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weave 活动总结

接了一个活儿

两个月前的 6 月 8 日,Arweave Oasis 创始人 Gerry 找到赋闲在家的我,因为 AO 在今年 6 月初刚刚发布,急需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来丰富生态,所以 Gerry 希望我能帮助他举办 AR&AO 亚洲行系列活动。我们在 imToken 共事多年,配合默契,而我在 2017 年就开始举办区块链全国行线下活动,经验丰富,便答应下来。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系列活动,重新了解并学习区块链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行业。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活动体验

大陆内,我们选择了上海、杭州、北京和深圳四个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曾是区块链发展的热土,拥有优秀的开发者群体。我怀着好奇的心态,再次踏上这些城市的土地举办活动,感叹物是人非的同时,也猜测这些城市的区块链受众现状。

上海,更多的项目方

7 月 20 日,第一场活动在上海举办。按照常规活动形式,上半场是分享,下半场是圆桌讨论。很多项目方朋友参与了此次活动,包括 Permaswap 的 Young,Apus Network 的 Jason,Keystone 的 Lixin,PADO Labs 的 Fubiao 和 IOSG 的 Manie。此外,我还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和熟悉的项目方,比如梧桐区块链的 Tina,imToken 的老同事 Zoe,以及 ChainFeed 的朋友们。非常感谢他们帮我完成了签到、摆放茶歇等现场工作。

上海活动吸引了大约 60 人,其中大部分是区块链项目方,技术开发者较少。QA 环节的技术性问题也不多,显得稍微有点「冷场」。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者更多是项目方的市场运营成员,他们更关注商业合作机会。

有趣的是,活动期间有一个年轻人询问活动内容以及 Arweave 是什么。我当时很好奇,也对活动质量有了隐隐的担忧,连 Arweave 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参加活动?他可能看出了我的顾虑,忙说他是同济大学的学生,在旁边的工作室做有关环境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看到这里在搞活动,所以来听旁听下,感觉蛮有趣的。我一看是高材生,本着拉拢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区块链的原则,和他做了区块链基础知识的普及,并讲解 Arweave 和 AO 到底是什么。他最后主动加了我微信,还说自己后续会更多关注区块链行业的信息。这件事也让我有一些成就感和久违的熟悉感,行业需要优秀的新鲜血液。

上海站会场
上海站会场

感谢上海活动志愿者:Aileen,Kathen,@0xzoe_im,@Eason_Jiang_(翻译)

杭州,意外的 PlanB

上海活动结束后,我们迅速总结并调整策略,更加专注于技术分享,取消了圆桌形式,增加了现场 Demo 或 Coding 环节,将时间留给参与者与嘉宾直接对话,尽可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的参与,为此嘉宾也在活动前做了许多准备和调试工作。

然而,活动刚开始1小时,一个身穿制服的辅警走进来,要求我们立即停掉活动。原因是有人举报我们宣传不实内容和数字货币。尽管我们解释活动仅是区块链技术分享,但辅警仍坚持活动必须停止。无奈之下,Gerry 签了保证书后活动暂停。

虽然出现这样的插曲,我还是看到大多数人还是留了下来,所以建议 Gerry 可以先将投屏设备和麦克风关闭,将桌椅围城一个圆,再买一些晚餐,变成圆桌聚餐的形式,后续大家也积极的参与到圆桌讨论。虽然 PlanB 很仓促,但杭州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还是让活动顺利进行了下去。

杭州站圆桌聚餐
杭州站圆桌聚餐

感谢杭州志愿者,一个漂亮的小姐姐:sookie

北京,还原行业最初的模样

7月30日的北京站活动,我们吸取教训,活动地址未在海报和报名时公布,而是在筛选后再发送。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转化漏斗。所以我们既担心北京活动会受到不可抗力的干涉,又担心活动人数不多会冷场。

更难的是,活动当天下起了大暴雨,又因为活动时间是工作日的晚上,所以报名的 70 多中,可能有一部分不知道活动地址,有一部分堵在下班路上,又有一部分因为大雨打不到车,这让我们在活动开始前倍感担忧。

出乎意料的是,有将近 50 名小伙伴冒着大雨来参加活动,并且在 QA 环节,大家非常积极的相互讨论,A 提的问题,B 来回答,B 回答完后 C 又来补充,最后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我们适当的进行了叫停。在其他城市,基本上是听众提问题,嘉宾来回答,而在北京站,嘉宾全程无「参与感」,听众之间就完成了积极的沟通与解答,可以说,参加活动的小伙伴质量非常高。

北京活动,让我仿佛看到了 16 -17 年区块链行业早期时候的模样,大家的积极性,认知度和参与度都非常深,即便面对重重阻力,也丝毫没有削减热情。

北京站会场
北京站会场

BTW,北京大兴机场是真的远,人生第一次早上赶 80km 的路坐飞机,差五分钟我就错过了

感谢北京志愿者,与我同名的:Simon

深圳,无愧羊毛党之都

8 月 4 日,大陆的最后一场活动在深圳南山区举办。深圳应该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粗滤估计超过 60 人参与。非常感谢 Openbulid 的 @秋秋,帮我们在深圳当地社群做了宣发,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开发者前来,还帮我们完成对接场地,找摄像等等繁杂的工作。以后如果行业内的朋友想在深圳举办活动,也可以联系他们协助。

相较于其他城市,深圳活动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我第一次看到不少人带着孩子来参加区块链活动,当然这也导致我们的茶歇基本被小孩子们吃掉了;二是虽然我知道活动来了很多羊毛工作室的人,但万万没想到,趁我不备,将我们为下一场活动准备的周边都偷偷拿走了。这种事我也是在行业内第一次遇到,不愧为羊毛党之都!

当然也侧面验证,Arweave 的周边做的是真不错,如果有项目方需要高质量周边,可以联系我帮忙介绍。

深圳站大合照
深圳站大合照

感谢深圳志愿者:潜行,慕佑琛,Anyi,Evan

实践出真知

通过上述内容,也不难看出我们大大小小遇到了不少状况,这里做一些总结:

  1. 异地活动联系当地项目方协助更有效,他们更熟悉当地场地,茶歇,拍摄等各种资源,更重要的是,当地项目方宣发后,会有更加精准的投放;

  2. 活动时间最好选在周末下午,避免工作日晚上,尤其在大城市,很容易遇到交通拥堵,导致参与者迟到或不到的情况;

  3. 活动实际参与人数基本是报名人数的 30-60%,可以根据报名人数提前准备茶歇和周边礼物,这个波动率取决于地点,时间和当天的气候;

  4. 活动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每个分享不超过20分钟,且单场最好不超过 4 个分享;

  5. 少设圆桌环节,多留时间给自由交流;

  6. 活动期间不要设休息暂停环节,很断节奏;

  7. 系列活动间隔不超过一周,越短越好;

  8. 筹办活动时与场地方沟通是否需要备案,找一些专门承办活动的空间会相对比较专业。

Patrick 其人。不,是奇人!

第一次见到 Patrick,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身高,非常强壮,光头,留着浓密的胡须,眼神明亮且坚定。他说话吐字非常清晰,语速不快不慢,即便是我们在一起喝了很多酒,他也保持非常稳定的情绪,不会显得很兴奋,好像没有任何情绪波动。Patrick 为人友善、真诚,回答问题耐心且认真,不确定的事情绝不夸大。

深圳会场,Patrick 在介绍自己
深圳会场,Patrick 在介绍自己

与 Patrick 交朋友是我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之一。他是 Forward Research 的 DevRel Lead。你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NoNoNo,事实上,这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特战队员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 他曾经去伊拉克,乌干达,海底等多地执行任务,先后两次中枪,最后一次被 AK47 打中,在防弹衣的庇护下,侥幸只断了几根肋骨;

  • 多次在战场上险象环生:据说他的第一个五人小组牺牲了三人,第二个十人小组牺牲了四人。我和他说,You are luky man,他笑着说,Yeah, I‘m really lucky!

  • 据说,他曾经射杀过 24 个恐怖分子,但因皆为远距离射杀,并不确定实际杀伤情况;

  • 即便离开部队,生活在哥伦比亚带娃,面对摩托党的抢劫,他冷静处理,一人持枪干翻四人;

  • 他在退役后,一直致力于拯救拐卖儿童,这源于他在海地地震中的一次营救,他救治了一个三岁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却差点被人贩子带走;

  • 这次来中国乘坐高铁,遇到了一个女孩儿急性过敏性休克,他果断站出来施以援手,挽救了女孩的生命;

  • 甚至他的爱情,都很像「Mr. & Mrs. Smith」电影那样,充满了枪林弹雨的浪漫。

这些如电影般的人生经历,主角真实的出现在我面前,坦白说,我真的很欣赏他。

如何与西方人交朋友?

与 Patrick 和 Elliot 在深圳夜骑
与 Patrick 和 Elliot 在深圳夜骑

北京活动后,我们和往常一样吃夜宵闲聊。当谈到中西方「人情」文化差异时,**我问他作为中国项目方的市场运营人员,该如何与西方项目方建立互信?**Patrick 十分认真的告诉我,「要和他们交朋友,而不是刚加好友就发送 Deck,并问对方,嘿,你看我这个项目怎么样?」。那晚对于这个话题,Patrick 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比如:

  1. 用咨询建议作为破冰开场:你可以提到一个相对细节的问题,然后咨询对方的看法和建议。Patrick 称这种行为为「Stroked ego」,中国话叫「拍马屁」。人们喜欢「好为人师」,当你咨询他人建议时,别人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到被重视,且避免了利益冲突,是很好的破冰手段;

  2. 点对点交友:中国很讲究人情文化,如果 A 认识 B,B 认识 C,那么你想认识 C 只需要通过 B 的介绍,就能够获得 C 的帮助。但 Patrick 说,在西方你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认识 C,但如果你想获得 C 的帮助,就要真诚的和 C 交朋友,包括和他互动,甚至建立生活上的某种联系;

  3. 真诚交友,建立生活上的某种联系:我觉得这次 Arweave 亚洲行,Gerry 做的非常好,他会带 Patrick 去各个城市的著名景点游玩,去吃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还让家人为 Patrick 的家人准备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礼品,这并不是表面的「人情世故」,而是真心实意的去结交一个朋友,建立互信。相较于在某个活动中,加「微信」的点头之交,这种做法更容易拉进彼此的距离。

虽然这些道理很简单,尤其对于人情味很浓重的中国,我们都知道逢年过节要走亲访友的送礼。但在浮躁的区块链行业,能踏踏实实的去交朋友,愈发变得弥足珍贵。

如何进入生态

作为自由职业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加入一个好的生态项目。在深圳,我和 Patrick,Elliot 还有 Gerry 晚上一起在太子湾骑行,在海边,我询问 Gerry 的建议,如何能够从 0 进入一个生态成为其中一员,Gerry 也很中肯的给到了建议:

  1. 如果你没有开发背景,可以尝试在社区回答一些问题,包括写一些文章或者翻译一些文档;

  2. 可以组织社群,并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利用活动引发官方的注意;

  3. 利用已经为官方做的贡献和手中的资源,与官方建立链接,比如直接与项目方 CEO 进行互动;

  4. 如果你有开发背景,可以尝试基于生态做一个小项目,并与项目方互动;

  5. 当你引发项目方关注后,可以组织更多的活动,比如黑客松或者生态活动,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生态资源;

  6. 积极参与项目方或项目方重要生态的活动,比如最近 Llama Land 是 AO 重点关注项目,他们有一个 Quest 就值得参加。

虽然这些建议需要时间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但也为想要加入生态的小伙伴指明了方向。

番外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深圳活动结束的当晚,我约了 Ashu 去吃了夜宵,Ashu 是我在 imToken 的同事,又一起离开 imToken 创办了 Mest,是在一起共事了 7 年的老伙计,也是在杭州为数不多的朋友。这次他要陪着幺幺(他的太太)去美国读书,可能一别又是数载。我们喝了点酒,随便聊聊天,还是那些话题,尽是些生活的琐碎。

临别相聚
临别相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希望我的朋友阿树可以在美国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希望我们下次见面时,都会变成更好的自己。

Subscribe to Simon 写字的地方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