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Go 专访方块君
NFTGo.io 研究
0xc03B
October 12th, 2023

Friend.Tech 的持续升温引发了越来越多的 Web3er 关注到 Social 领域。那么深入想想,Social 产品是为了解决哪些痛点而存在?Social 的痛点是什么? Web3 Social 产品的未来应该会是什么形态?

第六期对话,我们很高兴的请到 DeBox COO 方块君 ,围绕 Social 领域来给大家分享关于Web3 的见解~

1、都说区块链有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效率,三者不可共存),那么 SocialFi 有自己的不可能三角吗?如果有,是哪三点,该如何解决?如果没有,当前其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关于不可能三角我们还没有深入思考过 Social 领域的问题,但是就是 Social 领域确实有一些人尽皆知的痛点。

首先是最常见的,当前已经有推特、电报、微信在内的多款 Web2 优质社交产品,大家会怀疑 Social 赛道(我不太喜欢 SocialFi 这个词,更喜欢称之为 D Social 或者 Social 赛道)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所以我觉得这可能会是一个更关键的难点(或者说痛点)如何让大家相信、或者说至少我们自己相信基于 Web3 和 Crypto 的 Social 是有价值和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我觉得它不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的圈子是多样的,你有可能在推特上是个大V,在小红书是个博主,在微信里是又另外一个身份,你的关注者也会不一样。你的身份是多元的,你可以在每个社交平台上构建不一样的自己,这个叫做身份特质。我们也相信在 Web3 可以构建一种和现实世界关联、原生的一种社交关系——比如你的朋友圈里面中,大家都是相信区块链和 Crypto 的,但这一部分社交关系可能和你微信的一部分人是不重叠的,是有可能构建一种基于加密理念、或者说共识的全新的社交关系。

第二个痛点是,社交关系很难迁移。这也是常见的,包括很多 VC 也会这样说——社交关系大家已经在推特上了,已经在微信上了,那他为什么要转移过来?关于这些,我觉得最近就有一个最新鲜的例子,Friend.Tech 的大火的其实已经给了这个问题一些暗示或者说答案。

除此之外,我们来具体说一说为什么我很看好 Social 金融领域。我们就是抛开叫做区块链一些固有的(比如效率和手续费的问题)问题,可以发现 Social 和金融的结合是非常紧密和必要的,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间点。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 Web2,微信支付只花了一个春节的时间就完成了支付宝花了八年时间递推的成果,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在 Web3 也会重演,因为 Social 它是非常高频的应用(像之前StepN 它现在把自己叫做社交游戏,因此它也说它这个 App 是很高频的)。举个反例, Defi 是非常低频的,我自认为已经是 Defi 的深度用户了,但我顶多我每天看一两次,看一下我的 Portfolio,操作的话甚至可能半个月、一个月才会操作一下。但是 Social一定是你可能每天要看很多次,而且花很多时间。

我们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深度的用户,甚至每天用户会花七八个小时在这个 App 上沉浸。只要我们有了用户时间和用户注意力的这个资源,后面做一些金融的东西(比如我们把 Swap、Staking、支付放进去)那就一定会有人去用,因为它是在一个高频场景下的呈现。根据传统互联网的漏洞模型 1000个用户里一定会有50个甚至100个去用,这是跟传统 Defi 基于网页端的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理念。以及传统的 Defi 是低频高维的,因为它很强调安全性和 TVL;但基于 Social 的金融它是高频的,每天可能都要用好多次(如:发代币红包等,虽然金额不大但是频率高)。基于 Social 这个赛道可能会走出来不一样的金融场景,这也是我们认为它一定会成功的一个原因。

2、如何看待最近很火的 Friend.Tech,方块君认为 Friend.Tech 要如何做出调整和规划,才能长期存活?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棒,我认为我们大家包括 NFTGo 都是非常优秀的项目方,我们作为项目方之间是惺惺相惜的,我也非常希望 Friend.Tech 能够成功。但我对这个问题很难去做出一个提议或者说回应,因为说实话这个问题真的太难了,我也不知道 Friend.Tech 什么时候会成功,或者它在什么情况下失败了。但我可以稍微说一下,我们认为 Friend.Tech 它做的好的、以及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些地方。是这样的,就是我觉得friend tech做出了两件冒天下之大不韪,即打破常规的两件事情。

第一,它破除了一个迷思,这种迷思就叫做 Mass Adoption。我们之前每天开 Space 以及参加活动,必谈的一个词叫 Mass Adoption。你这个产品怎么样?怎么普惠更多的人?以此来拉圈外人进来。但 Friend.Tech 没有这么做,它反其道而行之把用户提纯了。

其实 Friend.Tech 的用户基本面非常小。第一,它一定是一个推特用户;你没有推特,根本注册不了。第二,它一定是一个 Crypto 用户,那这可能一下子使得用户范围紧缩了 99%。你得了解加密,你才会去用 Friend.Tech。

第三,你是 Base 链的用户,那 Base 链的用户对比其他的链用户更少。因此它在用户基本面的方面是指数级下降的,这说明它是站在这个 Mass Adoption 的完全的对立面,它只想给非常小部分的精英化群体去提供服务。

社交产品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特点是人都是这个 Dan Roge,一个一个人拉近这个产品的。但 Friend.Tech 和 DeBox 在内的一些产品可能是现在市面上唯三的有真实活跃用户的产品。这说明现象级的社交产品,它并不是像 Web2 那样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在一个极客的小精英圈子里先火起来,然后在往外做一个延伸。

但是至于怎么延伸,能否成功的延伸,我相信 Racer 每天在思考;但短期很难有一个答案。为什么?我们可以看一下 Clubhouse 是怎么火起来的,最开始是马斯克在里面是一个很精英的圈子,但是到了后面有很多普通人也进入了 Clubhouse,从那之后 Clubhouse 就变味儿了。因为最开始大家讨论的内容都很极客、质量都很高;到后面甚至学狗叫、学青蛙叫的频道都出现了,从此很多人觉得 Clubhouse 变成了一个垃圾场,人员就流失了。

我认为 Friend.Tech 有一些很好的示范。第一,它没有走 Mass Adoption 这条路,而是一条剑走偏锋的路。第二个它破除了另外一个迷思,即大家之前可能都端着不好意思说赚钱,但是它一上来就让大家好友买卖,且会有一个 10% 非常高昂的手续费,以及买卖都收,这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反映了它旗帜鲜明的放大了 Crypto 最大的一个优势——不在于效率,而在于它跟金融或者说跟资产接的很近,它把交易的优势放到了最大,让用户一进去就可以交易,这个是微信或者说推特完全做不到的一个地方,这也是 Web3 原生的社交产品的最大优势——我们跟资产端非常接近。所以我觉得 Friend.Tech 它做对了这两点让它现在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是以后具体怎样我很难说,但是我希望它能成功。

3、当初 DeBox 问世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些痛点呢?以及未来 DeBox 的发展规划和愿景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做 DeBox 的这个场景,其实我们是围绕圈内的两个核心——第一个是聚合信息,就像 Uniswap 它聚合的是流动性一样,我们聚合的是信息,提供信息的聚合。

现在有非常多的去中心化的代币群体,比如 Mfers(也是我的头像),它可能根本没有项目方或者项目方跑路了,也没有人去建一个DC——连微信群都是大是自发组织。这意味着这些用户群体是非常分散的。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 Holder,他买了 Mfers 并问我官方群在哪,我说没有官方的群;他又表示想加入一些组织,我说有一些微信群。此时他非常的疑惑——这么棒的IP,为什么用户会这么的分散?

这个故事意味着当前的信息是非常割裂的。我们希望做的像 UniSwap 那样所有的代币都放到一个池子里,因此我们称其聚合社交的流动性,这样大家也再也没有必要去不同的渠道找群体,你只要是 Holder 你就可以进到这个群里面;反之如果你卖掉了可能就出去了。这其实对很多的新的项目方也是非常友好的,因为运营DC的成本很高,你要招聘很多 Mod 去管理频道、处理 Tickets。但像我们 DeBox 的群组,它里面的 Mod 是用户可以自发选举产生的。你哪怕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你也可能选择我们 Debox,因为它十分轻量级,且跟微信一样简单,并且 Mod 可以自己选举产生;这对于独立艺术家或者初创的项目方来说几乎是没有成本的,这也是我所说的聚合社交流动性。

第二个是提供交易场景,即信息+交易。那交易是什么?比如我发现了一个土狗,一般情况是,我首先在微信群里或者推特看到了这条信息,然后我要去搜一下它的合约,并且然后把合约粘贴,或者买卖;在 DeBox 里面,由于交易是可以相互发送的,比如我买了一个土豆 Token 后,我可以直接把这条交易转发到群里或者动态中让大家看到,大家可以直接点击购买,并且这种行为会有一个手续费分成(这就是我们提出的 Social Rebate的概念),即如果用户通过这个分享购买了1000U的代币以后,那你可能会收到一个50%的手续费分成,这样大家肯定是更有意愿去分享一些就是优质的交易,或者早期的 Alpha 信息。

这个跟交易所的返佣逻辑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是去中心化的,但交易所它是黑箱,你并不知道返佣具体是怎么反的,但我们每一笔50%的返佣都是在链上有合约执行的。哪怕 DeBox 不在了,这个 Social Rebating 的合约依然可以继续运行;我们也希望后面有更优秀的项目方借助我们这个思路做出更多有趣的东西。

4、方块君如何看待下一阶段的 NFT 市场,下一个牛市的到来需要多久,以及需要哪些因素?

这其实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包括 DeBox 在内我们也都非常的迫切 NFT 牛市的到来。但是根据我们自己的预测,我们认为下一轮 NFT 的牛市很可能跟上一轮的结构会有一些区别。

上一轮本质上是由 YugaLabs 带来的一轮长达两年半的牛市,YugaLabs 的特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且拿了很多 VC 资金的机构,投资包括 Doodles、Azuki 等;总之上一轮牛市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中心化的实体展开的。相反,上一轮里面独立艺术家和小众群体发布的项目(或者说,没有机构 IP 加持的),基本都被忽视以及死掉了;但我们认为,下一轮的 NFT 牛市很可能是基于独立艺术家或者很小型的项目方的,这种项目方可能只有两三个人,不可能像 YugaLabs 那么庞大。

这是我们基于过去 ICO、IEO 的情况来判断的。其特点是什么?其实跟这一轮 NFT 的牛市很像2017年的 ICO,都是机构在发币,那时候都是火星人、薛蛮子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哥先搭了一个团队再去 ICO。但是你看现在自从 UniSwap 出现了以后,基本就没有这种情况了。因为热点太快,比如今天有个热点 iphone15,可能马上就会有群友创业发一个 iphone15 的Token 去 UniSwap上架池子了,接着去推特喊单。

这个情况和21年的时候(即 People之后的小牛市)类似,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独立小团队创作的一些项目和 Token,这和2017年的 ICO 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2017年的 ICO 你还得先弄个白皮书和官网,到现在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些了。我们相信到了下一轮的 NFT 牛市很有可能就是群友基于很多的 Lunchpad 平台创业了——虽然可能只有少数才像 People 那样有价值。

总之,我们认为下一轮不太可能再由机构这种东西来主导市场了,因为大家可能对机构化的IP疲倦了;且它们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下次做的比它更好会很难。后面更可是“依赖群众的力量”,庞大的数量、趣味性和财富机会会共存。

5、ChatGPT 的出现给人们的信息检索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方块君认为,ChatGPT 会给 Web3 和人们的“社交方式”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我感觉这是一个特别深刻的问题,我最近刚好也在写一个关于这块的研报。我们认为不局限于 ChatGPT,而是这种生成式的语言大模型,最被其利好的很可能就是 AI 和 Web3 的圈子——因为我们觉得其底层是一个语言或者说翻译的问题。我随便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一个典故,巴别塔的故事,讲述了上帝为了不让人们团结起来干一件事,就把人都分散了,且让人们有不同的语言,因此大家就建不起来巴别塔了。就像现在,你去日本要学日语,去泰国要学泰语,英语则是更通用的一个必备语言;这意味着非常多的创业团队,他会被他的地域场景所困住。

还有一个笑话,北美你融到了300万美元,可能在北美半年就花完了,但在中国可以花两年,东南亚可以花五年;我们认为生成式语言的模型很可能改变这个模式,它可能会消弭人与人语言的一个界限。当然,这个也依赖于GPU算力的提升——因为可能所有东西它都需要实时翻译。它不需要你再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了,这也就意味着北美的创业者或者说这个东南亚以及内地的创业者,他可能会回到一个同样的起跑线,大家可能到时候不再比拼的创业团队的出身,而是会更专注于这个产品,且不用去关注你的用户群是来自于哪里。因为到时候你输出的内容都是可以根据用户来自定义的,而不像现在可能你华语团队做海外市场的时候,还是会遇到语言方面压力。

因此我认为,这是对 Web3 创业团队和用户群体很大的利好。

6、最后问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方块君认为,当前市场有抄底的机会吗?或者说,大家有哪些值得埋伏的赛道吗?

其实关于抄底这件事我一向不敢做预测,但我还是想从边缘的角度稍微回答一下。首先 NFT 它只有一轮牛熊,我们还没有办法去刻舟求剑——我们无法从之前的趋势去判断哪些 NFT 具备穿越牛熊的能力。但 Token 赛道大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共识——比如比特币它是不可能死掉的,因为死掉这个圈子就没了;以太坊也不太会死掉,因为死掉的话,可能整个公链赛道就没了。

关于值得埋伏的赛道,我依然是非常坚定的看好 NFT和 Social 赛道,尤其是这两个赛道的结合,或者说它们两个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首先我们看,其实通过 BAYC、Punks 等暴富起来的人很少,但大家依然对其乐此不疲的原因是大家通过相同的 NFT,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大家具备相同的审美,相同的行业观点,NFT 让大家找到了一个相互的圈子。

社交也是同理的,因为社交也是建立关系的一个过程。

结语

十分感谢方块君的回答,也希望每个 Web3er 都能在 Web3 Social 领域展示独一无二自己。

之后 NFTGo 会持续邀请 Web3 Builder 进行专访对话,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中文推特:@NFTGoCN 对我们保持关注。大家有任何建议、想看到的 Builder 、想问的问题、或是想要毛遂自荐都欢迎前往我们推特评论或 DM。

下一期对话 Web3 Builder,我们不见不散~

Subscribe to NFTGo.io 研究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NFTGo.io 研究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