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尴尬
June 1st, 2022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糊涂”,从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

   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携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被搞得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赖莎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一番话真是两全其美,既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也缓解了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

  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在本例的交际场景中,交际的局外人——苏联保安人员出现了,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破坏了戈尔巴乔夫同美国市民的正常交际活动,使局面窘迫难堪。幸亏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十分机智,适时地使用了故意曲解的技巧,把保安人员的举动解释为“请美国人握手”。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文革”期间,一位农民在傍晚行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桥上经过,向下警觉并不客气地问道:“什么船?”农民不动声色地答道:“水泥船。”那个干部又问:“干什么的?”农民仍从容地答道:“行船的。”旁边的人听罢,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段对话中,问者带有责问甚至审问口气的两句问话,被答话者巧妙地岔开,使问话的人非常尴尬。按理讲,行船的农民是了解问话的用意的,所谓“什么船”,是问装的是什么东西,绝不是问船的质地。而他却有意岔开去,使问的人不好再问。所谓“干什么的”,是问行船去做什么事的,而不是明知故问行船与否。农民又以没有提供任何话语信息的“行船的”岔开去,这就让干部的两次问话两次落空,等于白问。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农民对某些干部和政策的一种不满与排斥情绪。
Subscribe to 牙雨季僧徒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牙雨季僧徒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