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 @DC加密客:找出核心遷移能力,無痛轉戰 Web3 新世界

D大),他原先是一位職業軍人,後來轉換跑道,最終成為一位全職投資人;在 2015 年接觸幣圈,當時一顆以太幣才 13 美元⋯⋯。

是次活動的主持人是 @雨果.Hugo,而 @閱讀筆耕 擔當場記,讓我們以文字紀錄來重溫一下現場。

IMO 人物誌 @DC加密客:找出核心遷移能力,無痛轉戰 Web3 新世界
IMO 人物誌 @DC加密客:找出核心遷移能力,無痛轉戰 Web3 新世界

開場自我介紹

若只能用上三個標籤,主持人想使用 #OG(Original gangster)、#遷移能力、#Web3 來標記 D大。

  • OG:2015 年就接觸加密貨幣領域。

  • 遷移能力:就工作學到能力「疊加」到下一份工作。

  • Web3 :看好三個方向。


D大的心路歷程訪談

1. 你過去是職業軍人,後來轉換跑道成為加密貨幣全職投資者,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可以分為「跳出職軍」與「進入幣圈」兩塊來談:

  • 跳出職軍不太適應軍比較封閉的體制,特別是思想上的限縮與箝制。

  • 進入幣圈D大是務實的金牛座,起初是想透過斜槓「賺錢」而意外進入投資圈,在投資過程中觸及了加密貨幣領域,投入後發現很有興趣,從中賺到了錢,也找到成就感。

2. 承上,這兩個領域跨幅很大,你又是如何發現自己欠缺什麼能力?透過什麼方式去補強?

D大的出發點不是基於自己缺乏甚麼能力,而是任何跟「賺錢」有關的願意去嘗試,當時認爲「做投資、做業務、網路經營」是成效比較快的領域,所以就鎖定這個方向去試試看。

事實上,D大不是剛卸下職業軍人身份,就立刻成為全職投資人。起初,他仍有從事別的本業,加密貨幣投資一開始是他的興趣,最後變成了職志。

「過去那些網路行銷、業務組織的工作經驗,都可以『帶著走』(take away)疊加在下一份工作上,不會浪費。」D大說道。

D大還悟出了一段感觸,是關於罐子的寓言:蜜蜂 vs 蒼蠅誰能逃出側躺的玻璃罐?

在這個實驗裡,因為蜜蜂僵化的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所以困住了自己:反而是俗話所說的「無頭蒼蠅」亂竄,終於得以逃脫。

「不要被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陽光)所限制住,不妨訂下一個期限,未滿這個歲數以前,可以勇敢地闖一闖。」D大鼓勵聽眾。

https://ppfocus.com/0/te4268883.html
https://ppfocus.com/0/te4268883.html

3. 第一手的加密貨幣市場訊息多數是原文,這對新手來說是一種阻礙嗎?

相較於 7 年前,現階段中文資源相當豐富,新手是不用太擔心的。

4. 從你 2015 年投入加密貨幣領域迄今,這個市場也經歷風風雨雨,甚至還有震驚世界的交易所倒閉案件,這過程中你自己遭遇什麼重大經歷?

  • 經歷第一次牛熊(2017~2018 年)以太幣 13 美元入場,身價最高曾經達到八位數,卻也遭遇過資產大幅縮水九成的震撼洗禮。

  • 經歷第二次牛熊(2021~2022 年)FTX 暴雷事件,身上大約有等值新台幣 300 萬元的資金卡在交易所裡。

5. 承上,後來你的心態有什麼轉變?你的投資方向有因此而修正嗎?

  • 要懂得適時停利第一次牛熊帶給 D大的啟示,幣圈雖然有機會讓人短期內發家致富,但是也可以很快地就把他們收回去,要懂得適時套現(Cash Out)。\

  • 虛實整合的配置第二次牛熊讓 D大意識到,不僅僅是在正確的時機套現,資金安放的位置也很重要;未來要做好「虛實整合」,除了幣圈以外,也要配置實體產業的投資;要把「風險管理」意識優化到最好。

「有朋友勸我把一些資金放在儲蓄險裡,當時我看不上眼那 2% 的微利,但 FTX 暴雷事件後,我對這種金融工具有了不一樣的想法⋯⋯」D大回憶著。

【觀察者 Denken 🙋 IMO】

你的分享讓我想起了這篇文《只能重新出發了,六年幣圈簡要投資紀錄與檢討》。

6. 多年來你持續推動區塊鏈教育,假如當一個人他不理解加密貨幣而排斥,你會如何跟他溝通進而讓他轉變想法?

不會刻意地想要說服他。

D大認為,「19 世紀初,曾經有一度乘馬車的人看不起開汽車的人;2007 年,第一支 iPhone 剛問世時,它的觸控螢幕也遭受到同業譏笑⋯⋯」,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典範轉移,遲早會把人們推向前面,不管他們願不願意。

那些先知道的人,擁抱開放心態可以吃到早期紅利;至於後來被迫改變的人,往往銜接不順暢,而被趨勢洪流給沖刷下來。

7. 你會怎麼對一個加密貨幣小白介紹Web3?

D大打算使用類比法,例如大家應該都聽説過,比特幣是數位黃金、去中心化的貨幣。

「我會覺得 Web3 是去中心化的科技公司集合體(Google、Meta、Amazon⋯⋯),這些科技巨頭轉化為全民經營與參與。」D大說道。

 

8. 先前馬斯克曾表態對 Web3 嗤之以鼻,那麼你是如何看待 Web3 的發展?

D大先是反問主持人 @雨果.Hugo 對於「巴菲特也斥罵比特幣」怎麼看待?

【雨果 🙋 IMO】

巴菲特貴為股市大佬,想必是衡量完「利弊得失」後才說出這種話。\

【D大 🙋 IMO】

全球股票市值中有很高比例與巴菲特有關,基於這番考量,若放任比特幣大鳴大放,而不予以遏抑,這些原本待在股市裡的資金就容易外流到幣市。

一切都是「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使然。

拉回原本的問題,如果特斯拉的「中心化數據」所有權(開發自駕系統需要餵食 AI 很多數據做分析與訓練)因為 Web3 浪潮,哪一天被主張索討歸還、被要求開放共享,這會侵害馬斯克的「既得利益」,自然不希望這些資源和權利下放。

【雨果 🙋 IMO】

這麼說來,大老們這些反對言論,是另一種切角,坐實了他們對 Web3 的不容小覷。

9. 未來,你看好哪些 Web3 技術的發展?

  1. 區塊鏈
    人們會意識到「避免中心化巨頭把自己的數位身分和資料產權給剝奪走」這件事有多重要。

  2. AI
    AI 技術也會滲透到 Web3 世界,協助人們更效率地分析數據,做出更好的決策。

  3. AR 和 VR
    從真實世界走進元宇宙,中間需要一個載體。

10. 如果要推薦一本書給你的粉絲,讓他們在思維能受到衝撞產生新的想法,會是哪本書?

D大推薦也是比特幣早期 OG 的李笑來所著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他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是:

  • 建立「元認知」的能力一件事情發生,不同人產生不同的觀點,而「元認知」告訴你為什麼會有這些觀點產生、這些觀點怎麼樣形成的⋯⋯怎麼認知你的認知。\

  • 和台灣書市相比,對岸的雞湯類型書籍是比較少的。每每開卷,多半可以學到一些實打實的心法或應用,重新刷新了對各種面向的認知。\

  • 外面的資訊很複雜,不要被「一波流」帶走,接收完資訊,不管是 KOL 的觀點/書籍上的知識,都要經過自己的梳理而得到想法。

【雨果 🙋 IMO】

這書給我的感覺,像是從更高的視角去俯瞰一件事情。

11. 創作者追求的除了流暢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清晰的觀點與洞見,當你在寫文章時,你是如何去發展觀點與洞見?

D大創作的主題以投資類居多,具有強烈的「方向性」,希望讀者閱聽完後能有明確的前進動力,知道自己要去到什麼地方。例如,讀完這篇文章的新手小白,從此更有興趣投資比特幣。

所以 D大會試著揣摩這些「受眾的心情」,也想起 7 年前的自己遇到了哪些痛點⋯⋯以這樣的切入點下去書寫並加入自己的 Know-How。


Subscribe to 創作者經濟IM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