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 #1:全台諧教徒站出來,饒富興味的脈絡

嗨!第一次使用 mirror.xyz,很多操作還在摸索中,請多多包涵!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 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平行閱讀法 by 文科教授的跨域國文學習筆記

找出兩本領域相同,但切入點不同的書,尋找其共通點和相異點,培養綜合、多元的思考習慣。

@閱讀筆耕 🙋 IMO

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當閱讀量到一定程度(養成定期閱讀習慣),因為每個人勢必有自己的「守備範圍」(關注的領域),每每看到類似主題的書籍,多半會收來讀看看,也就自然而然達成「平行閱讀」的效果。

比照「書籍」的平行閱讀,當我們能把這個方法應用在「媒體」識讀時,也就是對同樣一件事情小心查證,儘可能搜集多方觀點,不輕易被帶風向,就是最好的「平行閱讀」實踐。


你一定有專業。把它寫出來就贏了,但你沒寫 by Jemmy Ko

「知識詛咒」是心理學專有名詞。

​它的意思是說:你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會錯誤的假設別人和你一樣,擁有相同的背景和專業知識。

但你忘記了,真正的客人、會來買咖啡器材的客人,可能連一杯咖啡都還不曾自己泡過。

@雨果・Hugo 🙋 IMO

「知識的詛咒」是指你以為你知道的,別人一定也會知道。

當我們落入這個詛咒中,其實等同放棄了很多創造發燒話題內容的機會啊⋯⋯ 那怕你只是某個領域的小咖,隔行如隔山,你的經驗對別人來說都是新鮮有料的!

@閱讀筆耕 🙋 IMO

我覺得一邊在寫的時候,一邊勾勒著「發表的地方是什麼場景 where?發表給誰看 who?」就可以時時刻刻有個內心警戒浮標:

  • 要不要用上某些詞或術語,有沒有替代詞?

  • 如果要用,是直接給他一個中文翻譯就好了嗎?

  • 如果要用,要不要註釋/解釋?要註解到多少程度?

  • 如果要解釋,是要用比較正式嚴謹的「定義」去說明呢?

  • 如果要解釋,還是用比較生活化的「譬喻、類比」去描述呢?

  • 要不要給它一個超連結導引到更詳盡的地方?

就拿 ZK-Rollup 這個詞彙為例子,如果是在 ⁠🎇.加密貨幣 頻道使用,可能考慮直接英文拋出去就完事了;但若是要在別的平台/媒介用到這個詞,就會想像一下上述提到的 where & who,然後決定用多少分的「白話」去稀釋它。


全台諧教徒站出來 by @IKEA

原文案已從官方粉絲團下架
原文案已從官方粉絲團下架

閱讀筆耕 🙋 IMO:饒富興味的脈絡

這篇 IKEA 文案令我聯想到「湯米故事屋」粉絲專頁。

兩者都是運了手邊唾手可得的大量素材,在高自由度的沙盒情境裡「組合」出有趣、有梗的貼文內容。 數字我胡謅,假設 IKEA 販售 10,000 件商品,是為大集合;而此篇貼文使用了 30 樣素材是小集合,那麼「台灣地方都市」就是其篩選的脈絡。

此前我曾執行過一篇貼文撰寫,我得在廣泛的幣圈名詞縮寫大海(大集合)裡,找出 8~10 個名詞(小集合)作策展(受限於 IG 每則貼文圖片上限為 10 張), 而我最後使用的脈絡是「星爺劇照梗圖」,主題定調為:看星爺電影,學正港幣圈人「縮」話——和這篇 IKEA 貼文使用了類似的手法(不過流量差多了,哈哈)。

不只是貼文,我們應為任何創作找到脈絡,特別是在「素材爆棚」的情況下;即使是老題目,找到新的切入點,體現在策展方式的新意(心意),就能呈現出饒富興味的作品。


你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或認知(左 vs 右)

閱讀筆耕 🙋 IMO 📣:BA、AB

從這張圖給我的 idea 是,如果我們做一場簡報,(通常是一開場)要向群眾簡單勾勒出「Before vs After、PlanA vs PlanB」兩種狀態時,可以用上這樣的呈現手法(簡單的字,配上極簡的示意圖,有畫龍點睛之效)。

接下來後續的簡報,就可以從方才勾勒出的 B、A(A、B)兩點各自展開細節陳述,這番呈現脈絡順順的,文章也可以這樣寫,穩穩的。


如何提升思考力?by 劉奕酉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破除大家對於思考的迷思。 1⃣ 思考,不全然都是有益的。 2⃣ 思考力沒有及格線,必須與時俱進。 3⃣ 思考的習慣養成,比質與量更重要。 4⃣ 思考,不一定要有正確答案。 5⃣ 思考不是單獨的訓練,而是與環境、閱讀的連動。

雨果・Hugo 🙋 IMO

這篇文章針對思考列舉常見迷思,我覺得寫的很到位。

假性思考的部分讓我會心一笑,因為職場上的確不乏有這樣的場景:會議結束前主管要請大家發言提出看法,有人滔滔不絕講了很多,其實是鸚鵡學舌,把剛剛會議上提到的部分再換句話說,卻沒有提到自己的觀點。

又我們常常認為思考需要特別上課來訓練,其實上課很多時候只是提供一個方向、或幫你點出問題,剩下的修行就在個人了。

就好像去健身房,你長出來的肌肉,不是因為教練帶著你做的那一小時左右的重量訓練而來,而是你給自己訂下目標持之以恆的訓練、以及日常飲食的控制等等。你會越變越好,多數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產生良性循環,把你推往正確的方向。

閱讀筆耕 🙋 IMO

引述自貼文中最後一大段:

如果要進一步提升思考的層次,我們可以試著去思考如何告訴別人: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帶來哪些效益?

我們可以用「費曼技巧」(費曼學習法)來告訴別人;也可以把「書」一詞可以置換成「主題」,先從輕量化、感興趣的事物下去實踐、練習。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