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Crypto Coven:NFT=消费品+图腾

Crypto Coven (加密女巫)是在2021年万圣节之夜开始发售的一组NFT。这组近一万张女巫头像,都是基于特征元素进行随机生成的图片,没有一张是相同的。她们有的是猫眼,有的有面纱,或是先知,或是巫师,组合成了风格各异的女性形象。

女巫的创作者是两个科技行业的业余艺术家。从去年十一月发售以来,团队几乎没有为coven做任何市场营销,更没有明星合作曝光。

但这样一个佛系的项目却逐渐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成员,现在在discord社区中已经有6000多人。很多粉丝在twitter上称“这是我见过氛围最好的社区”,还有人爱女巫爱到自发模仿图片的发型、首饰,自发地制作周边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宣传……

不少明星和东西方KOL也逐渐加入女巫家族,包括破产姐妹的主演 Kat Dennings和扎克伯格的姐姐Randi Zuckerberg,都一度换上了女巫头像。

女巫也逐渐出圈,2月中旬受到了知名媒体Business Insider的关注和报道,一些圈内人甚至认为女巫有希望成为下一个BAYC。

图:社交媒体上“crypto coven”的话题热度随时间变化
图:社交媒体上“crypto coven”的话题热度随时间变化

如此暴涨的热情和知名度自然也让女巫NFT的价格不断攀升。去年,女巫的发售价格仅为0.07ETH(约200美元),而现在在二级交易市场opensea上,女巫的地板价(最低价格)大约价值1.5ETH(约4000美元),三个多月以来已经在opensea上达成了7400ETH(约2千万美元)的交易总量。

那么,Coven成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就将从复盘Coven说起,谈一谈女性赛道的NFT,以及关于NFT社区共识的社会学理解。

Coven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它的女性风格,而这要从它的两个女创始人说起。

去年夏天,Coven的设计者Aletheia 和 Nyx关注到了NFT数字艺术。她们非常感兴趣,但找不到一个能够表现像她们一样的女性科技从业者的NFT项目。基于这个契机,她们决定自己画一个——于是就有了女巫系列。

这样的市场空白背后是加密领域中不平等的性别结构。

在整个加密市场中,男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Business Insider 2021年10月的报道,比特币的交易员中只有15%是女性,以太坊投资者中女性的占比也仅12%。

NFT市场也是如此:无论买家还是创作者,参与NFT市场的女性数量都远远低于男性。根据艺术市场研究机构ArtTactic在2021年11月的调查报告,作为买家,数字艺术交易市场 Nifty Gateway上的女性用户仅占15%,而作为创作者,男性艺术家对NFT一级二级市场交易额的贡献高达77%。

“那里有种兄弟文化”,艺术收藏家Danielle Davis评价NFT市场,“商界女性能接触到的资源并不多。”

Beeple
Beeple

的确,无论是头像类NFT的BAYC还是艺术类NFT的Beeple,都是以男性为主要受众,充斥着明显的男性品味。

如果说NFT的价格直接反映了它在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那么F2Pool联合创始人神鱼曾给出的投资逻辑:“买男不买女,买白不买黑,买怪不买人”,就是白人男性在加密市场中的地位与财力的注脚。女人、黑人形象的NFT价格总是低于同类的男人和白人。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开始进入加密市场,这个投资逻辑正在被打破。

越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弱势群体,越是想要改变现状,而作为群体的共识和目标也越为明确和强烈。

第一个瞄准女性NFT赛道的是Fame Lady Squad(FLS)。2021年7月,FLS打着“首个女性虚拟人项目”的旗号进入NFT市场,几周内卖完了价值150万美元的NFT头像。然而不久后,网友扒出FLS的三个以女性名称命名的创始人实际上都是俄罗斯的男程序员——FLS女性主义的号召力瞬间瓦解,NFT的价格也随之暴跌。

不过无论如何,女性NFT赛道自此开始被发掘,一系列以女性主义为标签的NFT项目试图填补女性赛道的空白。

2021年11月发起的Women Rise项目就讲述了一个挑战web3男性权威的故事。当它的创始人、巴基斯坦裔的美国女性艺术家Maliha Abidi在纽约参加NFT活动的时候,第一句被人问到的就是:“你确定你来对地方了吗?”这让她深深意识到了加密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于是萌生了提升web3中女性地位和参与度的念头。而带有时尚和艺术属性的NFT,则是让女性进入加密领域的巧妙入口。

Women Rise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凝聚和代表科技行业和区块链领域女性的NFT社区,并且承诺将7.5%的收入捐给支持性别平等、女童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组织,包括Malala公益基金。Maliha Abidi还希望有一天能在虚拟世界中为女孩开设一所学校。

除Women Rise之外,女性主导的知名NFT项目还包括World of Women,Boss Beauties和Women and Weapons——仅从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它们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也因此号召了一批致力于弥合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NFT玩家。

从美术风格上看,这些项目的艺术风格也同样偏向于强调女性的力量感,而非选择迎合时尚、柔美的“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Crypto Chicks上挑嘴唇、表情狰狞,Women and Weapons的女人挥舞刀剑俯视着你,Boss Beauties像男性一样双手抱胸、展示着戒备和不耐烦的防御性姿态……种种细节都映射着她们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争夺权利的文化主张。

对比之下,Crypto Coven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最直观地,她比上述头像都好看。女巫更像是时尚杂志上的女明星——有着更精致的妆容和饰品,漂亮、自信、有魅力。

这显示出Crypto Coven选择了一条去政治化的道路。它不打着女权的旗号来号召女性,而是用艺术审美敲开了女性的消费市场。

在整体形象上,女巫迎合了女性消费的典型审美特征——有大波浪的头发、五颜六色的眼影,精致的面容,是会受男性欢迎的美丽形象。但在美貌之外,女巫还散发着魔法般的神秘魅力,彰显着不服从权威的叛逆感。

这种极强的叛逆性格归功于女巫在美术、文字上的细节设计,共同创造了属于Crypto Coven的独特女巫气质。头轻蔑地微偏,眼神自信、冷酷而不谄媚地直视前方;一些随机的细节——脸上的刺青、黑色的嘴唇、眼角的刀疤、鼻环和面纱、月牙饰品和一对犄角——都不是一个都市女郎在现实中呈现的形象,而是充满了越轨意味的个性朋克。

整体上的漂亮加上细节上的越轨,既让女性可以轻易投射自己对美丽的追求,又可以表达叛逆的情感——或许是自己不服从于主流价值观的另一面、也或许是反抗男性权威的女性意识觉醒,共同构成了独属于女巫的灵性。

女巫的气质恰好成为了web3女性一种矛盾的心理投射。

NFT作为一种有较高资金门槛和知识门槛的产品,领域内的女性参与者也大多高知且具备购买力。她们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在既有社会规则之下取得一定的成就,扮演着被期待的社会角色,但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压抑着想要反抗社会规则的内心冲动。

反映在NFT消费上,她们可能既钦慕向往美丽的容貌,又不甘于服从于社会构建和强加的审美。女巫既迷人又危险的气息完美地符合了这类人群的心理需求。

这就是Crypto Coven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恰逢其时地填补了女性NFT市场的空白,更在一众女权主义项目中选择了去政治化的姿态,毫不避讳爱美和打扮,既漂亮又叛逆不服从权威,撬开了女性市场的消费力量。不仅让女性NFT玩家像想买包包一样想要拥有它,女巫的购买者中还不乏被它的颜值圈粉的男性消费者。

女巫微妙地满足了web3女性的消费心理、实现了自我的投射,但由于没有了女性主义强意识形态的号召,这种微妙文化的建构更加离不开社区的运营和品牌的建设。

“Lore, not floor” (讨论故事传说,而不是NFT的价格)是女巫社区中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借鉴于另一个巫师类NFT项目Forgotten Runes Wizards Cult。

尽管NFT社区不可避免地和金钱绑定在一起,但女巫的运营者尽可能地压制社区中投机炒作的氛围,而专注于围绕女巫文化的氛围建构。例如,组织女巫们一起读科幻小说的读书会,为女巫们赠送情人节的专属NFT礼物等等。

在路线图中,项目方还称将会在Layer2上铸造更多女巫,让更多人有机会加入到社区中来——但更多的发展规划还是一片荒原,等待着女巫们的共建。

女巫们基于共同的品味、爱好而聚在一起。他们在线上自发地模仿女巫的装扮,参与社区活动和仪式,有时还会成为线下真实的朋友,聚餐聊天。

女巫的主创人员之一xuannu.eth解释了她的社区建设思路:不做营销反而是营销。她认同“建设品牌”而不是“增长黑客”的营销方式:增长黑客是刷单、白名单竞争、追逐流行趋势;而品牌是投资在有趣的活动设计和文化定调上,从而触达真正的目标人群。

尤其在女性风险偏好更小、投资更谨慎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以女性为目标用户的NFT项目而言,单纯的增长黑客、炒作营销一定不会吸引到想要的女性人群,而相反,重要的是对社区和品牌的建设,更加需要强大的文化和社区支撑。

NFT=消费品+图腾

女性美学的风格加上优质的社区建构——crypto coven是头像类NFT作为消费品和社区图腾的结合的典型代表。对于女性赛道而言,它证明了除了走女权主义强意识形态的道路之外,女性NFT还可以走审美和消费品路线,进而自下而上地生发社区共识和凝聚力。

1/ 消费品

作为消费品的NFT,让一张小图片被赋予了文化意义。

物品本身被人消费、进而占有,这其中的动力是自我的映射,人通过物品符号化地表达着自己的价值观。篮球迷、街头文化、女性主义……每个NFT项目都有自己的一套叙事和价值观,以此吸引着不同的消费趣味。

与此同时,在共享的一套NFT中,每个图片又基于算法生成而互不相同,产生了随机而微妙的个性化。这样的差异性更加激发人们在图片上进行自我的投射,与自己拥有的头像越来越“相看两不厌”、越看越像自己,甚至主动去模仿图片里的虚拟形象,像自己的女巫一样涂成蓝色指甲。

如果说线下的消费是以我为主体,进行符号化的表达,那么网络中的虚拟形象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消费的物品从符号变成了自我本身,符号和它附带的文化逐渐被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更进一步地,真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模糊,消费品从对外表达的符号,愈发成为对自我的建构。人和数字消费品之间相互模仿和相互塑造。

2/ 图腾

作为图腾的NFT,让人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熟人社区的存在。

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承诺之下,人们对技术信任的想象代替了传统的人际信任。全球范围内的陌生人基于同一套NFT的叙事而产生了亲密的共同感。如果运营得当的话,项目方会通过持续的互动、仪式、交换来建构社区的氛围,鼓励建设者和信仰者的参与,剔除炒作赚钱破坏氛围的人,从而让图腾笼罩在共同体的光辉之下。

建构社区的同时意味着与其他社区的区分和隔离。基于技术想象的NFT用风格和叙事区分出了不同兴趣品味的人,并且用无时空界限的网络和透明公开的链上数据,让文化和圈层传播得更广、更加可见。

共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被公开地、货币化地表现,也因此而更加强化了。成为一个为人称道的NFT社区成员,不仅意味着一定的财富(看价格就知道),还是圈内人脉、知识、信息的彰显(这样才能在早期加入社区、或者拿到白名单)。

NFT的社会性、区隔性,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NFT往往比FT(同质化代币)的炒作周期更短,更容易让人FOMO(Fear of missing out)。因为不仅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都被具像化地呈现在了去中心化的无限空间之中。

NFT是消费和社区的结合。表面上,NFT头像只是一张小图片,但它的价值实际上来自社会,来自文化。也正因如此,项目中投机的人越多,共同体的幻想越弱,那么在没有想象的社区里,小图片就真的只有小图片的价值。

参考资料:

Subscribe to yikiiiii.eth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