兵役,暫時停止 YT 的更新,不過日前宣布頻道重新啟動。我們很好奇他「2.0 版本」的創作之路規劃,怎麼看幣圈賽道,也想聊聊他對台灣 vs 美國兩地不同面向的觀察。

IMO 人物誌:前航太工程師的創作者「結構」力學
IMO 人物誌:前航太工程師的創作者「結構」力學

❍ 時間:2023/11/10(五)21:00(時長約 1 小時)
❍ 地點:Matters Discord 自由二台(線上語音)
❍ 主持人:閱讀筆耕
❍ 嘉賓:MAX(MAX 的區塊鏈空間)

按有興趣開啟活動通知

  •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