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来讲:
Mirror用一种去中心化的协作方式重塑了我们表达和分享的方式,
并将我们表达和分享的内容赋予了经济价值。
团队的创始人虽然自称是写作者,但却意在改变整个传统的交流模式。
Mirror 的创建者 Denis Nazarov 之前是 a16z crypto 的合伙人。目前他已经离开这家硅谷风投巨擘,全心投入 Mirror 这个实验。
Mirror 的创新点在于,结合 DAO、Web3、NFT 所构建的所有权经济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套众筹工具集,解决创作者「赚不到钱,无法通过内容的价值变现」难题。不仅如此,早期投资者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敏锐嗅觉挣取内容在未来的收益。
3. 插入模块
为便捷地创建一个媒体或经济模块,首先需要点击进入你的文章,将鼠标放在你想添加模块的地方。接下来,点击工具栏的「模块」区域,快捷键为「⌘+/」。模块菜单将会弹出并显示所有可用的模块。选择一个模块后会提示你填写更多信息。当你完成并确认信息后,即可将该模块插入你的文章中。
在推出 Mirror 之前,创始人 Denis Nazarov 已经在该方向上进行了不少的技术实践。2020 年年初,当时还在 a16z crypto 出任合伙人的 Denis Nazarov 推出了基于 Arweave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平台 FEEDweave,尝试在区块链生态系统中进行「数据乐高」的开发测试。
当时,他利用 Arweave 区块链来实验结构化的文件存储方式,将社交平台组成要素分拆成可供 DApp 开发者灵活使用的 Widget,从而为开发人员提供包括新闻源、社交图谱关系、评论、列表算法、声誉系统等组件,让「数据乐高」任意组合成为可能。比如,开发者可通过集成微应用程序「社交图谱」让用户彼此关注,同时,开发者还可以充分利用 Arweave 上其他应用的社交关系图谱的网络效应。开发者可直接集成「arweave-id」,而非重新开发一套身份系统。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因此默认情况下用户无法编辑帖子,而须使用类似于 git 的 diff 操作来实现编辑,未来可能会通过叫做「diff-edit」的微应用实现编辑。
FEEDweave 的实验为 Denis Nazarov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影响也促成了 Mirror 的技术构架选择。
在内容存储方面,Mirror 使用了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协议 Arweave 存储数据,实现了永久存储,包括创作者发布的内容及其所有相关更改、验证作者身份真实性所需的所有信息。Arweave 不仅提供永久性的数据存储功能,而且只需在第一次上传时支付一次费用。Mirror 的每个博客帖子的存储费用仅约为 0.00005 AR,当前价值约合 0.000249 美元。
Mirror 还集成了去中心化域名服务 ENS 实现创作者确权,每一个作者博客域名都需绑定自己的 ENS 域名,并生成一个由 ENS 域名打头的 mirror.xyz 子域名作为自己内容发布平台主页。该域名的所有者在注册时需销毁一枚邀请代币「WRITE」来声明该域名的所有权。
内容发布后由用户使用密钥签名确认。Mirror 发布了一款连结客户端和协议的后端 API 网关,允许用户在发布到 Arweave 之前进行签名验证,或者自己为 Arweave 内容付费,并以极快的响应时间缓存条目内容。
Mirror 上发布的每一篇内容都有著作权声明,以证明某个条目的所有权,并会以结构性数据(比如 JSON Object)呈现。此外,创作的内容还会引发评论,即用户生成的内容。
「盖章」确认后的内容会以「Arweave 交易 ID」、「贡献者以太坊地址」和「内容摘要」三种元数据显示在该内容页面底部。所有信息都可在区块链上公开查看,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验证一个内容条目是否由特定的以太坊账户编写。所有发布的条目和每一次内容更改都需经由用户使用签名密钥进行签名,然后发布至 Arweave 上存储数据。该密钥对不包含任何直接的经济价值。
此外,Mirror 严格遵循「绝对不在浏览器中直接存储用户的以太坊私钥」,避免安全和隐私隐患。
由于 Mirror 支持基于密钥和签名的授权模型,这种原生身份验证方式带来了额外的好处,即无需使用电子邮件即可完成注册和恢复内容等操作。
Mirror 的后端采用 Rust 语言编写,以便未来更方便集成二层扩容方案。
从产品形态上看,Mirror 平台是一个针对单篇内容的众筹平台,和主流的内容发布平台不同,Mirror 是 Web 3 原生内容发布平台,这意味着自诞生起,Mirror 就绑定了价值属性,在上面发布的数字内容通过 NFT 代币化被赋予了价值,并可通过众筹的方式将单篇内容的所有权出售给多名投资者。
可以说,围绕 Mirror 上的单篇文章形成了一个个利益相关的小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其中,创作者作为内容生产者,通过 ENS 身份系统和内容进行绑定。当发布文章时,创作者需通过签名密钥登录获得写作权限、发布内容和进行数据确认;创作者通过发布内容众筹挣取启动资金,并保留部分的 NFT 份额,投资者则通过投资 NFT 持有文章部分所有权,而每一次 NFT 的转手都可为整个代币持有人带来一定比例的收益,包括作者和 NFT 持有人。
文章的作者可以为他的文章铸造一枚NFT, 发起众筹,众筹者获得NFT部分所有权。写作者可以卖出部分NFT或者部分资金支持协作,当作品成功后,众筹者可以获得众筹资金相匹配的收益,例如版税。(NFT合约中可以规定转手费,每转手一次,购买者付出一定费用,这些费用会按比例分给众筹者)
为了社区的健康发展,虽然每个人都能在Mirror上进行创作,但要真正成为社区一员,并拥有一个叫「xxx.mirror.xyz」的域名,则需要通过投票产生。项目方通过治理通证**$WRITE**来实现这种运营设想。
具体来讲,每个注册用户都能获得价值0.01美金的**$WRITE,这个$WRITE可以用于投票,并按照持有金额的1000倍计算权重。当你拿到价值1美金的$WRITE,**你就可以开始申请自己域名并成为真正的社区一员。有DAO中的成员审核,通过后才会吸纳为会员。
这样就保证了Mirror中创作者的质量。也避免了以前的去中心化内容创作平台,点赞,转发等行为都会获得奖励的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即在这样的平台上为了获得收益,滥发垃圾内容,刷点赞量和转发量的问题。
$WRITE 可以通过空投和参加治理活动获得。
门槛不高,社区似乎满足于做一款去中心化内容创作平台,似乎没有更大的计划
从技术角度看,Mirror是基于AR的平台,但其大的文件(视频或者图片)等等并没有传到AR,而是上传到了自己的服务器。
内容于确权的NFT相分离,文章内容存储在AR上,而NFT存储在以太坊中
存储的成本目前由项目方补贴。如果用户的文章更长,修改保存的次数更多,Mirror 支付的相应补贴成本也会越高。在失去了通过经济机制对用户存储进行调节的手段后,必然需要采取一些行政上的限制措施,防止恶意用户利用免费漏洞对 Mirror 平台进行攻击。因此 Mirror 不太可能做到完全的开放,会在机制上有一些限制措施(如字数上限等)
目前由 Mirror 官方设计的激励机制,依然将用户铸造的 NFT 视为收藏品进行处理。作者的最终激励大小与文章的 NFT 收藏次数直接相关。不同于目前经过验证的以流量变现进行激励,或依据文章内容质量进行激励(如论文引用量)等方式,Mirror 采用了收藏品的逻辑激励创作者。然而这种模式尚未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其能否支持平台未来的大规模使用,可能还需要不断地试错与调整。
缺少内容索引与流量入口。许多人使用 Mirror 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发布在 Mirror 上的优质文章?当前的 Mirror 更像一个原始的数据库,作者依然需要依赖其他平台如 Twitter 对文章进行分发与导流。Mirror 目前还缺少一个聚合内容的优质前端,当然,这个工作或许可以依靠 web3 的方式,由社区逐渐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