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冲浪|一切都是叙事。

三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本来也想要写些什么,连标题都有想好。但是又总觉得无论写什么好像也都是对真相的某种「误解」而已,最后也就作罢。

但自十月以来,发现关注很长时间的「榜样级别人物」都在研究web 3.0的时候,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也开始了web 3.0的旅程,到现在也有几个月在web 3.0冲浪了,抑制不住的表达欲总要有个出口,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算是送给自己31岁的礼物,也算是记录下冲浪的一些有感。

「虚构与虚拟」

先说虚构。

看了一份清华大学的「元宇宙」发展报告,里面写到「现实世界是唯一的,它只能「是其所是」,但意义只有在比较中才浮现,「只活一次等于没活」。而虚构世界可以「是其所不是」,从而挖掘出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虚构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虚构」在汉语中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存在决定思维,人的想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是没有办法靠想象构筑出认知以外的事物的。

这让我联想到博尔赫斯「探讨别集」中有一篇叫「天地创造和菲·亨·高斯」,文中提到拉斐尔·砍西诺斯-阿森斯的「犹太教典选」开头几页中出现过那句古老的箴言说:那只是第一夜,但一系列的世纪已经先它而过去。

在埃德蒙·戈斯的「逻辑学」一书关于偶然性法则一章中,约翰·斯图尔特·米尔论证说,宇宙在任何一个瞬间的状态是其前一个状态的结果,只要有无限的智能就足以通过全面了解一个瞬间而了解宇宙的过去和将来的历史。(还有布朗基呀,尼采呀,毕达哥拉斯呀!他们也论证过,任何状态的重复均包孕着所有其他状态的重复,并使宇宙的历史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的系列。)

如若是这样,那可否大胆假设,「元宇宙」这个当下的新故事其实已在历史长河的某个时刻发生且不止发生过一次了,所有的当下被认为是「虚构」的事物都只是过去的一种重复而已,它被某些更明「真相」的人从「云端」下载后,为大众编造了一个「你以为从未出现过的叙事逻辑」。

再来说虚拟。

这份报告对虚拟有这样一段阐述,「若虚构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 — 人在现实世界所缺失的将努力在虚拟世界进行补偿;在有可能的时候,他会在现实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中的补偿。基于这样的「虚拟现实补偿论」,假定一个文明为了得到补偿而创造虚拟世界的冲动是永恒的,那么在长时段的发展中就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个虚拟世界,其自身所处的世界也极有可能是上层设计者打造的。这就是Nick Bostrom、Elon Musk等人相信的「世界模拟」论。」

而在认知上,各层级之间具有由上而下的单向性。例如,人类对现实世界「universe」的认知,只能接受一系列任意「arbitrary」的物理常数设定而不知其所以然,元宇宙中的虚拟人对于人类所设定的各种规则也只能被动接受,在补偿上,各层级之间具有由下而上的单向性。

Elon Musk说,「从统计学角度看,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很有可能存在一个文明,而且他们找到了非常可信的模拟方法。这种情况一旦存在,那么他们建立自己的虚拟多重空间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那么,「虚拟」的元宇宙就像是在「虚构」这个叙事逻辑中扮演着「场景应用」的角色,一直在满足着人类「永恒的创世冲动」。

「一切都是叙事」

这几个月的web 3.0冲浪,看了这么多由代码组成的看似虚幻却又那么宏大的新故事后,我开始对叙事这个概念和叙事的背后逻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我去回看了许知远采访赫拉利的那一集「十三邀」,赫拉利说,「如果你忘了人类是动物,你就永远无法了解人性,你也无法理解历史,但我的优势是,我还能看到虚构故事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战争、国家、经济,它们全部由人类虚构的故事产生,如果你不认真看待虚构故事,你就无法理解人类。」

而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也有这样的一段 — —

「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人类自己发明并相互讲述的故事里,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这些都只存在于人类的共同想象里。」

那,一切都是叙事,一切都是故事。

我来虚构一个故事,让你相信。

但是没办法,人类真的是不仅喜欢讲故事还喜欢听故事,然后还会选择他们愿意相信的故事去相信。

而我选择相信web 3.0这个故事。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带着高度神秘感又充满无限可能的「美丽新世界」,未知给人恐惧的同时也令人兴奋。

从区块链到DeFi(虽然我理解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到NFT(非同质代币)再到DAO(去中心化组织),这一切都那么崭新又生机勃勃,它们一同将现在的世界运行规律完全打破,带着叛逆而自信的姿态,颠覆吞噬着以往的叙事逻辑。

虽然当我记下一串串冗长的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助记词、公钥、秘钥、钱包路径时,会有种「世界被代码淹没」的感觉,但是我仍相信它不只是泡沫和所谓的金融骗局那么简单。

这一切的坚定感是在我看到「无聊猿」这个NFT的一些更深入的资料的时候。

文章作者说,「前几天他在Cionbase里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在社交分类里面将无聊猿游艇俱乐部当作是头部DAO推荐,一群买了猴子头像的人为什么能被列为是顶级的DAO燃起了他强烈的兴趣」,这也燃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文章接下来说,「虽然「无聊猿」火得有些意外,但却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开创了新的开放品牌时代。怎么理解开放品牌呢?简答来说就是一个人买了无聊猿NFT后,不仅仅是买了一幅作品,而是获得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俱乐部的门票,同时拿到了自己这只猴子IP的全部商业使用权。

这意味着一个人购买了这个NFT后,可以使用这个形象放在任何商业场景上使用,并可以做对外授权和二次创作,尽管每个猴子形象独一无二,但是大家在同一个社区共享同一个大的底层IP。消费者不再是消费者,而是变成了参与者和所有者。」

读到这里,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未来已来。不谈虚的,相比于以往品牌不允许知识产权流通的情况,无聊猿确实已经开启了不同于以往的品牌IP的叙事逻辑,它开放且流动,悄然地诉说着玩法的转变。

而当你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后,你会发现这也仅仅只是「无聊猿」这个NFT价值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对于任何一种技术的变革,过于着急地表达主观想法未免都太过轻浮,而且在大的变革面前,绝大多人只会被裹挟向前,我也在想,在web 3.0这个颠覆性的宏大叙事面前,如何自处呢?

我愿相信赫拉利说过的这句,「你应该寻找关于自己的真相,对个人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真实地认知自己」。

「相信与共识」

我在2020年初的时候,开始在手机上「挖」派币。所谓的「挖」是每24小时点亮一下手机上的绿色按钮,币的数量就会以派币的算法逻辑增长起来。

那时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们点的不只是币,而是一种共识。

当一个人的相信逐渐演变成群体的相信之后,共识就诞生了。

而目前每一个在研究、在构筑、在冲浪web 3.0的个体都已经正在用「信」和「念」拼合着新的价值共识。

并且这样的价值体系是无法用「非对即错」这样的二元对立论来评价的,它只是就这样发生了。

若再大胆一些,不谈技术要怎么实现,就谈点虚的,当所有人都完全相信web 3.0这个虚构的故事后,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叙事。

我们都在故事途中。

Subscribe to Alice Peng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