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冰淤,在上次写了《IP运作的术与道》之后与一些“道友”讨论 SocialFi 收获颇丰,故写下本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创作者粉丝经济生态的一些痛点。
任何内容都会有着自己的表达形式,我们称内容的结晶为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 IP 生产、分发、消费的链路中,消费内容的用户就是 IP 爱好者,我们可以把 IP 的爱好者细分为:
有时间的人:有时间做 IP 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等传播行为;
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基于 IP 的本体做衍生创作,拓展 IP 的表达形式;
有付费能力的人:IP 发展的直接供奉者,可以为 IP 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主要讲的是「有创造力的人」这个群体面临的一些困境,即:IP 爱好者之殇——"用爱发电"。
在网络用语中指「任何不求回报的付出行为,都是“用爱发电”」。在内容创作领域,创作者用爱发电的动机大多是源于“热爱”。从创作者个人的视角来看,热爱一件事物是纯粹的、幸福的 ——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不再热爱时,我们的灵魂就会死去,只剩下冰冷的、迈向死亡的躯体。
所以互联网上充斥着前赴后继的、因热爱而开始的创作者们,这些创作者基于某个 IP 发表的内容被称为衍生创作(Derivative work)或 —— “二创”。二创作者是用爱发电群体的主力军,究其根本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做事都会有一个动机,而创作者的动机无非是:
物质回报
短期收益:为某个品牌的产品写软文赚钱(软文写手)
长期收益:发表学习笔记,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和知名度赚钱(KOL)
精神回报
短期收益:因为喜欢某个 IP 所以为它做宣传视频(UP主)
长期收益:因为喜欢 Punk 文化所以组建乐队在街边唱跳RAP(…)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共性,二创作者大多数的出发点都是“喜欢/热爱”,然后既得利益者通过「情感移植」获得的“劳动剩余价值空间”(GAP)赚的盆满钵满。因此从创作者生态的视角来看,“用爱发电”这个词是一个极其“人格分裂”的词,它从创作者(劳动人民)口中说出来是光荣,从资本家(统治阶级)口中说出来是可耻。
创作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是无形的、是有趣的,哪怕你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一创作品也能被基于人海的创作者中闪耀出来的创意火花送上天,如:
更不用说那些原本就建立在优秀 IP 基础上的二创了。
在 Azuki 本月的 PBT 镀金滑板线上拍卖会之前,由社区大佬为项目方成员绘制的竞拍者入场照:
高质量的二创让整个活动的氛围提升了一个档次,当大家都沉浸在 cooooool 的赞叹声中时,一个打劫者的闯入让这场拍卖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起来了:
打劫者的出现让原本映入眼帘的故事增添了波折,让故事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后续的一些二创作品就不再多言,但整体上来讲:如果 Azuki 这个 IP 有更多的二创作者,相信这场拍卖会的意义会更加的不同凡响。
注:上文的打劫者其实是拍卖会的保镖,虽然有误解,但我感觉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继续当他是劫匪似乎更有趣~
一个 IP 的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0 ~ 1,000个受众,1,000 ~ 10万个受众,10万 ~ 100万个受众…,每一步增长都是步步维艰。无论不同阶段的增长战术如何制定,有一个战略上的必然是不会变的:随着 IP 受众的增多,中心化的内容产出在各个维度上(偏好、数量)都无法再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群体了。因此对于一个 IP 来讲,拥抱庞大的二创群体是一个必然趋势。
在我们听过的故事中有太多「始于热爱,终于前程」的例子了,很多人从小因为热爱而坚持着一些东西,等到长大后却不得不放弃它,找一个能赚钱谋生的事情去做,最经典的莫过于「电子竞技」。
我们参照游戏赛道的发展,从一开始没有激励,到民间赛事激励,到官方赛事激励。激励的目的无非是:战胜竞品,赚更多钱。那么 IP 爱好者面临的困境就显而易见了: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创作者都是在“用爱发电”;在有激励的情况下,只有头部创作者会获得激励(分配问题)。
在游戏领域,因为一创的成本非常高,成功之后利润也客观,所以有举办赛事的动力和资金。在文创领域,虽然创作成本一样很高,但是难以集成增值服务(F2P 游戏内充值),所以:盈利模式单一(线下影院、线上付费)的 IP 不会去做二创激励。
但是 IP 与 IP 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核心在于:是否存在「情感移植」。并且这个区别在两款产品的发展路径上体现的较为明显,那就是「哔哩哔哩」和「豆瓣」。存在情感移植空间的 IP,能够拓展出各类盈利渠道,如:手办、海报、抱枕、IP 联名等等;不存在情感移植空间的 IP 就只能去卖海报了。如:
原神作为一个现象级 IP 游戏,它的火爆离不开二创社区的支持,以及米哈游的授权决策:
在 IP 爱好者的用户画像中,当然存在着富足的爱好者和清贫的爱好者,富足的爱好者往往因为教育程度高、资源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广博,所以创作的起点高,有更大的几率产出优质内容,并且这类爱好者往往会追求纯粹的热爱,不需要物质回报。然而我们知道,文创领域的核心在于「创意」,想要持之以恒的捕捉创意不是一个中心化的团队能够做到的,所以文创领域的发展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民心者得天下”。绝不能忽视普通创作者对物质回报的诉求,不能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么大家也不需要。
首先,站在 IP 爱好者的视角:
如果每天除了工作之余,你都会用1个小时的时间来做兼职,那么你希望这个兼职是没有物质回报的吗?如果这个兼职有物质回报,是否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
如果你不需要物质回报,并且你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你反而更应该去索取物质回报,因为:如果连你都赚不到钱,那么其他人又怎么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件事中来呢?
然后,站在 IP 项目方的视角:
随着 IP 受众的增多,中心化的内容产出在各个维度上(偏好、数量)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群体的需求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创作者群体加入。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探索 Web3,蓝筹的共识(流量 + 认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项目方在提升品牌的上限时,也需要拓展品牌的受众。
最后,站在 Web3 的视角:
无论是 DeFi、SocialFi 还是 DAO 在解决的根本问题都是:怎么更好的分配价值。我相信就像 DeFi 能够「去信任」的让资金之间高效的流转,Web3 也能够量化 IP 爱好者的付出,并给与创作者应得的那份物质回报。
给予创作者物质回报激励的 IP 会像举办官方赛事的电子游戏一样,它的受众从不务正业变成少年逐梦,创作者激励将会成为 Web3 IP 的标配。
笔者曾经也是一个喜欢“用爱发电”的人,当过爱好者、UP主、开发者,从小到大沉迷二次元;作为前辈看着后辈们前赴后继的用爱发电,我既开心又惋惜,因为我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留下来的是有得有失的回忆。我总想着拉那些用爱发电的后辈一把,让他们迸发创意的道路不那么坎坷。作为前辈,最简单的就是“糖果与鞭子”,给予他们应得的物质回报,这就是成年人最纯粹的认可。
也许我们可以称这种行为是 —— 基于 Web3 的创意孵化。
如果大家对本文感兴趣想要与我讨论,欢迎来 twitter 找我:laruence_eth。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