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次亲身经验为例,浅谈危机公关之于 DAO 的意义
January 25th, 2024

写在前面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 Web3 也好还是加密行业也好,目前还是缺少一些反馈机制。我希望写下来的这篇东西可以引起部分人的思考,或许大家有类似的想法,但只是没有沟通的机会。对于文章涉及的组织,我并没有恶意抹黑的意思,仅做记录和陈述。


被黑确实会让心情很复杂,也确实会有丢人的感觉。但你需要明白被黑是 100% 普适现象,绝无例外。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也没必要觉得丢人就逃避遮掩。

被黑后,如果你仅仅需要对自己负责,那随意;如果你需要对一些人、不少人负责的话,一个透明开放的被黑处理态度及负责任做法就非常之关键了。虽然可能会引来嘲讽、质疑、甚至动辄说你在自导自演这起黑客事件。

一个透明开放且不断更新的被黑处理进度,再加上痛定思痛的引以为戒,你总会引来好运。你也可以这样认为:你的项目如果连知名度都没,谁去黑你?丢人的不是被黑,丢人的是:傲慢。

虽说被黑是 100% 普适现象,因为大量是小坑,踩踩小坑,加速成长,大坑还是得尽量避之。

——余弦

摘要

DAO 由于缺乏中心化领导,在紧急情况下响应不够迅速。

本人于某天发现自己资产因为某 DAO 官方链接被黑而被盗,向该 DAO 成员反馈该问题,但处理进度迟缓。后得知其实在本人之前就有人已经因为该链接资产被盗,也与该 DAO 成员反馈过,但相关原因当时并未得到重视和追查,导致后续依旧有人因此遭受损失。但其实,如果响应迅速(哪怕及时发个通告警示)的话,后面的损失一定程度可以避免。

通常意义上,目前对于危机公关处理的时间有好几个说法,有黄金四小时、八小时、24小时、72小时。但综合来看,最多不会超过 72小时,也就是三天的时间。假设一件突发事件在三天之内,品牌方对外没有一个明确的说话,往往会造成谣言愈演愈烈,伤害其在大众心里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短期来看或许不致命,但它带来的是长期且综合性的影响,一旦之后相关事件再次出现,且品牌方依旧没有良好的应对方式,那么玩完是迟早的事,比如 Arthur Andersen,曾经是一家曾经享有盛誉的会计和咨询公司,作为 Enron 的审计师,在 Enron 的财务舞弊丑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被指控帮助 Enron 掩盖财务问题,并销毁相关文件。在 Enron 丑闻爆发后,Arthur Andersen 未能有效地处理危机,未能及时公开透明地处理其在丑闻中的角色,并未能采取足够的措施恢复其专业声誉。随着调查的深入,Arthur Andersen 的声誉持续受损,客户和员工纷纷离去。其危机公关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衰败。最终,2002年,Arthur Andersen 因妨碍司法公正被判有罪,这导致其失去了审计许可,事实上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结束。虽然后来这个判决被推翻,但公司已无法恢复。

有效的危机公关对于传统的公司是重要,那么对于 DAO 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想为什么传统的公司要重视危机公关?除了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以外,尤其是当环境问题、消费者安全等方面的疏忽造成的丑闻,公司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监管处罚。根本来说,是因为市场的竞争,让传统的公司想要通过这样的行为挽留、吸引消费者,获取和保持市场份额。

然而,至少对于 DAO 而言,这两个理由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

一方面,就法律层面而言,尽管目前少数地区已经将 DAO 划分在立法范围之内(如美国的怀俄明州,已经开始尝试制定特定的法律来认可和规范 DAO,可能提供了关于如何处理 DAO 成员的责任和权利的指导),但是绝大部分的 DAO 依旧处于法外地带。

另一方面,从 DAO 的成员构成来说,DAO 并不存在市场竞争。其一,是因为 DAO 的参与者可以同时在多个 DAO 里担任不同的角色,与传统的公司不一样的是,作为公司雇员,公司买断了你所拥有的时间,甚至是所处的空间,你只能为它工作。而在 DAO 里的成员,本质上是自由人,你可以随意分配的时间和空间。其二,协作和共享资源本就是 DAO 的特色。与传统公司竞争市场份额不同,DAO 成员之间更多地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和集体智慧来实现共同目标。在 DAO 中,参与者可以跨多个项目和组织合作,这种模式鼓励了一种非零和的思维方式,即一个 DAO 的成功不必以牺牲另一个 DAO 的利益为代价。

既然如此,那 DAO 还需要重视危机公关吗?

当然,并且像传统公司一样重视危机公关应该是 DAO 治理要点之一,因为这是难能可贵的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具体的治理方向直接可以问 ChatGPT 老师,作为 DAO,可以没钱没人,但我认为两点尤其重要:

  1. 勇气和真诚,正视而非逃避,具体表现为对事情的态度、信息的及时同步、实际的行动等;

  2. 信任和尊重,与相关当事人保持友好的沟通非常必要

其实我关注那个 DAO 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很强的加入愿望。正巧那天来到了线下活动,所以开始了解,也花了真金白银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做出正式了解的决定。一切都是从官方给的渠道进入,同时依旧保持警惕,并没有丢失「Don’t trust,verify.」的意识。但即便如此,隔了一周后发现资产被盗了,找了安全专家做了链上数据分析,源头即是该官方 Discord 链接。

我理解 DAO 的去中心化和分散,所以我阐述了我的遭遇,并尽可能提供我的建议和追查方向,默默等待,希望我的反馈得到重视,该 DAO 的相关成员和负责人可以给我对于该事件的一个说法。

事实上在我反映之前已经有其他受害人向他们反馈,但他们当时并未找人追查源头并立刻下架被黑链接,但是让我逐渐生气的是,我们的沟通过程里,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实际行动,尽管口头表示「我们会调查」:

  1. 信息的不同步

    1. 陆续找了该 DAO 的一个管事成员、账号负责人、创始人

    2. 管事成员只负责把他们内部协商的结果丢给我,但具体这个内容是否是他们一致表决的结果,还是敷衍的回应,我无法得知;

    3. 创始人一开始不知此事,让我去找账号负责人,后来由于账号负责人经常不回我消息,我又去找创始人,创始人提出友情补贴我补分资金后会去追查此事,但之后就杳无音讯,信息不再回复;

    4. 账号负责人接收到我的反馈和诉求后,只说会重视相关的安全事件,但后续也并未主动更新进度,我主动问询,回复时间也极长,后来干脆没有回复。

  2. 回应的骚操作

    1. 该 DAO 后续修改并锁定被黑链接后像是突然翻脸不认人,我联系的该 DAO 成员突然甩了我一系列的链接,并附「只有以下链接才是 XXXDAO 官方链接」,其中独独没有我反馈的他们的 Notion 链接,尽管他们这个 Notion 链接还在他们官方公众号每篇文章底下,掩耳盗铃之举;

    2. 除了甩我的一系列链接以外,并甩我该 DAO 不愿赔偿相关损失的三点理由:

      1. 该 DAO 本身也声誉受损,也是受害者

      2. 社区共识是倾向 可以帮助社区成员联系Web3安全公司,比如厦门慢雾,浙大的BlockSec等向黑客追回被盗

      3. 社区金库不兜底,一这里本来就是黑暗森林,二无法鉴别黑客也点一下盗链,过来说自己被盗了,无法判断

    3. 该 DAO 成员告知我这是社区大会表决的结果,并认为「这很 DAO」,我表示质疑后给了我一个他们已经结束的社区大会的链接,在我不解后告知我他们每周日都有社区大会,如果我有问题,可以自行去参加

在上述期间,从受害者角度而言,我遭受损失的部分原因是该 DAO 官方链接,该 DAO 负有责任。但从整体沟通主观感受来说,我认为该 DAO 并没有体现出对该事件的重视,并且在此过程里,我觉得我没有得到尊重。客观上,该 DAO 的信息披露、行动和结果,也并未有什么实质性的呈现。

作为一个 DAO 治理早期探索者,因为该 DAO 蒙受损失的受害者,以及对于他们危机处理方式感到不解者,苦于得不到有效回复,我主动参与了他们社区大会并直接提出我的问题,要他们做一个明确的回复。

这系列的感受,我确信该 DAO 的治理机制也逃不开陷入愈发繁杂、教条怪圈的宿命,即便它外包装看起来非常完美,叙事宏大。我做了这个拿鞭子的人,驱使他们形成对该事件的共识。至少我认为一个要做出点成绩来的 DAO,有效的危机公关是无法逃避的课题,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有效途径,在黑暗丛林里,尤是。

曾经和一些刚接触 DAO 的新人聊过,部分反馈参与过 DAO 治理最大的感受就是 —— 一直在投票。没错,因为 DAO 所提倡的去中心化的方式,现有的决策方式最多地表现为大家一起投票决定,只是具体投票通过的衡量标准、能参与投票的具体的人、怎么投票每个 DAO 不尽相同。暂且不论它究竟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公平,还是仅仅表现形式上的公平。拿我的例子来说,

从我开始向那个 DAO 提出赔偿,他们开始讨论、投票,看似很讲究公平、透明的流程,但其实对于受害者来说,你能获得的数值其实早就已经被明码标好了。因为现有 DAO 的投票机制看的是投票数量,遵循的是大部分人的意愿,但是这大部分人,未必就代表真理。 假设你是这个 DAO 的成员,新进入这个 DAO 的成员因为这个 DAO 的官方链接被黑,哪怕 TA 对这个链接产生过怀疑而最终因为相信这个 DAO 才点了「确认」造成财产损失,当下几个赔偿选项里,你会选择哪一个呢?100% 的赔偿? 50%的赔偿?不赔偿?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中间。事实也是如此,不是所有人都会认真去看提案内容,也不是所有人都掌握同等的信息(就像一部分投票者认为,我与其他受害人遭受损失是我们的自我安全意识不够,不关该 DAO 的事,尽管我们在提案里已经明确说明是从官方提供的链接里进入,并且并不是没有风险意识,只是出于对该组织的信任才有了后续的情况)。

光从这点来看,DAO 难以有变革生产力的力量,它有辅助性但不具备主导性。

以及,我认为 DAO 的生长应该是:向死而生。DAO 是由共识组成的,一个 DAO 究竟要走多远,拥有什么样的格局和定位,在最初基本上就已经被定好,后续的发展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完善和更新。从我自身将近五年在 DAO 里参与的协作感受是:DAO 有其魅力所在,区别与传统公司和组织 —— 它是先有的共识,再有的组织,而一旦共识破碎,组织基本也无意义。但这并不是一场悲剧。相反,强行拖着破碎的组织再去寻找共识,才是一场浪费时间的镜花水月。

提到共识,是因为很想强调 DAO 的核心是人,而非运行的机制。我见到的很多在探索 DAO 的模式的组织,很多陷入了为治理治理,为机制而机制的怪圈里。但我觉得 DAO 最重要的是因为要关注「人」,建立信任。在这片黑暗丛林里,DAO 如何建立对内和对外的信任呢?重视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建立好反馈机制,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Subscribe to Purple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Nft graphic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Purple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