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效应
这个词我是在张颢教授的课上听他说的,以前不知道。与这个词相对应的是木桶效应。
视频略。
(张颢,清华大学教师,2004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视频是他2021年在国科大给研究生讲《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节选)
3月8号那天我发了个微博:“把一个技能搞透、搞精,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这是张颢教授说的竹竿效应,成年人适用竹竿效应,高中之前的小朋友适用木桶效应。”
我发这个微博时,考虑到的是最近自己的看书、在B站看视频学习后的感受。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来越觉得张颢教授说的这句话非常的有道理,当时恰好用到了新学习到的一个知识,就发了个感慨的微博。
下面简单说下我从去年底开始,在B站专注学习概率论的事。
张真人关于统计、概率的理论视频我全部看了,有些内容我录制下来反反复复看了不下5遍,期间还他说一句我写一句地把他讲的内容全部记了下来。我也是采取他说的这种竹竿效应的方法,集中火力学关于概率论,因为一开始学的有点“疯狂”,我一度头疼到住院治疗。
我主要集中学习这位张颢教授的课,然后还有北大何书元教授的《概率引论》。
阅读的教材书有:
《概率导论》(([美] 中文由郑忠国、童行伟译);)
《概率引论》(何书元);
(浙江大学的那本《概率与数理统计》我没买纸质书,电子版看着费眼就放弃了)。
辅助及延伸阅读的书有:
《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清华出版社)
《财富公式》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科学与方法》、《科学的价值》(这两本都是[法]彭加勒写的,李醒民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谢延光译
《机器人叛乱》
网络上阅读过《测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过统计概率后看测度、控制就简单了。
是的,如你所见,我所有的阅读几乎都围绕统计学、概率两门学科,这么多书,如何阅读,这全靠疯了一样的兴趣,感谢我有大把的时间,以及感谢《如何阅读一本书》介绍的方法。
(强烈建议学东西要系统,不要看公众号的碎片知识,要看教材。找知识源头学,一定是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少。作家看了论文之后,用自己的理解阐释这些原理,写成各种畅销书。最后是自媒体作者(如我也算)把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者看了一点教材就拿出来写,我可能会混入自己精心调制的鸡精熬成一锅看起来还不错的鸡汤血,所以一定要系统地学,找教材、找好教材学。)
这是我在“学完”心理学后进行的新一轮学习。不过不要误会,基础关、核心理论、核心推导这些关一过(现在已经过了),我不会继续研究下去的,毕竟我不是在校学生,也不会有应试,我只是一个“学科智慧需求阅读者”。
接着说微博的事。
接着说微博的事。
以前,人们总会认为我的微博就是说北京楼市的,我随便说什么都有人说我是在暗示楼市如何,虽然他们带有一定的娱乐心态说这话,但这是典型的某种心理(我学过后知道它是某种心理,这里就不表了),我也懒得再去纠正他们(这也是中文带来的一些困扰,现在感觉数学符号不会出现歧义哈)。
尤其是最近1年多,我的思维维度跨度其实蛮大的,这也感谢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尤其是统计、概率的学习,让我成长太多了,从思维上来讲,我完成了泊松过程的一次跳跃,不过这没人知道,人们也带有惯性思维看待眼前的一切,所以,还会有人停留在我的微博都是在聊简单的股票之“术”上。
这是我今早看微博上的一个回复感受到的,粉丝使用的是某股票评论家的发言截图,图上的文字大概是说圣杯是不存在的。我一看ID,算认识,想来他是把我发的微博单纯的理解为在说股票,我就开着玩笑回复(我用一个笑的表情表示了这种方式)并给了他一个线索,我回复:
其实我能原谅你不知道张颢教授(就是那个清华的教授,在国科大讲《随机过程》、《现代信号处理》等课的教授)说的什么是竹竿效应,不然你不会回复这么肤浅的图[嘻嘻]
为何我会说那个图肤浅的,因为 “圣杯“不存在的这个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所以如果把我说的张颢教授说的竹竿效应这句话中的“技能”理解为“圣杯”,是不正确的。
但我得到的回复是:大道至简,故作生僻高深并不代表有什么真本事。(这句话句号是我加的,其余的全文复制)
哪是故作生僻高深,明明是回复者不知道竹竿效应刻画的是什么,以及可能主观地以为博主在传递“会一招炒股票就能赚钱”。
下面我来聊一下“会”的另一个理解,在谈之前,我不知道微博上这位粉丝在不在公众号里,不管在不在,我都希望他能正确看待这个事,其实他没必要删除回复,我没有生气,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为博主在说某个事,但往往因为我和对方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导致我完全猜错,最后自己还很生气,认为对方装逼,现在觉得自己挺傻的。
如果我告诉你下面这样一句话,你怎么阅读理解呢?
你要学会客观地找到高概率的机会特征,然后交易。
这句话很简单对吧?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阅读速度几秒就读完了,但意思能否清楚、明确地理解还是需要一些硬核知识的。
现在,我带你进入我的大脑知识库来简单理解一遍,我先说看到后我第一时间提取的词是【找】,然后这句话我的小脑反应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你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统计学方法,不带个人偏见的找出获利概率较高的机会,当这个统计得出来的条件出现时,进行交易。
然后,是本我视角的信息接收,我收到如下信息(你可以理解为我内心对自己说的话):
我要用统计学方法找出获利概率较高的机会;
然后,我的大脑里会快速关联上统计学和概率论,以及调取【数据-模型-决策】这样一个认知看待这句话。
其实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可以用几何、物理的临界知识来翻译,以上是以统计学作为一个翻译例子。
几何和物理学知识是我以前常使用的,比如函数的,我告诉过很多人:
价格和均线有3种关系,分别是相割、相交、错过。两个价格相交所形成的那个新函数与价格必然保持关联性,这是确定的。交易次数和参数大小成反比……
耐心等待价格不可避免地“经过”,在临界点交易……
……等等的,就不装逼了,不代表有什么真本事。
通过调取大脑知识库内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一句话进行翻译,对我们阅读蛮重要的。就像我用统计知识翻译,虽然扩充不多,但几个重点被我提了出来,告诉大脑应该做什么:
是必须掌握,而且是熟练掌握“找到XX机会”的某个学科理论,因方法来自理论,这是理论必须要掌握。
用这个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找】,这就是应用。
你看,这短短的一句【你要学会客观地找到高概率的机会特征】,要看懂、吃透,需要好多库存知识,而且这些库存知识还需要真的懂得核心理论、原理。不然,你怎么找、用什么方法找呢?当然,这可能是我这种笨蛋才会认为需要这些东西,聪明的人看一眼就知道“本来就是啊”,所以,人和人有差距,我努力的天花板可能是别人的起跑线,但他是他,我是我,我做我该做的。
如果我们大脑知识库里没有几门硬科学理论基础,就没法调取——就像我现在大脑里严重缺少写作相关的知识,我写的也累,你们看着也难受,我也想写好,但实力不允许,大脑库存里没有更好的东西,好在我在不断的学习,希望能得到提升。
现在,我学习、研究一个东西,方法论就是有先例就用牛顿的方法,没先例就用伽利略的方法。
牛顿是把经验规律进一步抽象化,形成原理,构造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用于与更多现象建立联系;
伽利略是猜测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找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发现规律。
多学一些学科吧,让自己有跨学科思维,这是查理·芒格的谆谆教诲,人家都说了,“费马-帕斯卡的系统与世界运转的方式惊人的一致。它是基本的公理。所以你真的必须拥有这种技巧。”老爷子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巴菲特没遇到芒格之前并不厉害,一个巴菲特愿意公开感恩说是他让他从猴子进化成人的智者(你们可以去看巴菲特和芒格的年表,自己梳理)说的话公开了那么多年,他说了“你真的得必须拥有这种技巧”,我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你真的得必须拥有”的建议。
前一篇文章里“教”大家去做简单的统计后,我不会问“大家做了统计没有啊?”,不重要,但如果受过高等教育,对统计有基础,统计一下其实是能打开大脑里尘封的知识库的,那这两天就可能不会买入股票(我假设你是以MA60为多空分界,但这一定会耽误高手抄底,没办法,总得做出选择。)
以前我不好说,我认为自己取得了一点点小成绩,是运气占很大成分,在改革开放最萌的时代,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我运气好取得了个人的一点小成绩,但通过学习了概率论,我想我可以自信地有一定科学理论作为支持的观点,告诉你,**你真的只需要每次做对一件权重较高的事,就能在【域】里不断积累,增长将是指数级的,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快,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去乱折腾,你赢的概率会降低很多。**以后我还会写一些文章从概率的角度讲一下如何正确看待富人取得的财富这样的话题。
很多人,陷入了网络时代的“阅读”陷阱不自知,总认为天天发文章才有意思,讲真,把上面说的【你要学会客观地找到高概率的机会特征,然后交易】这句话逗号前面的十几个字整明白了至少需要学习明白统计学和概率论里的核心理论,当然包含不限于这两门学科,我说了,可以是别人的,但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这两门很硬。这两门学科,搞计算机程序的就知道了,只要一提到与程序设计关系紧密的数学学科,一定首先会想到概率论和统计学,从信息论到机器学习,从模式识别到数据挖掘,概率与统计的概念与原理活跃于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大脑,跟电脑是一样的——其实是计算机仿大脑工作原理,关于这个事,特有意思,通过学习,我能看得懂网上一些码农写的机器学习的文章了,这算一个小开心。不管是什么学科,会或者懂一些重要理论后,看到的世界真就不一样了。
我知道一说到学习,你会有什么样的托词,没事,不讨论,我敢相信屏幕前的绝大多数人都比我会学习,我40岁了才来学那看起来就头疼的东西——是真头疼,还住院了。
通过我弯弯绕绕的说,我相信我教过的,尤其是熟悉我风格的,知道我使用什么的同学可能会因这篇文章更加懂得如何应用我教的那些方法,我希望你们如此。
我教的东西,有用,甚至将来可以传给孩子们。现在更加笃定!
学习吧,咬牙啃重要的基础理论,现在我差不多能30分钟都不要就把学到的东西全部口述给家人听了,更有意思的是,通过我的讲述,她明白了本科时没学明白的一些东西。这算是一个惊喜。
学习中,重要的知识不要跳,一旦跳可能会造成一跳毁(悔)半生。
-----------------------------------------------------------------------------------------
附:我是怎么学上概率的呢?
以前我对概率论,只是模模糊糊的知道“概率”,但意识里它和统计是一起的,现在知道它俩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我学文的,一想到统计是跟数据打交道就头大,虽然我喜欢一些简单的几何、物理,也会使用一些几何、物理知识做交易(很庆幸喜欢几何、物理),但对系统学“跟数据有密切相关”的学科实在是第一次,但我运气好,遇到了两本(几乎可以定论为改变我一生的)书,一本是《穷查理宝典》,一本是——一切都得从我无意中看到一本《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清华大学出版社)说起,因为我教人一些东西,由于是在小级别里讲(大级别可能一个月才会有一次机会,大家都很捉急,而且学的进度太慢会影响收效,所以我就选择了在小周期里讲),这导致我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我很苦恼,就找一位认识的心理分析师聊天,她无意中的一句话:你明明知道这样不好,还做,这不是与天为敌吗?你了解一下谁与天为敌能有好下场?因为是朋友,我们聊的很随意,她也就这么随口一说,后来我突发奇想,搜一下“与天为敌的人”,结果,我就搜到了《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这本书,我网上看了PDF序言后就买了纸质书,清华出版社的绝版了,我买的二手书,可贵了,但我现在觉得超值,再加一个0我都愿意买。我看完这本书后,对概率论事怎么被人发现的,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令我痴迷,看完后瞬间喜欢上概率论了(由此,我发现学习一门科学,了解历史非常非常有价值!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来,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后来在《穷查理宝典》里阅读到他说“费马-帕斯卡的系统与世界运转的方式惊人地一致。它是基本的公理。所以你真的得必须拥有这种技巧。”时,我就知道他说的是概率论了,因为《与天为敌》看完后知道费马和帕斯卡通过写信讨论当时的一个分赌资的问题时发现了概率,还通过《穷查理宝典》里他顺嘴一说的一句话找到了有名的《财富公式》,从《财富公式》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知道了凯利(就是你们有人知道的写出凯利公式的那个人)等,还从《与天为敌》里知道了三明治是怎么来的,知道了牛顿的大作《原理》等书,实在太有趣了。
现在我基本全掌握并能转化后熟练应用我需要的核心知识,但我不能在这里写,这个你们要谅解,我对清华大学的张颢教授、北大的何书元教授心存感激,我有好几次想给张颢教授发短信、发邮件告诉他我从他教授的知识里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但这种冲动被我一再克制,我知道时机未到,要是真如我所期望的,那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当面感谢。
我发现概率的可用性太宽广了!我能将概率思维用到许多地方,如果我戴上概率这副眼镜,看《道德经》里的很多章,就是古人那个时期对客观世界观察后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有模糊概率论雏形的,要是研究传统文化的那些专家懂概率思维,估计能将研究推进不少。
以下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你用概率思维分析,看是不是有模糊的概率元素的描述。
最后,说一下,当我知道自己要学一门学科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是找国内TOP级的学校、TOP级的教授,看他们写的书,听他们的课,第二顺序是看这个领域里TOP级作家写的书,如果你要学,我希望你最好也这样。
学习使我快乐,但我不擅长写作,乱啊(看着像跟芒格学的,老爷子就是想到啥说啥,说着说着又会拉回来接着说,实际上使大脑知识库存不足造成的),但我会学习提升,我希望我写的东西是留给将来我的孩子们也能看的。我现在心里有一个声音:
概率是目前人类所发现、掌握的最接近上帝视角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