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dler DAO x CyberConnect:探索 Web3 社交协议的崛起与生态策略
Buidler DAO:Web3人才与项目孵化器
Buidler DAO:Web3人才与项目孵化器

​商务合作 WeChat:MiaoFrank1229


文章:@Buidler DAO

作者:@Jane

编排:@createpjf @黑斗小羽


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文章速览

1.0/ Introduction

2.0/ DeSoc 背景

3.0/ CyberConnect 协议设计

3.1/ 社交图谱设计

3.2/ 协议未来的潜在发力点

4.0/ 协议生长的策略

4.1/ 一方产品

4.2/ 生态构建

5.0/ 小结

6.0/ 和其他协议的对比

7.0/ CyberConnect 未来发展探讨

8.0/ 从 CyberConnect 展望 Web3 社交赛道


Introduction

CyberConnect 成立于2021年,旨在探索 Web3 社交的多种可能性,主要发展方向分为协议层和应用层。作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多链部署的社交图谱协议,其搭建了一套以 CyberProfile 为核心的账户体系,可以作为用户在 Web3 世界的通行证。CyberProfile 记录了用户的多维数据,包括资产、内容、社交关系、链上行为等,且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存储。基于其拥有的多维度数据,CyberConnect 可以给用户作出 Web3 原生的好友和内容推荐,发掘新的社交关系。其自建的一方产品 Link3 作为可验证身份的社交平台和社群网络,吸引了大量 Web3 原生用户,并帮助协议用户增长到了近百万量级。此外,其即将推出的基于账户抽象的钱包 CyberWallet 旨在提升 Web3 社交的易用性,是其重点发力方向。生态层面,CyberConnect 目前已经形成了包含 50 多个应用的初步生态,分布在社交、元宇宙、NFT、游戏、内容、工具等多个品类,并通过生态赋能等各种方式吸引开发者,共同构建完善协议,探索新的社交体验。

CyberProfile 当前累计铸造数目在 90万+。23 年 3月,协议实现历史最高月活 73万+,其中持有 CyberProfile 的月活用户占比94% 。CyberConnect 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 Web3 社交网络。

Link3 聚集了2100+的组织,包括 BNB Chain, CoinMarketCap, Zerion, Galxe, 1inch, Messari 等,平台上累计举办了7800+活动。用户侧,3月 Link3 月活用户数约在67万,日活用户数约6.7万,DAU/MAU 约在10%。

CyberConnect 创始团队为连续创业者,曾创立去中心化视频直播区块链公司 DLive 和 区块链 Lino,并于2019年被 BitTorrent 全资收购。历史上,CyberConnect 累计获得两轮2500万美金融资,来自 Multicoin Capital, Sky9 Capital, Animoca Brands 等知名机构。

本文将从 CyberConnect 协议的架构设计、推进协议的策略,及其未来的发展探讨等层面来看团队对 Web3 Social 的解法。通过与其他社交协议设计思路的对比,我们也可以一窥不同团队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此外,我们对数据自有带来的可组合性及其衍生出的多种新型社交有了更深的理解。CyberConnect 曾以“连接 Web3 的每一个人”作为愿景,并于近期进一步迭代成了**“链上友谊永存—— CyberConnect 希望构建一个用户可以真正掌控其数字生活和身份的世界,建立有深厚意义且持久的连接,而不受中心化或充满偏见的技术所影响”**。 其背后所传达的不变的实质是,我们共同期待 Web3 可以使连接更自由、更高效、更有意义,并带来新的社交体验的解决方案。

DeSoc 背景

在 Web2 中,社交产品因其网络效应及所衍生的巨大价值,被誉为互联网皇冠上的明珠。且由于网络的封闭性,市场格局通常是绝对的垄断。龙头产品牢牢掌握流量和分发权,并基于独家数据不断优化其推荐引擎,将用户“锁”在平台孤岛内。由于其绝对的优势地位,龙头产品背后的公司得以攫取大部分利润。而 Web3 的显著不同是数据层和应用层发生了解耦,即数据层和应用层可以分开构建。当价值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发生分离,则经济利益会重新进行分配,从而对业务选择和判断产生实质性影响。

数据层的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归用户所有,因而其可以跳出平台的限制,随用户游走,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用户便携性的数据资产;一个是产生了大量的公共数据,数据之间的孤岛被打破,且任何人都可以基于此进行历史检索与解读。这些数据被释放后,无限多的组合可能性被打开,也衍生出了新的社交机会——比如跨平台的身份体系,即 DID,以及专门的数据汇总、处理及应用,去探索身份、内容、数据之间的关系等。身份和内容体系背后的协议理论上可以与无限个终端 dApp 相连,并分享到其在价值链中的合理收益。

应用层层面,如何定义 DeSoc (Decentralized Social,去中心化社交)当下所处的阶段呢?答案可能视我们的目标而定。如果将其定义为对 NFT 或者钱包的采纳,则可能会相当快,比如 Twitter 已经在其产品中加入了 NFT 的蓝标认证 (Twitter Blue) ,某种程度也是 Web2 平台试图融合拥抱 Web3 的缩影。不过,如果要真正达到我们所畅想的 Web3 原生的大规模社交平台,则兴许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当下所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导致在用户登陆(钱包)、使用(gas fee)等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摩擦,从而无法吸纳相当体量的用户。区块链本身能承载的 TPS 在社交场景中也受到挑战。这些问题都在解决和改善过程当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隐私问题,借助于 ZK 等技术的发展,在 Web3 社交中,用户得以在有效验证身份的同时实现隐私保护与对自己的社交数据和身份的所有权。基于此,甚至可能衍生出一些新的社交玩法。此外,由于数据层与应用层的解耦,社交不再局限于社交应用内部。社交关系可以被任何前端产品调用,应用在多个场景里,成为某种基础设施 —— 整个互联网的社交层。从这个角度,社交会定义人社会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简单进行社交行为的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从而,我们可以跳脱出 Web2 最注重的社交媒体场景来重新构建基于社交关系之上的多场景下的体验。这些是 Web3 Social 非常美妙的点。

结合当前的现状,也考虑到最终的愿景,当下应该做什么,既可以为未来蓄力,逐步积累起对 DeSoc 的切身理解,又可以在当下就获得真实反馈,从而可以不断校准自己的行动方向呢?我们认为,CyberConnect 提出了一个漂亮的解法。下文我们将从协议架构和生态推进角度两条主线来解析 CyberConnect 的生长逻辑。可以看到,协议降低了应用推出的门槛,并帮助生态内应用完成冷启动等初期增长过程,而应用则很好地反哺了协议的迭代,两者实现了较好的协同。

CyberConnect 协议设计

下图是 CyberConnect 的架构设计,在其提供的身份体系及采纳的数据存储方案等环节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团队在社交场景下所做的理念和实用主义之间的平衡。

社交图谱设计

身份、订阅与内容关系

CyberConnect 构建了一套基于 ERC-721 标准的身份体系设计,其核心为 CyberProfile。CyberProfile 除了存储用户的基本信息外,也会关联用户的内容和社交关系,积累对用户多维度的丰富理解,可以作为用户在 Web3 中的身份基石。生态内的应用如果集成了CyberConnect, 均可以直接以 CyberProfile 作为账户体系。同一套身份体系的好处是用户在不同应用之间积累的好友关系可以互通,从而开发者在冷启动时可以有效撬动其社交关系。对用户来说,其构建的好友关系相当于归属其自身的资产,不用重复构建连接,这点对创作者尤为有利。

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除身份 NFT 外,CyberConnect 的设计里还包括 SubscribeNFT(代表钱包地址和 CyberProfile 之间的单向关系)和 EssenceNFT(可用来代表 CyberProfile 创造的任意类型的内容(比如社交媒体帖子、视频等)),分别代表人和人之间的订阅关系和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结合中间件,开发者可以针对具体场景做更定制化的 NFT 设计:

尽管智能合约拥有可编程性、互操作性等优势,在专门的社交场景里,有时其并不是最优解。当大量高频的社交互动行为发生时,一是对区块链的性能挑战,其次是用户侧,如果需要反复签署及支付 gas fee,则其体验也会大打折扣。从用户体验及规模化可行性出发,我们可以理解 CyberConnect 采用的混合模式:除智能合约交互外,其另有一套可规模化的存储组件 (Scalable Storage Modules,简称 SSM) 供开发者选择。在 SSM 中,关注/喜欢,发帖/评论不以 NFT 形式呈现,也无需发生链上交互,此举可以大大减少用户侧的体验摩擦。

存储、多链部署与索引

当大量社交数据产生后,下一个问题即是如何进行存储,可以做到既保证数据自有,又同时有规模化拓展可行性。CyberConnect 目前的设计中采用了 Arweave + Bundlr 的方案,其提供中继器服务将用户的行为打包上传至去中心化存储中。Arweave 目前每日已经可以处理超 2M 笔交易,Bundlr 的打包上传方案也帮助将交易吞吐量提升近百倍。此外,相比链上存储,它们也大幅压缩了成本,比如在 Arweave 上存储 1M 关系数据仅需花费 16AR(~ $160)。这两点都为社交应用的大规模爆发做了极好的基础设施层面的铺垫。

不过,仅仅将数据上传至去中心化服务器还不不够。为了防止中心化服务器作恶,并真正实现数据自有和抗审查,在 SSM 的设计中,用户需要在首次与 CyberConnect 生态内的产品发生交互时进行私钥签署(只有该用户可以写入数据)。此外,为了实现后续频繁写入和更新 SSM 的安全性,团队设计的机制是 SSM 在首次交易时会为每部分的证明数据创造一个新的哈希链表称为“操作日志”。对状态的每次操作都会在操作日志尾部附加上新的状态。新生成的状态会短暂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中,直到操作日志的尾部被打包上传至 Arweave。任何其他人都可以获取最新的状态并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在公链部分,CyberConnect 采用了多链部署的策略,当前其部署在 BNB Chain、Polygon 和 Ethereum 上。多链部署虽然复杂度更高,但可以最大化地聚拢不同链上的用户群和生态资源,增加协议数据源的广度。同时 CyberConnect 也没有选择自己去做 L1,猜测主要是从必要性和对开发者及用户的友好程度做了权衡。其目前深度战略合作的 BNB 公链,具有规模化拓展上的相对优势,之后即将推出的 BNB Greenfield 也有望给存储端带来更规模化的解决方案,与 CyberConnect 主要面向的社交场景比较契合。与此同时,CyberConnect 也正在进行新一代协议的升级,将会继续拓展其他公链生态。

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如何做索引和推荐也是关键的一环,可以更好地实现可组合性和开发者端的易用性。目前 CyberConnect 给开发者提供了链上 NFT 和 token 的索引,预计未来其也可能联合第三方一起来构建完善的索引体系。在推荐层面,CyberConnect 也曾对外披露过一些思考。毕竟要真正使数据产生意义和价值,做出好的推荐是一种诠释数据的方式。CyberConnect 探索的推荐意在构建 Web3 原生的社交关系,而不单纯是已有社交关系的迁移。

以官方关于 NFT 推荐机制的一篇文章为例,其主要逻辑是基于相似的 NFT 交易历史推荐别的地址(人),以及基于用户地址中的 NFT 交易记录推荐相似的 ERC-721 代币,并可以在计算相似度时进一步考虑 NFT 的交易场所来增加权重以做出更精细的推荐。根据已有数据的丰富度,如果我们能构想到新的将数据之间产生关联的方式,那么也能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推荐。对用户侧来说,新的有效的推荐,即意味着新的体验和连接。

在从中心化的封闭网络到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尚处于起点。为了不断朝着这个北极星去,不管是技术架构本身、存储的去中心化&规模化可行性,还是思维理念以及内容&关系的发现和推荐机制等都有待革新探索。不过经过不断实践以及从用户需求出发,并诚实地思考手上现有工具的可行性,我们应该会摸索到阶段性更优的解法,并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协议未来的潜在发力点

在探索社交协议的路上,CyberConnect 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再往前走,我们认为其还需达到一些重要的节点,以进一步实现可靠性、易用性及协议的最终成功,比如:

1)推动账户体系的大规模采纳

鉴于协议的网络效应,能够实现**大规模采纳的协议才会涌现出无穷的价值创造可能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如何尽可能地降低登陆门槛,解决 Web3 社交的易用性是打头阵的一步,而新用户进入 Web3 中的核心一环就是账户体系的构建。我们在下文中会提到 CyberConnect 计划推出的基于账户抽象的一方产品 CyberWallet,从而大众用户可以以邮件、电话等 Web2 的方式登陆钱包。钱包整合了 CyberProfile,CyberConnect 协议上发生的所有用户行为都会与该账户绑定。而由于拥有 CyberConect 账户的用户在不同网络中操作产生的 Gas Fee 可以选择以 CYBER Token 结算,Token 价值也会有坚实的使用支撑,从而推动整个生态的良性发展。

2)积累兼具深度、广度与多样性的数据和完善索引生态。

CyberConnect 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最终如果要实现数据的广度和深度(至少在局部区域的足够密度),那么与足够多或足够高频的真实场景的联动至关重要,以及需要尽力实现应用场景端的数据写回。这是在数据源层面做到尽可能全面、及时和强相关性。其次,如何对社交数据做更好的处理,设计好数据结构,使其更具易用性是协议想要提升开发者端的采纳度所不断需要做的。另一层面,使用者越多,其建立的数据标准才会真正被采用。这里存在一个循环破局的点。

此外,为了给开发者提供更好的体验,索引和推荐生态的完善也是一个发力方向。由于数据层的开放,所有开发者都可以来做索引,也就意味着更多数据挖掘的可能,从而可能能做出新的推荐。新的、原先隐藏的潜在社交关系建立的可行性是 Web3 社交非常重要的价值之一。新的连接以及与旧有连接的接壤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量价值,有点像新的道路通了之后,点和点之间的流通会更顺畅,从而得以激发新的能量(财富)的生成。

3)数据隐私层面的完善

隐私是用户侧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何使用户可以放心安全使用是整个体验中重要的一环。理想情况下,应该有一个权限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对其隐私相关的权限进行管理,按需授权给应用。目前,CyberConnect 没有公开提及其在这块的布局,只提到数据有敏感度之分,目前会优先支持不敏感的数据,这可以视作衡量优先级下的一种务实选择。随着 ZK 等技术的成熟,以及 CyberConnect 协议自身的发展,预计其将提出与自身场景契合的隐私方案。

除了隐私保护本身,如果用户可以在保持个人隐私的状态下提交有效行为,则可能会衍生出新的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社交玩法(参见链上游戏-黑暗森林),用户的社交体验也可能更加多维和微妙——如果个人信息完全公开透明,则过于直白的社交互动可能失去一定美感和持续沉浸力。

隐私及权限管理是 Web3 社交中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由更底层的社交协议层来承载该功能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协议也需根据生态的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其在隐私层面的布局,且如上所说,可能会为新的社交体验提供可能。不过,隐私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是否用户友好,这意味着 dApp 的构建者们可以在各种场景里面去做有创造力的尝试。

协议生长的策略

协议相当于骨骼,好的协议架构设计仅仅是第一步,仅当真实场景的数据在高效流通时,协议的生态才得以真正打开,并反过来推动协议的迭代。如何使协议能被更广泛地采纳是每个协议设计者都需思考的问题。协议本身可能被复制与参照,但在与真实场景互动的过程中积累起的对细微之处的理解,对协议和 dApp 关系的处理及协议架构设计的取舍等,这些是协议真实生命力的来源。因而要打开供给侧,除了做好协议设计本身,还需在需求场景侧找到足够多的价值创造的点。

CyberConnect 深谙此道,并不断在打磨真实用例。其主要的推进策略可以分为两块:开发一方产品,下场感受水温;搭建生态系统,连接更多的开发者一起探索。

一方产品

CyberConnect 既是协议的构建者,也是应用协议的开发者。由于生态构建对协议的成功至关重要,成为50多个生态项目中的一员可以使 CyberConect 更快地探索迭代协议,吸引其他开发者加入。

2022年5月,CyberConnect 团队做的基于可验证身份的 Web3 社交产品 Link3 一经推出,便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并直接带动 CyberConnect 的协议用户数从当时的十万量级涨到了近百万量级。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正是产品精准找到了某种 PMF 的佐证。后续,Link3 又通过功能迭代进一步加强了对 B 和 C 双端的粘性。Link3 也是目前 Web3 中最大的 AMA 平台。

具体来说,Link3 从构建身份出发,并基于社区与用户互动的高频场景(AMA 等事件)建立双方之间的联系。由于组织方经过验证,且双方交互的场域是一个具体的场景,其发展出来的社交关系非常具有实感。此外,组织方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给用户发放 SBT,除了对用户的行为认证,这也是一种从项目方到个人的信赖的传递。巧妙之处在于,如果拥有 SBT 的用户又对别的用户进行信任认证,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从而信任这种无形的东西可以在整个社交网络中迅速地扩散。通过这种在具体的场景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交关系的方式,Link3 搭建起了一层信任网络。

此外,CyberConnect 新近宣布其下一步将推出钱包 CyberWallet。智能合约钱包可以降低新用户使用的门槛,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协议吸纳大众用户的触点。对用户来说,这也意味着其可以便捷地拥有一个进入 Web3 的身份账户,并基于这个身份开始日常的高频交互,自由地在 Web3 世界遨游。预计CyberConnect 会通过各种方式在身份和流量入口这块做更多的布局,并基于协议提供的可行性去探究新颖的 Web3 原生体验。

一方产品在帮助协议的冷启动和完善协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有意加入生态的开发者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其背后整体的出发点是,如果要使 CyberProfile 这套身份体系及其背后的协议被更多采用,则最好的方式是为这套身份找到有用的出口——用户并不是专门为注册身份而来,而是被因有这个身份可以获得的体验所吸引。有这层吸引力在,建立身份的难点和阻碍会在心理层面被最小化,结合钱包的迭代带来的登陆摩擦力的减少,整体体验会顺滑很多。而当其在这个身份下积累更多的经历后,则身份会承载更多真实意义和可信关系,也有了更多的拓展性。

Link3

Link3 的产品功能时间轴

1)可验证身份(Profiles)

Link3 的第一个功能是可验证身份的建立—— 组织和个人可以创建自己一站式的链接主页,可以呈现其关系、内容、资产、资质以及其它链上行为等。当其他用户点击其链接时,可以确保其是官方的无害链接。考虑到在 Twitter 和 Discord 上均有大量的虚假链接及其可能造成的资产及身份的盗用,信任和安全是 Web3 用户真切的痛点之一。所以 Link3 并不仅仅是简单对标 Linktree,而是有其在 Web3 中切实存在的意义。身份的建立也可以视作发展 Web3 社交的重要的一步。

运营策略上,Link3 面向个人用户初始采用了邀请制,主要给一些有一定名声的组织和 KOL 提供了白名单(目前已经面向个人完全放开)。之所以选择从大节点做起,猜测其背后的考量是借用已有的社交关系来构建初始信任。大节点往往承载了最为丰富的社交辐射关系,其高势能也有助于提升普通用户的信任,并引起其在 Link3 上建立身份的动力,从而实现将信任在网络中逐步传递的目的。信任很脆弱,要真正构建信任,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构建好关键路径,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开始需要采取相对克制的方式。

当前 Link3 中所有的项目方均是经过认证的,所见即可信。这份信任的构建需要持续地付出努力,也有其稀缺性。可以预想的是,这将帮助解决很多实际的安全隐患,比如防钓鱼、保护用户的资产安全等。而可信任的节点之间的充分连接所能产生的网络效应的价值则更令人期待。

2)活动日历 (Events)

活动日历是 Link3 上线的第二个重要产品功能。对项目方来说,其可以在平台上一站式完成活动组织、数据分析、用户奖励及 SBT 发放等来促进社群活跃,并与社区做顺畅的沟通,从而互相形成更好的理解。对普通用户来说,其可以在平台上探索发现其喜欢的项目并与其互动。当用户满足一定的互动条件后(比如参与时间),可以获得组织方授予的 W3ST(Web3 Status Token) 。W3ST 的适用场景很广,比如表明用户的角色、资质认证、提供活动参与证明等,而且由于与 CyberProfile 绑定,并不局限于单个平台。这也意味着,除了通用信息,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信息被进一步收集,用户画像维度得以变得更加丰富。这也有助于 CyberConnect 的推荐引擎做出更好的推荐。
借助活动日历,Link3 直接切入了 Web3 的原生高频场景 AMA,非常有助于构建用户习惯和粘性。而通过这个互动工具,其对 B 端的凝聚力也大为加强。一个新功能可以同时盘活 B、C 两端,且作为一个双边平台,积累的 B、C 可以互相促进对对方的吸引力,不得不说是漂亮的一步。

3)文章 (Posts)

文章是 Link3 3月新推出的功能,自此用户可以在 Link3 上完整地探索不同的用户、活动、内容,是非常顺理成章的拓展,也是 Link3 进一步完善其社区互动与沟通功能的重要一步。目前文章主要是长文形式,可以想象的是 Link3 以后可能会支持不同形式的内容并进行推荐分发。

此外,基于 CyberConnect 的协议设计,用户可以以 NFT 的形式收藏发布的文章。且由于中间件的灵活设计,发帖者可以在收藏环节做进一步设计,如在 Link3 官方 3 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其设置了做小测试才可以对文章进行收集。NFT 数量通常设置了一定限额,日后可以作为用户参与度的明确证明。相较于一些市面上的长文工具,Link3 Posts 基于 CyberConnect 协议也有原生的如评论、点赞、关注等社交功能。

4)粉丝俱乐部 (FanClub)

3月上线的另一重大功能是粉丝俱乐部功能。类似航空公司航旅卡,用户可以通过不同行为积累粉丝分数(FanPoints,简称 FP)。

目前的方案中,最重要的获取分数设计是参与协议互动,包括引导参与社媒互动、导流给生态内应用等。积分规则的设计也是在设定一套长期互动规则,如果设计恰当,预计对留存和粘性会很有助益。该功能目前仅仅 CyberConnect 官方在使用,预计待功能细节和积分设计更为成熟后,会逐步放开给更多的组织和个人使用。

协议互动示例
协议互动示例

如果我们将 W3ST 和粉丝俱乐部放在一起看,两者均是组织方构建的一套价值体系,通过定义其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并做奖励(声誉/经济上等),把社区力量牵引到希冀的方向上。不同之处在于,W3ST 目前局限于参与某场具体活动,承载的场景和意义相对有限,而粉丝俱乐部的规则设定则非常标准和可量化,更具普世性,同时在引导用户与协议发生持续的交互,更长期主义。在与用户一起共建的过程中,组织与用户的关系不断得到加深。用户在社区里的角色也可以通过参与行为被定义,其身份开始具有鲜活意义。

Link3 的延伸讨论

1)Link3 的未来发展

从 Link3 的产品功能迭代可以看到,其一步一步走得很扎实,且在过程中,定位逐步更加综合(身份、流量、内容、互动)。在目前的基础上,其有许多潜在的可能性。比如:

a)文章功能的推出将内容纳入了生态,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往社交媒体方向发展;近期 Link3 平台上文章的数量有明显提升趋势;

b)结合已有的组织和可验证的身份,基于内容的讨论可以构建论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 DAO;

c)FanClub 的实质是在试图搭建一套忠诚度体系。通过对链上链下行为的综合考量,意在奖励真正有贡献的用户。B端(组织/创作者)和C端不再是单向输出的关系,双方通过规则互动和利益共享成为共同体。这里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通过经济体系的设计来真正助力关系的构建。不同的组织最后会适配不同的激励体系,吸引到不同的受众。受众又会重塑社区的氛围和影响奖励规则,从而双方达成动态交互和协同;

d)结合目前已有的身份、日历及文章功能,对组织方或创作者来说,内容、互动、商业化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发生。相较于单纯发放 Social Token,其粉丝体验也会更加无缝和一体化。在此基础上,Link3 在进一步发展细化其社区管理和运营工具,比如粉丝数据看板、用户分层体系等,从而其对 B 端的价值会更加综合,有望沉淀社群的核心价值和数据

由此可见,Link3 自身尚有许多可探索的空间。预计中短期,Link3 都将是 CyberConnect 十分重要的发力点。而且,如果某一个功能能够获得超出预期的正向反馈,则其也可能独立拆分。

2)Link3 对做 Web3 社交的启发

不同于许多类 Twitter 产品,Link3 选择切入的是 Web3 有真实需求的高频场景,并通过做工具提供增量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定位。这引发的一个讨论是发帖并可以永久存储在链上、抗审查等 Web3 Twitter 的优势真的是普通用户的痛点吗?倾向认为,在交互形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在 Web2 体验很好的地方正面突破是很难的,而如果硬要在原来体验很好的地方加上去中心化等则可能长期只能在部分小众人群带来局部价值。相反,找到用户不得不用的点,这个点借助以往 Web2 设计体系下的产品无法实现,其中一个方法即通过局部场景或优势突破,反而可能找到真正的增量价值。

Link3 通过挖掘具体场景建立了 Web3 原生的可信任的社交关系,通过付费收藏等结合 NFT 的玩法,可以对社交关系的深浅做区分,同时可能改变原有的创作者经济的利益链条。虽然其探索与实践尚不足 1 年,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我们信心——至少在部分场景中,Web3 社交具有创造出意识形态差异外真正的使用意义的可能性。

CyberWallet

在近期发表的 Litepaper 中,CyberConnect 介绍了基于账户抽象的智能钱包 CyberWallet,在登陆体验和节省 gas 成本上均做了改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钱包与 CyberProfile 的整合,钱包的用户可以进行发放 SBT,发送端到端的加密信息等社交行为。不过,考虑到钱包是被攻击的重灾区,CyberWallet 内置了安全筛查工具,会在用户和外部虚假协议交互时给出预警。

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CyberConnect 提出了两版钱包:

1)社交版:

社交版钱包主要注重易用性,降低用户的登陆门槛,可以满足绝大部分 Web2 用户的需求。通过多方签名计算,用户可以以 Web2 的登陆方式(邮件、电话、Twitter 等)登陆钱包,并进行快速的社交恢复;

2)Pro 版:

Pro 版钱包主打安全,适合希望以完全非托管的方式管理自己钱包的 Web3 资深用户,并支持用户一键将已有的类 MetaMask 钱包迁移到 CyberConnect 钱包。社交版钱包的持有者可以选择将钱包升级到 Pro 版。此外,钱包整合了 Defi 协议并提供一些内嵌的策略来帮助用户管理其仓位,且支持复杂的账户和资产管理。

从钱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 CyberConnect 吸纳更多用户进 Web3 并作为入口的野心,预计这是其发展路线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方便的账户创立方式以及通用的身份体系可能会开启大规模引入新用户的征程。此外,参照 14,15 年微信支付借助发红包成功地渗透了大部分网民,以极高的效率开拓了市场,资产结合社交可能会衍生出超出我们想象的应用场景。比如,结合更简化的登陆方式及身份体系,好友红包裂变等社交场景可能可以以更短链路实现,从而极大提升获客效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gas fee 也可以以 CyberConnect 代币进行支付。

不过,钱包作为重要的流量入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预计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这里值得期待的是,CyberConnect 如何结合自己的社交生态,做出差异化的钱包获客和留存策略,并能在一定阶段后给生态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用户。

生态构建

当前应用生态

目前 CyberConnect 生态内有50+产品,分布在元宇宙、内容、社群工具、游戏等多个品类,一些精选项目如下所示:

通过整合 CyberProfile, 开发者可以专注于构建其擅长的前端场景,去探索新的内容产品和社交体验,而无需重复构建、存储社交关系。同时,开发者在不同场景的具体诉求也会反过来给协议提供迭代思路,目前 CyberConnect 协议的开发还是以完善解决通用性需求为主。这种双方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正是数据层与应用层解耦后解锁的新的可能。场景和数据层分开也意味着数据层借助多个 dApp 积累的对用户的更丰富的理解可以赋能所有其他场景。这可能会极大降低一个新的 dApp 的冷启动难度。此外,如果应用能充分利用好协议所挖掘的隐藏社交关系,新的关系不管结合新老场景,都可能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毕竟在社交中,人是重中之重。这里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值得探索。

从目前生态内已有的应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与 CyberConnect 协议的集成,比如:

1)Oasis: Oasis 是一款过千万注册用户的元宇宙社交产品,支持开展大量的社交活动(看球、演唱会、桌游等)。其链上版本整合 CyberProfile 后,除以 CyberProfile ID 作为用户 ID 之外,Oasis 会自动集成用户链上的好友关系,并给用户空投一个名为 Link3 Space 的空间。在该空间中,用户可以展示其链上资产以及其他 Link Page 的内容,其好友也可以来串门,并进行代币和 NFT 的交易。

作为资产的拥有者和交易发生的主体处在社交空间中,这些给 CyberProfile 注入了真实意义,空间也因这些交互的发生而开始具有生命力,并被这个空间所能聚集的人和行为所定义。新的交互、交易行为和新的社交关系的可能性即是 Oasis 这个链上版本的意义所在。

后续,Oasis 计划推出 AI 赋能的 NFT,集成 GPT 最新的 API,并支持生成专属 AI 人格。拥有 NFT 的用户可以开展更丰富的社交活动。链上身份、NFT 与 AI 结合后可能会解锁哪些全新的体验这也是值得期待的正在展开的图景。此外,与 AI 交互可能会改变收集数据的方式和数据的维度,对图谱层也会有影响。

  1. Plato:Plato 围绕线下的餐饮消费场景构建,通过代币和徽章奖励创作和分享就餐体验的用户,且代币与徽章均是可交易的,并与用户共享餐厅所支付的营销支出。通过集成 CyberConnect,用户可以创建 CyberProfile,并使用关注和喜欢功能。

虽然所使用的功能非常简单,但其背后的餐饮场景却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美食本来就会促进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如果结合代币的发放和利益共享,则可能可以构建出新的连接和激励,比如餐厅方可以圈选出其希望的用户进行定向空投、发放 POAP 等,这可能会重塑餐厅的营销方式。线下场景结合链上身份可以玩出什么新花样以真正解决原有场景的痛点,这也是类似 Plato 这样的平台的机会。而可能值得探索的点比如,结合用户链上的消费行为,是否可以给出新的线下消费的推荐(原来只能基于餐饮消费记录或用户关系等),代币的可流通属性如何促进消费等。

  1. Dopamine: 合规监管一直是金融领域的难点之一,Dopamine App 借助区块链来解决这一问题,其给数百万用户提供符合全球反洗钱标准的去中心化、非托管钱包。通过整合 CyberConnect 的社交图谱和 Dopamine 的反洗钱分数,用户可以铸造其 Web3 身份的同时通过 CyberConnect 的 Essences NFT 获得徽章以认证其合规等级(A+ 非常好, C- 非常差)。这意味着任何其他 Web3 的项目都可以通过连接钱包对其用户和社群做进一步了解,并更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从而提升生态内金融交易的安全性。社交和反洗钱场景的结合给金融合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效方案。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社交和不同场景的结合可能会解锁很多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尽情去构想前端可能的合作,并以是否能带来新的有效解法和增量价值为判断准绳。

应用趋势探讨

1)在具体的场景中应运而生的社交关系

上述例子虽然分布在不同领域,有一个共同点是其都在挖掘其所处场景中真实的社交需求,以及如何基于 CyberConnect 协议所提供的功能去做出新的体验。同 Link3 思路类似,社交关系需要依托于具体的场景才能成立,在特定的场景中,人和人、人和物发生交互,并构建起具体的关系。这里的一些探索方向比如统一身份和社交资产的流动性带来的新的可能、如何结合 AI 做出新体验等。不过,虽然我们掌握的工具箱越来越多,但却不要刻舟求剑,而是最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真正考虑清楚用户侧的需求,并借助这些新的手段去实现。

2)从单体——>社交模式

以往 Web3 用户的交互体验以单人模式居多,比如在最常见的 DeFi 交易、做 Quest 任务中,用户仅需按步骤操作,主要与钱包进行交互。如果不是为了潜在利益,过程本身是没有多少乐趣可言的。而考虑到社交是人的天性,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享受陪伴、互动,是否有可能使得社交体验可以更原生地结合在具体场景中,从单人任务变成多人互动?在内容创作领域已经可以初步看到这个趋势,从内容生产、协作、价值分配、发布后互动等全链条环节都出现了多人协作的工具或应用。社交并不一定等同于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更多时候,社交关系是底层流淌的血管,是人的社会性的基底,帮助用户在具体的场景中做更好的连接,带来更有趣的体验。互动中有张力,有裂变的可能性。

此外,场景层和数据层分开也意味着社交数据并不被绑定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媒体场景,通过社交场景积累下的大量互动数据也能赋能其他所有场景。这是社交协议的独特价值所在。同时也意味着,协议就像一个八爪鱼,理论上可以延伸出无限多的触点。如何有效地基于这些数据做出反馈和推荐,构建用户画像是一个可以不断全局优化的过程。如果真的能用好社交这个元素,则也许会帮助整个 Web3 和去中心化技术获取到更多的用户。

3)代币化解锁的新可能性

代币化是 Web3 社交显著的差异点。过往的 Web3 社交更多被称为 SocialFi,其往往也更注重 Fi 的金融属性。随着行业的演进,可以看到,开发者们也逐渐意识到 Fi 是个好的杠杆,但前提是有值得放大的基本盘。

如果将代币体系理解成一种激励规则的设计,则在人和人的环境中如何去设定激励,如何做到相对公平,如何给对网络贡献的人合理的奖励,使其有动力持续为平台赋能,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不同于其他场景,在社交场景中,我们会看到更多更鲜活的互动浮现出来,甚至是超越个体维度的群组的激励问题。这种激励的设定也可以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价值链的重构。

合理的代币机制设计叠加精心的增长策略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动量,帮助项目方完成冷启动,而代币分配策略本身也暗含了增长策略。如何去探究更优的代币模型,使其与场景适配,使项目方与用户的利益一致,是所有团队的功课。

生态内不同应用的互通并以代币来衡量相互价值也是可探索的方向之一。由于互操作性、共享同一身份及数据层等原因,生态内不同的应用之间得以发生非常自由和新的交互,比如互相奖励在对方产品里发生的关键行为,互相导流,精准获客等。这块在实践中应该有许多玩法可摸索,以实现真正的生态协同。

此外,SBT 等声誉体系的建立也极富想象空间。除了在信用借贷等场景中信用体系大有可为之外,随着 AI 愈发强大,在如何避免 AI 机器人的无限渗透、虚假信息等传播层面,一套设计精良的声誉体系也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 Link3 当中,其引入了信用分体系,以对真实用户和机器人做区分,希望将奖励重点给到真实用户。

吸引开发者的策略

如果要使刚讨论的可能性真正被付诸实践,靠 CyberConnect 团队的独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未知的路径需要团结大量开发者一起探索,同时这些开发者可以更自由地去创造并进行低摩擦的互相协作。为达到这个目的,CyberConnect 采用的是组合拳的方式,比如:

1)举办黑客松

黑客松是 Web3 中常见的生态发展方式之一。以2023年结束的 CyberConnect 与 BNB Chain 合作的 Connected 2023 为例,其吸引了 2000 多个项目参与,并最终评选出了 23 个获胜团队。一举两得的是,黑客松既是对开发者的品宣,也很好地吸引到了用户的注意力。用户通过投票参与支持其认可的项目。黑客松期间,协议的 DAU 最高达到了21万,并累计铸造了 33 万 CyberProfile(黑客松期间完全免费)。

2)生态层面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包括冷启动

CyberConnect 在 Web3 社交已经探索了数年,同时也在这个领域积累起了各类生态资源,这些认知和资源都可以用来赋能生态内的应用,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其中是对冷启动的帮助,这恐怕也是项目方最迫切的诉求之一。目前采取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一方产品 Link3 的粉丝俱乐部功能给其引流。当用户完成项目方定义的与协议产生交互的关键行为时,其可以获得 FP 奖励。与此同时,这也是在增加粉丝俱乐部交互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用户的粘性,并给协议贡献更多数据和用户,所以对 CyberConnect 自身也是有利的,是一个双赢局面。而项目方也能通过使用 Posts,Events 等 Link3 功能得到有机流量的扶持。

3)提供更好用的 API 等协议使用体验

提供更好用的 API 是个毋庸置疑的对开发者切实友好的方式。从这个角度再来看 CyberConnect 自身做一方产品,而不是特别扶持委派某个第三方,我们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作为协议的构建者,CyberConnect 对协议的优势和可行性暂时有最深的了解,当其选择自己来构建产品,一方面由于熟稔能做的比较好,给其他开发者一些样板,其次也有利于迅速得到反馈用来改进协议,以及 Link3 在具体场景中积累的有意义的数据最后也会开放性地提供给生态内的所有人,其流量也可以用来支持其他项目的冷启动。这也是 CyberConnect 生态非常与众不同的一点。

4)投资

投资也是建立深度联系、构建和完善生态非常有力的方式。从 Crunchbase 可以看到,CyberConnect 投资了 Aspecta, TwitterScan, ReadOn, Project Twelve, Metaforo 等生态相关性非常强的项目。预计其将围绕 Web3 社交核心的几个元素,比如身份、创作者经济、DAO 等持续进行布局。

通过做一方产品,CyberConnect 得以更好地和开发者站在一起。对开发者来说,生态内积累起的用户池、协议的易用性等均是很好的吸引点。而当开发者和用户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协议的品牌势能慢慢开始起来,则其对开发者的吸附性和粘性会加强。

小结

1)贴近用户和真实场景探寻机会

以往关于 Web3 社交的探索中,我们往往囿于 Web2 的主要场景与旧有功能并试图嫁接 Crypto,从而难以回答 Crypto 是否是必须的这一问题。但正如新的交通工具大概率会实现速度提升并开辟新的路线,我们可能更多应该从用户真实的需求里去看 Web3 是否能在这些场景里创造增量价值或者进一步地衍生出一些新场景。且当传统 Web2 社交当下明显强大更多的时候,不求直接与其比肩,而是先找到让事情转起来的方式才是非常务实的解法。Link3 从用户需求出发,试图在新场景里找到独特的价值点位,是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摸索。而一旦局部转起来,就有了生机,就有了迭代的可能,从而可以影响全局。

2)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协议

图谱协议设计是抽象的,用户使用是具象的。从抽象出发进入真实,经过具象场景的洗礼后回到抽象,并在协议层做出更好的设计,这种抽象到具象的往复,是非常好的迭代路径。抽象层的设计很复杂,再好的架构师可能也很难在初始时面面俱到。而经过这几轮往复,协议就像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开始进入不断迭代和生长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实用性和可用性。这也是 CyberConnect 团队做一方产品的部分意义所在 —— 加快协议的迭代

3)一方产品发力+三方生态构建双管齐下

当前 CyberConnect 的生态结构已经初现雏形,Link3 足够高频,也可以渗透大部分 Web3 用户,可以作为动态流量池存在,给生态内的其他应用赋能,其中尤以引流和助力冷启动需求最为刚性。当 Link3 不断拓展边界,比如最新加入的文章和粉丝俱乐部功能,不排除日后其可以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分发渠道(项目、人、内容)。而第三方搭建的应用在积极探索新的集成 CyberProfile 的可能性,其也在反哺生态,除了帮助拓展协议用户、给协议写入更多数据外,其也在给协议迭代提供新的反馈。

4)通往大众应用之路

回看 CyberConnect 的整体设计,可以看到其都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吸引并承载足够多的用户进入 Web3。在其技术架构设计中,其链上链下混合的模式已然考虑了日后规模化的可行性;一方产品 Link3 从 Web3 高频场景切入,击中了用户真实的需求,逐步构建了用户蓄水池;而最新计划推出的钱包则更明显直接,旨在降低用户登陆门槛,提供更便捷的登陆体验;在其发展生态过程中,其通过一方产品给新应用导流,并通过投资等多种方式赋能;除了原生的 Web3 项目,Cyberconnect 也在和各个场景里的项目建立合作,支持其社交功能,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使更多用户进入 Web3。

这些背后体现的充分认知是,Onbarding 不是一家公司的能力所及,而是需要团结各方,并尽各自的智慧和能耐,提升 Web3 的吸引力,减少登陆的摩擦力。这里可行的一个路径是真实场景结合巧妙的代币经济设计,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最终我们将看到,这条路通往的不仅是 Web3 社交的大众化,其实质是 Web3 的大众化,社交体验可能是最好的联通大众的点。

和其他协议的对比

前文中我们详述了 CyberConnect 设计协议的理念和策略,过程中有很多取舍,比如如果想要实现规模化,当下可能就无法完全去中心化,以及如何能使协议被更多地采纳,做一方产品是否是必须。这些取舍的背后最终体现的是协议设计者的价值观。通过对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几大协议 Lens, Farcaster, Deso 的设计,我们可以对 CyberConnect 的设计多一层理解。

设计对比
设计对比

在构建协议时,公链部署和存储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Deso 选择了自建 L1,其认为通用型区块链无法承载社交场景的需求,且预判针对不同品类的应用可能会延伸出不同的链。而其余的协议则基本选择了依靠现有的公链,这么做的好处是尽可能地减少阻碍——开发者无需适应新公链,用户也无需重新在链上构建资产,比如Lens 就选择了部署在 Polygon 上,并将身份、关系、内容等都存储在了链上。CyberConnect 和 Farcaster 则采取了链上链下混合的设计,不过混合程度有差异。Farcaster 仅仅身份存储在以太坊 L1,CyberConnect 的自由度相对更高,开发者既可以选择将身份、关注和内容均储存在链上,也可以将关注和喜欢这种高频的行为存储在链下。

这里引发的另一个思考是最终一定要完全去中心化吗?兴许我们要区分开愿景和难点,去中心化是很好的愿景,但是要使 Web3 社交有所突破,则必须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也是 Link3 (CyberConnect) 和 Farcaster Web(Farcaster) 花大力气在探索的——是否有可能做出新的社交体验。通过自己下场做应用,体会内里的可行性,并反过来帮助协议的迭代。找到对协议的需求所在才是协议真正有了生命力的开始。

向开发者推广协议是与构建协议一样重要的事,可以使协议进入迭代和数据积累的飞轮。什么方式能有效地吸引到开发者?这里面投入的侧重则见仁见智。CyberConnect 如上文所说,其既做 Link3,也通过黑客松吸引开发者,双管齐下,且 Link3 可以一定程度助力其他产品冷启动。Lens 的主要方式是举办黑客松,且其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没有官方特别重视的一方产品。部分开发者可能会对协议和应用潜在的冲突比较在意,从而倾向于选择较中立的协议,有的时候无为即是有为。Farcaster 同 CyberConnect 有相似之处,其主力在开发其一方产品 Farcaster web,创始人认为先做出有吸引力的功能以及积累一定的用户量是关键,开发者们不会想在没有用户的生态里耕耘,预计较长一段时间,其重心都在一方产品。这也同其目前想要吸引的用户画像非常明确有关(创作者、投资人、开发者等),则自己做一个应用来承接不失为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型层面,Deso 已经发币,CyberConnect 也于近日在推出其代币 CYBER 并完成了Coinlist 的公售,Lens 和 Farcaster 尚未有明确的经济模型方案。鉴于当下仍处于各协议的扩张期,如何吸引更多项目方和用户是重中之重,推测商业化暂时不是协议的重心所在。

共同挑战

从量级来看,各个协议都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尚未出现数百万用户的协议(Metamask 的月活在千万量级),CyberConnect 是目前用户规模层面发展最快的一个协议,接近百万级(账户数量~930k)。考虑到已有的 Web3 用户中,大部分主要是 DeFi 相关用户,逐利为主,不一定对当前的社交产品感兴趣。如何吸引更多大众用户是所有社交协议的功课。这里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做出真正有独立存在意义的 Web3 社交体验,用户才有来并留下的动机。

与此同时,Web3 原生应用还面临 Web2 产品转型迭代的挑战。Web2 产品往往本身就有巨大的用户体量,看其是否能通过迭代完成漂亮的切换。这里有两个点值得考虑,一是前文所说 Web3 产品最好选择新的场景切入,等更强韧了再直面 Web2 巨头;二是 Web2 的产品如果要结合 Web3,比如将链上的行为整合进推荐内容、自然地将 NFT 集成到其体验中等,则其可能要重新设计架构体系,甚至可能发现结合 Web3 会影响其商业模式变现效率,这种船大难调头的困扰可能也会给 Web3 产品争取到时间。

此外,一些更偏基础设施的问题也是需要逐步去克服的,比如 TPS 的改进、移动端和登陆体验如何改善等。账户抽象可能会在登陆体验上带来较大的改变,这类的提升不断累积,我们才能通往一个比较顺滑的完整体验。能够撬动的用户量与能够承载的用户量可能会螺旋式向上增长。

从这些角度,各个社交协议其实是处于合力探索,探索大于竞争的阶段。同向为竞,而竞是正和游戏。不同协议重点面向不同场景及不完全相同的用户群体,在设计上也有各自的取舍,互相之间会形成很好的互补。大家是在共建 Web3 社交,也是在共同实践 Web3 被大规模采纳的愿景。且由于开放性,可能会带来更快的迭代速度,这也对团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yberConnect 未来发展探讨

协议护城河

对于一个协议,如何才算是找到了发展的里程碑?如果我们以积累足够的数据量和数据深度,能够覆盖足够比例的用户为准绳,则其临界点在哪呢?20% 还是 50%?具体的数字可能很难事先判断,不过定性层面,最后胜出的协议一定做到了足够的开发者和用户感知层面的友好。

正如 DeFi 争抢的是资金的流动性,社交协议之间在争取的是用户的流动性——能够与足够多用户产生高频的连接。为此,协议需要深耕场景,持续地迭代和积累。此外,除了存量(已有用户量、数据量),流通量(新增用户及交互强度、深度)的竞争也是关键,这意味着能够提供最新和及时的信息和推荐、最全的用户网络。考虑到往往迭代最快的协议对开发者也有更强的吸引力,其在品牌和口碑层面也有优势,协议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先发和网络效应。

不过,在更细分的领域,也许会有非常专精的需求,这也意味着可能会有非常适应局部的图谱协议,虽然整体市占率不高,但在局部区域的数据密度非常深,从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猜测最后,应该会是几种协议并用的市场格局,1-2个协议在大众市场里有最广的采纳度,在细分领域,则有协议因专精而获得青睐。

这里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同于 Web2 中仅需关注用户侧的网络效应,在 Web3 中,协议之间也存在合作网络。如果想被更多的协议采纳,成为更底层的协议,则协议需在无需许可、去信任等层面做好设计,这也需要团队秉持真正开放的心态。而这种口碑和共识可能是一个协议无法被轻易超越和复刻的隐性壁垒。

协议和应用层之间的价值归属

如果说协议和协议之间是横向关系,我们也不能忽视协议和应用层之间的纵向关系和价值归属机制。这里一些值得探讨的点比如:

1)应用采取多协议策略

以 Phaver 为例,其是 Lens 上最大的应用之一,并在3月宣布了集成 CyberConnect。考虑到各协议均属于发展早期,且优先发力不同的人群获客,多协议这一策略在这个阶段预计将成为应用方常见的增长方式。对 CyberConnect 协议来说,其也可以通过 Phaver 获取到其在 Lens 生态耕耘的成果,将 Lens 的用户导入到自己的生态,Phaver 相当于一个中间媒介。这里可以类比存在一个通用用户池,各方均以自己的方式拓展用户,又以不同方式互相置换。

2)应用试图闭环的风险

假想到一定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个大体量的 C 端应用,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用户交互和数据写入,则一个自然的疑问是该应用是否会往下探做基于自身的索引和推荐,则协议将面临应用侧不再写回数据的风险。这里如果以价值链的思路来考虑,存在一个协议和应用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协议的定位在价值链上最终能攫取到的价值,以及哪一方能成为价值链上更有议价权的一环。

不过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也许这里存在一个根本性的不同:Web2 时代全封闭毫无疑问带来了利益最大化,在 Web3 中是否可能会有共同繁荣、互相促进的模式。这种合作创造正向价值而非零和博弈的模式是否会出现值得拭目以待。

商业化和代币模型

实现正向收入是协议长期能够健康运转的关键。CyberConnect 目前的变现方式中,其对短账号(小于12位)收取一定费用。约4万的账号是付费账号,整体占比约4%。短账号收费更像是为稀缺性买单,有一定的拥有价值。如果其日后希望有更大规模变现的可行性,则可能其社交资产属性需营造得更强,类似于QQ秀,可用于社交交互中的一种身份象征。除此之外,鉴于 CyberConnect 提供 API 给应用,可能日后其会按照调用次数收费。而 Link3 这类一方产品也有自身完成造血的可能性。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 **Web3 社交的主流商业模式会是什么,是否能探索出类似广告的能够规模化的收入源。**鉴于商业模式与业务特性匹配,则即使仍旧是广告模式,其可能也并非完全与流量挂钩。且 Web3 社交中天然含有交易行为,比如收藏 NFT 等行为,那么更深度的连接是否会导向更高的个体用户价值,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值得探索的点。

经济模型层面,CyberConnect 近日推出了代币方案。其代币为 CYBER,总量1亿,将分配给团队、社区、投资人、国库及用于生态建设等,具体比例如下图所示。CYBER 持有者可用来参与治理、购买短账号、支付 CybeWallet 中的 Gas 费等。国库的使用及协议基础设施的重大升级将由 CyberDAO 来投票决定。

https://link3.to/CyberConnect/post/d430762b4c4a220decb9e8875db78f9af741699774d483d11b9c7203b1582e36
https://link3.to/CyberConnect/post/d430762b4c4a220decb9e8875db78f9af741699774d483d11b9c7203b1582e36

考虑到优秀的代币模型可以有效地放大协议和产品的吸引力,代币模型设计是 Web3 产品绕不开的一环。在 CyberConnect 的情境中,代币可以对社区和生态内应用提供激励,并达到生态利益绑定的作用。社区奖励与生态发展加总占据了近半的代币份额(46%),也足以见 CyberConnect 对以代币的方式给到各参与方合适的激励的重视。虽然具体的分配细则尚未确定,对普通用户来说,从 CyberConnect 给 w3space、ReadOn、Atticc 等产品导流方式可以看到,粉丝分数 (FP) 是贯穿整个生态的存在,且可以一定程度量化用户的贡献,猜测其日后可能对应一定的代币分配;其他的生态伙伴则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参与到协议生态的完善中获取 Grant 等其他生态奖励。可以预想,发币后,CyberConnect 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更多的生态合作可能性。而这部分激励能够高效地流向收益高的地方也将对协议后续的成功至关重要。

代币模型的搭建实质上是团队初心和目标的数量化表达。它会决定社区里会聚什么人,这些人因何而来,因何而留,互相之间是否能产生合作,还是博弈竞争关系,也能最诚实地反映 CyberConnect 团队是否有底层的开放心态,对一方产品和三方应用一视同仁,从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地赋能生态。但是可以相信的是,一个最终大成的社交协议的代币模型一定在这些点上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从 CyberConnect 展望 Web3 社交赛道

连接和协作

社交实质上是在构建有意义的连接。在 Web3 中,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解耦使我们可能得以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交图谱,由此带来了连接的一些新的可能性:

当连接方式从原来更多由封闭平台算法决定变得更加自由,原先一些隐藏的连接关系也得以浮现,从而可能形成不同的更偏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结构。在这个新的结构里,阶级属性会弱化,可能是一种更平等的完全连接关系。这里的精妙之处即如何挖掘这些暗含的社交关系,并找到合适的场景激发关系的自然生成。

而连接仅仅是第一步,连接之后的协作构建是连接产生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智能合约的形式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摩擦和降低信任门槛,并自动根据贡献完成利益的分配。这也意味着,社交的最大出口不一定是社交网络,而是构建一种协同方式分布式地去完成某个任务、共建某些愿景。社交可以无处不在,如同底层的水流赋能支撑构建其上的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效借用经济模型的杠杆来激励各方。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比原来完全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更为高效,那么它就有其存在价值和商业意义。DAO 在探索的即是这样一种协同可能。这里可能会诞生出新的协作理论,原先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也会被打破。

数据自有的二阶效应

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产生的后续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比如因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则创作者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积累起来的粉丝资产,普通用户也可以作为 curator 进行自由交易和合作。自由市场的出现能极大地提高变现效率,也会反过来促进个人最大化生产力。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跨平台的声誉的积累是否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塑。**在 Web2 社交中,比如 Soul App,曾提炼 AB 面这个概念作为打动人心的点。AB 面意指用户可以在 Soul 中卸下现实世界的盔甲,释放真实自我。在 Web3 中,如果用户名下积累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被任何人索引,那么用户近乎是透明的,这大概率不合乎好的体验;如果完全不开放数据权限,用户相当于是匿名的,其行为会更自由,但也会一定程度丧失建立深度连接的机会。由此,一套考虑周到的隐私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可编程隐私),权限的开启视场景有度的区分。其次,即使是部分不敏感的数据,如果用户意识到这些数据将被公开展示,某种程度成为社交货币或 Pass 卡的话,则仍然可能会对其社交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即使有用户自身并不是 BAYC 的忠粉,但考虑到拥有 BAYC 可能彰显的财富效应(跨越单一平台)或可能进入的社群,则其仍然会选择去拥有 BAYC。数据的资产属性变得更强。

对开发者来说,如果想自己构建推荐,当可选的数据增多,如何基于图谱构建自己的过滤指标日后可能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求精而不贪多,筛选出在其场景内重要的元素。基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项目可能会对用户需求有不同的解读并给出不同的解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共识会逐步达成。有一个重要的新的数据源是用户拥有的 SBT,SBT 可能会是表征用户和用户、用户和组织关系深浅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基于 Web2 时代的基础设施,我们仅能直接知道两个点之间是连接的等有限信息,而 SBT 提供的新的维度-关系的深浅度,可能会是推荐的重要的新的输入,使我们得以更好地去构建连接。

真实场景的力量

当我们在质疑 Web3 社交是否有其存在必要时,我们脑海里想的更多的可能是我们不需要一个 Twitter 的替代品,而当我们在 AMA 场景有了更好的发现和交互工具,我们不会去想这是 Web2 还是 Web3 的产品,也不会因数据自有就对其青睐有加,我们只是很自然地去参与,去获得 SBT,并在过程中更多地了解项目方。这种不假思索和不费力即是真实场景的力量,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意义和反馈。当参与更多这样的场景,我们的身份画像会更饱满,积累起一个统一的好友列表,并因此获得更好的推荐,体验也就更顺滑。对开发者来说,这也意味着,其可以**更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做设计,去思考哪个场景可以构建有价值的连接,**而不是从我要构建一个社交网络的想法出发。

这也同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 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理念不谋而合。他曾提出,**形式需与情境适合,在构建一个空间时,我们需要识别并组合不同的模式,并自下而上地生成。**对应社交场景中,我们应当从真实场景中尝试定义真实问题,不断校准,并逐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法,数据自有、去中心化等皆是我们可选的手段。如果我们对解决的问题足够清晰,当我们设置好了交互的环境,社交行为自然就会生发出来。社交行为是无法预设或规划的,它依赖人和人之间自然的交互和能量的流动。对此,Alexandar 也有个诗意的描述,“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却只能从种子中产生一样,你要做的是设计好目的和环境,剩下的交由它自己去发生。”

在花朵生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花朵的属性有更多细致的了解,从而可以反过来修正我们塑造的环境。即我们可以通过真实场景的观察,来迭代协议的设计。这种从真实和细节中来的反馈会不断将协议引导向更优的方向。如同植物一样,协议的生长和完善也是逐步展开的。如果说协议层面会不断尝试趋向模块化,趋向有序,真实场景侧却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在有序和无序的交界处,蕴含了满满的生机。而能一直贴着真实场景去做迭代需要团队极有耐心,不因风口去追逐一些相对虚的概念,不过假以时日,其也会因尊重真实规律而有所收获。

CyberConnect 所提的连接 Web3 的每一个人与链上友谊永存是一幅美好的图景。要真正实现,我们还需对很多的可能保持开放,并基于新的输入持续迭代和思考。创造大规模的有丰富涵义的连接并不容易,而 Web3 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这也需要赛道内所有开发者共同的努力和探索,去形成新的共识,打破新的边界,去做更升维的看见,构建更多有意义的连接。过程当中,不变的准绳是我们是否在给用户创造实打实的价值。不过,用户已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他们也是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他们给出的真实的反馈为协议和应用的迭代指出方向,他们共同付出时间和金钱参与构建。协议方、开发者、用户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共同体,且角色可以自由互换。如何找到合适的场域,最大化地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建设中,并设置好合适的规则和激励机制可能是实现图景的关键。最后,仍然以 Alexandar 的话作为结尾:“Most of the wonderful places in the world were not made by architects but by the people.”(世上大多的妙境并非由建筑师设计而来,而是由民众构建的。)

Reference

  1. https://docs.cyberconnect.me/

  2. https://link3.to/cyberconnect/post/83cb456a2bf426c6029b3a8cf6fd1c7cbe1acff5e9b87f34a0db14560c5e069d

  3. https://messari.io/report/decentralized-social-protocol-map

  4. https://dune.com/cyberconnecthq/cyberconnect-link3-metrics

  5. https://lookerstudio.google.com/u/0/reporting/a7e5e152-84ce-4b44-befc-5ffb35ae3be4/page/p_xu5i8jbs6c

  6. Alexander, C.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资料领取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Web3入门” 即可领取 “Web3 Buidler 养成计划” 所有资料


MOVE OVER HODL,

IT'S TIME TO BUIDL!

Buidler DAO 聚集技术、投研、运营等领域的 Web3 实干家,以 DAO 的方式组织内容输出和产品实践,建立 Web3 人才网络和项目加速器;以自身实践打造 SocialDAO 治理范式和 DAO Tools 解决方案。

内部五大公会共同协作:孵化、技术公会构建项目加速生态;投研、教育公会输出深度内容;运营公会负责社区治理与增长。

官方链接:https://link3.to/buidlerdao
深度参与:https://tally.so/r/wA7LlN

Subscribe to Buidler DA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