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消遣是黄昏:古典诗词为何爱用“黄昏”意象?
August 24th, 2022

“意象”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所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黄昏”这一意象可以说受到许多著名诗人的青睐,而这一意象又可以以“落日”“余晖”“夕阳”“斜照”“ 残阳”“ 斜辉”“日暮” 等形式出现。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想起许多与此相关的诗句了。那么,古人在诗词中频繁使用“黄昏”这一意象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呢?下面,笔者稍作分析。

**首先,**古老的中华民族拥有古老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特点,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周代分封诸侯更是奠定了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和政治等级制度的融合为纽带的上下相维、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深受此种文明影响的人们崇尚血缘伦理、执着于安居乐业,所以,人们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型的生产方式,黄昏的到来标志着活动了一天的人们将从动态活跃走向静止憩息,亲人团聚更是成为这一时刻重要的主题,家人在外不能团聚是古诗词中更普遍的现象。

黄昏时表达对家人的盼望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到了黄昏,鸡牛羊都知道回窝,而远行的人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司马相如《长门赋》),失宠的陈皇后依然对青梅竹马的武帝抱有幻想;黄昏中哀怨的陈皇后似乎成了后世无数宫中悲剧命运女子的知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在《春怨》中将宫中女人的可悲可叹在寥寥数语中写尽。

除了女子思念丈夫,在外的游子同样会容易在黄昏时思念家乡。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卷五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对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时最容易触动思乡思亲之情。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黄昏时分配上萧瑟的秋天,把游子的那一缕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又如“日暮江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很坦诚地表现诗人在黄昏时分倍感孤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时此刻, 黄昏落日给人的又是如此温暖的情意。

**其次,**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古人的婚姻嫁娶往往选择在黄昏时。上古时代的民众即将男女婚嫁时间订于黄昏,并以此为 “礼”规范后世。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说:“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而婚俗与男女交往风习紧密相连,所以黄昏意象体现的情感倾向长期深植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所以,黄昏在古人的心理意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中借男子口吻说“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表现男子殷切期盼黄昏时分的约会。与此相反地,婚嫁不合,约会不顺的情况下,黄昏时分让人触景生情、更生悲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不见去年人”才会“泪湿春衫袖”。可见,这些诗词都是很讲究的。

**再者,**从生理方面看,昼夜交替时分,夕阳西下、夜幕升起,入眼之物皆成冷色低调,这样,人就会容易产生一种生理特殊性,人的情绪也会因此而波动。不仅是眼睛感觉到这种变化,《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伦》中有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 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密切相关,阳气从早晨开始生发,到中午时最为隆盛;而随着太阳西下,阳气会逐渐潜藏于里。而生理的变化会很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黄昏时分人的情绪不稳定、容易感伤实在不是没缘由的矫情啊。“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敏感公子贾宝玉如是说。

李清照更是擅长使用黄昏意象的大家,她不同时期的心情都可以借黄昏表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记载的是无忧无虑时期的欢乐游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多愁善感的闺阁女子在黄昏时分思念丈夫、借酒消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风雨飘摇的现世中更觉凄凉。

**最后,**从时间意义说,黄昏是昼夜交替的时分,意味着时间的消逝,由此引发诗人慨叹生命易逝、人生苦短。更有甚者,在时间的长河里穿透过去和现在、怀古咏史。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先秦时期的屈原就已经洞悉到时光飞逝而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带给人的焦虑;“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鲍照《拟行路难》其五)诗人从黄昏之际的日复一日的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看出了生命的非永恒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表面上是诗人对那一缕美丽的夕阳的挽留,但也是对即将坍塌的晚唐的一种命运预示;杜甫也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来引导人们探寻历史的沧桑巨变,感受那份沉重。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黄昏时分多半与感伤这一情绪相连。倒也不尽然,比如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不仅在常见的悲秋诗句中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另辟蹊径;面对黄昏也会说“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天生乐天派的刘诗人总是一副“谁能耐我何”的姿态。毕竟,除却那些人为的感情因素,“黄昏”本质上还是一个审美对象,而美好的东西一定可以给人以积极的力量。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黄昏这一意象在无数诗人笔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正如傅道彬先生说:“时间意义的悲凉和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 。”黄昏这一意象已经渗透入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层,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前代诗人们爱使用这一意象,它也将会拥有更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Subscribe to Salt Air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Salt Air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