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数次“炮轰”比特币是骗局的真相
August 16th, 2022

1,

股神巴菲特又双叒叕一次“炮轰”了比特币。巴菲特公开炮轰比特币数次。

回顾一下巴菲特老人家对比特币的看法:

2014年12月:比特币是海市蜃楼。

2017年10月:比特币是泡沫,无法产生价值。

2018年1月:加密货币将以悲剧收场。

2018年5月:比特币是老鼠药,加密货币的结局会很糟。

2019年2月:比特币是一种吸引骗子的错觉。

2019年5月:比特币是一种赌博设备……比特币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放在那里。这就像贝壳之类的东西,对我来说不是投资。

每次炮轰都会被币圈人士「嘲笑」一番。但对巴菲特深信不疑的人,也会坚定的认为比特币就是个骗局,但事实是这样吗?

2,巴菲特说的一定是对的吗?

我们来看看同样是世界级的投资家们,他们对比特币是什么态度?

美国FBI对暗网黑市缴获比特币的拍卖中,硅谷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蒂姆·德雷珀(百度,Hotmail,Skype,特斯拉的领投人)斥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3.2万个比特币,美国的比特币投资信托基金(Bitcoin Investment Trust)购买了4.8万个比特币等等。

蒂姆·德雷珀在2018年,比特币价格最高2万美金时也没有抛售,虽然随后大跌,他依然十分看好这种新兴资产的长期前景。并大胆预言2022年比特币将达到25万美元。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李嘉诚旗下风投,投资了比特币商业交易平台BitPay,估值达1.6亿美元。

曾经也和巴菲特一样炮轰比特币是骗局的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2018年撤回自己的话,并于2019年年初,直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2018年,彭博社报道,乔治·索罗斯计划杀入数字资产。

其一,负责其宏观交易的基金经理Adam Fisher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获得了投资数字资产的内部批准。据悉,目前他还“尚未出手”;

其二,索罗斯于2018年1月份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数字货币由于其波动性不能作为实际货币发挥作用,是一种典型的泡沫。自索罗斯针对数字货币发表评论以来,比特币价格的下跌幅度已超过41%;

其三,不过,索罗斯十分看好比特币依托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据外媒Coincentral报道,索罗斯基金已在去年间接参与了数字资产交易。2017年第四季度,索罗斯基金大幅度买入电商公司Overstock(NASDAQ:OSTK)的股票,成为该公司的第三股东。早在2017年8月,Overstock就开始接受数字货币进行交易。

到底谁对谁错?

很明显,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两极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巴菲特不一定是100%正确。

至少说明,这些投资大佬肯定不是傻子,肯定认可比特币的投资价值。

那巴菲特为什么和这些大佬看法如此的相反呢?

这要从巴菲特赖以成名以及获得丰厚收益的「价值投资理念」及其投资成长经历说起。

3,巴菲特为什么炮轰和坚决不投资的原因分析

1)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

从书籍《巴菲特之道》里看出,他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是实业思维而不是金融思维,价值投资是与华尔街的套路完全不同,是赚企业成长的增量。

而且巴菲特说他不喜欢华尔街那样的嘈杂,他宁愿住在宁静的奥马哈。在远离金融中心也并未影响他的投资判断。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思维是: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要基于内在价值;

(2)按照什么价格买?要看市场的价格,当报价是合适的时候就买入,这个价格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高有时低;

(3)通过判断安全边际,决定要不要买;

(4)还有影响巴菲特价值投资的2个重要思维模型——能力圈与护城河,正是这两个概念,并坚定不移的执行,才让他们成长至今,可也正是两个模型对他们形成了限制,某种程度变成了「固步自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能力圈」是指,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企业、行业都很了解,所以只能判断自己熟悉的公司和产业。

「护城河」是指公司本身等同于“城堡”,而城堡的价值是由“护城河”来决定。

巴菲特说过: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久生存能力和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宽大的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鳄鱼。

巴菲特这一辈子主要投了4个大行业:金融、媒体、消费品、交通运输,这四个行业的共性是大消费行业、2C的公司。

巴菲特的近两年的投资版图,发现了以下几个信号:偏爱金融股、快消业失宠、航空业崛起。

巴菲特2015年投资版图(制图:凤凰iMarkets)

巴菲特2016年投资版图(制图:凤凰iMarkets)

从2016年到2017年,巴菲特唯独没有改变对一个行业的偏爱,前15大重仓股里,有5家来自于金融行业,占比超过30%。

2018年底的巴菲特持仓一览表,截至2018年底,伯克希尔列出了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前15大持仓。

2018年苹果占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比重为21%,市值超过400亿美元。第2-5位依次是美国银行(226亿美元)、富国银行(207亿美元)、可口可乐(189.4亿美元)、美国运通(144.5亿美元)。

巴菲特也投资了JP摩根,但前面也提到了,JP摩根CEO开始力挺比特币,并最近才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货币。

比特币虽然也属于金融属性,但他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品的出现,不符合巴菲特投资有价值增长企业的理念。

巴菲特认为比特币,没有任何内在价值,泡沫严重,比特币大涨大跌,波动收益大,比特币是数字货币市场中占比最大的币种,历史市值占比最高95%以上,最低33%左右,现在又恢复到50%左右,种种不确定性无法让巴菲特长期持有。

2)巴菲特不投资科技股的原因

美国最知名且市值排名靠前的科技企业,主要是亚马逊,谷歌,苹果,FB,微软。

但巴菲特只投资了苹果,而且还是2016年才开始投资,距今不到3年。

巴菲特说他不会投高科技行业,因为自己不懂,去年巴菲特投资苹果的原因是,苹果是消费品公司,而不再是不是高科技公司,以及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品牌,IOS系统生态等。

就连和他是非常好关系的比尔盖茨极力推荐,他都不投资微软股票。

亚马逊非常的成功已是公认的事实,云计算,KINDLE电子书的两项创新业务是亚马逊最近几年大幅度升值的重要原因。

可是,他这种商业上的颠覆式创新,却也是巴菲特投资理念里的极力规避的风险。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持续性创新,一种是颠覆性创新。

其实,巴菲特、芒格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只要能看懂 10 年后的自由现金流,就可以判断价值。但面对未知,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新产品在等着我们。想要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 10 年的现金流,更是无从入手。

在此意义上,科技企业的估值最难。在英特尔、IBM 转型成功前,你并不知道能不能从生产手表成功转型到生产电脑,然后踩准时代脉搏。最好的失败例子则是雅虎,它放弃了进军搜索业务,将筹码押注在网页媒体服务,最后沦落至此。

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在一代代科技公司里,存在一种寻常可见的市值演变现象:当微软以指数式增长时,我们无法预见它的悬崖式下落;当它崩溃时,我们只看到了谷歌的指数式增长。

对于大多数专注科技类的风投而言,预测未知同样困难,所以他们只好用收益项目覆盖那些亏本的投资。

事实上,贝佐斯自己也公开承认,创新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在芒格、巴菲特的逻辑中,颠覆类创新支撑的估值属于不可预判,不像可口可乐那些公司,买了之后不必再操心什么时候卖出。芒格的投资逻辑要求他每次挥棒都能击中好球,而不是什么现代投资理论的分散投资,更不会有什么 1% 的项目收益覆盖 99% 的项目亏损。

它的成长充满着变数,成功难以复制,所以风险相当大,有时你甚至难以判断它的增长会不会吞噬自己的利润。

虽然如此,巴菲特和芒格还是做了调整,虽然从外人看来这样很慢,但对他们来说很稳妥,他们遵循能力圈法则,只在自己擅长最了解的领域里才出手。芒格曾表示:“我觉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已经开始买科技股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巴菲特和芒格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他们此前不投资科技股是对的,但并不否认互联网的科技价值。

他们有如下的言论:

“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有好处,但投资互联网的资本,最后总体算下来,会亏钱。互联网将带来效率的提升,可惜,许多带来效率提升的东西,未必能带来利润的提升。美国的众多公司很可能赚不到钱,还会搭进去不少。”

“以前我们见过这样的现象:有些公司市值几百亿,其实一文不值。”

“现在股市中有些公司市值高达100多亿,但它们在现实中连1亿都借不来。当前的现象以前出现过,但从未如此极端,连1920年代都没这么极端,去年,股民越是无知,越是有人从中渔利。”

“将来,人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我们眼前的这一幕不过是一场财富的大规模转移,只有实在的生意才能真正创造财富,现在行行色色的投资者可能觉得自己发了,这和传销是一回事,最早参与的那批人赚大了,实际上根本没创造财富。算上摩擦成本,财富甚至减少了。”

“哪次的大泡沫没破裂?只要参与的人够多,参与的资金够多,一场投机游戏就能玩很长时间,我们能看透这样的把戏,但我们不沾这个东西。”芒格还补充说:“我们瞧不起如此无度的投机,许多人最后会输得很惨。”

“我们不投资科技股,不是因为教条,在投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10年后林子会是怎样,里面能有多少只鸟,我们没找到这样的科技股,我们绝对不买任何我们看不懂的公司,我们说的看懂,是非常清楚一家公司10年后会怎样。”

“我们知道科技的好处,知道公司可以利用科技促进发展,知道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力,但我们不知道10年后科技股的经济前景会怎样,我们预测不到。谁又能预测得了呢?我和Bill Gates、Andy Grove都有过深入交流,他们也一样无法预测未来。”

“我们就知道一种赚钱的方法,就是买入我们能看明白的公司。”

通过这些言论,以及科技股的起起伏伏,是不是很像现在的区块链资产的大涨大跌?

巴菲特的亲密搭档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里就着重提到过:

“伯克希尔·哈撒韦一般并不投资这些在复杂的科技行业“冲浪”的人。毕竟我们既古怪又老派——这一点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啦。

沃伦和我都不觉得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拥有任何大的优势。实际上,我们认为我们很难理解软件、电脑芯片等科技行业的发展的实质。所以我们尽量避开这些东西,正视我们个人的知识缺陷。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非常有用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扩大那个能力圈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不得不靠当音乐家来谋生……假设音乐是衡量文明的标准,那么我不知道必须把标准降到多低,我才能够有演出的机会。

所以你们必须弄清楚你们有什么本领。如果你们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而你们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们注定会一败涂地。那是必定无疑的事情。你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竞争。

沃伦和我都不觉得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拥有任何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他们的确是因为年纪太大,对科技实在是没有兴趣,他们也不想研究,这就像要你的爷爷奶奶让他们搞懂互联网,区块链是很难的。巴菲特和芒格不喜欢投资这种无法明确判断未来10年后是否依然可以存活的公司,所以他们宁可保守一些,投资在那些他们认为稳赚不赔的公司上。

所以,巴菲特他不投比特币在他的投资价值理念体系里,是完全成立的,因为他连科技股都搞不懂,更不用说投资了。

但形势比人强,巴菲特虽然保守,但也不是钢板一块,在2018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坦诚布公地说:没投资谷歌和亚马逊是错误的决定。至于原因,“因为我太蠢了,没有预料到亚马逊发展的这么好”。

2019年第一季度最新情况,巴菲特在最新的股东大会上,公开承认,自己因为判断失误,错过了谷歌和亚马逊。并且在第一季度,买入了亚马逊市值9亿美元的股票,而索罗斯却恰恰相反,清仓了亚马逊,希望巴菲特这次不会因为错过10年后再买入,就被套牢。

巴菲特重仓苹果,已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第一重仓股,他应该是期望,通过投资苹果所获得的利润,可以弥补错过其他科技巨头的错误。

以下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持有的十大股票分别是:

  • 苹果股票价值474亿美元;
  • 美国银行价值247亿美元;
  • 富国银行价值198亿美元;
  • 可口可乐价值187亿美元;
  • 美国运通价值166亿美元;
  • 卡夫-海因茨公司价值106亿美元;
  • 美国合众银行价值62亿美元;
  • 摩根大通价值60亿美元;
  • 穆迪公司价值45亿美元;
  • 纽约梅隆银行价值40亿美元。

3)巴菲特对投资黄金的「偏见」。

巴菲特所有的投资大致分为三类:货币计价投资、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

货币计价投资,包括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和其他类似投资类型,这些资产对于投资者而言一般都是「安全」的选择。

生产性资产,就是投资股票、企业本身以及出租房地产等。这类资产不但具有长期升值可能性,而且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产生其他资产价值。比如股票除开本身的价格可能上涨之外还能带来股息收益,这也是巴菲特最爱投资的门类。

非生产性资产,就包括像黄金、白银和白金这类贵金属,还有收藏品。投资这些资产的要义就在于相信未来会有人以超过你今日买价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这些资产。黄金,艺术收藏品,数字货币就属于这一类。

巴菲特曾在1998年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黄金从非洲或某处地底被挖掘出来以后,我们拿去熔化处理,然后再挖个洞把它们埋起来,派一堆人站在周遭看守。这东西没有实用性,外星人看了恐怕都不知道我们在干嘛。”

巴菲特认为黄金有两大天然缺陷:

第一,没有太大实际用途,他承认或许在工业和宝饰品领域黄金有一些用途,但这两样需求总量完全无法和我们目前开采的金矿量相比,现在黄金从地底被挖出来处理好后,就是堆回银行的“地窖”金库。

第二,无法创造财富,无法让黄金产生而外的价值,现在买一盎司黄金,过了几百年,它也依然还是一盎司黄金。它不能像有价值的股票,可以生产股息,好公司可以生产产品。

在他看来,黄金是种懒惰死板的资产,不应该出现在投资者的组合计划之中。

他认为同样的钱,选择买黄金比买指数基金的收益要低非常多。

但巴菲特刻意回避了投资股票的风险问题,以及投资者是否能长拿到足够多的收益率。

即使是曾经很厉害的公司,也会有破产的一天,也会有归零的一天,但黄金就不会。

大量专业分析师对巴菲特对黄金的看法并不认同, 他们认为

巴菲特的分析有些过于简单,将股票和黄金比较就像把苹果和橙子比较一样。 

黄金并不是被配置到投资组合中用来赚钱的,它是对冲通胀的工具,是对冲货币贬值的工具,是对冲危机的工具,它本身不会带来收益,但却是保值的工具。

投资者不应忽视黄金的避险功能,当然也不应该把所有资金都投入黄金,它是用来多样化资产的。 

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比股市更好的投资趋势,黄金本身不会带来收益,但拥有黄金可以避险,会让你更安心,并且黄金永远有价值。

各国的法币都是靠政府信用以及未来税收作为背书来支撑价值,现在黄金虽然失去了流通货币的地位,但它悠久历史的价值品牌,依然深入人心,它的储值保值,避险,对抗恶性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普通人或高净值人士资产配置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可能是巴菲特对物质需求很低,他的大部分财产都已捐出,所以他根本不考虑财富传承、保值增值对抗通胀的问题。

他的这种观点可能只适合他本人,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索罗斯最近几年频繁进出黄金投资市场。2016年,索罗斯抛售了之前持有的所有黄金ETF份额,总计约3000万美元,但转手又买了约5000万美元的巴里克股票(巴里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矿产企业)。

黄金虽然被巴菲特说得一文不值,但李嘉诚仍以前所未有的态度积极买入,李不仅仅是在寻求投资金矿的机会,更想要投资黄金实物资产,并找到更多渠道将这些黄金实物资产运回香港。

自2017年以来,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一直坚信黄金是一种避险资产。他曾经指出,每个投资者都应该考虑配置5%至10%的黄金资产作为对冲。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2019年一季度增持了黄金,买入了118973股SPDR Gold shares,使其总持仓量达到402.7万股,价值超过4.91亿美元。SPDR Gold Shares是全球最大的黄金ETF。

与此同时,该对冲基金还增持了全球第二大黄金ETF iShares Gold Trust,使得持仓量从2018年四季度的1130万股增至1160万股。

黄金的终极作用是作为安全避风港和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工具,而最最至关重要的是,它也是对冲储备货币(即美元)风险的工具。

4)巴菲特的个人成长经历

我对巴菲特不投资比特币,抨击比特币的言行,做再做一些心理分析。

(1)性格成长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里说,巴菲特从小就安静内向。青年时不擅长与异性打交道。

而且很小就开始跟着作为股票推销员的爸爸学习投资,童年里把爸爸关于投资的书籍都看了一遍。

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走同样路线,开车5分钟去办公室,在路上买麦当劳早餐,市场景气就买3.17美金,市场不好的时候就买2.61美金。每天保持5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经常看走廊墙上贴着经济萧条时期的报纸,以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小心黑天鹅的出现。他对收藏品、艺术等不确定的事物毫不关心。

作为早已成为世界级富豪的巴菲特,看不出他有任何探究未来无限可能的好奇心。

可能都源于他出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环境恶劣,当时父亲还失业,他们有过一段辛苦的日子,在艰苦环境下生存,必须面对现实,和尽可能降低未来对自身的不确定性,这些成长经历对他的影响深远。

而另一种极端典型,就是新兴的科技富豪们,他们不光要赚钱,更希望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未来,赚到更多钱已经不是他们的目的,「自我实现」已经成为了他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伊隆·马斯克的Tesla和 SpaceX,开启电动车,与私人公司发射回收火箭的新时代,如果没有马斯克的推动,估计现在还不流行开电动车,我估计在未来几年电动车的普及就像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一样快速。马斯克一直心心念念的想殖民火星。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除了也搞自动驾驶等新科技外,同时还是搞了巨烧钱的登月项目。

扎克伯格夫妇投130亿美元支持消除人类疾病的研究项目。扎克伯格在2016年的一次电话会议上宣布,“我们有机会在未来100年内预防、治疗或管理大多数疾病,特别是心脏病、癌症、中风、神经组织退化和传染性疾病。”

新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已经成为共识。相比之下,巴菲特对探寻新奇事物毫无兴趣,所以,对科技股不看好,对区块链,比特币这种更加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的事物,自然更加无法接受。

(2)路径依赖

什么是路径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巴菲特早年也是喜欢频繁短线炒作的投机者。

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偶然读了格雷厄姆(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理念提倡者)的一本书,惊为天人,于是给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格雷厄姆写信,希望可以在他的门下学习,于是他成了格雷厄姆的学生。

巴菲特说“50年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学习格雷厄姆教授的证券分析课程。在此之前的10年里,我一直盲目地热衷于分析、买进、卖出股票,但是我的投资业绩却非常一般。从1951年起我的投资业绩开始明显改善,但这并非由于我改变饮食习惯或者开始运动,我唯一增加的新的营养成分是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原因非常简单:在大师门下学习几个小时的效果,远远胜过我自己过去10年里自以为是的天真思考。”

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也深深植入了巴菲特的大脑。他也因此获得了成功,人性就自然会延续这个成功的模式做下来去,形成了路径依赖。

格雷厄姆的投资模型是这样的:

一定有一个办法,能计算出公司的价值是多少,如果这个价值远远被低估到三分之一以下,不管这个公司是否好公司,你都要出手去买,简单说,就是只要被低估就去买。(这个方法也叫烟蒂股的模型)。巴菲特最早的几亿美金,就是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赚来的。

但是,芒格提出了反对意见,投股票就是投公司,你还是要首先选优质公司。你为优质公司投出价格,即使高于劣质公司的价格,最终你赚的还是多的。

他计算了一下,假如你持有公司股票 20 年以上,如果公司年增长率是6%,将来的回报率也就6%;而如果公司年增长率18%,将来你的回报就是18%。

换句话说,你要看这个公司本身是否有价值。

最终,芒格改变了巴菲特,把他从格拉汉姆的模型里面拉了出来,扩大了他的视野,并最终取得了后来几千亿的成功。

这是什么力量?这叫 power of peers(同行的力量),一个人的思维模型一旦建立之后,由内而外是无法打破的,只有外面的人才有可能把思维模型打破,而且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打破。

巴菲特无法接受高科技企业的颠覆式创新与不确定性,更加无法接受区块链、比特币这种比互联网还要颠覆式创新的新鲜事物,这何尝又不是一种power of peers?

巴菲特作为成功的投资家,以及他的合伙人芒格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进行综合的决策是否投资一个公司的理念,也深得我心,也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毕竟巴菲特只是股神,不是全能无所不知的神,不可能所有东西都懂,都擅长。

巴菲特坚持的投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视野。也许需要另一位「芒格」才能认识到高科技企业真正的价值。

(3)投资收藏品的失败经历(损失厌恶)。

人的偏见的产生都是大多是受到过某种心理伤害,人都是趋利避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巴菲特也是人,他早年对收藏品的投资失败经历,也许对他产生了「损失厌恶」的心理阴影。

1959年,巴菲特和朋友汤姆纳普( Tom Knapp )相遇。

纳普在无意中告诉他,美国政府可能要从流通领域中回收4美分的蓝鹰邮票。

邮票上的鹰具有美国国家的象征意义,将有很大几率会变成收藏品,升值空间巨大。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到各个邮局去打探及大量“吃进”这款邮票,最后两人合买下了 60万枚价值 4 美分的“1954 蓝鹰”邮票,总共投资了近2.5万美元。

等到他俩把一大堆邮票搬到地下室时,才终于醒悟过来,这次投资估计要黄了。

他们能够收集到60多万枚,这就足以说明,市场上并没有多少其他的收藏者对其感兴趣,这是将来难以升值的本质原因。

据说后来巴菲特把他持有的邮票以面值9折全部抛售了,考虑到通货膨胀及机会成本,巴菲特这次投资算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投资标的无法继续生产,只能靠下一批人来接盘才能拉升价值,这是巴菲特绝对不会做的事情。从 1982 年之后,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巴菲特投资艺术品、收藏品的新闻。这已经根植在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中。

比特币这种大涨大跌,容易被套牢的标的,投资是不可能投资的,一辈子也不会投资。

4,总结

综上所述巴菲特不投比特币的原因汇总:

1)投资标的不符合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逻辑,路径依赖,规避高风险冒险的投资标的。

2)区块链比特币也属于颠覆式创业的高科技领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3)比特币和黄金很类似,也属于非生产性资产,不是能产生价值的资产。

4)缺乏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5)巴菲特并非高科技、区块链、比特币领域的研究专家,他的评价并非完全公正。

从他的投资经历来看,他一开始也不投资科技股,但后来大幅度持有苹果股票来看。只要他后期也看明白了区块链的价值,即使他不直接投资比特币,或数字货币,但还是有可能投资区块链最赚钱的上游产业,比如,矿机生产商,交易所。

矿机生产商就相当于是黄金开采公司;交易所,就相当于是传统金融市场里的银行。

判断一个专家对一件事的判断是否公正公平,要看他在评价的事情上是否是这方面的专家。

举例,我们都知道霍金是知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宇宙黑洞等重要的理论,他在智商、物理学上自然是无与伦比。但是,他曾经对人工智能会最终取代人类的预言,希望大家能惊醒,但实际情况是,他本人并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最多是有做过相关研究,肯定比不上在这方面研究更深入的专家教授。现在主流的观点是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以及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发现,离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场景短期是看不到的。

一个专家一旦脱离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就肯定不会比这个领域的专家来得更专业。我们要对专家的观点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能因为他此前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就过度迷信,认为他说的所有事情都是完全正确的。

换到巴菲特也一样,他的确是传统金融领域里的投资大神,但他也有自身的不足,比如前面提到的,对高科技行业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对黄金有偏见,缺乏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探索精神。同时,他并非是区块链比特币的研究专家,他也不懂技术。

「我们永远都不会购买加密货币,即便是我自认为懂一点的东西也给我带来了足够的麻烦,我为什么还要购买一些我不了解的事物呢?」

巴菲特自己都承认并不很了解,只是凭借过往的投资成功经验来看待不传统的新技术,自然是不合理的。

巴菲特虽然被誉为股神,在投资领域里也的确非常厉害,但不代表他说的所有话都一定正确。或者说,他认为正确或错误的事情,都只是基于他的立场与观点,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需求,会有不用的投资目的和组合。

总而言之,他不能完全看懂区块链比特币也是情有可原。但我发现大量不懂独立思考的人,就会误以为巴菲特这么牛逼的投资家,怎么可能说错,他们看不到传统金融投资,与新兴科技投资的差异性其实非常大。不能把投资传统企业的逻辑,直接套在还在高速发展的高科技行业领域。

当你开始懂得质疑和与分辨什么时,你才能拨开迷雾,看到事实的全面与真相。

所以,我不建议过分迷信巴菲特的所有言论,如果不独立思考,全盘接受,那就是导致了你走入另一个极端,错失一个财富增值的机会。

我的看法,区块链与比特币都是新兴事物,就像2-30年前的刚出现的互联网,我们应该抱着发展、包容的理念,可以进行

区块链,比特币就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与理念,就像1990年才开始的互联网类似。

A股的开户数量1亿4000万左右。

现在参与数字货币投资的全球人数大概也就是2000-3000万。

最新的全球数字货币总市值是1.35万亿人民币,比特币市值是6000亿人民币。

黄金目前全球总市值大概7万亿美元,47万亿人民币左右。

以现有的情况来看,只要比特币持续发展下去,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那作为普通人要不要投资比特币?怎么投资比特币呢?比特币为什么总是大涨大跌?

我们后面陆续的文章会给大家讲解。

Subscribe to Crypto Gold Mine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
More from Crypto Gold Mine

Skeleton

Skeleton

Skeleton