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熊市漫谈之一:如果你仍在迷茫,可以阅读此文获取Crypto三大转职信息。

作者的话

我需要再复述一次,写作只是我业余兴趣喜好,也是输出我个人主观看法的一个方式。我的看法并不都是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大家如果有不同观点想要交流,我非常欢迎。但是你如果是抱着辩论且一定要辩倒我的心态,那么没必要。你心里已经认了死理,并不是想要交流,你只是想抨击一切跟你观点不一样的人。

今天的文章是打算开一个长文,熊市漫谈系列,这是第一篇文章。首篇文章将从行业个人角度出发,拆分成三大类职业来进行讲解分析。目的是希望给不少迷茫的人做一个相对清晰的指引,明白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或者选择一个角色来转职。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形容的角色、转职,并不是唯一性的。当你的能力、精力足够的情况下,你可以做到每个角色都转职。

本文其实有适用读者:刚入行的从业者、入行多年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入行多年没有固定赚钱方法论的人。如果你是已经财富自由的大佬,可以用图一乐的心态来阅读。

正文

早在几个月前,我曾经发过thread来简单讲今天的这个话题,但是我思考过后决定充分一下完成整篇文章。

在这个行业中(Crypto、区块链、Web3,whatever。),我会将个人参与者分为三大类角色,分别是:交易者(trader)、投资者(investor)、建设者(builder)。这些角色是可以相互交织的,你可以同时是builder也是一个trader,或者investor。下面我会描述一下对应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一般做啥。\

交易者(trader)

trader其实是比较单纯的角色,比较信奉“所有消息都反应在K线中”,“所有消息都只是加速趋势形成”。专业trader其实不太愿意交易小币种,因为流动性差,受到项目方控盘的概率非常大。一个并不是市场为主的交易标的,并不是理想的交易标的,K线往往会因为项目方的内幕交易而失效。

我认识的trader其实更偏向传统,但非常专业。这个交易员朋友以前是专业交易港股美股的,专注交易多年,后来转战Crypto专职交易BTC,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BTC为本位。我本以为他早该财富自由,但事实上他离财富自由差得很远,虽然有点钱,但远远比不上圈内那些A8 A9的自由大佬们。\

之所以我会拿他来举例,是因为在很长的交流下,我认为他是属于那种模板交易员的类型。但我也认为是他过于恪守交易纪律,所以在交易上虽然盈利率不错,但从未赚到过几倍几倍的大钱。所以基于他为模板,我会罗列一些我所认知到的trader核心能力。(但这些能力赚不到几倍的钱)\

风险控制能力

我会将这个能力放在第一位,虽然我并不经常交易,但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且非常有用的能力。

如果在阅读此文的你有交易的习惯,那么请你回想一下如下问题:

  • 你判断涨跌的依据是什么?来感觉了?
  • 你开仓的头寸大小规模是多少?看感觉吗?
  • 你开仓之前是否有做交易计划,即止盈止损?

我相信很多人的交易依据,都是来感觉了、有盘感了。正因如此,所以很多人在交易上都是赚运气钱,关于运气钱的描述可以看我去年发过的文章。

2.赚钱的科学,浅论幸存者偏差与反脆弱

交易员细分起来,有看K线的技术面交易员,也有看消息面的交易员这些都可以赚到钱。但是又看K线又看消息面的交易员大多赚不到钱。一旦K线形态与消息面成两个方向,二者兼顾的交易员会马上迷茫甚至胡乱操作。

很多人其实本末倒置了,认为技术面或者消息面是拿来赚钱的,其实实质上无论是技术面还是消息面,其核心本质只有一个:提升交易胜率。\

这点跟打德州扑克非常类似,你不可能在刚发牌就梭哈,你是一定要等到胜率无限大的时候才加重注码甚至梭哈。但不幸的是,我周围太多专注交易的朋友,真的是天天梭哈,10倍20倍起的重仓。\

所以风险控制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在胜率不确定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仓位,确保自己不会被洗下牌桌(归零)。

提高胜率能力

这非常容易理解,做技术面交易员的朋友,你对各种指标形态的掌握都了如指掌了吗。其实很多人对交易指标都是浅层理解,仅理解到别人总结的主观分析结论。还是举个例子。

“EMA均线多头排列:5日EMA均线大于10日EMA均线,10日EMA均线大于20日EMA均线,20日EMA均线大于60日EMA均线”

这是我在雪球上找到的关于EMA均线的一个描述。很多人对指标的理解就仅此而已,会去背一些前人总结的规律。但是市场是未知的,刻舟求剑并不能提高胜率。

我单方面认为,如果你试图走K线技术流的交易员,那么应该去从数学逻辑上研究一下指标,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理解各种指标的逻辑,而不是刻舟求剑的背诵某个形态,并最终形成你自己的指标或者交易系统。

学习指标-试错交易(带风险控制)-修正指标-试错交易(带风险控制)-修正指标;

在循环往复的修正中,你的胜率会越来越高,赢钱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那么此时,你才可以做到不离场但又持续赚钱。

仓位控制能力

在圈内浮躁的声音下,天天有人喊梭哈,并且真的有很多人开仓都是全仓上杠杆去交易,最后赔的家破人亡。

胜也合约,败也合约。通过合约赚到的运气钱,如果没有具备对应的能力,只要你不离场那么终究会凭实力亏完。这个案例有微博著名大V,通过合约赚了几千万,又陆续全部爆掉。

我想形容的仓位控制能力,其实也是交易系统中的一环节。比如你应该在开仓前规划好,一笔交易的头寸应该多大,多少点就止盈止损等等。

还是拿我前面说的交易员朋友举例,他之所以不赚钱,是因为严格遵守每一笔开仓只开1万U。无论形态多好,市场情绪多大,他就只开1万U。并且每笔交易会写交易记录,包括这次开仓理由、开仓点位、头寸大小、止盈止损点位、预期收益、实际收益等待。

我列个详细例子,但其中数据都是我凭空杜撰的。他大概会做下列的表格,并且会严格执行。由于设置好了止盈止损,开完单子他就完全不管了。如果没触发、或者触发止损,他会打上失败交易的tag,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盘,衡量自己的交易胜率。

由于对仓位的严格控制,即使他亏损次数过多但也绝不会归零。而且只要保证一段时间的胜率足够高,大数定律下他还是赚钱的。

上述三个能力是我认为的交易者必备能力,但能力中的参数需要读者自行根据自身实力来衡量了。当然,也有不少大佬确实通过盘感或者交易天赋赚到大钱,但我认为这类因素是不具备普适性的,因此在这里忽略不计。

投资者(investor)

投资者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大家的印象或许是一些红杉、IDF、A16Z之类的投资机构。但是在Crypto领域,投资者门槛已经被无限降低了。

受益于去中心化,现在投资Crypto不需要合格投资者认证,也不需要验资。只要你在这个行业中,你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成为一个投资者。

  • 有钱有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一级市场投资;
  • 有钱没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二级市场投资;
  • 没钱没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参与项目交互、做社区志愿者来投资。

那么在投资者这一角度,我推崇三个能力,我单方面认为是无论哪种类型的投资者都需要必备的能力。

重视自己的金钱

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看明白,谁不重视自己的钱呢?其实圈内大部分人都不重视自己的钱。一点风吹草动或者所谓的内幕消息,都直接吸引一堆人FOMO去投资。

这个行业消息繁杂且真假难辨,许多朋友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一旦有看似靠谱的媒体发出的软文,就认为是好项目,就掏钱投资。或者有大V对某项目喊单唱多,也会FOMO。

这些都是不重视自己金钱的具体表现。我单方面认为,如果你试图走投资者的路子,那么你一定要审慎的做出资金决策。我列一些反问,有做投资的读者们可以稍微思考下自己是如何面对投资决策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听别人推荐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看媒体软文知道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看大V喊单推荐的?
  • 你投过的项目,有多少是你自己看了项目白皮书,研究了项目技术框架,调研了业务商业逻辑的,并且分析了其用户画像的?

相比大家自己心中会有数,这也是我的观点,大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视自己的金钱。这也是我在之前文章说的,Crypto/区块链/Web3的钱很好赚,只要你没有道德感,就可以随便从这些不重视自己金钱的人手中赚到钱。

那么如何做到重视自己的金钱呢?后续的两项能力会告诉大家。

持续学习新知识

我需要严肃的说,阅读媒体信息不属于学习新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叫做学习新知识呢?

那些阅读起来,会让你觉得很难、需要你深度思考、未经他人总结的内容,才叫做知识。

媒体信息是经过总结,但是忽略细节,直接给你嚼烂的信息。且不论媒体信息存在理解偏差或者刻意引导,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让你失去思考能力,让你变得只关注结论,比如告诉你XXX是个好项目。

但是他为什么是个好项目,好在哪里?是编辑的春秋笔法,还是付费软文呢?这些你通通都不知道。所以,请一定要去阅读最原始的信息,最理想的情况下,是直接去读代码。

但其实很多朋友并没有阅读源码或者代码审计的能力,那么此时,你需要去阅读技术文章。试着从技术角度,或者逻辑框架来理解某一事物。

举个例子,最近我在持续阅读关于零知识证明的东西,我并没有去阅读媒体们精心编辑后的文章。我选择的学习路径是在wiki上阅读,从最开始词条解释了解大概含义。然后到最下方的脚注阅读参考资料。

诚然中间有许多英文文献与代码算法的文献我能力不足无法阅读,但是起码我比媒体文章更接近实质性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朋友说我写文章的深度足够,其实这不是深度足够的问题,我离深度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是我比大家常见的媒体文章更深入一层,不仅是总结,更多是我在这个学习过程的思考。

研究细分领域

这个也是很多朋友犯的问题,大家都会去追逐赛道,知道NFT、元宇宙、Gamefi、Layer2等等概念,但是很少会下沉到其中的细分领域去研究。

拿NFT领域举例,其实NFT不仅仅是大家常见的PFP。还有很多NFT领域的细分领域,比如NFT PASS,NFT碎片化方案,NFT借贷方案,NFT跨链方案等等等等。

再拿元宇宙举另一个角度的例子,很多人只关注到元宇宙这个话题,但绝非元宇宙细节。比如当下很多宣传做元宇宙的项目,其实只有网站/视频等宣发材料,并无实际的项目进度。大家都知道Sandbox是做元宇宙的,但是对于其围绕UGC打造的业务逻辑不甚了解,关注点仅仅是卖土地和币价涨跌。在产品方面比如Sandbox UGC编辑器的大版本改进几乎没有人关注。

我也写过元宇宙较为细分的思考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4.从Second life推导元宇宙,UGC与社交才是核心

26.当今元宇宙三分天下,参与元宇宙必要分清的三种赛道,真正意义上的干货。

一旦你的研究下沉到细分领域,并且可以准确理解其应用价值。那么你就可以领先许多人,甚至领先投资机构开始布局。

推动行业发展的不是市值,不是币价。是建设者(builder)以及项目大范围的应用。

建设者(builder)

首先,建设者不单单是说码农程序员,builder是包含广义的行业建设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无论是程序员,还是运营、商务、市场甚至KOL,都是整个行业的建设者。

你只要在这个行业的任一公司、项目做任意的工作,那么你就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建设者。无论是交易者还是投资者,如果你的身份中不包含建设者,那么你其实是单纯在汲取这个行业。

我在这里拿Web3来形容这个行业,与之对应的是Web2。二者相比,Web3在重视个体的力量,并且会反哺到个人之中,这也是Web3具备造富效应的所在。

在Web3领域,你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创造你想要的东西,无须跟你的老板写几套方案,而且写方案的目的是让老板满意而非做出什么事情。甚至你在Web2工作的存在意义就是让领导或者老板开心,而非实现价值。

具体事项来举例,假设你是个程序员,你在DeFi上有些想法,马上就可以开始写代码写实现去测试。但如果你在Web2世界,你需要先根据想法写几套方案交上去,然后等待领导审批,然后要开始搞技术评估,技术选型。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个痛苦,那么我更具体来形容一下来自Web2的恐惧。

你发的这个方案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设计在哪?

最终交付的价值是什么?过程的抓手在哪里?

如何保证结果的闭环?你比别人发的方案亮点在哪里?

优势在哪?我没有看到你的沉淀和思考。

你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吗?换别人来发有什么不一样吗?

Web2已经形成固定思维了。你需要先证明某个思路是正确的,并且有利可图的。重点在于你要先证明,并且过于重视证明的结果。正因如此,Web2许多产品的研讨会上,都会提到“别家产品都是这么做的”“别家产品月活多少多少”。这些都是用作证明思路,以至于Web2固化成因为别家有成功案例,所以我们这样做就是对的。这也是Web2产品同质化多年的本质问题。

而在Web3中,由于行业长期处于发展中,没有固定方式,可以爆发许多玩法思路与创新。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是因为传统难以撼动。

快速试错,快速纠正是Web3的长期主义。

好了,熊市漫谈系列第一篇写完了。如果你在迷茫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往什么方向努力,那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我的经验并不能覆盖到这么大的面积,所以很多地方写的并不透彻。如果你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深入的感触,欢迎转发并且附上你给大家在熊市的建议。

作者:柳叶惊鸿

公众号:维斯曼笔记

个人微信号:liuyejinghong_

RSS3个人主页:liuye.rss3.bio

ETH打赏地址:liuyejinghong.eth

Discord:https://discord.gg/6tu2hpwvUh\\

公众号后台回复“web3”免费领取web3学习资源

公众号后台回复“行业报告”免费领取2022行业报告

往期内容推荐:

38.行业整体下行,NFT能否独善其身?从宏观与微观来分析并畅想NFT未来发展趋势。

37.stETH脱锚进行时,Aave让数十亿美金随时可能灰飞烟灭,但也带来了机遇。

36.再次漫谈加密赚钱逻辑,或许对迷茫阶段的人有用

35.Web3项目正确的代币引导,详解五类代币功能使用场景,快速看懂代币经济模型

34.另类视角,从项目收入来看Web3用户真实使用需求。》\

33.我在web3当农民,具备游戏性的真正链游?sunflower land全方位分析》\

32.Terra死亡螺旋的复盘;维斯曼笔记开discord群组了

Subscribe to 柳叶惊鸿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