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熊市漫谈之一:如果你仍在迷茫,可以阅读此文获取Crypto三大转职信息。
June 15th, 2022

作者的话

我需要再复述一次,写作只是我业余兴趣喜好,也是输出我个人主观看法的一个方式。我的看法并不都是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大家如果有不同观点想要交流,我非常欢迎。但是你如果是抱着辩论且一定要辩倒我的心态,那么没必要。你心里已经认了死理,并不是想要交流,你只是想抨击一切跟你观点不一样的人。

今天的文章是打算开一个长文,熊市漫谈系列,这是第一篇文章。首篇文章将从行业个人角度出发,拆分成三大类职业来进行讲解分析。目的是希望给不少迷茫的人做一个相对清晰的指引,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或者选择一个角色来转职。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形容的角色、转职,并不是唯一性的。当你的能力、精力足够的情况下,你可以做到每个角色都转职。

本文其实有适用读者:刚入行的从业者、入行多年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入行多年没有固定赚钱方法论的人。如果你是已经财富自由的大佬,可以用图一乐的心态来阅读。

正文

早在几个月前,我曾经发过thread来简单讲今天的这个话题,但是我思考过后决定充分一下完成整篇文章。

在这个行业中(Crypto、区块链、Web3,whatever。),我会将个人参与者分为三大类角色,分别是:交易者(trader)、投资者(investor)、建设者(builder)。这些角色是可以相互交织的,你可以同时是builder也是一个trader,或者investor。下面我会描述一下对应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一般做啥。\

交易者(trader)

trader其实是比较单纯的角色,比较信奉“所有消息都反应在K线中”,“所有消息都只是加速趋势形成”。专业trader其实不太愿意交易小币种,因为流动性差,受到项目方控盘的概率非常大。一个并不是市场为主的交易标的,并不是理想的交易标的,K线往往会因为项目方的内幕交易而失效。

我认识的trader其实更偏向传统,但非常专业。这个交易员朋友以前是专业交易港股美股的,专注交易多年,后来转战Crypto专职交易BTC,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BTC为本位。我本以为他早该财富自由,但事实上他离财富自由差得很远,虽然有点钱,但远远比不上圈内那些A8 A9的自由大佬们。\

之所以我会拿他来举例,是因为在很长的交流下,我认为他是属于那种模板交易员的类型。但我也认为是他过于恪守交易纪律,所以在交易上虽然盈利率不错,但从未赚到过几倍几倍的大钱。所以基于他为模板,我会罗列一些我所认知到的trader核心能力。(但这些能力赚不到几倍的钱)\

风险控制能力

我会将这个能力放在第一位,虽然我并不经常交易,但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且非常有用的能力。

如果在阅读此文的你有交易的习惯,那么请你回想一下如下问题:

  • 你判断涨跌的依据是什么?来感觉了?
  • 你开仓的头寸大小规模是多少?看感觉吗?
  • 你开仓之前是否有做交易计划,即止盈止损?

我相信很多人的交易依据,都是来感觉了、有盘感了。正因如此,所以很多人在交易上都是赚运气钱,关于运气钱的描述可以看我去年发过的文章。

2.赚钱的科学,浅论幸存者偏差与反脆弱

交易员细分起来,有看K线的技术面交易员,也有看消息面的交易员这些都可以赚到钱。但是又看K线又看消息面的交易员大多赚不到钱。一旦K线形态与消息面成两个方向,二者兼顾的交易员会马上迷茫甚至胡乱操作。

很多人其实本末倒置了,认为技术面或者消息面是拿来赚钱的,其实实质上无论是技术面还是消息面,其核心本质只有一个:提升交易胜率。\

这点跟打德州扑克非常类似,你不可能在刚发牌就梭哈,你是一定要等到胜率无限大的时候才加重注码甚至梭哈。但不幸的是,我周围太多专注交易的朋友,真的是天天梭哈,10倍20倍起的重仓。\

所以风险控制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在胜率不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仓位,确保自己不会被洗下牌桌(归零)。

提高胜率能力

这非常容易理解,做技术面交易员的朋友,你对各种指标形态的掌握都了如指掌了吗。其实很多人对交易指标都是浅层理解,仅理解到别人总结的主观分析结论。还是举个例子。

“EMA均线多头排列:5日EMA均线大于10日EMA均线,10日EMA均线大于20日EMA均线,20日EMA均线大于60日EMA均线”

这是我在雪球上找到的关于EMA均线的一个描述。很多人对指标的理解就仅此而已,会去背一些前人总结的规律。但是市场是未知的,刻舟求剑并不能提高胜率。

我单方面认为,如果你试图走K线技术流的交易员,那么应该去从数学逻辑上研究一下指标,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理解各种指标的逻辑,而不是刻舟求剑的背诵某个形态,并最终形成你自己的指标或者交易系统。

学习指标-试错交易(带风险控制)-修正指标-试错交易(带风险控制)-修正指标;

在循环往复的修正中,你的胜率会越来越高,赢钱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那么此时,你才可以做到不离场但又持续赚钱。

仓位控制能力

在圈内浮躁的声音下,天天有人喊梭哈,并且真的有很多人开仓都是全仓上杠杆去交易,最后赔的家破人亡。

胜也合约,败也合约。通过合约赚到的运气钱,如果没有具备对应的能力,只要你不离场那么终究会凭实力亏完。这个案例有微博著名大V,通过合约赚了几千万,又陆续全部爆掉。

我想形容的仓位控制能力,其实也是交易系统中的一环节。比如你应该在开仓前规划好,一笔交易的头寸应该多大,多少点就止盈止损等等。

还是拿我前面说的交易员朋友举例,他之所以不赚钱,是因为严格遵守每一笔开仓只开1万U。无论形态多好,市场情绪多大,他就只开1万U。并且每笔交易会写交易记录,包括这次开仓理由、开仓点位、头寸大小、止盈止损点位、预期收益、实际收益等待。

我列个详细例子,但其中数据都是我凭空杜撰的。他大概会做下列的表格,并且会严格执行。由于设置好了止盈止损,开完单子他就完全不管了。如果没触发、或者触发止损,他会打上失败交易的tag,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盘,衡量自己的交易胜率。

由于对仓位的严格控制,即使他亏损次数过多但也绝不会归零。而且只要保证一段时间的胜率足够高,大数定律下他还是赚钱的。

上述三个能力是我认为的交易者必备能力,但能力中的参数需要读者自行根据自身实力来衡量了。当然,也有不少大佬确实通过盘感或者交易天赋赚到大钱,但我认为这类因素是不具备普适性的,因此在这里忽略不计。

投资者(investor)

投资者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大家的印象或许是一些红杉、IDF、A16Z之类的投资机构。但是在Crypto领域,投资者门槛已经被无限降低了。

受益于去中心化,现在投资Crypto不需要合格投资者认证,也不需要验资。只要你在这个行业中,你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成为一个投资者。

  • 有钱有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一级市场投资;
  • 有钱没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二级市场投资;
  • 没钱没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项目交互、做社区志愿者来投资。

那么在投资者这一角度,我推崇三个能力,我单方面认为是无论哪种类型的投资者都需要必备的能力。

重视自己的金钱

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看明白,谁不重视自己的钱呢?其实圈内大部分人都不重视自己的钱。一点风吹草动或者所谓的内幕消息,都直接吸引一堆人FOMO去投资。

这个行业消息繁杂且真假难辨,许多朋友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一旦有看似靠谱的媒体发出的软文,就认为是好项目,就掏钱投资。或者有大V对某项目喊单唱多,也会FOMO。

这些都是不重视自己金钱的具体表现。我单方面认为,如果你试图走投资者的路子,那么你一定要审慎的做出资金决策。我列一些反问,有做投资的读者们可以稍微思考下自己是如何面对投资决策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听别人推荐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看媒体软文知道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看大V喊单推荐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你自己看了项目白皮书,研究了项目技术框架,调研了业务商业逻辑的,并且分析了其用户画像的?

相比大家自己心中会有数,这也是我的观点,大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视自己的金钱。这也是我在之前文章说的,Crypto/区块链/Web3的钱很好赚,只要你没有道德感,就可以随便从这些不重视自己金钱的人手中赚到钱。

那么如何做到重视自己的金钱呢?后续的两项能力会告诉大家。

持续学习新知识

我需要严肃的说,阅读媒体信息不属于学习新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叫做学习新知识呢?

那些阅读起来,会让你觉得很难、需要你深度思考、未经他人总结的内容,才叫做知识。

媒体信息是经过总结,但是忽略细节,直接给你嚼烂的信息。且不论媒体信息存在理解偏差或者刻意引导,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让你失去思考能力,让你变得只关注结论,比如告诉你XXX是个好项目。

但是他为什么是个好项目,好在哪里?是编辑的春秋笔法,还是付费软文呢?这些你通通都不知道。所以,请一定要去阅读最原始的信息,最理想的情况下,是直接去读代码。

但其实很多朋友并没有阅读源码或者代码审计的能力,那么此时,你需要去阅读技术文章。试着从技术角度,或者逻辑框架来理解某一事物。

举个例子,最近我在持续阅读关于零知识证明的东西,我并没有去阅读媒体们精心编辑后的文章。我选择的学习路径是在wiki上阅读,从最开始词条解释了解大概含义。然后到最下方的脚注阅读参考资料。

诚然中间有许多英文文献与代码算法的文献我能力不足无法阅读,但是起码我比媒体文章更接近实质性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朋友说我写文章的深度足够,其实这不是深度足够的问题,我离深度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是我比大家常见的媒体文章更深入一层,不仅是总结,更多是我在这个学习过程的思考。

研究细分领域

这个也是很多朋友犯的问题,大家都会去追逐赛道,知道NFT、元宇宙、Gamefi、Layer2等等概念,但是很少会下沉到其中的细分领域去研究。

拿NFT领域举例,其实NFT不仅仅是大家常见的PFP。还有很多NFT领域的细分领域,比如NFT PASS,NFT碎片化方案,NFT借贷方案,NFT跨链方案等等等等。

再拿元宇宙举另一个角度的例子,很多人只关注到元宇宙这个话题,但绝非元宇宙细节。比如当下很多宣传做元宇宙的项目,其实只有网站/视频等宣发材料,并无实际的项目进度。大家都知道Sandbox是做元宇宙的,但是对于其围绕UGC打造的业务逻辑不甚了解,关注点仅仅是卖土地和币价涨跌。在产品方面比如Sandbox UGC编辑器的大版本改进几乎没有人关注。

我也写过元宇宙较为细分的思考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4.从Second life推导元宇宙,UGC与社交才是核心

26.当今元宇宙三分天下,参与元宇宙必要分清的三种赛道,真正意义上的干货。

一旦你的研究下沉到细分领域,并且可以准确理解其应用价值。那么你就可以领先许多人,甚至领先投资机构开始布局。

推动行业发展的不是市值,不是币价。是建设者(builder)以及项目大范围的应用。

建设者(builder)

首先,建设者不单单是说码农程序员,builder是包含广义的行业建设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无论是程序员,还是运营、商务、市场甚至KOL,都是整个行业的建设者。

你只要在这个行业的任一公司、项目做任意的工作,那么你就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建设者。无论是交易者还是投资者,如果你的身份中不包含建设者,那么你其实是单纯在汲取这个行业。

我在这里拿Web3来形容这个行业,与之对应的是Web2。二者相比,Web3在重视个体的力量,并且会反哺到个人之中,这也是Web3具备造富效应的所在。

在Web3领域,你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创造你想要的东西,无须跟你的老板写几套方案,而且写方案的目的是让老板满意而非做出什么事情。甚至你在Web2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让领导或者老板开心,而非实现价值。

具体事项来举例,假设你是个程序员,你在DeFi上有些想法,马上就可以开始写代码写实现去测试。但如果你在Web2世界,你需要先根据想法写几套方案交上去,然后等待领导审批,然后要开始搞技术评估,技术选型。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个痛苦,那么我更具体来形容一下来自Web2的恐惧。

你发的这个方案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

最终交付的价值是什么?过程的抓手在哪里?

如何保证结果的闭环?你比别人发的方案亮点在哪里?

优势在哪?我没有看到你的沉淀和思考。

你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吗?换别人来发有什么不一样吗?

Web2已经形成固定思维了。你需要先证明某个思路是正确的,并且有利可图的。重点在于你要先证明,并且过于重视证明的结果。正因如此,Web2许多产品的研讨会上,都会提到“别家产品都是这么做的”“别家产品月活多少多少”。这些都是用作证明思路,以至于Web2固化成因为别家有成功案例,所以我们这样做就是对的。这也是Web2产品同质化多年的本质问题。

而在Web3中,由于行业长期处于发展中,没有固定方式,可以爆发许多玩法思路与创新。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是因为传统难以撼动。

快速试错,快速纠正是Web3的长期主义。

好了,熊市漫谈系列第一篇写完了。如果你在迷茫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往什么方向努力,那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我的经验并不能覆盖到这么大的面积,所以很多地方写的并不透彻。如果你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深入的感触,欢迎转发并且附上你给大家在熊市的建议。

作者:柳叶惊鸿

公众号:维斯曼笔记

个人微信号:liuyejinghong_

RSS3个人主页:liuye.rss3.bio

ETH打赏地址:liuyejinghong.eth

Discord:https://discord.gg/6tu2hpwvUh\\

公众号后台回复“web3”免费领取web3学习资源

公众号后台回复“行业报告”免费领取2022行业报告

往期内容推荐:

38.行业整体下行,NFT能否独善其身?从宏观与微观来分析并畅想NFT未来发展趋势。

37.stETH脱锚进行时,Aave让数十亿美金随时可能灰飞烟灭,但也带来了机遇。

36.再次漫谈加密赚钱逻辑,或许对迷茫阶段的人有用

35.Web3项目正确的代币引导,详解五类代币功能使用场景,快速看懂代币经济模型

34.另类视角,从项目收入来看Web3用户真实使用需求。》\

33.我在web3当农民,具备游戏性的真正链游?sunflower land全方位分析》\

32.Terra死亡螺旋的复盘;维斯曼笔记开discord群组了

Subscribe to 柳叶惊鸿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柳叶惊鸿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