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会有怜悯之心

《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自私与怜悯>一节讲到:

如果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中都有一部分怜悯的成分,那余下的还有什么?叔本华的全部解答如下:

人的三种基本的伦理动机——自私、恶意和怜悯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大相径庭的比例存在。动机将根据这些比例作用于人并导致其行为。(《论道德的基础》,192)

自私是“巨大”而“自然的”:

每个个体,在一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中渺小得几乎为零,却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生存与福祉置于高于一切的优先位置。事实上,从自然的角度看,他准备为此牺牲一切;为了让他自己这沧海一粟活得稍长一点点,他愿意毁灭世界。这种倾向就是自私,它对于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第一卷,332)

自私如此高高地“凌驾于世界之上”(《论道德的基础》,132),以至于如果没有国家机器所代表的法律的制约,则个人将会卷入一场所有人之间的战争(《论道德的基础》,133)。这一切意味着以他人福祉为动机的行为应该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因其与我们的天性相左而不可能。叔本华不得不承认怜悯是伦理学的一个不解之谜。他唯一能说的就是怜悯是一种原始的反自私的特征,它作为纯粹的事实存在于我们身上。但怜悯何以能“居住于人性之中”(《论道德的基础》,149)却是一个深深的谜,因为人是对生命意志的天然自私的表达。

那么我来解释一下,人何以会有怜悯之心?有个成语叫,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并不是说真的兔子死了狐狸会悲伤,它的意思是比喻因同伴或同类的死亡而悲伤。人有怜悯之心,是因为他在同类身上看到有可能降落到自己身上的遭遇,他的想象力让他把自己代入到别人所遭遇的情境中,从而遭受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精神痛苦就导致怜悯心的产生,因他人的苦难而悲伤。这就像我们欣赏电影或文艺作品时,会把自己代入到某个角色中,与其同悲共喜,我们说这是因为我们有共情的能力,或者说代入他人角色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前提是人具有想象力。所以,人所怜悯的其实是想象中的自己。

读《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自私与怜悯>一节有感

2024年11月15日

Subscribe to 乌云盖雪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