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道:以太坊已经将扩容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 单一新公链难以竞争

6月中旬,DForce创始人杨民道参加了0x499的线上闭门小组研讨会,讨论了关于以太坊坎昆升级和公链之间的竞争、生态发展等问题。闭门会中,杨民道给出了精彩的观点,由0x499DAO内容组成员ZT整理如下。

目录

  • EIP-4844引入了临时租赁机制 解决区块空间利用低效问题

  • 以太坊L2或许有超越主网的价值捕获能力

  • 单一链机会比较难找到 应用链架构可能成为以太坊系的对手

  • 公链网络效应加社区的繁荣程度大于技术优势

  • 以太坊已经将扩容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

  • 公链自下而上的生态建设方式优于自上而下的方式

  • ICO VS 空投:应该给散户在早期用资金参与项目的途径

  • Ordinals的探索并没有解决比特币扩容问题

EIP-4844引入了临时租赁机制 解决区块空间利用低效问题

“个人认为以太坊过去4、5年中所有的升级主要集中在扩容方面,旨在在当前区块容量下实现更多功能,无论是开发更多应用还是提高吞吐量。从我自己最关注的角度来看,以太坊的EIP-4844升级引入了一种改变,即对资源属性进行定价。在比特币或以太坊等区块链平台中,以前在区块层面存在永久产权的概念。也就是说,一旦数据被写入以太坊区块链,它将永远占据该区块的时间和空间。这可以类比传统金融中的不动产永久产权概念,即永久持有地产。然而,这种永久产权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将所有的区块空间变为永久产权可能无法高效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短期需求。因此,类比房地产领域存在庞大的租赁市场,以太坊引入了租赁机制来解决长期占有区块空间导致的低效问题。

以太坊的4844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临时租赁机制。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它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之前的阶段,比如17、18年时,以太坊的扩容方案还没有确定,主要讨论的是分片。然而,分片的实现非常困难,包括状态分片和交易存储分片,技术难度很大。因此,现在以太坊采用的是Layer 2扩展模式。在Layer 1中,最主要的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计算资源,一类是存储资源,即状态存储空间。

而在Layer 2中,计算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运算进行节约,但存储资源仍然需要在以太坊链上存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压缩。因此,如果以太坊链上的存储空间全部用于永久存储,对于许多临时数据或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数据来说,与永久存储的数据竞争实际上是非常浪费的。因此,坎昆升级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引入了一种弹性、更灵活的租赁模式。这种租赁模式的本质要求是为Layer 2扩容提供更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我认为升级后,以太坊的TPS和Gas费用应该会有近100倍的优化。

此外,如果我们再考虑数据可用性的扩展,这个性能的提升还能有更多幅度。从扩容的角度来看,虽然以太坊的Layer 2成本已经比Layer1低很多,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目前仍然很昂贵。稍微多进行一些土狗,转账的费用就会立即达到0.5美元甚至1美元,我认为这仍然是非常昂贵的。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之前提到的坎昆升级和Layer 2的扩容,以及数据可用性扩展可达到十倍甚至百倍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在以太坊实施这两种扩容后,每秒的交易处理量应该能够达到1万到10万的级别。除了非金融类应用之外,我认为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可以从中受益。

因此,从关注的角度来看,我最感兴趣的点在于通过升级引入新的经济模型、租赁模式,从而优化整个区块链的性能。与比特币相比,大家都知道最近非常火爆,包括BRC20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比特币本身有限的资源进行应用拓展,但它本身并没有改变其扩容能力,只是在应用场景中进行了一些扩展。然而,无论是以太坊还是比特币,在底层协议改进方面,我认为主要关注点仍然是如何更好地扩容,以满足未来的主要应用场景,并实现更好的落地。

关于临时性数据和数据可用性,我们知道,在区块链网络中,无论是临时性数据还是永久性数据,都被视为同等重要,需要经过确认和验证。不管交易的规模大小,不管交易的持续时间长短,区块链网络都能提供相同的安全成本,以确保交易的最终确认和唯一性。

这可能有点反常规,就像无论是一位普通市民还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在公共场合,都会得到相同程度的安全保护一样。从传统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不合理。举个例子,如果我在商店里买一杯咖啡和进行一笔价值100万美元的交易,这两笔交易所需的安全成本是相同的。然而,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咖啡交易在离开商店后就失去了价值,不需要进行全局确认。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某些信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确认,而无需成为全局共享的信息。

比特币和以太坊等网络的扩容方案都有涉及到这个问题。其中,闪电网络作为一种支付渠道,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和场景下实现快速支付,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一部分安全性。

以太坊在4844升级后,引入了这种数据模型,不需要做永久存储,可以使用临时存储空间进行Layer 2数据的存放。我认为现在Layer 2最重要的瓶颈就是数据存储问题。如果将所有数据都存储在链上,以太坊的主网空间仍然是有限的,依旧受限于主网的性能,类似于在北京市扩容时受限于主城区土地资源的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以太坊主网之外建立一个数据可用性(DA)层,将某些数据存储在Layer 2联盟的DA层中,从而降低以太坊主网的成本。这种方式实质上是分片的一种模式,通过将数据和计算分离,将其放置在联盟网络中,可以为这些数据提供足够的可靠性保证,而无需高成本的以太坊主网安全级别。”

以太坊L2或许有超越主网的价值捕获能力

我认为Layer 2不仅仅对其他新的链提出了挑战,包括OP stack将Cosmos生态引入以太坊这样的尝试,还需要关注的是Layer 2是否有可能将来超越Layer 1的经济价值捕捉能力,或者空洞化了Layer 1的价值,这个我觉得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蓝狐老师刚刚提到,从交易数量和活跃度来看,Layer 2正在迎头赶上Layer 1。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的USDT都在Layer 2上发行,从理论上讲,我就不需要依赖以太坊来提供任何安全保证。即使以太坊发生故障,我作为USDT的发行方,可以依靠Layer 2的本地账本来维持整个网络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以太坊能够为Layer 2的资产方提供什么安全价值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值得深思的。如果所有的项目方都直接在Layer 2上发行代币,而不依赖以太坊,所有的流动性都来自本地原生资产,那么理论上它不需要以太坊提供安全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随着Layer 2的发展,以太坊是否有可能被削弱、被喧宾夺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对Layer 2的项目给予如此高的估值,ARB一百亿,Optimism接近70-80亿美元。我认为这些Layer 2项目发展壮大后,它们的治理代币有可能截留大量Layer 2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用于治理代币赋能。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即以太坊这种所谓的Layer 1和Layer 2的结构,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能够捕捉到这种类型的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单一链机会比较难找到 应用链架构可能成为以太坊系的对手

关于新公链,杨民道认为,Aptos、Sui这类单一架构的公链竞争力不如多链架构的Cosmos等,并且目前看不到只能在Move上成立,而以太坊系做不到的应用场景。

“我觉得Aptos、Sui都是命不好,Solona把他们的路都走完了。Solana团队早在2019年来北京时,我还曾与他们见过面。当时他们吹嘘的TPS是50万,我说你这不是在卖EOS的故事吗,就上个周期已经讲过了。我觉得他们确实是靠FTX推起来的。并且我觉得当时Solona在金融类应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尤其order book,他们特别想实现纯链上的交易,以实现与中心化交易所相似的交易体验。但现在看来,我认为这个想法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你做的订单簿永远无法与像币安或Coinbase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相比,所以最终你仍然需要找到适合区块链的交易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对AMM模型有很多批评,但你会发现从UNI V2 到UNI V3,再到Curve的集中流动性模式,现在引入做市商的报价模式,还是AMM模型。并且它已经做出了很多改进,基本上克服了区块链交易的一些限制。”

我觉得现在在这个周期中,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新链的层面。我没有看到一个应用方式只能在MOVE上成立,在以太坊链上不能成立的情况。现在我看不到这种方式,所以我们只能观察社区的繁荣程度,或者说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区繁荣程度。。在这个阶段上,你也无法看到任何在Solana或者Aptos上能够成立、而在其他地方不能由于Solona的崩盘,市值从89亿美元一路下跌到现在只有2亿美元,它的TVL甚至还没有某些以太坊的应用高成立的应用。

相反,我看好像Cosmos这样的项目。Cosmos的应用模式、数据结构现在看起来反而更加有机,更加自然。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大型应用,比如DYDX,你可能将来要走应用链的模式,或者采用OP stack走rollup模式,所以我觉得应用链这种架构可能有可能成为与以太坊这种一层两层数据架构竞争的关系。

我反而觉得像那种单一链的架构,比如Aptos、Sui和Solona,我觉得从整体来看,它们所做的事情都可以由Layer2来完成,并且它们都面临着类似的扩展性问题,即一旦拥堵,就无法使用,这可能导致拥堵问题。所以我觉得在同一个网络中实现完全的应用扩展,索拉纳已经经历过多次了。只要一有市场,马上又开始宕机。这个问题,以太坊已经经历过并且解决了,通过将应用分流来解决问题。我觉得从现在来看,单一链的架构,我个人觉得还没有被说服,我觉得它现在看起来是不可行的。

将来会以开放的模式为主,采用Layer Two的模式,加上Cosmos的应用链模式,以及像Oneone提到的模块化区块链。实际上以太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行了模块化,包括共识执行的分离,以及Layer 1和Layer 2的分离。

从现在新公链的角度来看,我感觉这种单一链的机会可能比较难找到。我现在让我想,真的想不到什么类型的应用必须要在Solona或者Aptos上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那意味着Layer 2和Layer 1都能胜任其他链的任务,同时还能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那我为什么要选择单一链的Layer One呢?这是我脑海中一个很大的疑问。

我认为OP提出的OP stack架构非常适合大型应用,它将Cosmos的应用链与这种架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例如Maker Dao、Compound等,我认为它们将来一定会开发自己的链,因为单一的Rollup本身在经济模型和吞吐量(Gas)方面都有限制。所以对于一个大型应用来说,我认为在类似Layer 2的层面或类似的解决方案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它一定会拥有自己的Rollup,可以将所有流动性连接起来。

因此,我认为以太坊确实通过类似Rollup的方式转变为一个服务方的方式,将Cosmos的故事整合进来了。在这个新公链层面上,我反而认为像应用链的模式,不管是Cosmos的APPchain、波卡的平行链还是我们所说的Rollup这样的模式,逻辑上更加自洽。

就我应用方而言,我会走两条路。一方面,每个链都可以进行部署,将自己的应用变成一个渠道,进行分销,没问题,但是我需要一个主要的应用链来作为流动性的连接和聚集点。这一点在应用方面非常逻辑,这也是为什么DYDX选择这条路的原因。他们遭遇了各种问题,无论是高昂的Gas费用还是低TPS的限制,后来想改变方向,试过OP等,但发现这样做行不通,于是选择了Cosmos的路线。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周期中,这种应用链模式可能比新的公链或单一链更好一些。但以太坊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如我刚才所讲的,通过这种模块化的方法,我认为以太坊也能够在Cosmos的市场上争夺一部分份额。”

公链网络效应加社区的繁荣程度大于技术优势

在公链竞争中,杨民道认为公链的网络效应、社区繁荣程度的重要性高于技术优势,他从个人创业的经历给出了理由。

“我们自己开发应用时,如果要选择一个链去部署,我们需要考虑诸多因素。19年时Solona邀请我们去做部署,我们都是Multicoin投资的,,但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并非易事。我们意识到,要在Solana上进行部署,需要重新编写、审计和确保安全性,而且这个审计还不像以太坊有很多的案例积累,这涉及巨大的门槛和成本。所以你会发现像Aptos、Sui、Solona等这些新公链,老牌的DeFi项目并没有迁移、部署过去。

例如,Compound、AAVE项目就没有迁移到新的智能合约语言上,因为要求重新编写合约并确保安全性是非常困难的。在这方面,我觉得选择链的决策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题。

而且大家常常低估金融网络的网络效应,特别是流动性的影响力。目前,有一个可能能够与以太坊竞争的链是Polygon,它之前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然而,Polygon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太坊独立且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这个成功是通过聚焦于自身特点,而不是与以太坊直接竞争,来实现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BSC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链,但它目前面临一些动荡和不确定性。因此,从目前来看,Polygon可能是唯一一个具备一定实力且能够与以太坊竞争的链,而它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商务拓展方面的推动,而非技术层面。如果没有强大的激励、推动力,大家选择哪个链去开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Arbitrum等拥有良好流动性和可组合性的链。公链依靠这种流动性粘性可以减少对项目方的补贴,因为有很多生态项目会给予流动性支持。因此,很多人低估了网络效应在公链项目中的作用。

一旦链的网络效应形成并发展,对于公链项目而言至关重要。比如,Arbitrum目前没有自己的挖矿,而是由项目方自行搞定。这一模式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但与之相反,Solana并没有形成良好循环,它过于依赖FTX等交易所的推动。一旦这种推动消失,Solana很快就会崩溃。因为当流动性崩溃时,诸如借贷协议等相关组件也无法正常运作。因此,我认为这种生态系统需要有机增长而非靠商业推动。

在公链项目中,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一旦崩溃,恢复将变得非常困难。代币价格下跌会导致生态系统衰退,公链生态系统可能会被废弃。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对比看,像Arbitrum这样的项目从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效应,而Solana靠强力BD堆积起来的过程,他们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社区活跃度也是两个境界。“

以太坊已经将扩容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

现在在现实技术层面上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只是关于扩容和TPS的增加。正因为如此,以太坊现在的会议都在谈论网络国家和意识形态,我觉得这非常厉害,因为他们知道在技术层面上的扩展已经可见了。

你认为五年后会怎样呢?但现在以太网正在通过社会层面来扩容。社会如何吸引更多人参与,这个意识形态能够吸引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能够打开差异的事情。就是说,无论你技术再牛,你推出新的东西后,如果你没有社会层面的共识能力,我觉得你做不起来。我深有体会,我觉得以太坊现在确实不只是在与你比技术这么简单。包括刚才讲的像Aptos那样,技术上的数据都很强大,但是这个竞争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问题。就像你现在说的技术再牛,可能很多人也不会过去。在这方面,它已经演变成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层面上的扩容,已经走得非常远了,现在就是这样。

公链自下而上的生态建设方式优于自上而下的方式

在当时,波卡在中国特别受欢迎,我认为它与EOS处于相同的级别,甚至稍高一些,也非常受欢迎。但你会发现,这两个项目非常奇怪。Cosmos的生态系统让我感觉非常像以太坊早期的生态系统,即有许多应用团队自发地使用它,没有太多的推广,但都在其上开发应用。然而,在波卡的层面上,我好像没有看到太多应用团队,而且大部分应用团队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在波卡上投资了大量资金而选择在其上开发应用。我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你会发现波卡的生态系统并不是特别火爆,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它好像是勉强建立起来的,不是那种自下而上的有机发展,而Cosmos则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将决定波卡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使我认为它的发展路径将会与其他项目大不相同。

另外,Op目前也没有展现出像Cosmos那样自下而上的活跃应用生态。我感觉Op有点过于高冷,有点太贵族化了。当我们部署Arb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没有白名单限制,我们会给予最好的支持。但是Op表现得非常高傲,集中精力在SNX等合作项目上,他们就是那种贵族范。当然,这是因为他们的正统性,因为当时他们是从Plasma团队分拆出来的,以太坊曾给予过他们很多关注。不过应用方并不买账,我们认为既然你们是贵族,我们就去做了Arb。所以你会发现,我觉得Arb和Cosmos这两者都具有明显的社区草根特征。

另一方面,Op和波卡更像是自上而下的结构。这也是一种观察角度。你看,波卡和Cosmos在技术上可能没有太多区别,但你会发现它们整个生态的状态不同。我认为这种状态的不同可能对它们的发展路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像当时EOS和以太坊的情况一样,我敢说EOS在中国的热度绝对是以太坊的100倍。各种应用方和资金方都聚集在EOS上,但你会发现,它的资本组局和中心化特征非常明显。

自下而上它的基础逻辑在于人们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框架自主选择使用它,没有强制的商务开发引导。不像Solana当时的情况,Solana吸引了很多应用,因为Solona给予了很多Grant奖励,而且有资本投资,比如Multicoin几乎投资了Solona黑客松所有获奖项目,FTX都给上币,在这些条件下,所有前往Solana的项目都是为了获取这些好处。

而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就会离开。这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市场选择过程。

因此,我认为自下而上的方式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即在没有硬性条件的情况下,我选择技术路径或社区,并愿意在其上构建。这是一种天然需求。相反,自上而下的方式是被需求压抑的方式。比如,我本来想选择以太坊,但如果你给我更多钱,提供更好的条件,我就跑到你那边去。实际上,这种方式压抑了自然需求,所以当资源缺乏时,我觉得情况就会反过来,人们会很快离开。

自上而下的项目适合在早期参与其中,早期到高点阶段的投资表现通常非常明显。例如,BSC上面的早期项目的创富效应特别显著。类似地,Solona等项目也在早期阶段展现了显著的创造力。这些项目在早期阶段与项目本身紧密相连,投资者能够获得明显的回报。

而对于自下而上的项目,则需要更多关注后期阶段而不是早期。早期阶段的自下而上项目可能相对较为艰难,生态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投资者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感到孤独。然而,这类项目的优势在于后期的发展。它们的生态系统在后期逐渐壮大起来,因此投资的回报可能是反向的,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

自上而下的项目在早期到高点阶段通常具有明显的创富效应,而自下而上的项目则需要更多关注后期阶段的生态发展。

ICO VS 空投:应该给散户在早期用资金参与项目的途径

“我认为当前的市场结构与过去不同,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好项目的筹码更多地掌握在VC手中,而自下而上的项目中散户或个人在早期就能获得筹码,无论是通过空投还是像过去的ICO那样,价格都很便宜,以太坊才2000万美金的估值,项目的市值估值通常只有几百万美元甚至一千万美元,散户能够获得五六成的份额。

然而,现在我认为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现在由VC主导。无论是Aptos还是其他好的项目,技术都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它们出现时市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20亿美元。我觉得很难培养出一个自下而上的用户群体,因为这些筹码太昂贵了,除非你能提供大额的空投。你就算是好项目,但一旦市值达到20亿美元,包括当前的所有Layer 2项目,如果没有空投,像Scroll这样的项目市值也达到了几十亿美元,基本上你就失去了在早期加入的机会。以前我们有的机会是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但现在如果你市值达到10亿美元,那么你的机会成为百倍的可能性基本上就没有了。因此,散户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参与的冲动性。我认为这种市场结构对自下而上的发展非常不利。

VC其实他也明白,如果说他的筹码钱在他手里的话,如果这个用户都不进来的话,其实没意义的。

我认为ICO时代对参与者来说更加公平,因为尽管空投可能获得代币,但空投的份额与你用现金购买的份额不同。在ICO时代,散户可以轻松购买到1%的份额,无论你有多少资金,你可以购买更多。当时我们有一个称为“one percent club”的目标,即持有代币总流通量的1%。但现在,通过空投,你可能只能获得几千美元或一万美元的份额,无法投资更多。你可能无法投资到10万人民币或20万人民币这样的金额。这种限制确实是监管的作用,为了防止欺诈行为,监管机构实施了这样的限制。

我现在认为应该为散户提供更加公平的准入机会,让他们直接用资金参与。我认为散户用资金参与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投入感,超过了空投的方式。很多人通过空投获得代币后直接卖掉,但如果你要用10万人民币来购买代币,你对项目和社区的了解可能会比团队本身还要深入。”

Ordinals的探索并没有解决比特币扩容问题

最近在比特币领域出现了一些实验,如BRC20以及一些在比特币上进行NFT的探索。事实上,在2013年和2014年,就已经有一些协议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比如染色币和Omni协议。这些实验都是为了在比特币网络上进行资产发行和应用拓展的尝试,包括在比特币上实现第二层合约的扩展。最近还提出了在比特币上实现Layer 2扩展的想法。因此,这种类型的应用扩展一直在不断推进。

然而,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比特币本身的架构限制了其扩展性。比特币的架构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从2013年开始,比特币社区一直在争论区块大小的问题,即是否要进行扩容。如果不进行扩容,应用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如果没有应用,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也将受到威胁。这个争议一直持续到达到顶峰,即比特币分叉形成BCH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个人而言,我对此比较悲观。我看到许多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应用上进行各种尝试,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以太坊,开始开发一些新的应用场景。

当然我个人觉得,币圈热闹一些是好的。投资者、交易员则只需要一个交易标的就好。不过对于开发者创业者来说,对这个BRC20的事情要有明确的认知。在比特币的架构层面上进行应用扩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现在我们看到比特币的核心开发团队又开始提出限制在比特币上发行的NFT资产等新提案。这些BRC20、NFT的炒作使得比特币的主要交易很难进行。

我认为比特币更适合做金融方向的延伸,例如重新推进闪电网络并发行稳定币。这个方向符合比特币作为一个数字金融网络的叙事,并且如果能够在闪电网络上实现币种的发行和流通,那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方向。闪电网络作为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平台,有能力容纳并支持这样的应用。

Subscribe to 0x499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