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超文本和超链接》
November 25th, 2021

为什么读这本书?

前些时日和阿树聚会,聊到最近在读什么的时候,被安利了这本书。后来又在朋友圈看到少平老师和姚翔老师都有阅读,便在多抓鱼上买了一本。正好最近处于休假状态,闲来无事,想想读书也是一个不错打发时间的方法。

多抓鱼 13.6 一本
多抓鱼 13.6 一本

书本比想象中要薄,内容也比标题更有趣易懂,充满翻译语气的文字,竟然是一个国人所著。作为一本互联网考古书籍,该书无疑是很好的阅读本。也能感觉到文字间的一些思考和作者李恪的价值观(如「结语」祝我们好运)。

注:新星出版社初出版,2021 年 5 月第一次印刷。

摘录

道格拉斯·亚当在《困惑的三文鱼》中提出过一个幽默的科技三定律:“一、任何在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东西都是普通的、正常的,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二、任何在你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发明的东西都是新的、令人兴奋的、革命性的,你很可能以此为业。三、任何在你三十五岁以后发明的东西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 第一章 35 页,战后的将军

“Computer”(计算机)最初是指人,而不是机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含义是“执行计算工作的人”,比如1930 年、1940 年代为军方计算弹道的妇女。到了1950 年、1960 年代,“用于计算的机器”这一含义才逐渐成为主流。  - 第二章 43 页,“万恶”批处理

这个装置叫鼠标,大约在 1964 年投入使用。恩格尔巴特团队于 1965 年发表了对比报告,参与对比的装置千奇百怪,有鼠标、光笔、操纵杆、轨迹球、手写板、踏板、膝部控制装置、头戴控制装置等。鼠标完胜,出人意料的是,膝部控制装置获得了第二名。 - 第二章 52 页,鼠标和 NLS

恩格尔巴特“增强人类智能”的理念实际上是人工智能派的对立面。人工智能派想用机器代替人类做事,恩格尔巴特则想用机器辅助人类做事:一个是创造新的神明,一个是使人类本身成为神明。 - 第二章 56 页,鼠标和 NLS

阿帕网是 1950、1960 年代核战争威胁的产物,当时的假设是一旦苏联把核武器投到美国,美国总统就要在国家被彻底摧毁前发出一系列指令。核战争不同于其他战争,无论无线电还是有线电话网,传统通信网络在核爆面前不堪一击。如何在合战爆发之后保存通信能力,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给出了一个答案 — 建立一个没有中心点的分布式网络。- 第二章 62 页,星际计算机网络

阿帕网的第一次信息传输,也是互联网的首次连接,发生在 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这个历史性时刻没有掌声和观众,只有独自坐在计算机终端前端两个年轻程序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查理·克莱恩和斯坦福研究所增智研究中心比尔·杜瓦尔。 - 第二章 68 页,阿帕网

互联网的第一条信息只有两个字母:L 和 O,原计划发送”LOGIN“一词,结果刚发到 O,系统就崩溃了。 - 第二章 68 页,阿帕网

尼尔森创造了大量以”hyper“(超)为前缀的词汇,按他的解释,”超“代表扩展(extension)和普遍性(generality)。不过,超文本和超链接里面的”超”,如今的含义更接近于”超越“ — 超越孤立的传统文本。 - 第三章 91 页,”非顺序“文本

如果计算机是未来的浪潮,那么显示器就是冲浪板。   - 第三章 93 页,”非顺序“文本

Xanadu 是一个极具东方风情的词,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意象,源自忽必烈十三世纪建造的上都。西方人对上都的印象大多来自真实性可以的《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里面的上都是一个梦幻之地,有草地、溪流,有”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的宫殿,以及遍布鸟雀、麋鹿、山羊的御花园。 - 第三章 95 页,”上都“ 计划

正如马克·韦伯所说:”万维网是一种游击式的应用,它被设计成可在各种互不兼容的环境中运行;可通过病毒的方式传播,能由任何赞同它的系统管理员随意安装。它是 1980 年代末混乱、封建、争斗不休的计算机世界的产物。” - 第三章 115 页,“上都”拒绝失败

他们的耀眼在于超越了时代,他们的失落也是因为大大超越了时代。 - 第三章 117 页,“上都”拒绝失败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讨论互联网时,说的其实是万维网。互联网是物理意义上的网络,是无数计算机和线缆链接而成的巨大基础设施。万维网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虚拟空间,是我们通过浏览器访问的信息世界。 - 第五章 131 页,全球的超文本

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创造出互联网,超文本和互联网的结合则诞生了万维网。从技术层面来说,万维网是三样东西:URL(统一资源定位符)、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 第五章 131 页,全球的超文本

万维网的发明者博纳斯-李来自一个数学之家,父母都是数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家,在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Ferranti Mark 1 时相识。 -  第五章 132 页,全球的超文本

正如英特尔董事长安德鲁·葛洛夫所说:“互联网不能改变一切。它不会改变供求关系。他不会神奇的让你把投资者的钱无止尽的变成运营费用,从而建立业务。钱最终会花光 - 互联网不会改变这一点。” - 第五章 166 页,推动的雪橇

伯纳斯·李从未在万维网上赚到大钱,有人问他是否对此感到沮丧,他回答说:“事实上,我已经对以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一些相当清醒的决定......我所受教育的核心是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即把金钱收益放在恰当的位置,放在诸如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的后面。用资产净值来评价人,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把眼光放在金钱上,而不是放在真正使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上。想到如果有一大笔钱,我的家人就能做到许多事情,我偶尔也不免感到有些失落。但一般来说我还是非常乐意让其他人担当皇室家族的角色,只要他们不滥用由此所拥有的权利。” - 第五章 167 页,人的链接

互联网企业的垄断也是一个问题,比起单个层次的垄断,伯纳斯-李更担心各个层次、垂直一体化的垄断。前者是直接的、明显的,后者则是隐蔽的,对信息质量的危害更大。他写到:“万维网的通用性导致其内容的迅速丰富和多样化。如果一家公司声称提供一个进入信息世界的入口,实际上却提供了一个过滤过的景观,那么万维网就会丧失其可信性。这就是硬件、软件和传输公司必须对内容保持不偏不倚态度的原因。我希望传输渠道和内容相分离” - 第五章 167 页,人的链接

随想

《超文本与超链接》以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线为横轴,不同时代互联网贡献者的人物个性及人物关系为纵轴,非常立体的呈现了一百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路。有趣的事,这本书的题目并没有提到互联网,而是以超文本和超链接为立意,谈到了互联网发展的灵感来源于索引。另一个有趣的点则是超文本发展计划竟然以「上都」为命名[1]。我作为一个在内蒙古长大的孩子,还是颇感意外。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是互联网的本质性问题:

1. 互联网(阿帕网)是上世纪冷战时期的产物,为了避免单点指挥部被摧毁,遂诞生一个分布式网络,但现在的互联网其实是非常中心化的;

2. 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索引,方便人们浏览和查阅信息,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信息互联网。但现在的互联网变得越来越中心化,我们所浏览的信息都是经过中心化机构层层筛选之后的,甚至是伪装过后特意呈现的信息,万维网的可信心变得越来越低。这不由得令我想到目前所从事的区块链行业的革新和本质。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在 mirror.xyz 上创作的原因。90 年代后的人们,已经没有隐私可言,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在裸露的身体上,盖上一层遮羞布。至少可以告诉别人,这躯体是我本人的,并非莫名其妙的出卖给中心化平台。

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网页
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网页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再读一遍,书中提出很多有故事的点,比如「LO」,8 月 23 日等等。里边出现的人物,无论是已故的,还是在世的,都颇具传奇色彩。下一篇,准备好好读一下《激进市场》,了解一下二次方投票的魅力。

脚注:

Subscribe to Simon 写字的地方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Simon 写字的地方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