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6、17 │《FIRE致富實踐》

打給後,歡迎大家收聽【好好生活鴨】

我是Brian

這是一個專注在分享好書、自我成長、希望你好好生活的節目

今天分享什麼好書呢?

今天來分享一本《FIRE致富實踐》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美破千萬收聽的理財人氣podcast「ChooseFI」的主持人。

Chris Mamula, Brad Barrett, Jonathan Mendonsa。 這個podcast choosefi,主要就是在討論財富自由,會尋找財務自由社團的人來做訪問,裏面也有很多是已經財務自由的人來分享他們自己是如何步上財務自由的人生的經驗。這本書也在剛出的時候有很多的討論,掀起一陣風潮,如果你認真讀的話,你就會發現,會紅真的是有道理。

這本書其實主要的架構會是在講財務自由嘛,那實際要怎麼做呢?用最白話的方式,就是開源節流加投資。 聽到這邊,可能嗯就想說,這些我也知道啊,有什麼好聽的,不不不,正是因爲他講的東西其實說穿了是這三件事,但背後的邏輯是很厲害的。不然說實話,如果真的都這麼簡單,開源節流加投資基本上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爲什麼財務自由的人並不是多數?或者,並不是目前的你?

財務自由財務自由,這個名詞在我個人的經驗當中其實是偏負面的,爲什麼?原因無他,因爲很多直銷行業、或者一些保險從業人員會用這樣的主軸來做爲找下線、找夥伴的主打說法,但實際上,因爲我自己也是一個保險業從業人員,就其實在一開始就很清楚,不論是直銷業、保險業,像是沒有底薪的業務工作,其實成功有很大的比例是因爲倖存者偏差。也就是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照着做就一定會達成財富自由的事情,很多人把這樣的詞彙濫用後,就容易對這個詞彙產生比較不好的觀感。

回到財務自由,如果你聽到這邊還沒有把節目卡掉,代表你會願意聽我聊聊這本書,甚至是會願意瞭解並嘗試讓自己步上財務自由的,要作出這樣的選擇會需要一點好奇心與信心,認爲自己可以改進,而好奇心與信心不需要任何成本。

當人類接觸每個革命性的想法都會獲得以下三階段的反應:

  1. 這完全不可能
  2. 這或許可行,但不值得做
  3. 這真的是最棒的點子

所以可以順便感覺一下自己聽到財務自由的時候,你處在哪一種反應?

我們的作者也並非是一開始就是財務自由的人,作者之一的喬納森和太太畢業後,貸款買下第一棟房子,位在郊區的房子只需要5%自備款。爲了避免支付私人抵押貸款保險,他們申請了第二筆貸款。

他太太在市區上班,他會把車開到附近停車場,然後車子就這樣停一整天放着。他會在拿月票搭公車到市區,作者的工作則要開車往相反方向,他太太通勤往返各需要40分鐘,而喬納森要花50分鐘。

他們都很年輕,工時都非常長,工作通勤之餘,照顧三房大宅、院子跟游泳池,也沒力氣煮飯,一週有五六天在外用餐。

我們發現自己得拼命工作,才養的起這個根本沒時間享受的房子,而車子除了天天通勤與貶值以外,也沒有其他用途。而且餐廳的食物真的很不健康,但我們又沒時間採買與料理。

我們這種被制約的人生應該被寫入教科書裏,而許許多多的人,就這樣被困在老鼠滾輪裏一輩子。

你會不會也覺得很奇怪?好像,我們都越成功,越辛苦?喬納森心中老有個揮之不去的念頭,那就是當我們越成功,工作就越辛苦;當我們得到越多,生活就越形勞碌……我每天一大早醒來,親親太太與孩子,緊接着就趕緊出門工作,才能負擔得起這樣的生活。但是很少好好享受生活。

喬納森花了七年的時間以及大把的鈔票,最後得到了我以爲的「夢想工作」。我太太和我也買了所謂的「夢想的房子」。很不幸的是,我們很快發現,這根本是別人的美國夢。

他開始瞭解到傳統的路徑會讓財務自由離我們越來越遠。而我們往往接受到矛盾、不實且非常昂貴的理財建議。

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普通的路,另一條是選擇財務自由的路。關鍵是,你要如何選擇?

那什麼是矛盾、不實且非常昂貴的理財建議呢?
我們來用緊急預備金來舉例。

很多主流的金融專家老是說我要擁有至少足夠六個月支用的緊急預備金。對很多人來說,「存下緊急預備金」是正確的建議,特別是那些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度過人生難關的人來說。但是對於遵循主流理財建議的人而言,要存到這筆數目,需要多大代價呢?

如果你照一般的建議,存下10%的收入,並花掉其他的90%,那麼你花 一年的時間存錢,只能存到一個月的支出。你得花差不多五年的時間,才能存到足夠六個月使用的緊急預備金。怪不得大部分人聽了以後就感到卻步,最終連一點存款都沒有。

但選擇財務自由的人不一樣。他們知道要降低每月花費才能提高存款比例。這不但代表他們可以更快存下三至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還意味着可以存下更多的錢。

假如你可以存下50%的收入,那麼你在儲蓄一年後,就已經擁有足夠一整年支用的緊急預備金。

擁有緊急預備金能讓你無後顧之憂,並且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壞事,好比車子壞掉或是受傷等。他也讓你有能力將 未來的存款納入投資活動,並讓錢開始爲你工作。

我們來看書中另外舉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喬爾跟他老婆,另一個是諾亞跟becky。

喬爾和他太太雅莉絲有這樣的財務覺醒時刻。兩人是工程師,每年總花費大約10萬美元,都是漫不經心的將收入花掉。

喬爾說:「當你養成了某種習慣,並且持續那麼做時,他就變得習以爲常。」他們說不出錢到底花到哪裏上面了。

當開始理解到自己爲了不需要的「事物」花費多少錢的時候,雅莉絲慚愧的心想,「只要我付得出來,就沒問題。」

但當雅莉絲車禍後,覺醒的時刻來了。他的車全毀,本人毫髮無傷,人命關天的一刻讓他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想找到對他們來說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他們開始檢視自己消費習慣,並把錢投資在財務自由上。一開始他們存下7%的收入,最後兩人竟可把每年80%的收入都用作儲蓄!

喬爾在33歲退休,也就是車禍發生五年後。雅莉絲比他年輕一歲,預計在相同33歲退休。

對很多財務自由社群的人來說,覺察本身就足以帶來改變。

「金錢大賽局」(Money Metagame)部落格的年輕精英諾亞(Noah)與貝琦(Becky),也有一個覺醒的例子。

他們有房、有車,2014年時兩人約存下6%的薪資。becky是年輕小兒科護士,在龐大工作壓力下感到疲憊不堪。兩人開始檢視是否有可能改變生活方式,並且發現了財務自由的概念。

在短短一年內,兩人的儲蓄率從6%提升到58%。

諾亞說「我們的生活沒有改變很多,我們只是爲自己存下的錢設定了目的……這讓我們達到財務自由。」

當你閱讀此書後,你會知道如何花更少錢、賺更多、投資得更好,並且運用特定的策略與方法,達到如此深刻的改變。

從這兩對夫妻的例子來看,人往往都要等到受不了的那一天,或者是重大事件發生的那天,然後才會有動機作出改變,but why?難道不能提早想通然後就不用經歷這些辛苦的時候嗎?覺得自己聰明的人,應該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聰明,但能夠作出有智慧的選擇的人,未必有那麼多。相信我的聽衆都很有智慧,畢竟像我這麼不娛樂性質的節目,會願意花時間聽的人,肯定是願意重視自我成長的人。

在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4%法則,也就是當你的投資的4%等於你的年度支出的時候,你就可以退休了,因爲可以每年從你的投資組合裏面提領4%出來過生活,不用再爲錢工作。

更簡單一點的記憶法是:

你擁有的投資性資產已達到年消費的25倍,那就算是達到財務自由了。

但這就是一個數學公式,數學公式裏面的重要變項因子是年度支出消費金額,也就是說,你每減少十萬的年度支出,那你達成財務自由的需求就少了250萬。

財務自由的重點來自你的年支出,你的支出是因爲你的需求,讓你達成財務自由的關鍵不是你賺多少錢,而是你花多少錢。能瞭解這簡單地道理可說是強化自身力量的第一步。

瞭解這件事就可以理解財務自由的意義在於,衡量你理想生活所需的資產。這可能會是你以前沒有認真想過的事情,於是,這代表你可能需要改變,從思想開始做改變。

對人類來說,所有的改變都是不容易的。很多人往往要等到重大事件發生,像是親密的人過世了、確診癌症、突然失去工作等,這種失去自己很重視的事情或者是重大的挫敗,才有高機率做改變,書中稱爲覺醒時刻。

當一個人覺醒後,要展開行動,才算是抵達真正的分水嶺。每個人都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會繼續抽菸,直到醫生診斷出癌症爲止。接着,他們就覺醒了,開始戒菸。

如果沒有覺醒,或者沒有改變,那會怎樣嗎?
思考這個問題,有點不好思考,問題不夠明確,我們把問題換成另外一種樣子,也就是大多數人會遇到的情況,你會想花40到50年達到財務自由嗎?

如果是照一般主流財務顧問的建議,會建議你存下收入的10%至20%。然而,按照他們的建議,你得工作40年至50年才能達到自由。你存下10%,存了40年,等於你存下了4年的年收入,20%是代表你存下了八年的年收入。 我們把數學式複雜化,把它變成是定期定額投資,然後每年穩定賺取6%報酬,假設是一個月薪兩萬五的年輕人,每月定期定額2,500,40年後,他總成本是121萬,投資總價值是479萬,如果照本書的簡易數學式,領出4%來花用,每年可花用的錢是191,600。比自己25,000的月收入還少。

但事實上,很多人每年都沒有存下這麼多錢,因此他們永遠都不會達到財務自由。很多人可能還是月光族,或者很多人可能沒有投資每年穩定賺6%,他可能是定存,所以他最終得到的投資價值會低於剛剛的案例。這樣,花40年如果都不能財務自由,那到底,這樣的建議,是我們要採用的建議嗎?

是否,需要轉換思維?改變想法,進而改變行動,才是比較聰明的呢?

有三種最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儘快達到財務自由:

  1. 我們可以花更少
  2. 我們可以賺更多
  3. 我們可以投資的更好

事實上,美國人平均只存下5%的收入。然而,尋求財務自由的人多半擁有30%至50%的儲蓄率,而有些人甚至可以達到80%。

財務自由這件事,並不是0跟1的差異,並不是全有或全無,我們常常把財務自由想得太過黑白分明,不是有就是沒有。不是說一個人要嘛就是擁有財務自由,要嘛就是沒有;你不是正在工作,就是已經退休了。並不是這樣的單純二分法。

但正是這種思維,讓許多人無法邁向財務自由。這樣想的人他們無法理解財富可能帶來的真正自由與力量,並深陷在這樣的想法當中。

當我們瞭解金錢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後,我們才可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並體會到財務自由將謂我們帶來可貴的力量與自由。

選擇財務自由是一種思考方式。他讓我們發展出完整的生活思考架構,而非侷限於單一的選擇裏。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的著作與教學都在引領衆人理解「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的差別。

根據杜維克的論述,擁有定型心態的人認爲成功來自自身能力,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爲成功來自不間斷的學習、個人發展與毅力。擁有定型心態的人傾向懼怕失敗,因爲這代表他們自身的缺點。他們會避免挑戰來隱藏自己的不安全感,並試着讓自己看起來很好。

相反地,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擁抱挑戰,並認爲唯有學習失敗所帶來的不安、恐慌,才能有所發展與成長。選擇財務自由的人,多半擁有成長心態。

因爲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錢,而是以對的方式生活,錢只是讓你達到這個目標的工具而已。

那什麼是以對的方式生活?這就是我們需要坐下來好好思考的事情了,因爲這件事,每個人的答案,基本上不會相同。因爲每個人重視的事情其實就是不同,這是價值觀層面的事情。書中鼓勵你坐下來,好好地寫下自己的任務宣言,並且寫清楚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這能讓你在未來採取行動時,有更清楚的方向與目標,並且設立好行動的準則。

並且,書中是真的非常堅持你得寫下任務宣言。當我們觀察達到或幾乎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時,發現一個趨勢: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定義了自己的目標與任務,而這成爲他們未來行動的根本動力。

所以坐下來思考,並且寫下來,會對你的財務自由之路產生比你認爲更重要的影響,不要小看這一個動作。

而當你思考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後,你想要的生活的樣子。像是作者訪問過的一位「慢慢享受咖啡」部落格的傑,他說對他們而言

一開始追求財務自由是爲了擁有更多和伴侶、小孩相處的時間,而不是過着每天上班十到十一個小時(加上通勤時間),並付錢給學校、托嬰中心或保姆,讓其他人陪伴小孩長大的生活。而這個也是傑他們的「爲什麼」要財務自由的原因跟動力。

我們要找到自己「爲什麼」要財務自由,深信財務自由能讓許多人受到啓發,並讓這世界成爲更美好的地方。

對你來說,那可能意味着改變世界、改變當地社群,或是你的家庭。

財務自由也可能意味着讓自己更好,或是從有薪工作退休,並依靠投資組合過生活;也可能是運用自己的財務自由優勢,追求新的事業,或是嘗試踏足你原本沒有勇氣進入的領域。

要達成財務自由,首先得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並邁向想要的生活。

本書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爲什麼」,接着在給你工具,讓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規劃生活。

再找到自己的爲什麼以後,正常來說,你會需要行動,這些行動可能是你以前不習慣做的,這些嘗試,都是沒有問題的,都是可以的。希望你可以犯錯,希望你願意去犯錯。

我希望在接下來的這年,你可以犯錯。因爲當你犯錯後,就會創造新的事物、嘗試新的事情、學習、生活、突破自我、改變自己、改變這個世界。

你會試着以前從沒做過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動起來了。

如果你沒有去做你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依舊走着跟過往相同的道路,那只會走到同樣的地方,不會有不同的結局。「你就是你最長花時間相處的那五人的平均值。」所以我們鼓勵你去嘗試。

選擇財務自由也不代表要極度的節儉、或者一定要擁有超高的收入,或者有天才般的投資眼光。我們得先認清有許多人在所謂的標準道路上,受到重重折磨,並且理解到,還有其他路徑存在。有其他的選擇,是存在的。

爲了擁有標準的生活,人們會放棄什麼夢想呢?你有放棄什麼夢想嗎?

有多少人不敢創業,只因爲害怕失敗?

有多少人放棄了一生盼望的旅行,只因爲阮囊羞澀,又或是請不到假?

有多少夫妻在婚姻的開始懷抱着希望、承諾、愛情,但最後卻在時間與金錢的雙重折磨下,漸漸心力透支?

當你選擇財務自由,你可以擁有更多的人生選項,與更少的恐懼。你可以選擇爲自己的價值觀而活。財務自由帶來自由。

釐清自己需要什麼,在這個年代,有人稱爲極簡主義,netflix上也有極簡主義的影片可以看,是可以參考的資源之一,但本書的財務自由並不是單純的只有極簡主義。跟極簡主義相同的,只是我們釐清我們自身的需求,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道自己不需要什麼。

很多人一直想讓自己活得體面,卻犧牲了更多的財富。

比方說,借了龐大的貸款買了很大的房子,結果得花更多錢裝修與買傢俱;買了車卻大部分時間都用不上;地下室、車庫或租來的儲藏櫃裏放着自己完全沒時間用的東西,因爲我們忙着工作以支付賬單。

有多少人根本無暇捫心自問,爲什麼我們得不斷地奔跑?

我們可以當個隱形的富有階級。我們不用穿的很體面。相反地,我們存下30%到50%的收入,並且樂此不疲。

當很多人仔細閱讀自己寫下來的需要清單後,就發現要追求財務自由的成本其實不高,他們深受啓發、鼓勵,並且迅速開始追求財務自由。那你爲什麼不這麼做呢?

最後終於瞭解到,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人生想要什麼。必須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以達到夢想的人生;也必須瞭解到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他讓我們擁有許多事物,但他終究只是個工具而已,而慾望則永不停歇。

如果你聽到這邊,好奇這到底要怎麼做,其實步驟是簡單的,我們只需要一步一步來,先從想法上瞭解到傳統的道路其實也許是一場越成功,越忙碌的老鼠賽跑,然後瞭解到自己有其他的選項,並且這個選項也是真的可行的選項,是可以讓你財務自由的選項,接着你要花時間去釐清自己的需求,定出你的目標後,然後要去作出行動改變。

本書的採訪的人們,這些很多財務自由的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但他們有三項共同特質,那就是:

  • 挑戰既定觀念,並且以獨特眼光看世界。
  • 爲了改善生活,確實的展開行動。
  • 找到方法運用自己的優勢,發揮個人價值,並定義自己的成功。

他們有這樣的共同特質,並且也有財務自由的地圖,知道不同時期的自己在什麼階段。

財務自由七大階段,你在哪個階段?

我們接下來來介紹財務自由的七大階段:

  1. 先歸零
  2. 充足的緊急準備金
  3. 達到六位數美元的投資組合
  4. 實現一半的財務自由
  5. 快成功了
  6. 財務自由
  7. 財務自由並擁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1.先歸零

零淨值,就是完全沒有任何財產。

請先想想,對很多人來說,「正常」似乎包含了負債,不管是卡債、車貸、學貸或其他消費性債務。

此外,對很多人來說,最大筆的負債可能就是房屋,好比每個月的房租或是每月該繳納的房貸帳單。

對很多人來說,每一張新的帳單,都是爲了過去的決定而花。

零淨值並不是「沒有意義」的目標。不管你是將零淨值定義爲零債務、除了不動產以外零債務,還是淨資產(資產減去負債)爲零,你得先到達此階段才能有向前的空間。

2.充足的緊急準備金

所謂充足的緊急預備金就是六個月的收入,差別只是前面有提到的,你要存10%的收入,用五年來達成,還是你想一年達成,或者以你的情況,你想用多久的時間完成這樣的準備?

擁有緊急預備金能讓你無後顧之憂,並且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壞事,好比車子壞掉或是受傷等。他也讓你有能力將 未來的存款納入投資活動,並讓錢開始爲你工作。

3.達到六位數美元的投資組合

唯有當資產達到六位數美元時,你才有可能賺進可觀的投資報酬、爲自己創造財富,也因此你必須很辛勤的工作,以便達成此目標。

當你達成後,你應該要爲自己喝彩。儘管你還是需要工作賺錢,但你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財富,而你擁有的資產將開始爲你工作,以錢滾錢。

根據最新的美國人口資料顯示,當你財富淨值達到六位數美元時,你已經擠進前50%的美國家庭了。

如果減去房屋淨值(Home equity),那麼美國家庭淨資產的中位數將低於5萬美金。

4.實現一半的財務自由

這代表你的資產爲個人年消費的12.5倍。雖然按照4%法則,你應當擁有兩倍以上的資產才能達到財務自由,但是你絕對已經成功一半了。

假如你有負債,那你得先花點時間 還清債務。接着你得存下足夠的錢,才能體會到投資複利所帶來的明顯好處。

當你建立可觀的投資組合時,你的錢將會創造豐厚的投資報酬,這會放大你的工作、收入與存款的成果。

當你達到此目標時,你會碰上一個轉折點:你會發現,當你的投資遇上好時機時,他們所帶來的收益將會比你的主動收入來的更好。被動收入正是讓財務自由可能的原因。

5.快成功了

當你的投資總額達到年支出的15倍,並且足以支付所有的基本支出,包括居住、飲食、生活費、健康保險等,你就達到了其中一個重大目標。

當你的投資組合達到年支出的20倍時,你就完成了另一個重大目標。你可以每年提領投資組合的5%來支付生活總開銷。雖然這筆只提領4%資產來的較具風險,但是根據歷史數值顯示,你至少有80%以上的機會可以維持相同消費水準,並且不會坐吃山空。

6.財務自由

就是當你的組合達到每年支出的25倍時,大部分財務自由社群的人會稱此時刻爲「財務自由」。

7.財務自由並擁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當你擁有年支出33倍以上的投資總額時,這相當於你每年能以更低的提領率(3%)來退休,而根據歷史數據,這代表你可以度過任何難關,不會花光退休金。

在執行財務自由的這個目標的時候,要能夠隨時知道自己在什麼階段,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莫忘初衷,並且隨時走在目標上,財務自由人生中也會有許多新的目標,而這些你在路上的新目標,也是很重要的養分。
任何新的目標至少有兩種好處:

  1. 首先,擁有短期與階段性的目標,能帶來激勵功效;其次,在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上,這些目標能提醒自己擁有不斷成長的力量與自由。
  2. 在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上,這些目標能提醒自己擁有不斷成長的力量與自由。

「當你決定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要怎麼過活時,你會很清楚要如何規劃財務,也會瞭解到自己需要多少積蓄,才能過上那種夢想生活。」

財務自由並不意味着逃避生活中令人厭煩的事物,而是奔向你心中所愛

他代表擁有更明確的生活目標,而不是隨波逐流。當你開始更有目標地生活,你的賺錢、花錢,以及投資決策都將變得更簡單。

當然,可能你現在仍然在過着這樣的生活,什麼生活?
對很多人來說,房子是地位的象徵。很多人花費時間與金錢才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卻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享受它。許多人邊繳着車貸,邊開着不斷貶值的車通勤。假使手頭上還有一點點閒錢,大家會拿來支付「零星的療癒活動」,好比上餐館吃飯,或是去酒吧暢飲。畢竟,他們每天拼死拼活地上班不是嗎?

如果過着這樣的生活,在經濟上肯定不太會有餘裕。壞事往往突如其來。如果試過着一個月算一個月的生活的話,往往逃不掉要付給信用卡公司16%的平均年息。

同樣地,很多人說感情與家庭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工作卻佔據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爲什麼許多人的生活與自己所愛好的樣子根本不一樣呢?

看似成功的專業人士往往內心相當迷惑,因爲高薪工作並不能帶來完全的滿足感,所以他們轉而追求財務自由,以邁向真正的自由。

「假如你是中產階級、上過大學,某部分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你已經有了最安全的選項。你沒有成爲創業家應有的動力和壓力。某方面來說,在相對舒適的環境獲得早期的事業成就往往會成爲某種陷阱,因爲這代表你是有了舒適而規律的月薪,所以會有意地避免風險。」這讓許多人持續維持那份高薪工作,卻無法追求他們內心真正想要的道路。

你可以將財務自由定位爲實際的生活目標,你們可以一起提高收入,同時將兩人真正珍視的事物當做生活的重心。

經營「儉木」部落格的伊麗莎白是「ChooseFI選擇財務自由」podcast的首集來賓。

他說,「當你懂得享受與滿足於簡單事物的魔法後,你就會擁有成功的人生。」

雖然要學會快樂與滿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請記得,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你得記住自己的「爲什麼」。

他建議聽衆必須清楚瞭解錢花去哪裏了,並花點時間分析自己的消費習慣,「掌握你的支出流向」。

不管你同不同意簡約生活,少即是多。請問問自己,你花的錢能爲你帶來更好地生活品質嗎?還是只是買個多餘物件堆在家裡某個角落?

你得思考怎樣的花費可以爲自己帶來真正幸福。如果如此消費不能帶來滿足,那你就該將錢拿去投資在可以帶來幸福的事物上。

財務自由的美好在於你擁有絕對的自由決定自己的價值觀,並勾勒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執行計劃。

我們很多人都排斥傳統的標籤——勤儉、極簡主義者或退休人士。你或許比其他人更愛花錢。你可能喜歡蒐集對別人來說毫無用處的物件。你也許希望爲真正有意義的事物工作。這都是個人選擇。

我們真正的共同點在於,我們對自己想要的事物非常明晰,並且部屬好生活、財務與工作,以便達到我們真正的目標。

當我們經營podcast時,發現了一個可以用來形容財務自由社群人們的字眼,那就是:價值主義者。

所謂的價值主義者,指的是我們以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式運用金錢與時間。

你不需要接受其他人對成功或失敗的定義,但是爲了要達到財務自由,你必須找到自己認爲有價值的事物,接着開始以符合此價值觀的方式運用時間與金錢。

當你理解後會發現,要當個價值主義者實在很容易。你可以擁有很簡單的東西就感到快樂。不過,你要掌控自己的預算和現金流,這樣你才知道錢都去哪了。你必須把錢花在對的事物上。

所有聽本集的聽衆都可以達到財務自由,書中是寫讀這本書的讀者,只是我讀給你們聽,所以是聽本集的所有聽衆,有人可能花十年或更少時間就做到了。

但是請注意,沒有任何人認爲達到財務自由是很簡單的事。因爲這真的不簡單啊!要達到財務自由必須勤奮工作,需要時間、計劃、徹底投入與節制力,以及能夠將付出轉換爲實際報酬的眼光。

「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錢,而是以對的方式生活,錢只是讓你可以達成這個目標的工具而已。」

我們的社會來說,錢是極其重要的工具,因此我們必須瞭解錢的使用方法。

在邁向財務自由的道路上,錢不是主要目標。幾乎所有達成財務自由的人都會認同上述說法。

財務自由就像是讓生活更簡單的超能力。

我們相信財務自由可以大幅改變你的生活、關係、財務穩定度並最終讓你得到幸福。

當我們談錢,往往感到莫名的壓力,但是如果你重新思考錢,並以此爲基礎來追求自己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事物,那麼他將成爲莫大的助力。

財務自由的超能力會在人生的幾個面向中展開並體現,會有:

  1. 工作
  2. 關係
  3. 生活
get shit done bj4
get shit done bj4

工作

我們先來聊工作,關於工作,自然就會需要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但是我們無法知道你究竟該獲得何種技能與知識,才能達到屬於你的成功。不管你選的是什麼路,如果你希望比別人更有優勢,你就必須提升自己。唯有透過努力、思考與決心,你才有辦法取得有價值的技能,而不是盲目投入各項資源作繭自縛。

如此,你才能擁有財務與個人自由,以便取得經濟獨立、有選擇權的人生。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對於醫生、工程師以外的其他人來說,誰的工作真的需要學歷呢?

(在臺灣,像是物理治療師、心理師、律師等等很多工作滿需要學歷的資格的)

如果有人想要新聞學學位,瓦特瑞克說,「你還不如自己寫部落格!」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被學歷綁住你自己,因爲你認爲要先從學歷開始,就都沒有開始,或者因爲你覺得要從學歷開始,就先跑回去唸書,有的時候,多數情況其實不需要如此,因爲我們都被傳統教育所影響,認爲有學歷才是名正言順。
有學歷絕對是名正言順,但這並不是財務自由的必備條件,真的在你嘗試過後,你還是需要學歷,當你已經財務自由的時候,你不能補上嗎?真的要的話相信也是可以的,這邊的重點是,你要願意開始,並且不要被學歷綁住手腳。

因爲上大學與獲得學位不是賺大錢的妙方。專業人士擁有高薪工作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那一紙文憑,而是他們取得了特殊與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並吸引人付薪聘僱,他們爲其他人的生命帶來可觀價值。

創業者與不動產投資者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儘管善用財務槓桿可以獲得加速成長與成功的機會,但是槓桿投資如同雙面刃,他會惡化壞的決策與想法,並爲個人帶來災難。

成功的創業者與投資者的成就並不來自於承擔巨大風險。他們成功的原因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並讓別人願意爲此投資。

專注於如何爲對方帶來價值,並承擔對方不願意做的工作。成爲投資者與創業者的第一步,就是提升自己能帶給對方的價值。

事實上,提升自己的價值正是提高收入的基本準則。如果你想賺更多的錢,方法有很多。

但是第一步都與提升自我價值有關。如果你希望成爲可貴的人才,那麼你必須爲其他人帶來價值。

你要能爲他人帶來價值,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但會有遇到一個問題是不知道怎麽從現在的生活中開始,如果你還有現職工作,那也許你可以從現職工作開始,你可以先瞭解公司對你、老闆對你的期望。

當你瞭解他人的期望值以後,你就可以超越期望值。你必須專注在僱主真正重視的領域,持續精進。假如公司的目標是將銷售額提升3%,那麼你最好將目標設爲5%;假如公司以降低支出10%爲目標,那麼請你想辦法將支出降低20%;假如公司希望你六個月內績效可以達標,那麼請你自己將時間縮短爲五個月。如果你做得到,你就證明了自己擁有值得加薪的卓越能力。

把工作做的更好不代表你就會得到獎勵。因此當你達成上述特定且量化的目標後,請讓你的老闆知情。讓他們開心,也提醒他們,工作目標已經達成,因此他們可以專注於其他領域,以便進一步提升生產力。

這對任何老闆來說都很有效。如果沒效的話,你也有證據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凡,所以不妨換個職位,甚至換個確實重視員工是否努力的老闆吧。

請注意你能爲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因爲你的價值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別只專注在撰寫美美的履歷或是面談禮儀上,請明確告訴僱主,透過節省他們的開支,或增加營收等方式,你可以爲公司帶來多少價值。

假如你身在一個自己完全沒有熱情的產業,但是其薪資足以讓你追求財務自由,那麼最好的選擇或許是保有這份工作,並且儘快達到財務自由。

沒熱情的工作,就儘快跑完,到自己財富自由那天吧
沒熱情的工作,就儘快跑完,到自己財富自由那天吧

你希望爲公司帶來更多價值嗎?你可以採取相似行動,改善你的公司嗎? 你可以問自己不只一個問題。藉由不斷詢問,問出更好地問題。然後,累積問題的答案能讓你成爲更成才的人。解決不斷的問題,來累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發現自己的價值。

如果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怎麼辦?
假如你並不需要擔心下一個月的賬單的話,你也不會那麼害怕被開除吧。

因爲在財富自由之後,喜歡不喜歡都無所謂了。
或許更好地想法爲找到你有興趣的工作,並讓你賺到好薪水。那麼你可以把錢好好地存起來,快速達到財富自由,不管你最終是否仍舊喜愛你的工作。

假如你喜愛自己的工作,那就持續的做吧。很多達到財務自由的人,都繼續着自己的工作。

假如你已經不愛自己的工作,那你有自由擇己所愛;假如你想賺更多的錢,那你也有自由決定如此;假如你想做點根本賺不到錢的事,那也無所謂。當你不需要賺錢時,就不用再爲了不喜歡的工作而折騰。

爲了不喜歡的工作而折騰,然後辛辛苦苦的苦幹一輩子,退休就會變成像是高中進大學那樣不想碰書,退休變得只想耍廢,因爲以前已經爲了帳單 辛辛苦苦一輩子了,都沒有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輩子了。也許思考工作的事情時,可以問問自己,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工作是什麼?

所謂財務自由指的是,可以再次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的能力。這代表你有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可以有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嗜好裏。

財務自由代表擁有彈性,也代表你有自由選擇有意義的工作,而非爲了溫飽才工作。

財務自由代表有自由追求最有個人成就感的選擇,而非最有經濟價值的路徑。

財務自由代表儘管你在一次事或一次投資上失利,也不會摧毀你整個人生。

我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個人自由。而財務自由只是個人自由的其中一部分,並讓我們能夠追尋人生中真正有意義的事。

去做你人生中真正有意義的事,你便可以開始享受工作,因爲那就是你生活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不再是工作好委屈,不再是monday blue。

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我們學會打造快樂的生活,那才是一切。增加你認爲會帶來真正幸福感的東西。學着對不喜歡的事物說不。

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你應該好好享受途中的自由與力量。

工作讓我們得以擁有許多快樂,像是收入、個人發展、服務他人的機會,或是爲生命帶來意義與價值。

「你不再需要爲了錢而工作,在很多情況下,你會賺到更多錢,因爲你願意承擔保守上班族不敢承擔的風險,而你也不再受到收入的擺佈。」

「財務自由讓你擁有冒險的自由。當你解決了財務問題後,你可以退一步思考自己的整體生活,像是:這件事對我有意義嗎?我享受嗎?要如何可以讓自己更快樂?我要如何進步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呢?」

「我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一群人。因爲我們可以做自己真正感到興奮的事,那讓我們每天早上都能迫不及待的想要起床,迎接新的一天」

能不爲錢所困,有自由選擇自己所定義的美好生活,是我們追求財務自由的最大原因。

進而,我們可以開始貢獻自己的天賦才能,當你追尋財務自由時,你會擁有孩子般的好奇,此時,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當你不再庸庸碌碌地度日時,你才有能力想的更遠闊。人生的目的不只是每天付帳單和等死而已

選擇財務自由將會改變你的人生,你能更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時間與資源幫助他人。當你有能力讓世界更好時,不管是幫助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這種善意正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動力。

許多人覺得無法擁有如此的生活,因爲他們認爲存錢實在太辛苦了。然而,爲了達到財務自由,我真正放棄的是不再付利息給信用卡公司與銀行、不再繳高額稅款給政府、不再付顧問費給我的理財專員。

不用再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接下來
還有關係跟生活還沒聊,接下來是關係。

關係

你是否想過,也許其實家裡沒有電視比較好?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其實都很被動,就是被動的在接收這些媒體要餵養我們的東西,某種程度的浪費時間。
書中有一個人自己就有把家裡電視拿掉的經驗,當他早晨健身不再看運動比賽後,改聽podcast,還學到更多東西。
當他下班後不再百般無聊的盯着電視,他和太太有了更多的話可說,也花更多時間照顧女兒。

他們不再看電視看到睡着,反而願意爲女兒讀點故事書。接着爲了帶給他正面的影響,他們自己也在睡前讀書。

現在,當他想看比賽時,會去朋友家或親戚家,並花時間與他們相處,而不是窩在自家沙發上,這讓看比賽變得更有趣,而且還發現,真正重要的比賽其實沒有很多。

這種擁有連結的感覺,想必比自己待在家看電視好。

在一本書《48天找到你愛的工作》(48Days to the work you love)的丹。米勒(Dan Miller)裏這麼寫,「78%的職缺根本不會登廣告。」

你如果沒有好的人脈,那你只有兩種方法面對這類訊息。

第一,感覺挫敗與失望。這是你不能取得先機、找不到好工作、無法賺到不錯薪水的好藉口。你可以默默接受自己只能擁有這樣的人生,並且再次說服自己根本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另一個選擇是開始建立自己的人脈,選擇你想要認識、且需要認識的人,以讓自己洞燭先機。想想你要如何拓展人脈,認識這些人?
當上述職缺出現時,消息會先在哪裏流動?有誰曾任職、或正落腳於你的夢想職位?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這些都是創造財務自由需要具備的成長心態。

在經營你人生中的關係時,請瞭解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要用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善待他人。

黃金法則是一種道德規範,也就是即便在非互惠的狀況下,仍舊爲對方設想。

有了這種想法代表你隨時都願意爲他人伸出援手,並在自己的生活中,種下美好的種子。

然而有趣的是,如果你不停地付出,卻不求回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身邊圍了一群想要幫助你的人。

人際關係經營的好,也會讓你找到人生中的導師,記得前幾集本田健也有提到的嗎?
然而,找到生涯導師的關鍵,書中說,

「你手上必須有張清單,上頭列出三類你隨時保持觀察的人,包含:你想效仿的資深前輩、你尊敬且工作表現更爲出色的同僚,當然還有比你資淺的同行晚輩……而且他的工作表現比你當年要好。」

導師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爲他們已經抵達你渴望的位置。他們會關照你、與你分享過往經驗,並且指引你。當然你也可以透過嘗試與失敗學習到很多。但可惜的是,要找到有興趣幫忙、指導並指引你的導師,其實不是很容易的事,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無可爭議的是,如果你希望從別人身上學習或收穫更多,爲他人增加價值絕對是重要且必要的。不管你是想直接地爲自己增加收入,或是與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建立連結,方法很簡單:先爲他人增加價值。

建立人際網路並不是每月花幾百美元吃垃圾食物去抱怨辦公室政治,而是有策略的付出時間與金錢,與能爲你的生活帶來正面影響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接下來是財富自由超能力的第三部分,生活。

生活

在《自動千萬富翁》(the automatic millionaire)的作者大衛。巴哈(David Bach)大力推廣的

拿鐵因子(latte factor):

David說是改善財務的關鍵

這個拿鐵因子是什麼呢?是在說你不需要爲了達到財務自由,就放棄喝拿鐵或是犧牲任何人生中 你愛的東西。

畢竟,管理好大筆開銷才是有效控管開着的關鍵。然而,你必須瞭解那些小額的經常性支出,長期來講也會帶來負擔。最重要的是,如果那些小錢沒有被省下來並且進行投資,就不可能獲得複利。

許多人都會發現減少以下三項經常性支出:保險、第四臺與手機,可以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我們來聊聊如何開源節流加投資,只是先聊節流的部分。剛剛所說的減少保險、第四臺與手機這三項的經常性支出,目的是要提升你的儲蓄率。當然這邊所提的我們可以先當參考的建議,關於支出方面,還有另一本好書可以跟大家來做分享,會在另外做一集節目。

保險

拉回來聊保險,畢竟我的職業就是保險業務員,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保險是主要開銷之一,也因此我們必須瞭解保險是什麼、保險的運作方式,以及爲什麼需要買保險。

買保險意味着將財務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上,以避免承擔風險。

對大部分有經濟能力的人來說,得到癌症可能會使其陷入財務困境。因此,每個人都期望購買健康保險,以期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而這也代表唯有在你無法承擔風險時,才要買保險。你願意「輸」給保險公司,因爲那對你無傷,所以你將保費交給保險公司。

相反地,「贏」代表你的保險理賠多於已繳保費,也就是有壞事降臨了,好比受傷、車禍、房子失火等等,都會讓你申請保險理賠。

可以用以下四象限,決定是否購買保險:

  1. 發生率低、影響性低
  2. 發生率低、影響性高
  3. 發生率高、影響性低
  4. 發生率高、影響性高

發生率低、影響性低
即便發生了也不會嚴重影響財務狀況,所以無需爲這些情況買保險。

發生率低、影響性高

雖發生率低,但很可能會對財務造成巨大衝擊,好比失火、地震、失能。也因發生率低,保費也通常不高,爲其投保的價值卻非常大,因爲這象限的不幸事件將帶來莫大影響。

發生率高、影響性低
發生率高,保費就會相對昂貴。像是你去感冒看醫生。因爲對財務影響性不大,所以要不要爲此投保就看你開心。

發生率高、影響性高

正常的處理方式就是避開這類事情,但若避不開則可以考慮購買保險,像是癌症。

說到這裏,你知道你的存款與保險有什麼關係嗎?

假如你每個月收入都拿去支付帳單,並且毫無財務緩衝空間,那麼任何的小意外都會成爲負面事件。

如果你仰賴手機作生意,那手機也是必需品。但假如你把手機丟進洗衣機或馬桶,又沒有能力換手機,那這種意外就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

加購保險對於被困在經濟困局的人來說好像滿必要的,但這也爲生活帶來更多壓力與開銷,因爲保費支出也是一個支出。

擁有財富不代表壞事就不會發生,只是你會更有餘裕處理這些意外。

當你的存款越多,你需要的保險就越少。

當你離財務自由越近的時候,投資組合佔收入的比重將越高。當你越靠近財務自由的一天,購買保險的必要性就越低,這也讓你可以花更少錢,過着安心的生活。

關於如何節省保費,我們之後會在做幾集來討論臺灣的情況,畢竟書中是舉美國的情況。

第四台跟手機就可以自己簡易的去做比價,這個就不會佔用時間來討論。

飲食

比較簡易的節流還有一個是飲食的部分,但這塊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書中的舉例是說,作者之一發現了自己外食花了非常多錢,並且又不健康,你也知道美國的飲食文化,非常的容易肥胖,於是有另一個減少開銷並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方法,是控制飲食開銷。對比車子或房子來說,吃花不上這麼多錢。

飲食是每個人的必要支出。而找到方法有效控制飲食開銷,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儲蓄,還能讓你享有更好地生活方式,進而爲你帶來長期效益。關鍵還有另一個影響是健康的部分,在美國自己煮應該是會比外食健康許多的。但也要看你煮什麼就是了。

開源節流加投資,節流的部分還有旅行、車子、稅;開源的部分則是簡單提一下創業;投資的部分則是會聊股票、房地產與風險管理。

旅行的部分

用最划算的方式旅行,財務自由社群的人往往非常在乎旅行。大部分選擇普通路徑的人多半認爲旅行相當奢侈。因此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做法:認爲旅行很奢侈的人,拒絕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他們認爲自己負擔不起旅行費用;而其他人則花高額旅費度假。

我們找到更划算的方式頻繁旅行,並節省其他支出。許多人發現,即便旅行,也不會減緩達成財富自由的速度。我們視旅行爲可以帶來新觀點與洞見的投資,而他甚至加速自己實踐財務自由的腳步。

對於選擇財務自由的人來說,旅行的慾望與願意保持移動的狀態,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財務自由社群的人非常喜愛談論如何將旅行計劃當做遊戲,並將信用卡旅遊回饋最大化。選擇財務自由的人往往視保持彈性爲人生必要的態度,也因此他們可以善加運用此優勢,獲得豐富的信用卡旅遊回饋。

許多財務自由社群他的人透過累積旅遊回饋,在世界各地進行簡樸的旅行,探索世界。

當你已經達到零債務,就該學習善用信用卡,控制自己的消費,並且每月付清所有應付款項,這樣就可以避免產生高額利息。

旅行可以讓我們擺脫日常生活的壓力,而善用信用卡的紅利點數也有助你面對生活中的際遇起伏。

爲了擁有更好地生活品質而降低消費,好好學習累積信用卡旅遊回饋的策略與技巧,自然是滿合理的。

旅行讓我們遇到不同的人、地方、文化,並用嶄新的視角觀看世界。

作者有提到自己的紅利旅遊省錢術

當我女兒愛上迪士尼的《冰雪奇緣》時,我知道我們很快就得準備去迪士尼玩了。但是算一算,機票、旅館、門票,可能會花超過4000美元。這實在讓人吃不消,因此我想找到更好地解決方法。也就是那時,我開始研究信用卡的旅遊回饋。

我很快就發現,只要太太和我各辦一張相關信用卡,我們的整燙旅程幾乎可以不花一毛錢。當然我們花了近18個月才拿到所需點數,但也很值得。

我們住在迪士尼樂園裏的天鵝和海豚園區,並從奧蘭多直飛,另外還買了四張門票,總共才花了150美金。我們只花了一點點時間規劃、組織,以及用點心思使用信用卡,就省下4000美元旅費。

但當然,在臺灣還是要做一點研究,看怎樣會有比較好的信用卡使用方式,可以獲得最多的實質回饋。而不是繳18%循環利息去養那些爽領回饋的人。

車子的部分

書中有提一個可以節省可觀費用的買車規劃術

你可以檢視自己的交通費,進而減省大筆可觀的費用。有些極端的建議會叫你不要買車,到哪都用走的或其腳踏車。當然這可以讓你儘快達成財務自由,還可以更健康。

作者自己則是無法爲了財務自由,放棄擁有汽車。

我們來想想,普通人買車時會思考什麼。

就像買房一樣,大多數的人會買自己負擔得起的最好車子。更精確的說,他們會以能貸到的金額,買下最好的車。

根據《紐約時報》的研究顯示,僅有10%的人以現金購車。和房子一樣,車子會帶給你持續性開銷,好比燃料、保險與維修費。

但如果你能聰明地買車,就可以減省一大筆費用,甚至能用現金買車就更不得了了。

買二手車

當你瞭解到買車對總體資產的傷害時,你就會想辦法讓自己少賠一點。別再想像車子代表身份地位了,他不過是交通工具罷了,他的功能就是讓你從A點移動到B點。

而買二手車而非新車,可以避免龐大的折舊率。畢竟等車齡過了五年以後,他的價值就不高了,到時他的市價只有原價的40%。但你如果買老車,不但可以少花錢,還可以減緩折舊率。

不過你不需要買最便宜卻帶來生命危險的車,或是一臺需要頻繁進廠維修的車。這就是價值主義者看事情的方式:選擇一臺能用最低成本、帶來最高價值的代步工具。

許多透過貸款買車的人,還會一買再買,並讓買車成爲成年生活裏無可避免的開銷。更糟的是,還有人會用同樣方式租賃車輛。很多人已經習慣擁有車貸或付租賃費了。他們常常會想,「反正這錢已經付清了。該買台新車了。」而選擇財務自由的人,會試着破除「常規」迷思。

開老車吧

我和太太都透過開老爺車省錢,以加速達到財務自由。我太太羅拉開2003年出場的豐田高地休旅車,而我則開2003年出廠的本田。

兩臺車都跑超過16萬公里了,但還是很順、看起來也不來。最棒的是,我們應該十年沒花錢在車子上頭了。

我們每個月把原本可能需要花在車貸或新車上的700美元拿來買股市裏便宜的指數型基金。我們算過,原本該用在車貸上的錢,至今已經透過投資增長到了10萬美元以上。

如果以整個人生來看,開老車可能爲我們帶來超過100萬美元的報酬,甚至是數百萬!而開台美妙的老車根本不痛苦。想想這樣的選擇可以爲我們帶來什麼吧。

節稅

抱怨繳稅的通常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那些被困在主流生活方式、入不敷出的人,沒辦法賺取額外利潤,也很難累積大規模財富。這限制了他們的節稅佈局。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如此過活。很多人抱怨稅法,但是選擇財務自由的人願意花時間瞭解稅法,接着,選擇對自己最有力的納稅計劃。

稅後收入才是真實收入。

你賺的第一塊錢會被課很少的稅,但你賺得最後一塊則會被課以重稅。這對高收入者來說,猶感切身之痛。
所以,雖然稅法極度的無趣,還是要花時間瞭解,才知道怎樣合法的節稅。

本書的節流做法基本上就討論到這邊,接下來進到開源的部分

開源——創業

「無法回頭」是很多創業者的內心獨白。創業讓成功變得很「容易」,因爲失敗不可以是選項。由於你無法回頭選擇失敗,因此「成功」可能是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數年都沒有休假的結果,或是得貸款讓事情繼續運作下去。

首先,你不需要創造市值數百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公司才算成功,或是要這樣才能達到財務自由。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要先有錢,才能真正獲利。敦根認爲這是商學院養成的基本態度,並透過流行電視節目,好比《誰是接班人》等進行強化。他說傳統的商業模式爲撰寫企業計劃、借款、並運用貸款經營該企業。接着,你出門試着販賣自己的點子、服務或商品。當然,很多人聽了就怕,並認爲這很不牢靠。這正是爲什麼建議學生反其道而行的原因:翻轉傳統商業模式,就像我們翻轉傳統的理財概念,達到財務自由一樣。

傳統商業模式終點爲銷售。但爲了翻轉系統,我們先銷售。敦根強調,爲了得到真實的意見,你必須先要求對方購買。不然,誰都想當個好人。

他說,「唯有當你真的開口提議對方購買時,才會得到真正的回饋。假如你可以在貸款之前,就接到訂單,那麼你就可以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展開創業之路。因爲你是在對方說好的情況下,才展開動作。你得到允許了,你的生意開張了。如果一開始他們拒絕購買,你也沒有任何損失。」

「當我有新想法了以後,我開始宣傳,並且想辦法賣出這點子。然後我會知道人們願意花多少錢買他,以及該點子是否值得一試。」
那如果沒有熱賣,這個點子就知道市場是不愛的,就可以放棄這個點子。這也是現代的募資很熱門的原因,雖然有很多募資就算募資完成了,好像也跟放棄是差不多的,沒有後續消息,但是不得不承認,募資的確是讓創業變得安全的方法之一。

如果沒有借錢或是耗費太多自己的存款來創業,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如果可以用很少的錢,甚至零成本開始創業,那就一石二鳥啦。

開完的部分,本書看起來是鼓勵創業的,但畢竟也不是主要在講創業,所以篇幅也不多。接下來會進到投資的部分,投資有三個重要的項目值得投資。

投資——房地產

追求財富的第三種方法,那就是投資房地產。

不動產的價值與租金則往往會超過通膨率。這讓你的投資產生被動型的成長。不過,如同其他被動型投資,你必須擁有資金或是借貸才能獲得此項資產。

買房真的比較好嗎?
一般認爲不動產是很好的投資。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房屋淨值佔美國人平均淨資產的75%。但是選擇財務自由的人多半不是傳統派。

Kristy和Bruce撰寫「千禧革命」(Millennial Revolution)部落格。他們深信房子不是投資選項。兩人被稱爲加拿大最年輕的退休者,而他們認爲能達成此成就的最大原因在於拒絕「買房的虛假信念」

他們遇到了房價攀升,加上許多朋友也已經買房,家人也給壓力,在強大壓力之下,他們重新檢視擁有房產的數學問題。

包括擁有房產的成本,買屋成本、未來賣屋收益。檢視了修繕費、稅、保險以及其他財務支出。

Bruce分享了工程師客觀決策的方法「我用數字來檢視,瞭解到如果不買房而是租屋,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自由並減少成本。」

買房可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務決定。而擁有房產或許是很重要的生涯決定,但通常不會是好的投資選項,除非你和許多財務自由社群的人一樣,真的把房產當投資。

房地產的財務槓桿課

不動產讓你可以運用自己的強項、興趣、天分,爲交易增加價值以提高獲利,而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你的技術精湛,你可以買下老舊的房子,並讓他煥然一新。你也可以增加一房或一廁,讓買家或租屋者更加喜歡這標的。

擁有房地產的一個好處是,房價和租金往往能夠跟上、甚至超過通膨的速度

房地產致富策略

我們將指數型基金投資稱爲簡單的投資途徑,因爲他是被動的,耗費心力最少。而在創業和投資房地產則相對複雜。

在累積財富過程中,創業與投資不動產所需要的心思、努力,遠遠超過被動的指數型基金投資。

當你決定投資不動產時,你會需要發展出投資策略。

經營「金融導師」網站的陶德。特拉斯德研究與實踐財務自由數十年。我們問他,「你會給開始進行財務自由計劃的人什麼建議呢?」

他這麼回答,「如果時光倒流,我會想辦法拜託別人、借錢,設法弄到頭期款買一個四戶房型,然後我會住在其中一戶,瞭解怎麽當個房東,學學如何搞定房客,並把其他房源租出去……當我確定我可以把四個房源都出租時,我就會搬走,再買一間公寓。假如你透過這方法買下三間房產,你就財務自由了。你做到了。」

這是20歲的人都能達到財務自由的最簡單方法。這個英文叫做house hacking,其實就是當房東,只是用更小的單位租出去,而不是整層租,也不是隔套房租。

Chad “Coach“ Carson 查德卡森老教頭,就是這建議的最好實例。

他在40歲前達到財務自由。他先投資了一棟四戶房型,並住在其中一戶。他說,

「你可以用其他三戶的租金,付完房貸……這就是當房東收租金。你出租自己的房子產生收入,而不是讓錢留到他人手上。」

卡森還強調「我建議你先暫且不計房屋成本,而是計算其未來的價值,你可以看看十年或二十年後,會帶來多少收益。如果你之前對此興趣缺缺,我相信這樣會讓你重新思考一下。」

當房東收租金是快速達到財務自由的最強大手段,特別是對那些收入不高或是擁有學貸、很難有存款的人來說。

爲什麼當個月光族、把錢都花在房子或公寓上,就可以被大家接受呢?大家認爲「成年」就是該去買個房子或租個自己的空間。但是只要找個室友,就可以很簡單且快速的節省房屋與水電等相關花費。

投資者時常比較有價證券(股票與債券)與不動產,並往往認爲某一選項勝過另一方。不過這就像是比較蘋果和橘子,實在沒什麼好比的,因爲他們根本就是不同的東西。

我碰過最好的投資老手都認爲,簡單就是最好的。

查得。卡森老教頭繼續說,「請試着連續五年、每年都個買一間房子,讓每間房子的條件都比上一間更好。不要走奢華風。不要太瘋狂,只要把基本工作做到最好就好。」

這在臺灣應該很難。

要找到絕佳物件有兩大步驟。他說第一個步驟多數人都能簡單上手,即便是新手也不例外。那就是從品質下手,在好的社區找一間優質的房子。他的經驗談是:找到自己也願意住的房子與社區。

他說:「買屋或租屋是相當情感性的決策,因此若想靠房產獲利,你就得提供好的商品,讓人覺得住在那裏會是好的決定。畢竟,選屋是非常情緒性的決定。」

第二個步驟則比較量化,你必須先做好功課研究你想入門的市場、瞭解貸款資訊、並在統整後評估該交易是否有利可圖,以及能否爲他人提供價值。

投資——投資自己

一位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他是作家與演講專家,建議每個人「將收入的3%投資在自己身上,以獲得更好地未來。」作爲價值主義者,我不喜歡漫無目的的花錢,但是我相當推崇自我投資的概念。

我建議可以將部分的自我投資資源用作建立人際網路。做法有很多,好比和同事一起吃個午餐,或是花一筆錢參加論壇,而非用網路媒體學習新技能。這些方法都有可能幫助你建立起真實的人際關係,進而改變你的人生,而你僅花費少少的資源。

《呆伯特》的作者Scott Adams史考特。亞當斯,著有《我的人生樣樣稀鬆照樣贏》(How to fail at almost an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他主張你能做的是「累積才能」(talent stack),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成爲世界第一的能力。然而,只要有毅力與決心,幾乎所有人都能在特定事情上,成爲前10%到20%的強人。

之後,一但你發展出新的強項,就可以將他們加到你獨特的才能組合中。

抓住一連串的巧合與機會,好比擁有成長心態、決定當個終身學習者、持續獲得邊際效應等。

累積微小的成功是個強大的概念。選擇財務自由並非單一選擇,而是一連串的抉擇,最終能帶領你迎向成功。

你最重要的投資就是自己。假如你持續地投資自己,那麼肯定能克服所有難關。

持續讓自己學習與接受教育;持續的投資在你的關係與友誼上;投資你的健康;讓自己成爲最好的自己。

投資——指數化投資

投資絕對沒有看起來那麼難。成功的投資在於做幾個對的決定,並且避免嚴重的錯誤發生。

——約翰。伯格

假如你選擇最簡單的路徑——投資指數型基金,那麼你根本不需要擁有任何特殊技巧,也不用花費太多的心力在上頭。事實上,認爲自己只要掌握投資技巧就能獲得更好地投資報酬,這種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你該做的,是好好的過好你的生活,並讓投資項目自行成長。

我不需要打敗市場,只要跟着大盤走就好了。

當市場好的時候,我很開心。當市場下跌,我知道將可買入,恐懼自此已與投資無關。

如果你認爲花一點精力,或是很多精力,可以的代表指數化投資更好的結果……那我也願意做啊

簡單地指數化投資法則讓你可以獲得比多數投資者更好的報酬。這方法的最大好處在於,你不用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在無謂的事情上,並擁有更多時間享受人生。只要有高儲蓄率,以及簡單地投資方法,就能讓你快速達到財務自由。

所謂簡單的方法來自柯林斯的著作《簡單致富》。此做法爲運用傳統的有價證券(股票與債券),進行低成本的被動指數型基金投資。

只是一般會建議你將10%至20%的收入拿去投資,但若你運用本書前面章節所建議的策略,將儲蓄率提升到30%、50%,甚至超過80%。當你的儲蓄率越高,達到財務自由的時間就越短。

我發現了約翰。伯格(John Bogle)的《約翰伯格投資常識》(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與柯林斯的著作《簡單致富》。我才理解到,基本上沒有人能40年都超越大盤。

此外,我學會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可輕忽管理費用。如果要實踐「控制你能控制的」,那麼在投資領域裏,能控制的就是降低管理費,這包括理財顧問的費用以及故同基金的總開銷費用(expense ratio)

而實踐計劃的方法就是好好的上班、領到薪水,病盡可能將大部分薪水用作投資。動作一、動作二、重複再重複,財務自由遲早會到手。你主要透過控制儲蓄率,決定達成財務自由的時間。這讓你省下大多數的時間與精力,無需隨時隨地思考投資要的以及投資時機。

指數化投資,只要將50%的收入拿去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約10至15年,你就成功了。

「不要大海撈針,買下大海就好了!」

巴菲特於2013年的致波克夏股東信指出,「我給受託人的建議非常簡單:用10%的現金購買短期政府債券,另外90%投資低成本的標普五百指數型基金(我的建議是先鋒集團)。我相信運用此策略,長期投資績效會優於支付高費用、請經理人管理資產的多數投資者,不管他們是退休基金、法人或者散戶,都難以勝過此表現。」

另一個投資人常犯的錯誤是認爲自己可以掌握進出市場的時機。假如市場上上下下,那麼爲什麼不逢低買進、逢高賣出呢?這不是很有道理嗎?這讓你可以賺取市場成長時的報酬,並且避免虧損。假如可以這麼做當然很好。但可惜的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能買低賣高。

許多投資者運用其他方式企圖打敗市場,好比主動選股與擇時進出市場。但是也有很多人跑到拉斯維加斯穀場玩吃角子老虎、二十一點或是賭輪盤。多數的賭客賭自己會贏,但是以統計學來說,他們輸的機率比較大。請你當個投資者,而不是賭客。

約翰。伯格說:「投資絕對沒有看起來這麼難。成功的投資在於做幾個對的決定,並且避免嚴重的錯誤發生。」幾乎所有投資者所犯下的嚴重錯誤,都肇因於不良的行爲。

所以**你的投資系統能否阻止你的愚蠢?**是很重要的關鍵。

許多男人在投資這件事上過度自信,包括我,這都會讓過度自信不懂的謙虛的人在股市付出高額的學費代價,最終,會發現真正的聖盃其實只是資產配置做好,把自己投資系統建制好,並讓自己的投資系統可以阻止自己的愚蠢,傷害自己的錢。

你必須熟讀歷史,以避免重蹈覆轍。而避免錯誤行爲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系統,讓此系統能不受你個人及情緒因素影響進行運作。當個被動投資者的其中一步就是承認前路艱難,你偶爾會有不錯的運氣,認清此事實,然後大步向前。

能達到此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專注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特別是賺取更多收入、降低消費,以達到高儲蓄率。接着,你可以將大部分的儲蓄拿去投資。當市場上漲時,你的投資項目將會獲利。當市場下跌時,你可以加碼買進股票。不管市場如何變動,你仍朝着財務自由的方向前進。

多數的投資者害怕市場下跌。當然,努力賺錢、存錢、投資,卻看到資產價值跌落,真的是很糟糕的感覺。

但事實上,對於期望並努力達到財務自由的人來說,市場下跌是好事,因爲你可以低價購買更多投資項目。而市場總是會往上走的。

而投資者能犯下的最大錯誤,是反其道而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爲折扣感到興奮,這讓他們也想買。然而,在股票市場裏,人們卻在股票打折時變得恐懼並且停止投資。

當零售商品價格變貴時,人們會感到沮喪,並且減少購買,但是當股市上漲時,人們反而狂熱的想像自己將大幅獲利,並加碼買進。

他們在錯誤的時間點購買股票,此時價格早已攀升。恐懼與貪婪驅使人們作出不理智的舉動,並讓市場的在短期內無法預期,而要擇時進出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你投資組合的風險,有一個部分是自身膨脹的自信與知識的界限

超過你的知識的部分,加上膨脹的自信心,就會導致愚蠢的悲劇發生,請原諒我用如此重的詞彙,因爲這是真的。你不可能在投資市場永遠都是正確的沒有看錯的,就像你在人生中也會有做錯決定的時候一樣。

你必須廣泛的思考到你的投資有什麼風險,也就是風險管理。這邊會有兩層巨大風險的可能性。

第一層巨大風險來自人們過份信任自己在波動期能控制行爲。當市場下跌時,看到自己的資產虧損10%、20%,甚至50%,着實令人難以承受。更糟的是,你不會知道價格已經見底還是會低到什麼程度。

請記得,你還沒有輸掉任何資產,市場永遠會回升。但是當你失去理智並且賣出時,事情就改變了。通常那種在恐懼下賣出的人,會抱持着那份恐懼,並起欸在市場回升前都不會再回來;有些人將永遠告別市場,而這造成真正的損失與風險。

第二層巨大風險出現在你已達到財務自由,並且期望仰賴投資組合過日時。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賣掉投資項目,獲得現金,以支持自己的生活。如果市場崩盤,你得賣掉更多當資產才能獲得等額的收入,這讓你有可能在人鞥的最後階段,失去經濟來源。

管理風險的最重要步驟是進行合宜的資產配置。這代表持有其他金融商品,好比債券。股票擁有高收益,但也有較高的波動性;債券的報酬率雖然較低,但波動性也較低。真正的關鍵在於找到能讓你達到目標的最佳組合,並遠離過高的波動風險,以及在錯誤的時間點出於恐慌或實際需求而賣出。

有一個可以阻止愚蠢的系統,叫做再平衡。

在之前,我們討論過買低賣高,但是我們不可能每次都掌握最佳進出市場的時機。擁有多項資產類別的好處是,我們能夠定期檢視個資產的比重,並進行再平衡。我們的目標是設下資產配置比例,好比80%的股票與20%的債券。接着如果一項資產表現較爲優異,你可以將表現良好的資產賣出,並買進表現較爲拙劣的項目,以調整回原先設定的資產配置比例。

定期(好比一年)再平衡、重新調整投資組合的配置,能讓你規律的賣出上漲的資產,買入處於相對低點的資產,這讓你擁有非情緒性的控制風險機制,幣嗯排除部分人爲障礙。當你賣掉表現良好的資產時,你將可以買入表現較差但預期價值高的項目,以提升投資獲利。再平衡的方法讓那些想動手對投資項目「做點什麼」的人有事可做,而且應該也會爲他們帶來好處。

謝謝你聽到了最後,你還喜歡今天的節目嗎?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節目, 歡迎你訂閱好好生活鴨,並且在apple podcast或者mixerbox上按下五星評論跟我分享你喜歡節目的什麼部分,一起讓更多人可以知道這個節目,讓我可以把節目做的長長久久,合作邀約資訊都在shownote資訊欄位,期待你熱情分享你自己有感覺的部分。好好生活鴨,我們下次見,掰掰

Subscribe to 好書讀書會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